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还以为朱棣给他们找借口呢,连忙点头,“多谢陛下体谅,臣等感激不尽。”
朱棣懒得废话了,直接翻身上马,取出了弓,一连射了五箭。箭箭命中靶心,朱棣圈马回来,再看这帮人。
全都羞愧低下了头。
还能说什么,就算你们再忙,还能忙得过天子吗?
就连陛下都能抽空练功,你们这帮家伙,就是废物!
朱棣咬着牙,怒不可遏,“只留下一句,似尔等这般,我大明早晚要完!”说完朱棣扬长而去。
回宫之后,朱棣还在不停念叨。
江南真的不能待了。当年淮西勋贵待在江南待废了,如今江南的花花世界,可比当年厉害多了,再有几年,他的靖难雄兵,就只能推到市场上,论斤出售,或许还能卖个好价钱。
不行,绝对不行。
一定要迁都北平,只有茫茫草原,不断的战斗,才能恢复诸将的本能。
朱棣立刻提笔,写了一份手谕,递给了内阁,让内阁再交给六部九卿,尽快拟定迁都方略出来。
过了一天,杨士奇捧着手谕,原封不动回来了。
他无奈道:“启奏陛下,六科方面觉得此议不妥,因此驳回!”
朱棣的眼睛立刻瞪圆了,好大的狗胆,竟敢违背朕的旨意,刚刚发配了一半,看起来是发配少了啊!
正在朱棣怒气冲冲的时候,突然有太监跑进来。
“启奏陛下,诸位大臣求见。”
朱棣更无语了,还没找他们,竟然主动上门了。
“让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谁敢跟朕做对?”
:。:
………………………………
第660章 迁都带来的动荡(加更求订阅)
朱棣已经被军中的白斩鸡气坏了,再看到群臣齐聚,朱棣简直怒火中烧,须发皆乍。他仔细扫过每一个臣子的面孔,都是朝中的重臣,几乎一个不少!
吏部尚书茹瑺,你可是朕提拔的人,竟然也敢跳出来。
兵部尚书赵勉,你丫的治军不严,朕还没找你算账,居然也冒出来了。
还有蹇义!郑赐去了海外,你丫的是不是也想去吹吹海风,才不会跟朕做对?
朱棣越看越气,看来看去,他看到了提督皇家银行事的夏原吉。
奶奶的,他也跳出来了,这事情跟你有半点关系吗?
“朕迁都之意不可动摇,早在朕登基之初,就已经说过,要迁都北平。且先帝在日,数次讨论迁都之事。总而言之,朕迁都,既是尊奉先帝旨意,又是镇守国门,平衡南北。朕的一片苦心,尔等就不清楚吗?”
朱棣声音冰冷,责怪,愤怒,甚至还有失望。
你们都是朕信任的臣子,连你们也敢反对朕,简直岂有此理!
这些大臣此刻也不好受,他们知道反对朱棣的后果,可有些话他们不能不说。
“启奏陛下,迁都花费惊人,且应天已经作为都城多年,万事齐备,臣以为宜静不宜动啊!”
“非也!”
朱棣在迁都这事上,已经仔细盘算过了,“应天远离九边重镇,遇到重大军务,反应迟钝,鞭长莫及。朕迁都北平,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至于花费,北平的燕王府已经扩建,又修建了外城,还建了直通海港的道路。该准备的都差不多了,朕还可以承诺,五年之内,不会大兴土木。等到国库充盈,然后再投资扩建都城,总不会有问题了吧?”
茹瑺诺诺而退。
这时候蹇义沉吟道:“陛下,先帝陵寝在应天,陛下若是迁都,想要祭祀先帝,势必非常麻烦。陛下仁孝,老臣以为还是应该留在应天才是。”
“哈哈哈!”朱棣朗声狂笑,“朕对先帝最大的孝,就是让大明江山,兴旺发达。朕此番迁都,就是为了巩固北疆,先帝只会高兴。尔莫要胡言乱语。”
朱棣发挥了舌战群儒的本事,不管是谁,提出的理由,全都被驳倒。
到了最后,朱棣冷笑道:“你们一直有一个借口没有说出来,朕替你们讲。那就是江南气候宜人,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之地,烟柳画桥,十里秦淮!你们都舍不得!”
朱棣沉着脸道:“做朕的臣子,不光要享受,还要能吃苦!这次朕迁都之心谁也阻挡不了。”
话说到了这份上,在场诸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是点头答应,还是继续据理力争?
沉默良久,夏原吉终于站了出来,必须亮出王牌了。
“启奏陛下,臣反对陛下迁都,实在是担心一旦迁都,整个江南的经济都会瓦解冰消。”
“胡说八道!”朱棣板着脸斥责道:“夏原吉,你这是危言耸听。
夏原吉硬着头皮,双膝跪倒。
“陛下,臣有肺腑之言,要向陛下陈奏!”
朱棣冷笑道:“朕不是不让臣工说话的霸道天子,可朕把话放在牵连,迁都之事,谁说也没用!”
