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精通其他的事务,不免武断了。”
蹇义还是够狡猾的,他语气尽量和缓,这种时候,跟柳淳言语冲突,绝没有好处,他相信在讲道理上面,还是不用担心的。
这不。蹇义开头之后,就有一大堆官员先后跳出来。
这帮人可就没什么好话了。
你柳大人凭什么说科举的官员没本事,凭什么说一篇文章不能当好官?
我们都是圣人门徒,一窍通百窍通,道德文章乃是天下至理,我们都能驾驭,其他的东西,更是不在话下。
而且科举也不是一篇文章而已。
从县试开始,所有参与科举的人员,要经过至少六关,才能蟾宫折桂。比如黄观,他就是人尽皆知的六元。
我们是一篇文章吗?我们是六篇文章啊!
这时候右都御史郑赐也开口道:“柳大人,以文章选士,是千百年的规矩,历代以来,名臣辈出,人才济济,由此可见,科举乃是不二之法,随便改革科举,只会扰乱人心,得不偿失,我以为十分不妥。”
又一位大人站了出来,科道这边已经挽起了袖子,迫不及待要参战了。
柳淳却突然哈哈一笑,“陛下,这位大人已经说了,科举选士自有道理,朝中官吏,又皆是人才。臣以为既然如此,他们肯定不在乎考试,陛下不妨尽快下旨,验证一下诸公的才智吧!”
朱棣哼了一声,“本来早就该开始的,何必浪费这么多吐沫。左右,把试卷发给他们,答题时间限定在一个时辰,回头朕还要亲自给他们评分,如果你们考得真好,朕会有赏赐的。”
言下之意,考得不好,那就不一定了。
群臣此刻还想说什么,可东厂的人已经捧着卷子过来了。
这一场考试,是躲不过去了。群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总不能说科举考试不行吧,既然把科举考试吹成了天下少有,完美无缺,那么进行小小考核一场,又能怎么样呢?
要知道朱棣可不是寻常的皇帝,这位是真正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继续阻拦,就算不死,也是会去东番岛的。
不过话说回来,不就是一场考试吗!
还能有什么了不起的。
他们这些人不敢说个顶个都是天才,可也不会被小小考试难住。
十年寒窗苦读,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且这帮人也有个想法,如果存心难为他们,故意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题目,他们也是有嘴的,大不了继续喷吧!
反正我们是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这次都要争到底!
不为了别的,就是为我们的学问讨个说法。
等我们把题目都答上来,该难受的人就是柳淳了。
这小子多年来,一直跟文官作对,靠着皇帝庇护,拿你没办法,这一次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要让你好看!
众人信誓旦旦,可是当他们接过卷子的时候,一个个眼睛都瞪圆了,这是谁出的题啊?这也太缺德了!
柳淳跟朱棣站在高处,每个臣子的表情,一览无余。
数百个人普遍看到题目之后,全都是一喜,但是当他们提起笔,想要写答案的时候,却又迟愣了。
这玩意怎么作答啊?
朱棣扫视了一圈,然后又给太监木恩一个眼神。他立刻领会,赶快让东厂的人出动了。
几百个官员,东厂和宫中侍卫,愣是出动了一千多人。平均四个盯一个,前后左右,都给站满了。
想要交头接耳,想要做点小抄,那是想也不要想。
朱棣看在眼里,微微一笑,随手也拿过一张卷子,对着群臣道:“朕也不例外,跟你们一起考试。”
这回好了,全场只有柳淳一个闲人了,毫无疑问,这卷子就是柳淳出的。
出什么题目能切中要害呢?
如果去翻鸡鸣山的教材,找一些题目,绝对不是难事,都不用奥赛难度,随便来个打雷下雨,一年四季,就能让许多人抓瞎。
只不过这么玩有点欺负人,而且文官也未必服气。
毕竟许多科学知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承认的,你说打雷的成因,人家非给你讲雷公电母,这也没有办法。
柳淳思前想后啊,还是来点最基本的,大约三岁的就行,至多不超过五岁,绝对能把百官给按住。
柳淳的信心来自于他对文官们的了解。
这帮家伙说穿了,多数是严重的偏科生,而且当官之后,又自视甚高,他们的水平,柳淳太清楚了。
论起勾心斗角,争权夺势,那是一等一的。
可若是谈国计民生,就抓瞎了,除了本衙门的一点事情之外,其他方面,了解的还真不多。
这不,就有了这张卷子。
朱棣提着笔,挨个看下来,还真别说,有不少地方,他也犹豫了。柳淳这小子真是够坏的,处处挖坑,朕都要掉进去。
不过不打紧,在皇帝的袖子里,藏着一张纸条,上面就是标准答案。
身为天子,必须要给百官树立个榜样,咱一定要一百分,朱老四脸不红,心不虚,从容不迫,把卷子写完了。
站在旁边的柳淳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假装视而不见。
再看下面群臣,可就热闹了。
仔细瞧就会发现,像工部啊,户部啊,刑部啊,兵部啊……这些人都能应付一部分,最惨的就是科道言官,这帮人天天喷人,此刻面对着试卷,却是大眼瞪小眼,完全懵了。
怎么作答啊?
