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5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宾见蹇义如此,果然不敢多说,就起身告辞。

    等他走了,蹇义直接告诉下面,他要专心养精蓄锐,等着面君,不管任何人,他都不想见。

    两天的功夫,蹇义休息不错,却没有等到朱棣的召见,相反,他直接接到了命令,要去内书堂,给宦官上课。

    蹇义不敢迟疑,急匆匆上任。

    等他赶到之后,以木恩和亦失哈等人为首,足有上百位太监已经等在了这里。注意啊,这些都是有头有脸,管点事情的,至于寻常的小宦官,根本没有资格。

    他们一个个躬着身体,弯成九十度。

    “学生们拜见先生!”

    面对此情此景,蹇义的嘴角抽搐,还真是刺激啊!

    过去他们清流是最厌恶宦官掌权的,现在他竟然成了宦官的师父,要教给他们怎么做事。挑战还真是不小。

    好在蹇义已经历练出来了,他沉声道:“都不用客气了,老夫现在就给你们上第一堂课。”

    蹇义迈步进去,他的随从提着一个木箱,紧紧跟随。

    等所有人都坐好最后,蹇义把手按在了箱子上。

    “尔等舍弃一切,侍奉天子,贵在一个忠字,处事做人,首在义字!老夫第一堂课,就给你们带来一位忠义的表率。尔等对着他的神像,好好看半个时辰吧!”

    说完,蹇义恭恭敬敬,请出了一尊神像,这位大红脸,长须飘飘,一口青龙偃月刀,寒光四射,好不威风……

    顶点


………………………………

第892章 心学的无穷魅力

    关二爷眯缝着丹凤眼,俯视着眼前的内廷诸珰,端得威风凛凛,就连头上的绿缎子扎巾都鲜艳了许多。

    拜近些年发达的印刷业所赐,三国演义的流传速度,比起原本还要快了许多。关二爷早了许多年,登上了关圣帝君的宝座。

    社会上甚至形成了“关学”,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许多年轻人都效仿桃园三结义、热闹的程度,柳淳都有些羡慕了,他甚至琢磨着要不要写本西游记,弄出一个六,呃不,是柳学!柳学!

    也省得大家伙都跑去罗大大的坟前瞻仰,弄得老家伙死得都不甘心。

    没错,伟大的《三国演义》作者,著作等身的码字工祖师爷,疑似《水浒传》作者,罗贯中罗大大已经在几年前永远离开了他热闹的写作事业,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笔耕不辍,他曾经动情说过,如果给老夫一个选择的机会,他宁可折寿二十年,也不要认识柳淳!

    没法子,老爷子死的时候,手都成了鸡爪子,被一群他惹不起的人,催更了十几年,换成谁都要疯啊!

    不过罗老头还是可以稍微骄傲一下,毕竟他的作品已经成了这个国家,所有百姓的共同记忆。

    哪怕是蹇义,他在教导诸位太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关二爷。

    在凝视半个时辰之后,蹇义才徐徐开口。

    “老夫让你们学关羽,是让你们明白两点,侍君要忠,为人要义,时刻将忠义挂在心头,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只要把这两条守住了,就没人可以瞧不起你们,更没人会小觑你们。做人做事。无愧良知、何为良知呢?”

    “良知就是不虑而知者,就是天性,就是良心,就是一点真心!”

    蹇义抑扬顿挫,开始宣讲。

    下面的诸珰老老实实,乖得跟小学生差不多,一个个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半点不敢疏漏……只是除了他们之外,在内书堂的外面,还有两个人,同样在听着。

    朱棣背着手,满脸含笑,斜了下身旁的柳淳,开心坏了。

    “你小子素来善于给朕挖坑,这一次朕也给你挖个大坑!蹇义作为知名老臣,又是曾经的清流领袖。如今让他教导内廷,而且还是以纲常之学,圣人之道,早晚内廷会变得更加强大,变得足以和外廷分庭抗礼。”

    朱棣心中暗暗思索着,越想越高兴。还不是扫视柳淳,想要看看他的反应,给自己找点乐子。可奈何柳淳就是一张扑克脸,一对死鱼眼,半点看不出来情绪。

    “你就装蒜吧!别看你表面安静,但是心里不定怎么起复波澜呢?

