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位继承这件事情吧,顺位安排,其实是挺复杂的事情。

    假如没有册封太子,原则上所有儿子都有希望,当然以嫡长为先,偶尔也有立贤的情况。

    但老朱早早册立朱标为太子,这时候朱标死了,原则上排名第一的继承人就是朱标的嫡子朱允熥!

    和老爹一样,朱标在常氏死后,并没有册立正式的太子妃。哪怕朱允炆继位之后,都尊常氏为嫡母。

    换句话说,朱允熥就是嫡子嫡孙,雷打不动的。

    当然朱允熥年纪小,而且由于母亲死的早,他的智力发育似乎有问题,再加上蓝玉的因素,总之,老朱不可能放心把江山给他。

    这时候秉承立嫡的原则,第二顺位应该是秦王朱樉,第三顺位是晋王朱棡……有人要问了,怎么还没有到朱允炆?

    没错,他只是太子的庶长子,排名顺序是很靠后的……当然了,因为常氏死后,朱允炆的母妃吕氏是事实上的太子妃,硬要说他是嫡孙也可以,只是差了一道手续,而且还是永远没法弥补的。

    不过在老朱这里,礼法并不算什么,他的强悍,也足以压服整个文官系统,所以在朱元璋的治下,不会出现什么“争国本”一类的闹剧,说起来万历皇帝,还是太手软了,早杀干净了多好,免得遗祸无穷!

    只要老朱认准了,那就是储君!

    “柳淳,太子看重你,朕也以为你是个人才。朕打算立允炆为太孙,你负责教导他,让他像太子一样,你能做到吗?”

    柳淳咧嘴苦笑,朱允炆今年十五了吧!他真的能改变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277章 皇孙们的冲突

    陛下,臣年纪轻轻,毫无资历德行,如何能教导太孙,还请陛下另择贤良,以免……误了太孙的学业!”

    柳淳说完,偷眼看朱元璋,发现老朱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眼神之中,充满了玩味——和凶戾!

    “柳淳,你不愿意教太孙?”

    “臣不敢,臣只是觉得太孙年十五岁,臣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什么意思?”老朱追问。

    “臣办学教导基础学问,显然不适合太孙,但教导更高深的,诸如治国之道,臣怕影响了太孙的一些看法,臣,臣觉得,能教导太孙的只有陛下一人啊!”柳淳也算是福至心灵,竟然憋出了一个主意,“陛下应该把太孙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臣只能拾遗补缺,如此才能教好太孙!”

    此话一出,老朱终于点了点头。

    “也好,朕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能再失去孙子,唯有跟在朕的身边,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老朱又沉吟了一会儿,似乎是想了许多,才缓缓道:“柳淳,太子临终之时,建议朕,要厉行变法,朕应允了他。变法是一定要做的,而且要以霹雳手段,破釜沉舟之决心,推动变法。朕心不改!”

    老朱再度亮出了态度,柳淳的心稍微安了,可下一句话,却让柳淳安的心又悬了起来。

    “朕让你教导太子,不是让你教他诗词歌赋,文章礼仪,而是让你告诉太孙,要继承父祖之志,变法重任,重愈山岳,朕希望他能扛起来。”老朱对柳淳道:“你比太孙大不了几岁,应该好好相处,悉心教导,有朝一日……你就是朝廷的股肱之臣,从现在起,你也要有个重臣的样子,断然不能像以前那样,乖张跳脱,行为荒唐,若是你把太孙带坏了,朕饶不了了!”

    老朱的这番话,乍听之下,就是一个祖父的正常要求。

    可仔细品味,柳淳却冒了冷汗。

    老朱还是想坚持变法,这是没有问题的,他安排柳淳当太孙的师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希望太孙也能支持变法。

    但与此同时呢,老朱又把对儿子朱标的心里,投射到了朱允炆的身上,希望把太孙教好,这个“好”怎么定义呢?

    当然是想朱标那样,端庄持重,温良恭简,仁爱敦厚,孝顺老实……试问,原本的朱标,支持变法吗?

    没有啊!

    他是真正接触了民间疾苦,在长时间的纠结和挣扎之中,才幡然悔悟,觉得变法重要的。

    可朱允炆呢?

    能像朱标一样,去接触民间吗?

    不行的!

    老朱已经讲了,要把孙子留在身边,确保安全。

    一个十五岁的人,放在后世,或许还是少年,可以改变,可在大明,这个年纪已经能当爹了。

    他又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不用重手,不采取特别的方法,如何能改变他的想法?

    偏偏朱元璋又舍不得……

    柳淳很悲哀发现,或许朱元璋都没有想清楚其中的关系,这位皇帝陛下已经陷入了矛盾当中而不自知。

    放在以前,柳淳是敢说话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有朱标在中间周旋,说的过分,也没有什么。

    可现在不行了,朱标死了不说,老朱还拿重臣的标准要求他,有很多话,就只能埋在肚子里了。

    真是麻烦啊!

