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妙云迟疑片刻,点头道:“行,只要你听话,就算天上的月亮,姐姐都给你摘下来。”

    这姐俩竟然真的结伴出了王府,徐妙锦知道东门外有热闹看,就故意催着徐氏,直奔东门外。

    等她们出了东门之后,就看到了黑压压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足有几万人的模样。

    在人群中间,有一个高台。

    高台的一侧,有一张桌子,背后坐着一个老者,正是罗贯中,他提着笔,准备记录。

    柳淳站在中间,冲着所有人拱手。

    “乡亲们,将士们,一年多的苦战,北平安稳如山!你们守住了北平,也就守住了靖难大业的根本!你们都是有功之臣。我知道,在这一年多,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无数的英雄好汉。他们或是战死沙场,或是留下了终身残疾,或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英雄,要替他们树碑立传,让他们个的事迹,永远被后人铭记。”

    ……

    徐妙云站在人群的外围,听着柳淳讲话,眉头紧皱,别的不说,柳淳风度翩翩,模样英俊,难怪小妹死心塌地,可越是这样,就越是可恶!

    “小妹,他又搞什么花样?”

    徐妙锦甜甜一笑,“姐姐,你瞧着呗!”

    徐妙云冷哼道:“故作神秘,你呀,都跟他学坏了。”

    终于,柳淳讲完之后,过了一会儿,才从人群之中,走出了一个老者,这老头拄着拐杖,能有六十多岁的样子,背是驼着的,可步伐却很稳。

    “俺老汉说件事,你们给记不?”

    “老先生请讲。”龙镡代替老师,笑呵呵道。

    老汉吸了口气,努力挺起胸膛,大声道:“俺说个人,他是俺的邻居,是个医官,他替好些人治伤,救了不少人的性命,这事行不?”

    龙镡迟疑片刻,道:“军医官当然有功,我们会核实给予奖励,老先生,能说一下他的名字不?”

    老头似有不满,斜着龙镡道:“奖励,你们给多少奖励?是给钱,还是给官做?”

    龙镡依旧含笑,“我们会根据情况处理,老先生请放心,绝对会公平的。”

    “哼!公平?你们还能还给他一个女儿吗?”老头带着火气道。

    “女儿?什么意思?”龙镡主动站起来,请老头平静心绪,仔细说说。

    “我这个邻居是医官,替你们的人看病治伤,结果他的女儿染了病,孩子烧得昏过去了……家里头去找他,让他给开药,可他却说军中药材有限,要都给士兵留着……他娘子跪下来求,他就是不答应。两天之后,他的闺女病死了。还不到十岁哩,那么好的一个娃娃,就,就死了!”

    龙镡浑身一震,“老先生,你这位邻居,能不能让我见见?”

    “唉!”老头重重叹口气,“他现在可是太惨了,好不容易不打仗了,他娘子说他无情无义,跟着他闹和离,他岳父家里头,三天两头来骂,还说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以后再也别想娶妻,打一辈子光棍吧!”

    龙镡听到这里,急忙看向柳淳。

    柳淳起身,“老先生,你现在就带路,立刻去见见你这位邻居。”

    ……

    柳淳面前的男人有三十出头的样子,身量不高,五官也十分普通,还有些害羞,一直低着头。或许是头一次被这么多人围着,有些手足无措。

    旁边的老头却说道:“杜医官,你可别怪老汉多事啊,今天在东城门,他们问打仗的时候,我就把你的情形说了,老汉就是觉得你,你太委屈了,总该有人给你做主吧!”

    杜医官痛苦摇头,沙哑道:“都过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我,我没什么好说的。”他竟然要关门,退入小院。

    柳淳轻笑道:“杜医官,你先别生气,我想请教,你是怎么当上医官的?还有,你在军中,救了多少人?”

    杜医官瞧了瞧柳淳,看得出来,这个年轻人似乎是个大人物,他低着头道:“我爹就是军医官,我是承袭他的位置,要说我救了多少人?应该有上百个吧,记不清了。我也是尽一个医者的本分,只是可惜,我的医术不精,有好些人,我只能眼睁睁看着,束手无策。我现在只想好好钻研医术,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想过问。”

    杜医官再度拒绝柳淳,他转身要去,结果从怀里掉出了一本书,他慌忙低头捡起,却没想到,有人抢先一步,拿在了手里。

    “《袖珍方》,这是周王编的书啊!”柳淳点头,“这里面的确有些不错的方子,还有急救之法。”

    杜医官很宝贝这本书,天天带在身边,当成了命根子。

    他原想抢过来,听柳淳的话,却忍不住惊道:“大,大人知道这本医书?”

    柳淳轻笑,“怎么会不知道,周王编书,还是我替他出版的呢!”

    “啊!”杜医官大惊失色,不敢置信地瞧着柳淳,“大人认识周王殿下,大人懂医术?”提到了医术,他眼睛冒光。

    柳淳摇头,“医术我不懂,但我知道,你把自己关在家里,是研究不出高明的医术的,医者要学会医自己。把你遇到的事情,说出来,让所有北平的军民百姓,给你评理,看看你做的是对是错?”