    朱棣这么想着,他仔细听蹇义所讲,可渐渐的,朱老四的眉头皱了起来。

    不对劲儿啊!

    这是圣贤之道吗?

    “做人求真,做事踏实。做学问就是致良知,该如何做学问呢?四个字:知行合一!”蹇义满面红光,声音清朗,宛如来自天堂的教化,黄钟大吕,不同凡响。

    “不分贵贱,无关上下,人人皆有一颗真心,一点良知。在世上修行,做官做事,求取学问,就是求这一点良知。怀揣良知,人人皆是圣贤,人人都是自己的神明……尔等身为宦官,世人常有鄙夷之词,可尔等莫要忘了,纵然是宦官,也有狸猫换太子之中的忠良陈琳。尔等有福读书求索,增长本事见闻,就该力求做一个让人敬重的好人。老夫教书,就是要和你们一起,寻找这一点良知!”

    蹇义滔滔不断……下面的宦官侧耳倾听,不敢有半点疏忽。

    渐渐的,还有人听得泪流满目。

    讲的实在是太好了,说到了心里去,终于有人把我们当人看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蹇先生也!

    可是外面的朱棣却眉头紧皱,拧成了一个大疙瘩儿!

    蹇义老匹夫在说什么?

    不分贵贱,不分上下,人人都有真心,都有良知!

    呸!

    朕让你告诉太监们,遵守纲常,把君父放在最上边,老老实实给君父当爪牙鹰犬,你却告诉他们,做一个好人!

    朕,朕要你何用?

    朱棣简直想冲进去,直接把蹇义给废了……可是他猛地扭头,却发现柳淳正在努力绷着,免得笑出来声来。

    是他,就是他搞鬼!

    朱棣猛地扭头,在柳淳耳边气哼哼道:“跟朕过来!”

    他们两个到了寝宫,朱棣都没有坐下,就直接发飙了。

    “柳淳!你跟蹇义说了什么?你到底是怎么怂恿他的?”

    柳淳两手一摊,简直冤枉!

    “陛下,起用蹇义是您的旨意,派去接蹇义进宫的,也是三千营的人马,从头到尾,臣都半点不知道。他进京之后,也仅仅见了方宾一面。陛下若是觉得方宾是我的人,去游说蹇义,陛下只管捉拿方宾就是了,大不了严刑拷问,问问他,到底跟蹇义说了什么。”

    柳淳说得从容不迫,坦然无比。

    没错,就是这么自信!

    他说完之后,朱棣也傻了。这些事情他都知道,而且他知道的还比柳淳更详细。可问题是朱棣想不通啊,既然没有柳淳使坏,这个蹇义怎么会讲这些东西?

    说实话,朱棣越想越觉得糟心。

    如果知道蹇义说这些,还不如让柳淳安排人,教导太监们数理化呢!

    相比之下,这个“致良知”的学问,简直比“科学”还要可恶一百倍!

    还说人人都有良知,这不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吗?不就是人人皆有佛性吗?

    这套说辞到底是怎么来的?

    怎么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瞧瞧那些宦官,听得涕泗横流,五体投地。

    朕给了他们那么多恩典,让他们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他们怎么就不知道感恩戴德?反而窃取宫里的东西。蹇义普普通通的一番话,就让他们感激涕零?莫非这老货有什么蛊惑人心的手段?

    他是明教妖人?

    还是白莲教的人?

