《大宋小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小吏-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起猫狗哪个好,哪个才是宠物界的一番,就吵得不可开交,还要逼其他同事站队。

    这一下,穿到千年之前来还要听他们争,云雁回简直避之不及。

    这日惠炳却是把他给拉住了,“雁师弟,了然师伯那边罚我们加练,你帮帮忙,到市上帮我买些猫食回来,还有两尾新鲜小鱼,几只虾,对了,再买一个藤球,要中间有木天蓼的那种。”

    这时候,养了什么宠物都能在街上买到相关的物品,要知道,这年头的狗奴、猫奴也不少,所需一应俱全,从猫食到猫玩具,啥都有。

    惠乃路过,嗤笑一声,“师弟,还不及早悔悟,回头是岸,日日捡屎也不嫌累。”

    惠炳:“是,狗子不需师兄捡屎,自己会吃掉。”

    云雁回:“……”

    又来了,俩人又吵起来了。

    吵得high起来了,还非拉着云雁回要他评理,问他站在哪一边,猫好还是狗好。

    云雁回捂头大喊:“你们能不能冷静一点,这有什么好吵的,猫也好,狗也好,再可爱能比得过我们家贝贝吗?!”

    惠乃、惠炳:“!!”

    如今寺里都知道云雁回圈了一只怪毛色的小竹熊养在竹林了,他们也看过几眼,没往心里去,万万没想到,雁哥儿竟然非猫党也非狗党,是熊党!

    “你,雁哥儿,你在说什么胡话,你家那狗熊,能比得过我家狸奴?”

    “竹熊,谢谢!”云雁回气鼓鼓地说:“我早就想说了,别跟我整天在这儿吹猫遛狗的,你们知道我养的是什么吗?我养的可是国宝,国宝啊!!吓疯你们!”

    惠乃和惠炳对视一眼,惋惜地说:“雁哥儿疯掉了。”

    然而慢悠悠地走开了。

    云雁回原地气炸,“下次不要再来问我就是了!”

    说了实话居然还说他疯掉了,开玩笑吧?他多招人羡慕啊!

    虽然这么说,云雁回还是去跑了个腿。

    大相国寺这么繁华,是因为外面是汴河大街,临着汴河,那里有汴梁最大的码头,无数客商来往,沿河自然形成很多交易场所。

    云雁回跑到惠炳常常去买猫用品的地方,在摊子上挑好了惠炳要的东西,这里除了猫食,大多是猫玩具之类的,甚至还有猫爬架一类的东西。

    云雁回一眼扫到什么小册子,封皮上是一只在舔尾巴的猫,伸手想去翻。

    商贩喊了一声:“小孩莫要看。”

    他不说还好,一说云雁回更好奇了,抓起来就翻开。

    只见泛黄的纸张上勾画着一只只一对对的猫咪,做出种种痴态,有的翘起尾巴,露出圆润的毛蛋蛋,有的抱成一团,咬耳朵舔脸颊。情态栩栩如生,画工极好,须发尽显,直看得人面红耳赤。