    ……

    “……我,我不是个好父亲,我对不起自己的女儿……可我不后悔,我是个医者,百姓常说,医者父母心,每个病人,都是我的孩子。我不能因为疼惜自己的孩子,就把其他的孩子放在一边啊!”

    杜医官握紧了拳头,“那些受伤的士兵,小的才十几岁啊,比我女儿也大不了多少。别的道理我不知道,可我懂得,要是守不住北平城,不光是我的女儿,我的家人,我的邻居,还有整个北平,都要遭难!”

    “军中的药材本就不够,一份药材,要当两份用,最难的时候,连药渣都舍不得扔……我,我听着那些伤兵喊疼,我,我就跟让刀子扎了心似的……我,我怎么拿他们的救命药,去,去救我的女儿,我,我不能拿一命换一命啊!”

    杜医官声音悲凉,泣不成声,蹲在台上,捂着脸,痛哭流涕。

    下面的百姓,许多人也跟着抹眼泪。

    柳淳缓缓站起,“乡亲们,将士们,杜医官说完了,很凑巧,我刚刚添了一个女儿,小孩子还不会说话,整天光知道笑呵呵的。这女儿是当爹的心头肉,杜医官如果窃取药物,情有可原,军法不容。而杜医官选择坚守原则,却他也痛失了女儿。我在这里只能说,他是守卫北平的大功臣!应该记头功一件,大家伙有意见吗?”

    短暂的沉默,人群之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呼声,还有不少士兵,竟然跪了下来,向杜医官磕头拜谢,救命之恩,恩同再造!从今往后,您就是我们的父亲!

    顶点


………………………………

第483章 王爷,我们不敢要赏赐

    唉,本来是出去散心,可走一趟回来,我这心里头怎么酸酸的,小妹啊,你可害苦姐姐了。”徐氏扼腕叹息,青秀的眉峰,团成了一个疙瘩儿,自顾自道:“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话我是知道的,这一年多,打得有多苦,我也知道。可过去我总琢磨着,既然打赢了,就能歇歇,可现在却是不敢这么想了,真的不敢了。”

    “你就说那个杜医官吧,看起来是是不近人情,可若是人人都便宜行事,都讲究私情,那就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了。还有,你听到没,有个断了两条腿的士兵,趴在同伴的身上,两个人合用两条腿,愣是杀了五个人,然后双双抱着南军,摔下了城楼。听说尸体找到的时候,还跟敌人抱在一起,分都分不开!这才是我靖难军的好儿郎,有这么一群不怕死的追随着王爷,是王爷的福气,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啊!”

    徐妙云不断念叨着,听了那么多故事,她觉得自己对待这场战争的看法都改变了。

    “我一定要跟王爷好好说说,要赏赐这些普通人,要给他们树碑立传。没事别光盯着上面的那些将领。这帮人啊,官做大了,心就大了,他们琢磨什么,你还真未必能猜透,所以啊,就干脆别费那个功夫。”

    “小妹,你说我讲的对不对?”

    徐妙锦托着腮帮,仔细听着,忙不迭道:“姐姐这么说,真的有母仪天下的气度了,小妹五体投地啊!”

    “找打是吧?”徐妙云呵斥道:“什么母仪天下,就算真当了皇后,也不能真的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唉,要说起来,孝慈皇后是真的了不起,先帝能得到孝慈皇后,那是先帝的福气,若是没有孝慈皇后,我看啊,先帝都未必能成就帝业!”

    徐妙锦只是不停点头,“姐夫若是没有大姐相助,怕是也坐不稳龙椅,姐夫家有贤妻,国朝再有良相,就真的无往不利了。”

    “良相?这话说的有理,小妹,你说,这天下间,谁算是良相呢?道衍大师如何?”

    徐妙锦摇头,“他精于谋算,却不善于治国,不成。”

    “那,葛诚呢?他可是原来王府的长史。”

    “葛诚年老体弱,怕是难当重任。”

    徐妙云认真思索,“那就是茹瑺了。”

    徐妙锦更加摇头,“茹瑺虽然有忠心,但他毕竟只是个循吏,否则当初何以无法扭转乾坤,迎请姐夫进京继承大统?”

    “说的也有道理。”徐妙云挖空心思,说了一大堆,徐妙锦不停否定,这姐俩就仿佛青梅煮酒论英雄似的。

    徐妙云说一个,徐妙锦就否定一个!

    最后徐妙云干脆,气鼓鼓,反问道:“谁都不行,难道要让你干吗?”

    徐妙锦哑然,“大姐,我当然不行了,可你怎么忘了,有个人行啊!”

    徐妙云皱着眉,从妹妹的神色当中,她终于想到了。

    “好啊,你个小妮子,竟然变着法推荐你的情郎,他那么年轻,能行吗?”

