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在做什么?”

    徐妙锦不知何时,站在了专注的张嫂子身后。

    张嫂连忙把小册子收起来,不安道:“姑娘,老婆子糊涂,还请姑娘原谅,下次再也不敢了。”

    徐妙云淡然一笑,“没什么的,我看你画了不少圈,是什么意思啊?”

    张嫂子不好意思,她把册子摊开,老脸发红道:“姑娘,你可别说出去啊,我跟柳小爷撒了谎!”

    徐妙锦眼睛发亮,更加好奇了。

    张嫂子只能告诉她,刘淳当时询问,谁认识字,负责记账,可以每天多领三文钱。

    结果张嫂子就自告奋勇了,天可怜见,她连自己的名字在内,只会写五个字!怎么记账?可事实证明,张嫂子不但完成了记账,还半点没有差错!

    “姑娘,你瞧啊,我画个小点的圈,就是鸡蛋,稍微大点,是鸭蛋,最大的是鹅蛋……”张嫂子最初就是靠着画图,完成记账的!几个月下来,她愣是认识了二百多个字。

    小册子上,图越来越少,字越来越多,虽然缺胳膊少腿,可谁也不能否认,那就是字!

    “姑娘,我揽下记账的活儿,就是想多挣几个钱……俺儿子都九岁哩,再过几年,都要娶媳妇了。”张嫂子眉头紧锁,压力真不小!

    徐妙锦不解道:“你的相公呢?他做什么?”

    “他做鬼了!”张嫂子自嘲一笑,“我这个人命不好,克死了三个丈夫,就剩下一个儿子,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拉扯大!”

    徐妙锦再看小册子,满满的圆圈,竟然生出一种魔力,让她脱口而出。

    “我教你写字吧!”
………………………………

第44章 顽强的女人们

    在许多工人逃跑之后,刘淳聚拢剩下的工人,跟大家进行了一次畅谈。

    “我知道,你们所有人家里都有田地,来做工,一是朝廷征发,迫不得已,二是在下开的条件还算诱人。”刘淳轻笑了一声,“诸位,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们觉得靠着家里的田,就能过上好日子吗?”

    “要我说,很难!”

    “就拿现在的情况来看,也最多是温饱而已,远远达不到富裕的程度。天下承平二十年,陛下挥兵北伐,残元覆灭在即。要不了多久,北方就会迎来一个太平盛世。”

    “人人都期盼着太平安宁,所谓宁做太平犬,不当乱离人。可大家想过没有,太平就意味着人丁滋长,南方的商贾,辽东的蛮夷,都会聚集到北平,昔日的战争前沿,变成了商贸繁荣的市场!土地兼并不可避免,你们若是不能趁着这个机会,发家致富,一旦错过了时机,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你们的土地或许被买走,你们的孩子没有田耕,不得不去城里当学徒,你们的妻女要去伺候别人……”

    “我不是个小气的人,更不会亏待自己人,我们现在是刚刚创业,收入或许比种田高不了多少,工作呢,更加辛苦!但是请大家放心,接下来我们会拿出更多的商品,尤其是等到铁器上市,就能赚到大把大把的钱,到时候大家伙走到哪里,都会让人羡慕嫉妒……”

    刘淳谈了很多,效果不能说没有,但也不像预想的那么大,更没有到人人信服的程度……他们完全想象不到,商业发展,会对农村造成何等的冲击。

    在他们看来,大不了守着田地,自给自足!

    让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去畅想未来,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之所以还能留下来,就是家中人多地少,在这里能拿到工钱,还有免费的伙食,仅此而已!

    第一批的工人,通常是破产农民,至少是过得不好的农民!

    如果有选择,谁愿意像牛马一样干活呢!

    刘淳只能一边提高工钱,稳住人心,一边招募女工,填补缺口,勉力维持。

    由于太过忙碌,刘淳已经把徐妙锦从脑袋里扔出去了,等她游山玩水够了,脾气顺过来,就回北平,或者回应天,反正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刘淳如是想到,可他哪里知道,徐妙锦可没有心思游山玩水,她正在充当老师,教导几个妇人识字!