    小孩莫要看……

    云雁回嘴角抽动,把册子放了回去,对这些猫奴彻底无语了。
………………………………

第18章 东京不太热

    俗讲僧们几近封闭式的训练着,云雁回的本子写得差不多后,就清闲了不少,他不打算一次性写太多,还是要看看观众反响,再据此调整。

    而伴随着训练热火朝天的展开,在小暑之后,汴梁正式宣告进入三伏天。

    这个时候,云雁回又承担起了一部分后勤的责任。方丈拨了一些经费给僧人们花销,云雁回拿着购置艾叶、蒲扇等物,另外每日还要准备一些消暑的果子之类。

    汴梁的冷食冷饮十分之多,因为这个年代的人民早已掌握了制冰技术,所以还有店铺会卖冰块。如冰糖绿豆、金桔团雪泡、荔枝露水等,都很是畅销。

    因为这些个僧人需求量大,为了更好更多的供应,云雁回常常把食材买回来自己加工。有时甚至冰块都不用买,寺里有深井,有些冷食在冷水井中冰镇过,不比加冰差。

    云雁回在家里这些事就办得井井有条,多了些人,也根本不影响,渐渐建立了些信任。

    今日在井里冷水镇了一批冰糖绿豆,郑苹和云雁回一起把它们从井里提上来,给众位休息的僧人分了。

    惠乃一口气把冰糖绿豆喝完了,看到脚边直吐舌头的狗子,心疼得很,又打了些水来洒洒,倒进碗里叫它喝。

    “今年三伏比往年都要热啊,看把我家大虎热的……”惠乃抹了一把自己的光脑袋,“连我也时时想喝冰水了,雁哥儿,我看你晒了薜荔果,不如现在做了凉粉,镇上几个时辰,晚上刚好吃呢。”

    其他僧人一听,也俱是眼睛一亮,叫起好来,“不错,不错,再熬些糖水,挤点薄荷汁,到时加进去,吃上一碗,再痛快不过了。”

    “那是打算明天做的,今日就喝这个。”云雁回慢条斯理地喝着冷饮,说道。

    惠乃勒住他的脖子,“今日吃明日吃不都一样,雁哥儿爽快一点!”

    看到一群光头鼓噪着要吃凉粉,大有吃不到就不继续训练的样子,云雁回也只能朝郑苹投去求助的目光,那些薜荔果可都是郑苹摘回来的。

    随着云雁回预定的训练结束,登台的日子越来越近,大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郑苹常来照顾云雁回,都看在眼里,很不忍心。

    郑苹无奈地道:“那便今日吃吧。”

    众人欢呼一声,“还是郑娘子爽快!”

    这时院门被推开,了然踱步进来。

    和尚们一看他,声音立刻消失了,装模作样地继续舔碗。

    了然瞪了他们一眼,刚才在外面就听到声音了,吵得很,他板着脸进来,“八王妃送我些冰,拿些来与你们消消暑。”

    云雁回探头一看,发现赵允初也来了,就在后面,领着两个仆人把一块冰搬进来,大概是给他娘跑腿。

    僧人们欢呼一声,在郑苹的指挥下把冰接了过去,现凿了放进剩下的冰糖绿豆里。

    赵允初一路过来被晒得鼻头都是汗珠子,看到云雁回后就过来拉他的手,一摸到手便痴痴道:“师兄,你的手好凉。”

    云雁回被摸得起了鸡皮疙瘩,把他拉到屋檐下,递了碗冰糖绿豆给他。

    赵允初一手接过,另一手还拉着云雁回的手摸。

    云雁回一直在端冰糖绿豆,又没晒着,手自然冰冰凉凉的,可是赵允初舒服了,他却不舒服。把手抽出来后,云雁回说道:“这大热天,你亲自来送冰做什么。”

    “我来问问师兄要不要去我家做客,”赵允初不好意思地道,“今年怪热的,我家里有冰室可以避暑。”

    “还是不必了,”这边正是紧要关头,赵允初不知道他是主创,他是不好随意离岗自行享受去的,况且……“其实我们也不是太热,你看,每日都吃着冷食呢。我住的地方旁边还有竹林,比其他地方都凉快一些。”

    赵允初:“那……那我留下来住一晚吧?”

    云雁回:“……”

    云雁回婉拒道:“我家就两间房,我妹妹和我娘睡一间,我和我弟弟睡一间,你来了要么只能跟贝贝一起睡了。我看,你在了然法师那里睡倒是可行,反正你给他送了冰,倒是不会热。”

    赵允初难掩失望,“好吧。”

    因答应了做凉粉,云雁回算算时间,跑去把晒干了的薜荔果籽收了。这薜荔果要做凉粉,摘回来首先要切开,把籽掏出来晒干了。

    用纱布把淡黄色的果籽装起来,浸在一盆干净的井水里用力挤,就能挤出一些胶质。

    赵允初看了便来帮忙,洗了手一起挤薜荔果籽。挤好了之后,便吊到井里冰镇着,加快凝结,同时也会使其十分冰凉爽口,和现代的凉粉差不多。

    这种吃食,早在唐代就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会,且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在云雁回小时候那会儿都还有人摘了制作,步骤与千年前的一模一样。其中也有关窍,新手掌握不好,就凝结不成了。