他们很想往四周瞧瞧,可东厂的这帮太监就围在身边,跟一群苍蝇似的绕着。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他们也不能不写,没办法,就只能靠蒙了!
这帮人闷着头,绞尽脑汁,抓耳挠腮,就差扔铜板了,总算没有留下空白。
在最后一刻,算是把卷子交上去了。
当所有的卷子,汇总到了柳淳的手里,他粗略翻看,果然跟自己想的一样,甚至还有人更加白痴!
你们这是撞到我的手里了,别怪我不客气了!
柳淳没急着公布答案,而是对朱棣道:“陛下,这些题目都是臣平时测试皇孙和几个小孩子的。陛下是不是把他们叫来,看看孩子们的本事?”
朱棣差点笑出声来,柳淳啊,你可真够坏的,不过朕很喜欢。
“快去,把皇孙还有其他孩子叫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618章 臣等有罪
“你没有进过皇宫,一切都要听我的,万一失礼,皇爷爷会生气的,皇爷爷生气了,就要吃人,很可怕的。”
朱瞻基努力吓唬于谦,板着面孔,张牙舞爪做出吓人的模样。可是看在于谦的眼里,就只剩下两个字:幼稚!仿佛萌萌的小猫咪努力呲着牙,装成打老虎似的。
皇帝很了不起吗?
有事没事,总是往师父家里跑,俺都看腻了。
而且看起来皇帝陛下也不是很聪明的亚子……明明师父有那么多的书,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找到答案,非要去求师父。
在于谦看来,皇帝除了靠着大吼大叫吓唬人之外,就一无可取,完全是一条纸糊的龙,至于纸龙的孙子,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所以黑小子,你还是省省吧!
就这样,于谦在太监的簇拥之下,大大方方来到了奉天殿前。
那些太监也很惊讶,就这么个小东西,居然大模大样,不卑不亢……要知道就算很多臣子名士,第一次接到旨意,那也是诚惶诚恐,生怕出了半点差错,和这小子比,简直判若云泥。
这小东西是七岁,还是六岁?
怎么连一点恐惧都没有呢?
真是咄咄怪事啊!
“启奏陛下,皇孙带到。”
朱瞻基连忙跪倒,给朱棣问安。于谦也跟在后面,口称草民拜见天子、
朱棣瞧了眼黑乎乎的孙儿,再看看白净过分的于谦,朱棣很想说服自己,好小子就应该像孙儿一样,黝黑壮实,自己的孙儿才是最好的。
但是朱棣也不得不承认,柳淳挑的这个徒弟,真是没话说……不对!朱棣突然想起来了,于谦的爹于彦昭是自己发现的。
算起来于谦应该是自己人,为什么要把他推给柳淳呢?应该是让柳淳替自己培养人才,俺朱棣连一个小孩子的心都笼络不过来吗?
想到这里,朱棣挤出笑容,连忙对于谦招手,“快过来。”
于谦无奈,只好迈着小短腿,到了朱棣面前。
朱棣哈哈大笑,伸手把他揽过来。
“朕知道你!你爹已经到了哈烈,刚刚送了急报回来,做得很好,你爹可是朕的班定远啊!”
面对盛赞,于谦平静如常,“家父为陛下尽忠,是职所当为。全天下的臣民,都盼着替陛下效力呢!”
真会说话,朱棣抓着于谦的胳膊,欣然道:“要都是如你所说,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朱瞻基瞧着皇祖父跟于谦十分亲密,把他都忘在了一边,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难道连皇祖父也不要自己了吗?
黑小子很委屈。
好在这时候朱棣也把他叫过来,两个小娃娃一左一右,站在了朱棣身旁,朱棣随口闲聊着,这时候柳淳已经跟一些人将试卷整理妥当。
他这次出题并不复杂,不需要长篇大论,每道题最多几十个字而已,因此判卷也非常简单。
找了十几个内学堂的太监,按照标准答案,很快就判完了。
等到结果汇总之后,柳淳傻眼了。
是真的傻眼了!
他对大明官员的素质,早就不抱希望了。
官吏之中,当然不乏天才,可普遍存在偏科,由于从小苦读,然后考科举当官,在宦海之中打转儿,使得一大群人,颇为缺乏常识,说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是好听的。
今天的测试,就把这帮人的底儿给撕开了。
朱棣见柳淳迟疑,还当是官员表现太好了,他不知道怎么办了呢!
“拿来!”