    除了张嫂子之外,还有两个,一个姓牛,人称牛大妈,另一个叫韩二姐,是个十八岁的大姑娘。

    这三个人,乖乖趴在桌子上,拿着炭笔,一笔一划在写字。

    其中进展最快的是张嫂子,她不但学认字,还在学算术,不光有加减法,还有九九歌……很难想象,一个四十岁出头的妇人,能学得那么快!

    连徐妙锦都感到吃惊……张嫂子只是淡淡一笑,过去她认识了一两百个字,全是采买的时候,让账房帮着写单子,然后她照着单子上的字,用树枝在地上描……后来刘淳知道识字不多,用不了毛笔,就让用炭笔写字。

    不管多累,张嫂子都要抽出一个时辰,拿炭笔在木板上反复练习,努力记忆。

    如今有徐妙锦的教导,有桌子,有纸笔,真的是太幸福了!

    相比之下,牛大妈比张嫂子还大了几岁,也更笨拙,但她却最为坚持,一遍一遍,反复练习,那么一大把年纪,夜里只睡两个时辰。每天除了认字之外,收拾屋子,做饭,所有的活儿,全都包了。

    她做包子更是一绝,就连王府的厨师都未必有她做得好。

    至于韩二姐,她年纪最小,灵性十足,虽然起步晚,但大有追上张嫂子的势头。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她不光是识字算术,还央求徐妙锦教她背《三字经》和《百家姓》。

    徐妙锦闲着没事,就答应了。

    哪知道韩二姐居然激动地跪在地上,拜谢姑娘的大恩大德!

    徐妙锦越发好奇,一个村姑,想学这些干什么,莫非要考秀才?

    徐妙锦不好直接问,张嫂子抽空把缘由讲了,“徐姑娘啊,你是不知道,二姐命苦啊!”

    “哦?是怎么回事?”

    “二姐的爹妈是个势利眼!五年前,村上有个小后生,人长得好,脾气也好,两家要结亲,二姐的妈愣是逼着人家拿十两银子的彩礼,人家拿不出,亲事就黄了。”

    徐妙锦眉头紧锁,十两银子,不多啊!

    家里头随便吃一顿,怕是不止十两了。

    他们一顿饭钱,就拆散了一对鸳鸯,这样的爹妈,真是够无语的。

    “可谁想得到,自此之后,那个后生发奋苦读,愣是考上了秀才。门槛一下子高了起来,好多媒婆踏破门槛去提亲,二姐的爹妈也着急了,想要重新挽回婚事,可人家哪里能答应啊!他们说了,过去你们嫌我们穷,现在我们嫌你们俗!想进秀才家的门,要知书达理才行!”

    徐妙锦沉吟道:“张嫂子,莫非因为此事,二姐才要识字读书的!”

    “唉!”

    张嫂子摇头,“哪有那么简单,二姐的爹妈碰了钉子,二姐的年纪又越来越大了,他们还有个儿子……这两口子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儿子娶一家的妹妹,二姐呢,嫁给哥哥!”

    兄妹姐弟互相结亲,在乡下可不少见,这么干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节省了彩礼钱,而且成亲之后,因为亲上加亲,也免得彼此不和。

    听起来还不差!

    “可问题出在了这个哥哥身上,他天生是个瞎子,一条腿还给摔断了!”

    徐妙锦一听,吓了一跳,“这,这不是把二姐往火坑里推吗?”

    张嫂子苦笑道:“姑娘说得对,可人家为了儿子的婚姻大事,哪里还在乎女儿!这两口子,还说什么,二姐是秀才相公不要的,名声不好,嫁不出去,能有人要,就是福分。”

    “荒唐,哪有这样的父母!”徐妙锦怒道:“明明是他们搅了二姐的婚事,怎么反过来怪二姐?”

