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斩杀大将两员,俘虏和斩杀无数安南军。
进而攻克东都,安抚官民和归附者,来归顺的人每天以万计。
张辅派别将李彬、陈旭攻取西都,又分兵击破安南援军,总计斩首三万七千余级。
经过一个月的作战,张辅基本扫清了安南北部的兵马,他率领大军,长驱直入,直扑升龙府。
这是张辅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作为一个年轻将领,能提兵五万,直接攻灭一国,占领都城,绝对是少有的荣耀。
张辅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他可不是一般的勋贵子弟,更不是饭桶摆设。
张玉从小给他最好的教育,张辅十几岁的时候,就参与出塞,后来在靖难一役,又屡次立功,崭露头角。
他是真正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和李景隆这种继承父辈爵位,一直没怎么打过仗的膏粱子弟不同。
张辅要大声说一句,我们不一样!
只是这次攻击安南,所有的彩儿都被李景隆出了,他居然沦为了陪衬,这让张辅十分恼火。
越是瞧不起我,就越要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
所以这一路上,张辅拼了命,督促大军,快速突进,终于,就在腊八这一天,张辅杀到了升龙府。
安南的都城就在眼前。
张辅提着马鞭,登高眺望,正琢磨着如何攻取城池呢。突然,从城里升起一个庞然大物,这东西圆滚滚的,很快飞到了百丈高空。
“将军,是安南人的热气球!”手下人惊呼道。
张辅脸都黑了,“呸,安南什么时候有热气球了!那是大明的!”张辅怒视着热气球,什么都明白了,他又晚了一步。
果不其然,李景隆砸一群人的簇拥之下,笑呵呵出城相迎,离着老远,李景隆就嚷嚷道:“大侄子,侄子,不怪叔叔抢了你的功劳吧?”
不愧是张辅,在最初的愤怒过后,已经恢复了平静,只不过这一声侄子,真是要命!
“末将见过海国公!”
李景隆哈哈大笑,主动跳下战马,拉住了张辅,跟他笑嘻嘻道:“大侄子,咱们别那么客气。你带着人马,吸引了安南的主力。我烧杀抢掠一顿。然后呢,你又靠着叔父制造的混乱,消灭了北边的安南大军,直取升龙府。叔父听说了,就带着占城的人马,偷袭了升龙府,先把胡季牦给拿下了。算起来是叔父欠了你一次啊!”李景隆大大方方承认。
张辅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海国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是让人佩服。”
李景隆摇头,“佩服我干什么啊!告诉你,这就叫有船就能为所欲为!你是没看到,叔父的船队撞击安南的渔船就跟玩似的。一点都不费力气,他们的人跟下饺子似的,都掉到了海里。叔父连救都不救,奶奶的,让安南人张狂,还敢得罪大明,简直活得不耐烦了。”
李景隆笑呵呵拉着张辅,“叔父给弟兄们都准备了食物和住处,对了,还有些特别的礼物,让大家伙放松一下。”李景隆笑得有点猥琐,张辅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这位海国公,还真是体贴入微啊!
张辅对李景隆的看法,也好了不少。
放开别人的偏见不说,李景隆很坦诚,也没有架子,嬉笑怒骂,十分随意,相处起来一点都不累。
李景隆在马背上就跟张辅念叨:“我才几千人马,城里好几万安南人,他们都恨不得吃了我。贤侄大军到了,我就有了底气了。你不来,我什么都不敢做啊!”
张辅就好奇道:“海国公要干什么?”
李景隆向四周看看,而后冲着身后的随从挥手,让他们后退,然后用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道:“贤侄,我打算保举你,当越国公!”
张辅浑身一颤,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
“海国公,你说笑了。”
李景隆板着脸道:“什么说笑,你五万人灭国,论起功劳,足够了。而且我打算建议朝廷,让你镇守安南,就想沐家镇守云南一样。”
张辅越听越糊涂,李景隆偷袭升龙府,应该是跟自己抢功劳,可他又要保举自己当越国公,他到底想什么啊?
“贤侄,我知道你肯定想不通,以为叔父胡说八道。其实吧,我是看中了安南的人力。你在这边镇守,把安南的劳力卖给我,我呢,正好用他们去东番岛种甘蔗。你把安南的人清出去,然后再把安南的土地做价卖给咱们国内的商人……这要是弄好了,咱们双方都能发大财。”
李景隆很认真道:“这是我研究了好几个月,才想出来的发财妙法。贤侄,你来之前,叔父已经把奏疏送出去了,只等陛下点头。你放心吧,很快这安南就是咱们两家的了!哈哈哈!”