柳淳将汇总表格给了朱棣,“请陛下御览。”
朱棣一眼扫过去,第一题,就是询问大明的一十三个布政使司。很不错,所有官员,全都答对了。
只不过并不值得庆幸,因为都察院有十三道御史,户部有十三清吏司,几乎都是天天要打交道的,岂能不知!
可接下来的第二题,就出问题了。
明明是一道送分题,居然测出了十几个笨蛋!
朱棣额头的青筋凸起,拳头紧握,牙齿咬得咯咯响。
他突然扭头,看向了于谦,“大明有九边重镇,你知道吗?”
于谦没有迟疑,朗声道:“太祖皇帝收复北平之后,在北方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不久又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后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屯兵百万,防范鞑虏入寇,保护中原百姓,至关重要。”
于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紧不慢,将九边的来历说的清清楚楚。
在文臣的堆里,有人已经冒汗了。
朱棣欣然点头,“你回答的很好,可是……在群臣之中,居然有人不知道九边,都给朕站出来!
皇帝一声怒吼,朝臣仿佛刚裹了脚的女人,扭扭捏捏,一步一步,两条腿跟千斤之重一般,才人群之中脱颖而出。
一个,两个,三个……足足站出来十几人,仔细看看他们的身份,这里面有三个翰林,有两个御史,还有一些国子监,詹事府的官员……他们都有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所谓清流!
这帮人一向鄙视武夫,宁可去秦淮河谈论诗文,也不愿意多了解一些军务,九边倒是经常说,可具体是什么,就答不出来了,有人只能勉强写个四五个。
但既然是九边,不够数怎么行!
情急之下,就有人写了“东边、南边、北边、西边”。
面对这么奇葩的答案,柳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连送分题都答错了,真的不用挖空心思害你们了,咱们完全不是一个次元上的。
朱棣的愤怒难以言喻,可他现在还不想发作,毕竟还有更多的题目在等着呢!朱棣恶狠狠扫视了这十几个人,吓得他们浑身颤抖,狂冒冷汗,那叫一个狼狈。
朱棣懒得废话了,“你们都站在这边,等候发落!”
再看下一道题,问的是应天和北平的距离,还是一道地理题。
对于大明的读书人来说,普遍缺乏地理常识,或许三山五岳,他们很清楚,但是两座城市相距多远,还真就难倒了一大片。
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有人写相距月余,有人写旬日之间,还有人写山高路远,千里迢迢,好在他们知道没法一天到达。这道题错的足有三十多人,还有人连续错两道。
“朱瞻基!”
终于被皇爷爷点名了,黑小子激动坏了,总算有了表现的机会了。
“你知道北平和应天相距多远吗?”
“知道,是两千三百余里。期间要穿越黄淮长江,又有运河相通,可以选择坐船,骑马,坐车。”
朱棣颔首,“没错,两千多里的路,并不算遥远,还没有到天涯海角。朕起兵靖难,这段路程,足足走了三年,数万将士没有走到应天,就战死沙场。”朱棣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让一群蠢货糟蹋!
这次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朕决不轻饶。
再看下一题!
这道题目是询问三大殿的造价,朱棣刚刚继位不久,就下令重修,历时一年多,将三大殿修成,算起来使用了还不到一年的光景。
所有臣子,都在三大殿上朝,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那三大殿重修的费用是多少呢?
瞧瞧这些臣子的答案吧!
出错的人,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一。
有人干脆就写靡费无数,还有人写数以百万计,更离谱的则是金堆玉砌,难以衡量……朱棣简直想把这些人抓起来,绑到奉天殿的柱子上面,让他们好好瞧瞧,朕到底花了多少!
“于谦,你知道三大殿花了多少钱吗?”
“三大殿工程花费了八十七万两银子,不过三大殿工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别是有关水泥建筑的技术规范,这部分大约价值一百万两,同时根据三大殿工程,还编写了新的各部采买办法,规定各部衙门的开支,必须公开采买,符合规范。如果有私相授受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朱棣欣然含笑,他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修三大殿不但没有花费,反而小赚了一笔!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回陛下,此事在去年的时候,不但明发各处,还刊登在许多报纸上面,故此草民看过。”
朱棣越发欣慰,“你一个小孩子就天天读报纸吗?”
“回陛下,草民虽然年幼,也知道长安居不易,故此不敢不知。”
朱棣微微点头,猛地扭头,扫视群臣,匕首一般的目光,吓得这帮人浑身哆嗦,尤其是那些答错的,更是惶恐到了极点!
朱棣冷笑,“朕知道,你们当中许多人根本不关心开支多少,只要大兴土木,你们就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说什么靡费无算,要休养生息。尔等几时知道,一个三大殿工程,积累了多少经验!水泥的使用,不必从云贵大山之中,运输木材,又让多少百姓获益?还有,日后治理黄淮,都离不开水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