    柳淳满心纠结,但又不能不答应。

    朱元璋终于又把朱允炆叫了过来。

    朱允炆十分客气,主动给柳淳问好,“皇祖父,孙儿曾经跟梁国公学武,梁国公请柳先生过去,给皇孙们讲一些算学,孙儿惭愧,竟然不如高炽弟弟学得好。”

    老朱轻笑:“没关系的,从今往后,柳淳就是你的师父,有什么你就向他请教,他不会藏着的。”

    朱允炆大喜,“柳先生,弟子见过先生!”

    柳淳慌忙抢先还礼,怎么说呢,朱允炆的礼节很到位,可柳淳就是亲近不起来,一如之前的几次上课一样。

    但柳淳还是努力拉近两个人的关系。

    “殿下,算学一道,是所有学问的根基,老百姓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管好一个家,就是要知道有多少人,有多少粮,有多少钱,然后进行合理的调配。国就是许多家庭的总和。要算好国家这笔大账,比起算好家庭的小账难得多。殿下天资聪颖,一定能学好的。”

    朱允炆努力点头,“请先生放心,弟子虽然愚钝,但弟子相信,勤能补拙,一定能学好的!”

    朱允炆说这话的时候,眼角余光,似有若无,瞟向老朱的方向。

    朱元璋听着孙儿的话,非常受用,频频点头。

    “好孩子,真有乃父之风,好!朕无忧矣!”

    柳淳没什么好说的了,只能开始教书匠的生活,为了不让朱允炆太过寂寞,还像当初学武一般,在京的皇孙集结在一起,包括小胖墩朱高炽,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

    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柳淳成了孩子头。

    每天除了讲课,柳淳还会拿一些邸报,捡重要的拿出来,先是让皇孙们朗读,接着分析情况,给出解决的方案。

    柳淳是毫无保留地教导,朱允炆学习也算认真,大约一个月后,朱允炆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孙。

    而就在这一日,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传来,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病故。其实他已经死了两个多月。

    原来朱标的死讯传到云南,沐英悲痛过度,夜里吐血数升,一天之后,就病故在府中。

    由于路途遥远,加上西南多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他的死讯传到京城,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

    可即便如此,沐英之死,也让朝野为之震动!

    作为朱元璋最喜爱的义子,沐英是坚定地太子一派,他视马皇后为母,是朱标为兄,马皇后死的时候,他就痛哭流涕,几次吐血,留下了病根。

    骤然听闻朱标死去,沐英旧病复发,吐血而死。

    世人无不为西平侯的忠义,感动不已。

    可随着沐英的去世,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云南该如何治理?

    就在皇孙们的小课堂,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朱高煦率先发表意见,“云南虽远,但仍是我大明疆土,皇祖父任命沐英为西平侯,世袭镇守云南,又在西南各地,广设土司,这些土司又分为内边区和外边区……”

    朱高煦侃侃而谈,都说淘丫头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他在京的这段时间,还真下功夫读了不少书,肚子里有点货。

    其实吧,在后世明代的疆域图,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初中教材就有,但若是仔细来说,历代的地图,全都有问题,当然明代的也是如此。

    为什么呢?

    在古代没有边境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存在一条画出来的国境线。这边属于我,那边属于你,两边都有人巡逻守卫。

    这是近代才有的情况。

    在古代,普遍存在的是边疆,也就是一大片的混杂区域……比如拿云南来说,所辖直隶府、州、司凡二十九,不少了吧,可另外还有外夷府、州、司凡十七,都是那些呢?

    包括:木邦军民宣慰使司、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孟定府、孟艮府、干崖宣抚司、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镇康州、湾甸州、大侯州、威远州、芒市御夷长官司、钮兀御夷长官司。

    把这些外夷州算进来,几乎整个缅甸,都处于大明的版图之内,

    但是很不幸,任何一副明朝的全图,都没有这么画过,鬼知道为什么要给大明瘦身这么多!

    朱高煦道:“偌大的云南,如果把外夷州算进来,几乎相当于三四个布政使司这么大,如何能让沐家世袭镇守?另外,那些土司时叛时降,反复不定,也是隐患……所以,我觉得最好趁着这个机会,把云南重新梳理,废除土司,改用流官,同时丈量土地,摊丁入亩,完成变法!”

    朱高煦说到这里,得意洋洋,他觉得自己的想法,非常完美了,毕竟皇祖父也是主张变法的。

    他瞧着其余的皇孙,在这群人里面,除了朱高燧之外,就属他最小,可朱高煦武功最好,现在文采也上来了。

    老朱家的第三代,就属他了!

    “你们呢,是不是也觉得我的办法不错?”

    朱高煦还是像以前那样,可他忘了,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个人的身份已经变了。

    “西平侯乃是哀痛父亲之死,这才吐血身亡,此刻废沐家封地,侵夺云南土司之权,乃不义之举!贤弟不可妄言!”

    开口的人正是皇太孙朱允炆!

    他缓缓站起。平视着朱高煦,“治国当以仁义为先,人无信而不立,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贤弟,你的想法未免偏颇了,还请你不要说了!”