    徐妙锦越听越听不下去,这样的父母,简直就是奇葩!

    “姑娘是贵人,不知道庄户人家的难处……你说,牛大姐怎么也来认字?”

    徐妙锦当然不知道,张嫂子又是叹口气……牛大妈上面有公婆,从成婚的那一天开始,婆婆就把她管的死死的,多少年了,牛大妈连铜板都没碰过。

    一年到头,穿旧衣服,吃剩下的饭菜,真应了她的姓,就是一头牛!

    “熬了二十多年,丈夫先死了,公婆也熬死了,本来要出头了,可她的两个儿子不孝顺,婆婆临死前,把家里的田产,都给了两个孙子,一点没给牛大姐留。她这两年,就靠着给人缝洗衣服过日子。住在原来的厢房里,她的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还撺掇着,要把她赶出家门,空下来的房子,给孩子住!”

    徐妙锦真是头一次听到这种事情,她气得嘴唇发青。

    “那两个儿子,就这么对待他们的娘吗?就没人主持公道?”

    张嫂子摇了摇头,“姑娘,忤逆不孝,是大罪,可也要有人去告才行!”

    “怎么?牛大妈不愿意?”

    张嫂子轻轻摇头,“这当妈的,怎么忍心把两个儿子逼上绝路,而且这兄弟俩也不是省油的灯,凡事都让媳妇出头,妇道人家闹腾,清官难断家务事,谁给断这个官司?”

    张嫂子的话,真是让徐妙锦大开眼界,常听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徐妙锦一直觉得,幼年丧父,不算最惨也差不离,可听过这两个人的故事,徐妙锦忍不住喃喃自语;她的那点事情,算什么啊?
………………………………

第45章 都是给我打工的

    “想要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赚取更多的利润。只有赚了更多的钱,才能养足够的工匠,才能让我们的事业越来越壮大!”

    光靠着加工军粮,缝制荷包,利润微薄,说穿了,就是个血汗工厂。累得半死,挣的钱不多,难怪工人会跑。这就跟“某某康”一样,留不住人的。

    刘淳当然不愿意这样,可是光凭着现在的财富积累,想搞产业升级,难度也实在是大了点。

    “所以我们必须赌一次!来一把狠的!”

    刘淳对着柳三信誓旦旦说道。

    可三爷呢,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他只想问刘淳一件事:地契呢?房契呢?那些店铺都哪去了?

    三爷忙了一整天,想要看看自家的财产,然后好安心入睡,结果只看到一个空空如也的盒子,三爷能不着急吗?

    “燕王妃把郭守敬的老宅给了咱们,锦衣卫那边,把北平的三成粮店给了我!现在我就问你小子一句话!都哪去了?”

    “别着急,我给用了!”刘淳坦然道。

    “什么?”

    三爷真的要疯了!

    摊上这么个败家儿子,实在是谁也受不了!

    当初朱棣把吕家的财产给了他们,刘淳说不能欠燕王的,就把田都当成了工钱,给了工人,三爷认了!

    可这一次呢,宅子,店铺,又都没了!

    你小子这是做生意,还是败家啊?

    照你这么干下去,要不了多久,能把裤子都输掉!三爷强压着怒火,耐着性子劝道:“臭小子,你年轻,一心想做大事,可你也要长点心啊!不能因为燕王对你不错,就把咱们的家底儿都赔进去,不值啊!”

    三爷是苦口婆心,朱棣两口子也是,把两个儿子扔过来就算了,又弄了个徐姑娘,看起来对儿子无比重视,引为心腹,但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那也要先确定是知己才行啊!

    臭小子以前不是说,要自己创业,不靠别人,现在是怎么了?

    “你小子给我说实话,是不是拿钱去填窟窿了?那些军粮,火药,都给了钱没有?”三爷把刘淳揪到了身边,压低声音,恶狠狠道:“别怕,你跟我说实话,好歹我也是锦衣卫,他们要是敢赖账,就把官司捅到陛下那里去!”三爷想了想,貌似朝廷没欠钱,那还会把钱花在哪里?

