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你看,假如朕把教化再向下推,岂不是意味着连士绅都没有了,朕的江山会更稳固?”
道衍可不敢认同,“陛下,从大世家变成小的士绅,固然让皇位更稳固,但是农民起义的风浪就越来越大。假使失去了士绅这一层,陛下就要直面百姓。到时候会如何,老臣实在是无法想象。”
道衍当然不是无法想象,而是不敢说罢了。
去掉了士绅之后,权力更加集中,都落到皇帝和百官身上,归根到底,还是皇帝一个人。如果做错了事情,必定会招来强烈的反对声浪,到时候势必会有更强烈的起义……
以朱棣的年纪,记忆之中,还存在不少元末大起义的波澜。
百万红巾军,何等壮阔雄浑……期间有多少英雄人物,跟老朱实力差不多,甚至超越朱元璋的,所在多有。
老朱能笑到最后,不得不说,既是能力,也是幸运。
假如规模更大的起义,又该如何应对?
朱棣觉得头皮都炸了,八成大明的江山,就会彻底终究吧?
这也是朱棣没找柳淳问计的原因,毕竟那小子可不会把朱家放在第一位。
朱棣反反复复思量,在地上来回踱步,道衍低垂着眉头,也不说话。
就这样,差不多过了半个时辰,朱棣才停下脚步,轻叹道:“大师,这就是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吗?”
道衍急忙睁大眼睛,“老臣以为是收益在先,风险在后!”
朱棣哼了一声,“大师,你现在怎么也成了柳淳一党了?”
道衍慌忙摆手,“陛下,老臣和柳淳绝非同样的人,只是老臣知道,陛下心胸之大,气度之盛,古往今来,也是少有的。就连先帝,只怕也不如陛下多矣!”
朱棣赶快摆手,打住了老贼秃的话,你这是灌迷魂汤,想把朕拍晕乎了,好稀里糊涂答应。
朕可没有那么好糊弄。推行全面心学,也就意味着,将所有的后果都由朕一个人承担!
朱棣现在越发觉得,每一个决定,都必须仔细权衡,反复斟酌,不然就会酿成大祸。
“朕不能不给子民读书的学堂,朕决意兴学!”
朱棣的声音不高,但是却格外坚决。
“传朕的旨意,要所有州县堂官,悉数进京陛见,朕有话跟他们讲。”
朱棣的这道旨意,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就连道衍都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会这么做。他还以为朱棣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会全力推动,谁敢抗拒,就下令厂卫查办。
这年头什么人都缺,唯独不缺想当官的人,只要放手杀下去,就不愁……想到这里,道衍也顿住了。
前面已经有了一个放手杀人的例子,朱元璋杀得不可谓不狠,但结果又能如何呢?
至少对朱棣来说,想要超越老爹,就要玩出不一样的手段。
朱棣将道衍打发走,他又思量了一阵子,这才信步去了柳府,他要交给柳淳一项顶重要的任务。
“朕盘算着,随着大举兴学推进,必然会有更多的反对声音……朕准备将所有地方父母官叫到京城,跟他们畅谈教化,勉励他们,说到底,治国也不能光靠着严刑峻法,总要有点怀柔的手段。”
“朕给你的任务就是要彻彻底底震撼下面的官吏!”
柳淳迟疑了,把地方官集中到京城,这点柳淳是赞同的,又朱棣当面跟他们讲清楚,要如何兴学,也是最好的办法。
只不过要想震住这帮老官油子,可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朱棣见柳淳沉吟,他生气了,“你不是鼓吹科学这么多年吗?你不是说,科学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吗?怎么?到了用你的时候,就不管用了?敢情你之前都是吹牛啊?”
朱棣毫不客气道:“朕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让那些官员知道兴学的好处,看到兴学的成果,知道大势所趋,知道未来在哪里!要让他们不敢跟朕对抗,不敢在兴学大业上面动手脚。甚至要他们支持兴学,支持朕的国策!”
柳淳眨眨眼睛,“陛下,臣如果没理解错,这次兴学,其实兴的是科学,对吧?”
朱棣恶狠狠道:“没错!但是有个前提,是你的那一套有用!能说服人心,如果做不到,你可就不要怪朕不讲情面了。”
朱棣说完,一甩袖子,转身就走。
真是好大的一个任务!
柳淳眯缝着眼睛,陷入了思索……朱棣这一手,的确出人预料,也让人五体投地。让地方官吏进京,加强沟通,过国策更能落实下去。借机展示科技成果,让天下人都了解大明进入了什么样的阶段。
同时还能说服许多人,转变立场,支持新政,支持兴学,支持科学……毫不夸张讲,如果这次成功了,将是扭转大明发展方向的大事情。
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对于科学来说,更是最重要的一次展示机会。
彻底取代理学,在此一役了!
朱棣把责任压到了柳淳头上,可柳淳也不是吃素的,他手下还有那么多弟子门人呢!首当其冲,就是三只小猪,外加一只小小猪。
“怎么样,你们有把握吗?”