    朱棣愤怒冲天,可是在无穷怒火之外,还有更多的困惑……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柳淳,你给朕说清楚,只要你能替朕解惑,朕……就不追究你的罪过了。”

    柳淳哭笑不得,“陛下,您要是觉得臣有罪,就赶快治罪,可千万别这么说,实在是影响臣的形象!”

    啪!

    朱棣气得一拍桌子,“柳淳,你也跟我过不去是吧?朕让你说清楚,蹇义这套东西的来源,你还想抗旨不成?”

    见朱老四真的怒了,柳淳也不好废话,只能道:“陛下,其实这事情并不复杂,臣斗胆问一句,自从孔夫子创立儒家以来,这圣人学问,可是一成不变过?”

    朱棣微微摇头,其实儒学时刻都在变化……孔子所讲和孟子的东西就不一样,等到董仲舒天人三策,将儒家推上了显学的宝座,已经和孔孟之道相去甚远了。

    接下来两汉的儒者,唐宋的大家,乃至朱熹的理学……他们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做出调整,千百年下来,儒家已经变得纵然孔夫子复生,也未必认得出来了。

    所以说,纠结孔孟之道到底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半点意义。

    或者说,孔孟之道的核心精髓,不是仁义纲常,也不是王道爱民,而是强大的适应能力。

    面对着不同的环境,努力适应。

    “总而言之一句话,陛下,食大——时代变了!”

    朱老四脸黑如锅底儿,怒火三丈高。

    他真是气坏了。

    见朱老四五官扭曲,气到裂开,柳淳还有点不忍心,好友如此,也该给他想个办法才是。

    “陛下,要不就说蹇义老迈昏庸,讲得不好,把他赶回家里就是。另外再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教导宦官?”

    这个办法很不错的,只可惜,朱棣半点兴趣都没有,他摇了摇头!

    “柳淳,你这是让朕自打嘴巴!朕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那……陛下莫非想杀了蹇义灭口?”

    “呸!”朱老四狠狠啐了一口!

    “要灭口,杀一个蹇义就够了?还有那些奴婢,还有你!你也听到了!”朱棣简直后悔到了抓狂。

    或许这就是报应吧!

    让你提防着柳淳,生怕他染指内廷……结果怎么样?弄了个更讨厌的,更让你崩溃的。

    朱棣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所谓“致良知”之学大行其道,天下人皆以自己的心为准则,那时候谁还会尊重天子,谁还会把自己视作君父?

    这可不是搬起砖头砸脚面了,简直是剁下了自己的大腿,然后照着自己心口来了一脚!

    实在是太憋屈了。

    到底要怎么办才好?

    朱棣觉得自己的头发,正在迅速减少,这实在是太难办了。

    朱老四沉吟良久,才缓缓道:“去把亦失哈叫来,朕要问话。”

    不多时,亦失哈赶来了,见礼之后,朱棣就问道:“你觉得蹇义讲得如何?”

    亦失哈迫不及待道:“皇爷,蹇公宏论,真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啊!奴婢活了几十年,总算活明白了!皇爷真是有识人之明,奴婢叩谢皇爷!”

    亦失哈不是撒谎的人,此刻朱老四的脸,有点变形了……


………………………………

第893章 太师千金的大婚

    于谦朋友不多,要是算起来,首推就是朱勇,他们俩一文一武,一白一黑,一丑一俊,无论怎么看,都天差地远。

    可他们就是能玩到一起去。

    “成了!你可真干了一件大事啊!”于谦欣然拍着朱勇的肩头,他很少有情绪外露如此明显的时候,朱勇被兄弟夸奖了,发出了憨厚的笑容,摸了摸脑门,费解道:“我说于谦,你怎么就想到了,那个蹇义会对传习录感兴趣呢?”

    于谦哑然,“我告诉你啊,在师父的书房里面,有两大类学问,一类是自然科学,一类就是社会科学,这点你知道吧?”

    朱勇点头。

    于谦继续道:“在社会科学里面,师父把传习录放在了最下面!”