夏原吉满心苦楚,却也没有办法,只能磕头道:“陛下,臣现在主管着皇家银行,同时也监管皇家证券交易所。以臣的判断,如果陛下迁都,势必动摇江南百姓的信心,到时候历年朝廷发行的债券,恐怕都会遭到抛售!而债券势必影响到股市,到时候股价也会快速下跌,后果不堪设想啊!”
不愧是玩钱的能臣,虽然夏原吉没有穿透历史的眼睛,但是仅凭着他的观察,也发现了危险所在。
朱棣愣住了,他想了许多,唯独没有料到这一点。毕竟把政治和经济放在一起考虑,可不是朱棣的强项,又或者说,他还不愿意相信,朝政已经被经济绑架了。
“夏原吉,这只是你的一家之言,岂能服人?”朱棣质问道。
夏原吉顶着朱棣的压力,语重心长道:“启奏陛下,臣绝非危言耸听。如今天下财富,云集应天,假使迁都北平,必定造成资本外流。债市受到冲击,也是情理之中。”
户部尚书郁新立刻站出来,忧心道:“启奏陛下,诚如夏大人所言,假如出现了抛售潮,户部这边必须提列更多的预算充当利息,而且日后朝廷想要发行债券,就必定增加利息,这会增加债券的成本。”
相比起那些老生常谈的理由,夏原吉和郁新提到对金融的冲击,让朱棣耳目一新。原来朝廷的政策还要考虑债市和股市,真是新鲜!
“不都是在大明吗?至于有这么大的影响?”朱棣依旧不服气。
夏原吉只能尽力解释道:“启奏陛下,当下应天是海外贸易的中心,各地商货云集。交易所甚至吸纳了许多海外的资本,陛下迁都北上。应天地位一落千丈,资本外逃已经是定局,其实臣很担心,光是有消息传出,就会影响股市。”
朱棣觉得很糟心,他自信文韬武略,唯独对金融一道,他了解不深,但是他又清楚,这事情关系重大,马虎不得。
“夏原吉,郁新,你们之前为什么不讲?”
皇帝不满意了。
夏原吉额角冒汗,忙道:“陛下,臣等也只是推测,不敢说有确定的把握,但是臣等以为,陛下应该三思而行。”
他说完之后,立刻五体投地,郁新也跟着跪了下来。
另外茹瑺,蹇义,杨靖等人纷纷跪倒,茹瑺领头道:“陛下,当前朝廷开支缺口巨大,十分仰赖发债和证券印花税,倘若真的会造成金融动荡,只怕悔之晚矣!”
朱棣来回踱步,沉吟良久,才烦躁道:“尔等都退下吧。”
赶走了群臣,朱棣还有些迟疑,他苦思冥想了好半天,也没有个头绪。
不会是群臣欺骗他吧?
朱棣决定先观察一下情况。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朱棣目瞪口呆,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朝廷要迁都北平,应天很快就要成为废都,再也没有投资价值。
各种谣言,一夜之间,充斥应天的街头巷尾。
很快就有人言之凿凿,把朱棣在校场对武将们说的话都扒了出来。
如果不迁都,大明就要完了。
这还能有假吗!
放弃应天!
原本就宾客盈门的证券交易所,客人变得更多了。
只不过多出来的人不是来购买债券股票,而是抛售!
他们嗅到了风险的味道,决定暂时套现离场。
大明的这个证券交易所,可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由于推出之后,拥有许多优质的股票,基本上买到就是赚到,自从成立以来,就在不断上演造富神话。
有太多人,靠着股市发了大财。
正因为财富来得太突然了,就像做梦似的,不那么真实。
如今迁都的事情传出来,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似乎感觉到了美梦苏醒一样。他们迫切想要套现,就算没有新的投资热点,也要先把钱拿出来,握在手里,才是自己的。
当人们不约而同这么想的时候,整个交易所里面哀鸿一片,抛售越来越多,各种股价,都出现了下跌。
其中跌得最惨的就是“皇家科学研究会”,曾经最高的时候,涨到了一百七十两每股,可一天的时间,就蒸发了三十两,变成了一百四十。
原本手握着七十万股的朱高煦,一下子损失了两千一百万两,两个内帑蒸发掉了!
这是什么鬼啊?
朱高煦还没怎么样,朱棣先炸了。
“柳淳,朕要跟你算账!”
朱棣怒冲冲,杀到了柳府,这回谁也拦不住了,必须找柳淳算总账。
“你小子欺君罔上!”
柳淳把两手一摊,“陛下,臣真的冤枉,臣早就说过了,股市是有风险的,起起落落很正常的……”
“正常个屁!”
朱棣都忍不住爆粗口了,“柳淳,朕现在想清楚了,其实最反对迁都的人,就是你!你给朕挖了个好大的坑!”朱棣现在越来越清楚了,柳淳这个“坑货”,绝对名不虚传。
就在这时候,有人哭喊着跑了进来,全都是熟人,赵王朱高燧,还有徐皇后的宝贝侄子徐钦,他们俩哭得稀里哗啦。
“跌了,全都跌了!”朱高燧扑在朱棣的面前,抱着大腿,痛哭流涕啊,“父皇啊,快给孩儿想个办法,孩儿要活不下去了。”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661章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
朱高燧哭得那叫一个惨,朱棣琢磨着哪怕自己死了,这小子都未必会这么伤心。
“你跟我滚起来!”