“没有!”朱高燧很老实道:“办这么大的事情,必定是花钱很多,我可拿不出来!”
朱高煦狠狠给他一拳头,“你掉钱眼里面了!这次可是科学正名的大事情,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朱高燧才不信呢!
“根据我们科学的观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用钱衡量的,如果非要说没法衡量,还不如说是钱给少了!”
“你闭嘴!”
朱高煦干脆掐住了老三,他努力平复心情,“师父,我这边正好有几样成果,要展示出来,师父把这个机会给我吧!我一定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朱高煦眼睛冒光,一副急不可耐的模样。
朱高炽咳嗽道:“二弟,父皇和师父的意思,是全面展示科学成果,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变法成果的展示。不能局限于发明创造,咱们要把各种成果,都拿出来。别的不说,就咱五叔的医术,是不是该展示一下?”
朱高煦翻着白眼,轻蔑道:“就那个治十个能死五个的医术?”
“反正比十个都死了强!咱们可以挑选成功的案例,父皇也没说要把失败的展示出来吧?”朱高炽眯着眼睛,笑嘻嘻道。
柳淳一锤定音,“这次是咱们科学门下的全面动员,你们立刻分头准备,务必把最强大的一面展示出来!”
三只猪一起点头,“请师父放心吧!”
他们转身离去,看着三个兄弟的背影,柳淳竟然有些恍惚。当初朱高炽还不到十岁,朱高燧更是穿开裆裤呢!
一转眼,他们都长大成人,能挑起重担了!
你们可要争气啊,我这十多年的心血,就看这一次了……
顶点
………………………………
第638章 于谦他爹送来的大礼
朱棣降旨,宣召所有州县卫所一级官吏进京陛见,整个大明,全都要动起来,从京城出发的信使,将公文送到各个布政使司,然后由布政使司送达府,然后每个府再向下送,等到官吏接到命令,交代政务之后,动身进京,整个过程,没有三个月是完成不了的。
相对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而且朱棣还要求地方官吏将本地的财政丁口的情况如实上奏,就更需要时间了。
坦白讲,就算朱棣登基继位,都没有这么大的东西,他只是向四处传檄,官吏上表拥戴新君即可。
甚至很多地方官,朱棣都是在登基之后,才进行处置的。
茹瑺忙活了两三年,也仅仅将一半以上的建文旧臣,换成了新人而已。
没有现代通信手段,传递消息就是这么蛋疼。
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棣是真的下了本钱,下了大本钱!
朱棣有个习惯,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果观察洪武和永乐两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别。
在洪武朝,六部九卿,几乎每年都还,最离谱的时候,竟然能有三个部没有主官,换句话说,老朱把这些事情都一肩挑起来了。
等到永乐朝,情况就大不一样。
朱棣更喜欢已经认准之后,就长期任命,放权给下面的人。
因此很多高官都是能一干十几年,甚至能干满永乐朝,继续辅佐新君,其中就不乏许多四朝元老。
当然了,朱棣这么放权,也是有问题的,就是缺乏新陈代谢,等老臣死完了,新人顶不上来,所以就有了土木堡之败。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么做也能让人心稳定,可以踏实做事。
按照朱棣的习惯,这一次的地方官陛见之后,已经朱棣认准,绝对会长时间任职地方。大明未来的百姓会如何,能过上好日子,还是会受苦倒霉,就看这一次了。
只不过还没等这些地方官进京,有一伙人已经提前到了。
那就是从哈烈返航的大明使团。
这一次他们可是威风凛凛,载誉归来。
吴中和于彦昭都穿着大红的官服,鲜艳夺目,站在了船头,上面还有一杆鲜艳夺目的大旗,上面写着“钦命通夷使吴,副使于”。江风吹拂,旗帜飘扬,人也精神,飒爽英姿,器宇轩昂。
顺便说一句,官服,旗号,全都是进入长江口,临时送过去的。
他们出发的时候,可远没有如此风光。
想想都可笑,那时候吴中是因为想要刷声望,结果用力过猛,被朱棣赶去出海。至于于彦昭,他连饭都吃不起了,是个可怜的“京漂”。
如今他们返回了大明,带来的不只是自己的风光得意,还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海外知识,以及装满了船只的财富。
于彦昭站在船头眺望,突然他的目光锁定在码头最靠近江边的一座芦棚,当看清楚之后,眼中的泪就下来了。
跳板搭好,于彦昭就三步两步蹿到了前面,把吴中都给扔到了后面,这样当然很失礼,不过吴中不在乎了,在海外更失礼的事情他也干过,吴中是被发配的,这个船队真正说了算的人是我!
于彦昭踏上了江岸,几乎与此同时。有一个小子像是炮弹一样,扑到了于彦昭的怀里,愣是把他给扑倒了。
于彦昭挣扎着站起,将儿子抱起来,用力掂了掂,突然哈哈大笑,笑得像个傻瓜。还记得刚刚走的时候,儿子还不到他的腰,是小小的一个,等他回来,儿子的个头已经蹿起来一大截。
不但长高了,而且也长壮了,都能把老子撞一个跟头!