    三爷想到了一种可能,“你是不是把那些房子店铺都给卖了,准备发工钱?我也知道工人不好找,可,可光是多给钱,不是办法啊!”

    这是三爷想到最大的可能了。

    刘淳连连摆手,爹啊,你把我想得也太老实了吧?

    还报答朱棣,做梦去吧!

    该是朱棣报答我才对,徐妙锦都不相信佛法了,没准他还能实现夙愿,把小姨子娶进宫呢!

    刘淳暗暗腹诽着,“爹,我是把房产和店铺抵押了出去,但是我不准备用来雇工。”

    “那,你准备干什么?”三爷不解。

    刘淳笑呵呵道:“你跟我去一个地方,到了就知道了!”

    刘淳带着三爷离开住处,快步到了一片仓库区,这里本来是临时储存粮食的,好大一片空地……此刻正有一车一车的货物运来。

    三爷瞪大眼睛,仔细看着,掀开草帘,全都是一块块黑色的石头!

    柳三简直想大哭一场!

    这小子准又是发疯了!

    弄这么多石头干什么?

    要盖房子吗?

    刘淳上前,抓起一块石头,又从口袋里取出一块吸铁石,当相互靠近的时候,石头明显动了动,居然能相互吸引!

    好神奇啊!

    三爷惊道:“这石头有玄机?”

    “大有玄机!”

    刘淳到了老爹面前,把石头拿给他看。

    “这是上好的磁铁矿石!”

    “磁铁矿?”

    “就是能跟磁石吸引的铁矿石……说得再明白点,这东西能炼出铁来!”

    三爷总算是想起来了,咽了口吐沫,迟疑道:“小子,你说过,要建一个年产十万斤的冶铁作坊,这些日子怎么没看你行动啊?”

    三爷又瞧了瞧眼前的马车,足有几十辆,貌似也太多了。

    “用得着这么多铁矿石吗?”三爷抓着太阳穴,不解道:“你就不能先少买点,赚了钱,再去买铁矿石吗?”

    刘淳忍不住笑出声来,三爷恼了,怒喝道:“兔崽子,你嘲笑为父是吧?”

    刘淳连忙讨饶,“爹,你那么想倒是不错,只是太慢了。”

    “什么意思?”三爷怒喝道。

    刘淳笑嘻嘻道:“你想啊,这次北伐,燕王已经拿下了金山,大胜在即,收复辽东,几乎成了定局!”

    三爷沉声道:“这事你提到过,可这根铁矿石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刘淳道:“纳哈出手下光是兵丁就有20万,招降了这么多人,要不要给他们安排生计?要不要发放农具?”

    刘淳笑道:“暂时我们的作坊用不了这么多铁矿石,但多了那么多人,光是一家一口大铁锅!就能让北平的铁价飙涨一倍以上!”

    “我现在多囤铁矿石,接下来我就可以高价出售,先从其他作坊身上结结实实砍一刀!而且呢,我的铁矿石便宜,炼铁成本就低,接下来生产出来的铁器就可以卖得更便宜。”

    “质优价廉,短时间之内,我们就能把持北平的钢铁市场!您好好想想,这里面有多少的暴利?”

    黑!

    真是黑心!

    这小兔崽子,为了捞钱,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不过三爷只想说:干得漂亮!

    做生意就是如此,谁能把握先机,谁就能赚得钵满盆满。

    刘淳抵押了所有产业,又拿出近些日子赚的钱,他还从徐氏那里借了不少钱,凑了三十万贯宝钞!

    “眼下整个河北,八成的铁矿石都在我的手里,足足有五百万斤之多!”

    “多少?”

    三爷只觉得晕乎乎的,又惶恐不安起来。

    这小子实在是疯了,把所有家产都押上去了,就买了一大堆的石头!

    假如大明进军不顺利,或者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