    镇好凉粉后,云雁回又去找薄荷叶。

    薄荷不需要特别种植,寺里很多地方都有野薄荷,这东西很好长,繁殖能力也好,随便就能长一大片。新鲜薄荷叶含在嘴里就有一股清凉味儿,倍儿提神。还可以晒干了,泡水喝,也很消暑。

    云雁回割了一大把野薄荷回来,捣出汁来,滤干净了,也镇到井里去。

    糖水就不必冰镇了,红糖熬化了,放凉就是。

    ……

    晚上,和尚们做完晚课,便一起坐在院子里等消夜吃。早晚念经做功课,其他时间还要训练,这段时间的确是挺累的。

    云雁回把凉粉提上来,这时候早已凝结成了透明的胶质,晶莹剔透,十分可爱。

    把碗都端出来,每碗里面先倒一些糖水,再洒点薄荷汁,然后用勺子将凉粉舀到碗里。和尚们一人拿一碗,一口吃下去,只觉得满嘴清凉甜爽。

    凉粉的口感嫩滑冰凉,再加上甜甜的糖水和清凉的薄荷味,把全身的暑气都散发出来了,只觉得从肚子往外的散发着凉气。

    这时候派个腿脚快的,到寺里的瓜田里和看守的师兄说一声,摘些甜瓜来吃,更是锦上添花。

    赵允初还是头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格外新鲜,跟着一起吃凉粉,只是吃了一半就被云雁回拦下,不许他再吃了,怕小孩子吃多了凉物生病。

    和尚们敞开衣襟吹风,对云雁回说:“雁哥儿,你说咱们出去讲经,真的能成功吗?”

    “当然可以,”云雁回笃定地道,“而且肯定会带起汴京风潮的。”

    “若真是这样,也算这段时间的辛苦没白费了。”惠字辈的师兄悠悠叹了一声。

    知了在不停鸣叫,夜空中星河璀璨,整个城市还处于喧闹之中,尤其是他们身处的大相国寺一带。晚市灯火通明,仿若一个不夜城。

    冷饮、瓜果、夜风,三伏天的东京不太热。
………………………………

第19章 勾栏首秀

    惠乃与惠炳师兄,一个是猫奴,一个是狗奴,掐得风生水起,偏偏云雁回在考察再三后,决定叫他们做一对搭档,一起讲经。

    这真是叫人痛不欲生,二人都觉得云雁回小孩子胡闹,不就是他们贬了他家的狗熊吗?

    然而了然坚定不移地认为要听云雁回的,也支持把惠乃和惠炳配作一对,日日排练,因此惹了不少笑话,人人都说是一对欢喜冤家。

    如此到了近日,一算时日差不多了,寺里便联络了汴梁最大的瓦舍朱家桥瓦子。

    这瓦子老板也懵了,和尚要表演?还是大相国寺的和尚?这是安排还是不安排呢?

    按照大相国寺的说话,他们的僧人是要去讲经。

    虽然说佛教流行于大宋,可是大家来瓦舍是找乐子的,你在那嘚吧嘚地说佛经,真的会有人喜欢听吗?

    即便是唐时的俗讲,娱乐性也不一定有现在瓦舍中说诨话的高,请神容易送神难,万一和尚们到瓦舍里,冷了场,那岂不是赶客,坏了他们瓦舍的名声?

    这老板纠结再三,斗胆向大相国寺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先看一段表演,然后判断能否接纳。

    这年头一行有一行的规矩,老板这样要求,云雁回也答应了,倒不怕他泄密。那老板来看了一场排练后,便觉得水平在平均值之上,更有其独特新颖之处,便果断点头同意大相国寺的僧人入瓦舍讲经了。

    ……

    对于汴梁百姓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许多人闲来无事,便去瓦舍外看看今日的招子。招子上会写着今日瓦子里有哪些人或团体,表演些什么样的节目。