李景隆咧嘴大笑,张辅听得晕头转向,这么缜密的逻辑。如此清楚的安排,谁再敢说李景隆是饭桶,老子都啐他一脸!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朱棣能不能答应了。
作为改元的第一年,灭了一个国家,这是多大的礼物啊?陛下八成会点头吧!张辅忍不住憧憬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609章 第二个沐家
李景隆在腊月初八拿下了升龙府,朱棣接到捷报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八。
报捷的使者先是赶到了广州,然后用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应天,一路上光是马匹,就跑死了好几匹。
总算在年前送到了朱棣手里,皇帝陛下也能过一个舒服的年了。
接到捷报之后,朱棣岂止是高兴那么简单,几乎到了发狂的地步。赢得胜利的李景隆,再也不是昔日的废物,反而成了朱棣眼中的宝贝。
这家伙天马行空,肆无忌惮。
放在国内,未必管用,可撒出去,真是一张王牌。
实在是太好了!
朱棣如此看重安南,其实是有原因的。
安南自从秦汉以来,就是中原的领土,到了唐末五代的时候,安南趁着内乱,脱离了中原掌控。
到了北宋的时候,赵家的皇帝也是没有出息,别说安南,就算连云南都拿不回来,后来更是连河套都丢了,这可都是老祖宗的遗产啊!
朱元璋称帝北伐,拿回了燕云十六州,安南脱离中原版图和燕云十六州的时间大致相同。老朱拿回燕云,朱棣就要拿回安南。
作为一心要证明自己的永乐大帝,安南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促使永乐一朝多次出兵,不惜代价,也要巩固安南。
而新式的战法,让攻打安南变得容易了许多。李景隆不但拿下了升龙府,还裹挟了数万占城人马,他利用占城和安南的矛盾,以夷制夷,更是给了朱棣新的启发。
趁着年前,朱棣欣欣然去了孝陵。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朱棣只要去祖庙跟老爹念叨一下就行了。这次却是去了孝陵,显然,他要好好跟着老爹炫耀了。
同去的还有朱高炽三个,包括皇长孙朱瞻基都没有放过,乖乖跟着去了。
朱棣怎么跟老朱说的,柳淳不知道,左右不过是一番炫耀。告诉老爹,你不敢打的安南,让儿子摆平了,那些跳梁小丑一般的安南畜生,受到了大明正义的惩罚,在孩儿的带领之下,大明必定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
朱棣从孝陵回来,在路上就忍不住考察几个儿子的见识。
“你们觉得,要怎么治理安南?”
朱高煦道:“安南民风彪悍,反复无常,最是不讲信义,对待他们,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杀!杀得血流成河,杀得尸积如山,把他们杀怕了,也就太平了。”
朱棣听完,很发愁,老二这好杀的毛病,到底是跟谁学的,我也不是这样啊!
朱高燧见父皇似乎不满意,就忙道:“儿臣觉得还是以安抚为主,安南那么多人,可以充当苦力,干嘛都杀了,只有傻瓜才那么干呢!”
你敢说我是傻瓜?
朱高煦把眼睛一瞪,这个老三,是真的欠揍了。
两个兄弟意见不同,而朱高炽则是抱着儿子,仿佛没听见一样。
“太子,你为何不言不语?”
朱高炽慌忙陪笑道:“儿臣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总之还要父皇圣裁。”
朱棣哼了一声,“滑头!这天下的事情,要是朕都能说了算,那就好了。”朱棣顿了顿,不耐烦道:“去柳府吧,看看他怎么说!”
朱高炽嘿嘿暗笑,他才不愿意费吐沫呢,如何管理海外,这事情真的要听师父的,他老人家看得长远,心也比任何人都细。
车驾到了柳府,发现柳淳正在忙着挂灯笼,张罗着过年。
朱棣深吸口气,“你好安闲啊?”
柳淳从梯子上跳下来,陪笑道:“陛下,臣一年到头,也歇不了几天,好容易过年了,也让臣放松放松。”
朱棣板着脸,哼道:“你少跟我装蒜,论起繁忙,你还能比得过朕吗?再说了,这次是李景隆给朕找了个麻烦,他跟你可是亲戚,这事你要替他解决。”
朱棣二话不说,把柳淳叫到了书房,他简单将李景隆保举张辅担任越国公的事情说了一遍,还提到李景隆让张辅世袭镇守安南。
此话一出,就连朱高炽三个都吓到了。
他们想到了许多治理安南的办法,却唯独没有料到,竟然还有这么一手!
世袭镇守,这也太过了吧?
当初朱元璋让沐家镇守云南,那是迫不得已,现在把安南交给张家,怎么看都有点异想天开?
更何况朱棣极力削藩,他能允许土皇帝存在吗?