再看看小家伙的模样,没有了昔日的文弱,五官变得更加硬朗,气度也沉稳了……总而言之,儿子的变化,超出了于彦昭的想象!
让他喜不自禁,对柳淳的感激,更是难以形容。
正在父子沉浸在相聚的喜悦之中,有个胖乎乎的女娃娃跑了过来,她歪着头,瞧了瞧于彦昭,小大人似的问道:“你还记得我吗?”
于彦昭皱了皱眉,突然惊讶道:“你是柳大小姐,真是多亏了你们照顾谦儿,我还要去登门拜谢呢!”
小丫头很大方,“不用客气的,只要把住宿开销交了就行,要是还不上,就拿于谦抵债!”小丫头呲着虎牙,一下子变成了逼着人卖身抵债的小恶魔。
于彦昭忍不住笑道:“果然是柳大人家的闺女,就是不一般。”
于谦从父亲的怀里起来,扭头板着脸道:“师妹,你放心吧,就算还了钱,你也可以让我抵债的!”
还了钱还抵债?
于彦昭脑壳疼了,儿子不会模样变好了,脑袋瓜变差了吧?
这可不行啊!
他伸手牵着于谦,而于谦则是伸手牵住了小丫头,他们快步到了芦棚前,柳淳和蓝新月等在这里。
蓝新月一把把女人抢回了怀里,然后对于彦昭道:“妹妹和太夫人脸皮薄,不愿意到人山人海的地方来。不过她们可没闲着,在家里做饭呢!回头复命之后,赶快回家。”
柳淳也点头道:“我已经告诉了木恩,陛见的时间不会太长,陛下的赐宴我帮你压到了三天之后。一家人好容易团圆,先私后公,皇帝也不能不讲人情!”
于彦昭一听柳淳的话,感激涕零,把赐宴都给压到了三天之后,这是多大的面子啊!
“柳大人,卑职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卑职父子受了大人天高海深之恩,真不知道用什么还?”
“用于谦还!”小丫头又急匆匆插嘴道。
蓝新月脸都红了,“你个死丫头,胡说什么?”
被老娘训斥,小丫头不敢吱声,只是做了个鬼脸。
于谦轻笑,居然还帮着解释道:“师母,师妹的意思,都是一家人,我爹太见外了!”
蓝新月听着于谦的话,对倒是对,怎么有点不对劲儿啊?
柳淳没说什么,只是笑着交代了于彦昭几句,然后他们就退到了一旁。
因为接下来还有盛大的欢迎仪式等着呢!
看到了儿子健康快乐,于彦昭的心也放了下来,他挺直胸膛,跟吴中等人迈步走出了码头。
就在他们出来的一刹那,鼓乐一起响起,所有欢迎的人群,伸长了脖子,眺望着从海外归来的英雄。
“快看啊!他们都是大明的英雄!”
“好汉子!干得好啊!”
“于定远!”
……
种种欢呼,此起彼伏,柳淳他们还在芦棚里面,也不由得被山呼海啸一般的声浪感染到了。
于谦握紧了拳头,父亲成为了英雄,是师父让父亲成为了英雄!
小家伙突然扭头,对柳淳深深一躬,弯成了标准的九十度……此时当初老爹出海,生死未卜,于谦的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儿,虽然后来解开了,但还是有个疤。
到了这一刻,什么都烟消云散了。
“师父,弟子一定会继承您的衣钵,弘扬科学,匡扶社稷!”于谦发出了誓言。
柳淳把于谦拉过来,淡然笑道:“想继承为师衣钵的人可不少,你觉得自己能行吗?”
于谦傲然拍着胸脯道:“弟子有他们都比不上的优势,弟子信心十足!”说着,于谦偷眼看了下小丫头,两个小孩子同时咧嘴一笑,很灿烂,很好看!
柳淳只能翻了翻白眼,假装不知道,心里却在反思,是不是自己把于谦带坏了?
相比起小小的于谦,此刻走上巅峰的却是于彦昭,他所过之处,到处都是人群,到处都是欢呼。
扑面而来的热情,让人应接不暇。
于彦昭清楚感觉到,在出海的这段时间里,大明变了,彻彻底底变了,光是在对待海洋在这一块,就完全变了。
昔日大明的百姓,提起海外,几乎谈虎色变。如今却是热情十足,于彦昭还不知道,就在这段时间,东番岛,爪哇岛,安南……这些海外的土地,海外的物产,强烈刺激了大明的百姓。
蔗糖,十三香,稻米,土地,乃至证券交易所……这些都在告诉百姓们一个事实,财富来自海洋!
那有人要问了,于彦昭到底有没有得到财富呢?
“回禀陛下,臣这里有一份清单,一共是三十八万两黄金,请陛下笑纳!”
“什么?”
朱棣豁然站起,情不自禁走到了于彦昭的面前,“你,大声点?”
于彦昭抬头,迎着朱棣的目光,自豪道:“陛下,臣这次出海。一共换回了三十八万两黄金,还有七十万两白银,其余各色宝石,犀角,象牙,珍珠,香料无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