    如此,百姓便心中有数了。

    一开张,朱家桥瓦子便更新了招子,第一行是醒目的朱字,明白地告诉大家今日有重磅新节目,表演者:大相国寺僧众,表演内容:说经。

    朱家桥瓦子里面有十几座勾栏,最多能同时容纳上千人同时观看表演,而其几乎是日日爆满,不分晴雨。

    汴梁的百姓见多了各式各样的艺人,也和各式各样的人物一起观赏过表演,但就是没有看过和尚走到棚子里,要给大家来说上一段,这样的搭配可够新鲜的。

    民众接连鱼贯而入,瓦舍渐渐爆满。

    到了黄金时期,其中一座勾栏,便将迎来大相国寺僧人的首秀了。

    瓦子中的戏台用栏杆围起来,因此叫做勾栏,与现代所看到的舞台差别不大,有幕布隔着前后台,上下场通道连接两头供演员出入,被称作“鬼门道”。

    戏房,也就是后台,惠乃和惠炳站在那儿活动手脚,准备上场。其实他们演的这段并不一定需要两个人,一个人也可演,只是云雁回怕第一次大家紧张,这才都让一对对上。

    二人多少是有些紧张的,听着前面的动静,忽然被云雁回扯了扯衣服,连忙低头看去,“怎么了,雁哥儿?”

    因为非常重视此事,了然也来了,就坐在一旁喝茶。

    云雁回看了一眼了然,小声说道:“待会儿,把你们开场几个段子里面的人物名字都换了。”

    “换了,换成什么?”惠乃和惠炳听着云雁回道来,眼睛慢慢睁大了,搓着手嘿嘿笑,“这,这真的好吗?”

    “都是为了弘法,法师一定会理解的。”云雁回说道。

    他告诉惠乃二人,所有段子里的和尚角色,都临时换成了然。之前了然老盯着排练,所以他从没说过,但是在他心里,用了然的名字,效果才最好!

    了然在汴梁,好歹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这样能让观众一下子有代入感,更快地进入故事氛围,利于舞台新人们与观众拉近距离。

    不过在惠乃和惠炳看来,只以为云雁回是在恶作剧,而他们两个,刚好也很有娱乐精神,很不介意这样做呢……

    ……

    锣响三声,两名身着僧衣的青年僧人从鬼门道一前一后走出来,向大家合十为礼,立刻引来一阵喝彩,许多其他勾栏前的观众听到消息也挤到这边来,想看看和尚要说什么。

    “各位施主,小僧惠乃(小僧惠炳),来自大相国寺。”惠乃落落大方地给大家问好,倒是不会畏惧被这么多人看,在寺里做法事人更多呢。

    “大相国寺大家应该都知道,非常有名,出了很多法师高僧,像我们方丈,还比如我们二人的师伯了然禅师。”

    观众纷纷点头,没错啊,了然大家认识的,一个好和尚,医术也高明,每次疫症都是他代表大相国寺带着僧人们医治发药,见过了然的人脑海中也立刻浮现起了他的面容。

    后台的了然听到这里,还以为是临场发挥的举例子。

    惠炳:“大相国寺的元宵灯会大家也应该都参加过,那场面,万灯齐亮,照得整个汴京都煌煌如昼了。不过今年元宵灯会,我们了然师伯就遇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惠乃:“不错啊,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那日有位女施主来看灯,遇到了然师伯,竟拦住他问,这寺中这么多盏花灯,哪盏最明亮。”

    说到这里,听客已经被勾起了兴趣,在心中暗想回忆,会是哪盏灯亮。

    后台,了然一脸懵逼,“???”

    惠炳:“我师伯是什么人?眼睛不眨一下,当即便回道:佛殿上灯最明。”

    惠乃:“女施主又逼问:佛灯在佛前,心灯在何处?”

    惠炳:“了然师伯便说:老衲不用看他灯,自有灵先一点明。照天照地,天地俱明。”

    台下便响起了几声叫好,众人听得有了些精神,不知接下来如何打机锋。

    惠乃模仿着女施主咄咄逼人的口气:“能照天地,能照万姓否?天地俱明,众人能明否?”

    众人屏息听回答,却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