    朱勇瞪大了眼睛,“什么意思?难道说传习录在师父那里,都拿不上台面?”

    于谦摇了摇头,叹道:“根据我的推断,越往上,就越是背离儒学,勉强算起来,传习录的内容,其实更接近孔孟所说的真儒。”

    良知如镜,明辨是非。

    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讲的是人应该根据善恶是非,做出符合道德的决定,重义轻命,这才是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而经过汉唐儒者,尤其是理学的扭曲,儒家的是非对错脱离了人性,变成了所谓的纲常天理,成了一个死物,人要为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活着……很显然,从一开始,理学的根基就是有问题的,是经不起推敲的。

    柳淳也是有计划的,他先提出科学,冲破儒家的桎梏,然后再完善学科,建立起全新的体系。

    只不过在思想领域,并不是柳淳擅长的,他把前世的许多学派主张都写了出来。但是该怎么落实,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身为嫡传弟子,于谦自然是看到了这些东西。

    这小子也是一肚子主意,他觉得与其凭空猜测,不如实验一番,看看反应如何。

    因此他先选了看起来最不离经叛道的传习录,然后授意一些人,把书籍拆散,改头换面,分发出去,吸引人们加入讨论。

    尤其是一些名儒旧臣,要特意关照。

    不光是蹇义,还有其他人,也都拿到了。

    只是让于谦惊讶的是,传习录的威力恐怖如斯!

    蹇义在看过之后,瞬间成了忠实的信徒。

    私下里他说,倘若能见到传习录的作者,愿意伏身叩拜,尊为师长。自从柳淳提倡科学以来,儒家式微,被打得七零八落,节节败退。

    所有儒者都在苦心思索,想要找到打败柳淳的办法。

    只可惜大家不管是求诸圣贤,还是闭门悟道,都拿不出说得过去的好办法……直到传习录出现!

    有了这本神书,即便打不赢科学,也足以保住儒家的一口气了。

    蹇义觉得能写出传习录的人,一定是以为硕德鸿儒,而且此人精通儒释道,将三家之学,融会贯通,已经是当世圣贤。

    他要是愿意站出来,登高一呼,立刻就会形成新的学派……只是可惜,这位高人不愿意露面,只能眼睁睁看着柳淳得意洋洋。

    “既然你不愿意露面,那我就把你逼出来!”

    蹇义这次在内书堂耳朵第一课,就以心学开篇……他知道有些莽撞,有些不顾后果,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做事情就不能不冒险,付出代价也是应该的。

    只不过蹇义也没有料到,心学杀器一出,首先就把内廷诸珰撂倒了,而且还是迅速撂倒一大片。

    原本上学是很枯燥的事情,可是蹇先生讲的心学,丝毫不让他们感觉到艰难。

    太监们第一次发觉,原来他们虽然丢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可是他们依旧是人,依旧可以活得有尊严。

    世上还有那么一门学问,并不歧视他们!

    蹇义讲到了第三天,已经不是这些大珰了,就连寻常的宦官都跑来听讲,他们如痴如醉,爬着窗户,伸长脖子,那个用功的劲头,简直让好多读书人汗颜。

    而且心学很快走出了宫廷,在文臣儒者中间,也掀起了轩然大波。

    “太师,您老人家瞧瞧,这篇文章能在大明日报上面刊登不?”

    柳淳扫了一眼,这是一篇比较全面评价心学的文章,其中不乏溢美之词。按照出版条例。像大明日报这种顶级官方报纸,头版头条,涉及到重要领域,需要内阁核准。

    杨士奇有权作出决定。

    只可惜,这篇文章超出了杨士奇的承受范围,必须请柳太师决断了。

    柳淳挠了挠头,他也是爱莫能助啊!

    朱老四早就气炸了。

    柳淳很清楚皇帝陛下的状态,就连亦失哈那个工具人都被心学迷倒了,朱棣要是下旨禁心学,保证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