朱棣狠狠踹了他一脚,正好踢在了朱高燧的肩头,这小子打了个滚,好不容易爬起来,脸上还都是委屈。
“父皇,要不你下旨辟谣,宣布不迁都算了。”
“滚!”
朱棣啐骂道:“竖子安敢乱政!”朱棣起来就要揍他,吓得朱高燧连忙躲在师父的身后,“救命,救命啊”
徒弟不停哀求,柳淳也没有办法,“陛下,稍安勿躁,这事还有商量。”
一看到柳淳,朱棣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咬着后槽牙,微微颔首。
“柳淳,你行,你真行!朕稍微不留意,就让你挖了个大坑。你给朕说清楚,这个证券交易所,是不是你处心积虑,又一个杰作?说!”
柳淳这个冤枉啊!
“陛下,有得必有失,这在情理之中啊!股市卖得是预期,预期好了,人们自然乐观起来,可预期不好,下跌难免啊!”
朱棣才不听呢!
“柳淳,别给我说鬼话,你的意思莫不是大明要完吗?”
“不不不!”柳淳慌忙摆手,“臣可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迁都之后,南京地位下降,必然会对股市造成冲击。当股价跌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稳住的。”
朱棣眼珠转了转,思索片刻,又喘着粗气问道:“你说,这个一定程度是多少钱?”
“这个……臣也说不准啊!”
“你!”朱棣真想连儿子和柳淳一起打,把他们俩都打成孙子算了!
“陛下,稍安勿躁,咱们不妨冷静下来,好好推演一下,绝对能想出办法的。”柳淳好劝歹劝,算是把朱棣安抚住了。
他们到了书房旁边的房间,在这里早就安放了一个沙盘,应天和北平,一目了然。
柳淳还准备了一些小旗子,上面标注了许多文字,南北的优劣,一目了然。
先说北平。
这里距离九边重镇非常近,定都北平之后,能够方便控制百万大军。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兵马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
唯有牢牢抓住兵权,才能坐稳龙椅,这也是靖难之役给朱棣最大的教训。
相反,应天太过繁华,对于将士兵卒,都不是好事情。而且应天距离马场太远,又缺乏组建强大骑兵的条件。
朱棣本身就是最杰出的骑兵将领,他能看不住军中的问题所在吗?
“只要五年!如果没有战斗,五年之内,靖难精锐的战力就会削弱一半,十年太平,这支人马就废了!”
朱棣的话,让柳淳为之一惊,这位永乐大帝的眼光的确非比寻常,也难怪他在位期间,不断用兵,除了打击敌人之外,也是锻炼自己啊!
有人要问,即便不迁都,对外用兵难道不行吗?
这个当然可以,但是结果就是像朱元璋那样,单独节制几十万大军的将领,远在几千里之外,哪个皇帝能放心?
要吗就是大杀功臣,要吗就是扶持藩王宗室……很显然,这两路在朱元璋的手上,都已经证明了不会有好结果。
“如果朕不迁都,边军和禁军战力差距会越来越大,早晚有一天,会酿成安史之乱一般的苦果。”朱棣咬了咬牙,“柳淳,你说这一步朕能不走吗?”
柳淳微微颔首,朱棣从军力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其实从经济的角度也能说得通,如果按现在的趋势,东南持续发展,北方衰败严重,军户逃亡,贫苦的北方和富庶的东南,也会出现尖锐对立,甚至四分五裂都有可能。
要知道自从永乐朝之后,大明在北方就不断损失领土,哈密卫丢了,就连河套平原都丢了。
这还是在迁都北平之后,如果继续留在应天,没准连北平都丢了,那就彻底变成了弱宋,救都救不了。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柳淳才赞同朱棣迁都。
可与此同时,如果迁都北平,大明的经济中心是带不走的,东南的经济繁荣,海贸发达,在推行科学教育之后,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统治的中心,跟经济中心长期脱离,又会严重削弱大明的统治。
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个问题。
士大夫们为了蒙蔽天子,将朱皇帝圈禁在北平,针对东南的发展一无所知,坐视海量的税赋流失,最后财源枯竭,王朝不得不走到了尽头。
“这世上从来没有双全法,臣也是左右为难。”
柳淳说了实话,“陛下乃是江山社稷之主,这最后的家,还要请陛下来当。”
朱棣凝望着沙盘,看着红蓝小旗,优势,劣势,应天,北平……他怅然苦笑,“你说当家,可是这个家是这么好当的吗?”
柳淳躬身道:“臣也知道困难,不过只要陛下降旨,臣一定竭尽全力,替陛下分忧!”
听到这话,朱棣反而不着急了,他扭头从小房间出来,轻车熟路,找到了一个柜子,从里面取出一坛老酒。
“哈哈哈,朕就知道,你这个人酒量不行,偏偏喜欢收藏好酒,也不怕浪费东西!”
也不用酒杯,朱棣随手拿了两个茶杯,给自己和柳淳倒满了酒。
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