    “瞧大姐说的,年轻怎么了,你就说说,还有谁能比柳郎的法子更厉害?”徐妙锦那叫一个自信十足,柳淳的这一招,实在是太妙了,就凭这个建议,就值一个宰相。

    哪怕强如朱元璋,也无法阻止淮西勋贵的形成,道理何在啊?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战场上,一直都强调将领的重要。

    每次论功行赏,大将都是头一位的,然后这些大将再把赏赐分给下面的人,或者提拔部下,升官发财。

    军中就是个金字塔结构,等到一位将领爬到了足够高度,就像徐达,常遇春这种,他们手下的旧部,家丁,子侄,姻亲,就会随之升级,形成一张庞大的网络。

    无数的网络叠加到一起,成就了强悍无比的勋贵集团。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谁也不能免俗。

    可柳淳就愣是给逆转了。

    他先从下面做起,兢兢业业的军医官,舍生忘死的普通士兵,搬运军粮的挑夫,传递军情的斥候……全都成了柳淳表彰的对象。

    将他们英勇作战的事迹集结起来,集结成册,此刻,北平保卫战的全部面目才显露出来……功劳绝不是上面少数的,而是属于所有的将士和军民。

    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

    柳淳的举动,甚至影响了文学创作……过去以老罗为代表,他们关心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从这次之后,不少人开始关注普通人,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拼搏奋斗。

    煌煌史册,普通人的身影也开始多了起来。

    凡是得到了表彰的普通军民百姓,立刻成为了北平上下,最尊重的人,就拿杜医官来说,哪怕是军中的大将,朝廷命官,见到他都客客气气。

    没办法,你敢不尊重他,士兵们都不答应!

    可以很明显感觉到,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在改变……就在此时,朱棣和儿子朱高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平。

    朱棣在一众藩王的簇拥之下,以王者归来的姿态,返回了自己的老巢。

    北平经历了一年多的烽火考验,安然无恙!

    虽说朝廷放在北平的人马不是最多,但这里的战斗却是最苦的。而且北平也是整个靖难军的象征。

    假使西安沦陷,最多说朱棣遭到重创,可若是北平丢了,那靖难大业就完了。这里可是整个靖难军的精神支柱,万幸,总算是挺了过来。

    朱棣心情大好,他挨个见过北平旧部,跟大家伙嘘寒问暖。而后朱棣就宣布,在燕王府大宴,款待文武。

    这酒席之间,朱棣欣然道:“诸位弟兄们,如今我们已经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北平、山西、陕西、巴蜀、云南……这些地盘都连成了一片!几十万的将士,英勇善战,所向睥睨,没有人能打败我们!”

    “本王以八十骑起兵,举起靖难大旗,现在回头想想,简直跟做梦一样!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本王自然不会亏待大家伙,现在就是论功行赏的机会。”

    朱棣笑道:“升官发财,封妻荫子,父皇在日,就是如此对待开国勋臣。本王也要给大家封赏,与国同休!”

    朱棣说完,他看了一眼张玉,笑道:“你留守北平,功劳极大,世子说过,若非张将军,北平早就落到了南军手里。这一次,本王就加封你为荣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朱棣说完,热切地瞧着张玉。

    哪知道张玉毫不迟疑,竟然跪在了地上,“王爷厚恩,末将感激涕零,只是末将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功劳,请王爷收回!”

    朱棣怒道:“难不成,你嫌荣国公的爵位低了?难不成要封你为王?”

    张玉惶恐道:“王爷,臣不敢,臣的确不敢,恳请王爷收回!”他说完,五体投地。

    朱棣困惑质问道:“这是什么道理?丘福,本王加封你为淇国公,这回你总该领了吧?”

    丘福急忙双膝跪倒,他是真想要啊,很可惜,他没这个胆子。国公爷固然威风,可若是有一大群人,成天在背后戳脊梁骨,那国公封号就成了笑话了。

    “王爷,臣也不管,请王爷收回!”

    ……

    朱棣又连着点了好几个人,问到谁的头上,谁就拒绝,而且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给他们加官进爵,仿佛是害了他们似的,这是什么道理啊?

    朱棣百思不解,终于,丘福忍不住了,委屈巴巴道:“启禀王爷,相比那些为了北平捐躯死难的弟兄,我们实在是不值一提。末将情愿王爷将赏赐给予这些死难之人,若是恩赏臣等过重,只会让人耻笑的!”

    朱棣道:“这个本王知道,自然会对他们进行抚恤的,只是你们的功劳,也不能不要啊!”

    “不!”丘福格外坚决,“王爷,光是抚恤还不够,还要树碑立传,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臣,臣惶恐,不敢和这些勇士相提并论。”

    的确不敢,人家英勇殉难,死后受人敬仰,你们比人家官大,权力大,却没有战死,还升官发财了。

    丘福再跋扈嚣张不假,也要这张老脸啊!

    “树碑立传?”朱棣立刻把目光转向了柳淳,不用丘福说,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只有柳淳一个!

    可此刻的柳淳,却还在低垂着眼皮,欣赏手里的酒具,仿佛能看出一朵花似的。

    朱棣轻咳,不悦道:“柳淳,你说众将不敢领赏,岂不是让孤赏罚不公吗?柳淳,你要给本王想个办法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84章 功名比不过荣誉

    果不其然,遇到了需要拿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