    朱高煦眉头紧皱,怒目圆睁,你让我闭嘴?凭什么?以前我说话你从来不敢开口的,现在你当了太孙,就敢教训起我了,小爷怕你吗?

    朱高煦正要反驳,这时候胖胖的朱高炽忙站起来,呵斥道:“二弟,太孙说的不对吗?你一向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国家大事,咱们小孩子就是随便说说,你还当真了?”

    小胖墩又对着朱允炆深深一躬,“太孙殿下,二弟就是这个脾气,就当他胡说八道吧!”

    朱允炆微微沉吟,思忖片刻,又笑容和煦起来。

    “言者无罪,高煦喜欢动脑筋,是好事情,我怎么会怪罪呢!只是以后还是要谨言慎行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278章 我要叫醒老朱

    课堂上平静如常,可等到下课回去,朱高煦就怒了。

    “你是不是怕了?他又不是皇祖父的嫡孙,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前他从来没敢教训我,今天居然有胆子装大个儿的,信不信去校场上比试,我一个打他三个!”

    朱高炽黑着脸道:“二弟,你醒醒,过去的事情不说了,现在人家是太孙,懂不?就是储君,就是半君!你我都是臣子,你还是这个脾气,你想给父王找麻烦啊!”

    朱高煦的脸比大哥还黑,“我能不知道吗?瞧他的意思,咱们以后都没有好日子过了!包括咱们父王!”

    朱高煦看似鲁莽,但是心里头有自己的算盘。

    按理说朱允炆为了表示谦和,在册封前后,应该一致的,可现在倒好,刚刚册封,就摆出了架子。

    从某种程度来看,他的谦恭温良,并不是真的。

    “大胖子,你记得咱们小舅母不?”

    朱高炽哼了一声,“能不记得吗!花枝招展的,声音让人起鸡皮疙瘩儿。每次见到四舅,那个殷勤,看着都作呕!”

    朱高煦冷笑道:“我听梁国公说了,这就是外室的德行!她们害怕被主人抛弃,所以呢,一定要曲意逢迎,一定要百般讨好。可一旦掌了权,就原形毕露,变得凶狠残忍……”

    朱高煦还想往下说,小胖墩赶快捂住了兄弟的嘴!

    你不是我弟弟,你是我祖宗!

    什么时候了,你怎么嘴上没个把门的!

    是,吕氏不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妃,朱允炆也是庶出的,但人家毕竟当了好几年,东宫的实际女主人,要是传到他们的耳朵里,还有咱们的好果子吗?

    朱高炽拖着二弟,直接找到了柳淳。

    “那个……我想回北平,你能帮忙不?”

    柳淳翻着白眼,讥诮道:“我还想回大宁呢!你能帮我想个办法不?”

    两人大眼瞪小眼了,朱高炽无奈道:“其实我留下来也行,但二弟必须走。他这个脾气,非跟太孙起冲突不可,到时候谁都不好办!”

    小胖墩已经十几岁了,他本来就少年老成,现在遇到了事情,就更加谨慎了。

    朱高煦却不服气,“你怕了?想跑?别忘了,现在还是皇祖父当家,不是他皇太叔说了算!咱大伯活着的时候,几时偏爱过自家的孩子?还不是一碗水端平,他处处学大伯,其实学得一点不像,画虎不成反类犬,我就不信,他有本事欺骗过皇祖父的慧眼……”

    朱高煦这小子就跟点着的炮仗,一肚子的怨气,全都倾倒出来。

    柳淳默默听着,等他讲完,才冷冷道:“二公子,我现在是太孙的师父,你若是再敢讲这种话,我立刻上奏天子!”

    “你?”

    朱高煦气得小脸煞白!

    什么意思,难道柳淳也倒向了朱允炆?

    好啊,我拿你姓柳的当好朋友,什么话都跟你讲,你居然这么对我?俺朱高煦看错人了,原来你也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朱高煦的气性也大,居然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

    柳淳冷哼了一声,“二公子,你知道这些日子,陛下都在干什么吗?”

    朱高煦哪里知道,柳淳随手将桌上的一摞子邸报扔给了他们兄弟。朱高炽接手,他翻看起来,上面有柳淳画的记号,一目了然。

    “……发配傅家至云南充军,傅家所有家丁部曲,充为奴仆,入匠作监……”

    “……西安官吏,文恬武嬉,昏聩无能,从知府以下。悉数斩首,家眷充入乐籍。”

    “太医院尸位素餐,浪费国帑民财,无一举有利国朝,发配辽东。”

    ……

    朱高炽捅了捅兄弟,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往下看,短短的时间之内,朱元璋处置的文武官吏,就不下几百人。

    另外还有一大批傅友德的旧部,也都在老朱的清理范围之内,而且其中有几个人,居然还是蓝玉的部下!

    其中就包括大将聂纬,朱高煦终于害怕了。

    “这个聂先生,不会是教我们骑射武功的吧?他的本事连梁国公都十分推崇,怎么,怎么连他也被处置了?”

    朱高煦脑筋转了两圈,额头上的冷汗也冒出来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