柳淳听完,忍不住摇头,李景隆这个货,光知道给自己找麻烦,实在是可恶。本来有些话他说是不合适的,偏偏李景隆逼着他说。
“陛下,臣斗胆说一句,即便将安南纳入版图,派遣官吏统治,可那里情况复杂,安南之人又反复无常,必定是降儿复叛,没完没了。”
朱棣老脸拉长,十分难看。
即便安南属于中原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断。而且随着元朝三次进攻失败,很是鼓舞了安南上下,让他们有胆子对抗中原。
一次战败,还真未必能打断安南的脊梁。
“朕也知道安南不好管理,可让人世袭镇守,就是个好办法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柳淳顿了顿,这才道:“陛下,从安南到大明,最快也有二十几天,等到朝廷有了决断,派遣人马赶到,至少是小半年之后了。就算派遣水师,也要三个月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以发生太多的状况。而且每次劳师远征,胜负难料,风险太大。”
“如果能安排可靠之人,世代镇守安南,遇到情况,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伴随商贸和教育。”柳淳目光坚定,充满了信心道:“只要让安南在经济上依附大明,在文化上,从属大明,这块土地,迟早会瓜熟蒂落,只不过在这之前,需要用一种相对廉价的方式,控制安南。”
“臣是赞同李景隆的建议的,但是让谁去镇守安南,这个臣就不好说了。”
的确不好说,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情深义重,就算亲儿子也未必比得上。老朱这才信任沐英,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他,让他世袭镇守云南。
现在让朱棣上哪去找一个沐英一般的人?
张辅,他真的行吗?
朱棣眉头紧皱,突然他对柳淳道:“你想不想替朕镇守安南?”
这话一出,朱高炽三个先吓坏了,父皇,你说什么呢?居然让师父去镇守安南,这不是开玩笑吗!
他们现在还有好些事,需要请教师父,怎么能放他离去?
哪知道柳淳兴冲冲站起,欣喜道:“陛下信任,臣感激不尽,臣现在就收拾东西,赶快动身。”说着柳淳还真的打算卷铺盖告辞。
朱高煦可急坏了,他竟然冲到了柳淳面前,焦急道:“师父,你要去安南,弟子也跟着。”
朱高燧也低声道:“师父,安南的生意保证好做,要不也带着弟子算了。”
朱高炽虽然没说话,可也是一脸的焦急,恨不得能跟着柳淳一起离开。
三儿子的表现,简直让朱棣切齿咬牙。
我才是你们的爹!没事跟着柳淳跑什么?
朱棣愤怒挥手,恨恨道:“柳淳,你想跑安南躲清闲,那是痴心妄想!朕不会那么容易上当。”
从柳淳这里离开,朱棣返回了皇宫。
到了大年三十,朱棣把张玉请了过去,皇帝陛下赶走了所有伺候的奴婢,外人只知道他们君臣喝光了一坛子洪武十三年的美酒。
转眼,到了正月十六,所有的衙门重新开门办公。
朱棣下的第一道旨意,就是在安南设立承宣布政使,同时设立都指挥使司和按察使司。这三司的设立,标志着安南正式成为了大明的一个省份。
只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朱棣加封张辅为平越侯,授予丹书铁券,节制三司,世袭罔替,镇守安南!
顶点
………………………………
第610章 此人有中山王之风
荣国公府,张灯结彩,大摆筵席。
一项低调的张玉,此刻也顾不得掩饰了。儿子平定安南,立下大功,受封平越侯,世袭罔替。
谁都想到了云南沐家,沐英当初平定云南,被任命为西平侯,同样是世袭罔替,镇守云南。
虽然只是侯爵,但是拥有土地百姓,比起一般的国公,还要显赫。
紧随着李景隆一门二公之后,张家也赶上来了,一个英国公张玉,一个平越侯张辅,真是让人羡慕眼红啊!
李景隆算是淮西勋贵,而张家是纯粹的靖难功臣,如此安排,实在是透着玄机。
不着痕迹之间,维持了朝局的平衡,在朱老四粗犷的外表下,实则藏着一颗玲珑心肠。文臣武将,已经不止一次领教永乐大帝的厉害。
驾驭一个庞大的帝国,最紧要的就是平衡,而朱棣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能够玩得羚羊挂角,天外飞仙。
只不过就算再精妙的安排,也会有人不满意,比如丘福,就是其中之一。
李景隆一门双公,就已经让他怒不可遏,现在张家又捞到了这么大的一块肥肉,丘福更是义愤填膺。
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大堆的勋贵功臣,都有类似的想法……张玉资历地位摆在那里,没有问题。可张辅算什么东西,我们都活着呢,哪里轮得到他了!
陛下在年后直接降旨,衙门来不及阻拦。
而且武将这边,缺少诸如封驳一般的权力,没法阻挡圣旨,他们唯有竭尽一切,让朱棣收回成命,或者让张家知难而退。
“大人,我们刚刚接到消息,大约有十几位将领,想要找荣国公的不痛快。”洛枫躬身,向柳淳汇报。
柳淳紧皱着眉头,张家父子,不论是张玉,还是张辅,都是可靠的人才,明眼人都知道,凭着张辅的功劳,让他永镇安南,还差了一点火候,之所以这么安排,其实是为了酬谢张玉的功劳。
而其他武将不服气,八成也是不愿意看到张家凌驾其余的勋贵之上。
这帮人总是喜欢勾心斗角!
柳淳很不高兴。
你们都是一群猪脑袋吗?
张辅在安南大逞威风,已经是告诉了所有武将,你们想要升官发财,就支持对外用兵,有本事打下一块土地,你们也可以谋求一个世袭罔替的位置吗!
明明是千金买马骨,激励你们向外开发,结果这帮人只看到了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