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一个姑娘家家的,去长沙干什么?去也就去了,还一去半年,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担心?”
李无瑕轻哼了声,“大哥,首先,你要是真担心,你就去长沙了,其次呢,我也是郭氏门人,跟着去长沙,没什么不对。总不能便宜了别人吧!”
“别人?谁啊?”李景隆的脑子依旧迟钝,“我觉得就便宜了柳淳!那个兔崽子,他何德何能,我的妹妹,居然去伺候他,他算个什么东西!”
李无瑕黑脸了。
“哥,你有话说话,骂人干什么?再说了,我几时伺候柳大人了?我只是帮着他整理文稿而已。”
“整理文稿?他自己不会弄啊,要你帮忙?”李景隆怪叫道。
“他怎么没帮忙?还不是东西太多了,没有法子。”
“多?能有多少?”
“陛下正在看的文稿,有三成是我整理的。”
“你?陛下看的,是你弄的?”
李景隆大惊失色,简直不敢认自己的妹妹了,这是多大的功劳啊,貌似他承袭爵位以来,都没干过这么露脸的事情。
当大哥的不如妹妹,怎么有点脸红啊?
这几天,在京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柳淳在长沙推行变法期间,跟太学生讨论的文稿,送到了宫里。
最初老朱也没当回事,他只想瞧瞧,柳淳是怎么做事的,那些太学生又提了什么样的建议……可是当老朱真的翻开之后,立刻被里面五花八门的内容,给彻底吸引住了。
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就连老朱都没有料到,而且即便注意了,也一时没有答案,他只是觉得很值得思考……
比如有关私塾教育的问题。
柳淳就让太学生调查,总结入学儿童的性别……这个不用问了,九成九都是男孩子,遍观整个长沙,只有一处女学,能去读书的不光有钱,还要有名望地位,办学的人是当地的大儒,他最初只是想教导自己的孙女,后来陆续来了十几个女孩子,才凑成了唯一的女学。
很多州府,干脆就没有女学这玩意。
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女孩子读书,简直逆天了!
太学生们最初都觉得不该让女人读书,但柳淳却让他们思索,让女人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妇人有了见识,就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常说相夫教子,要是不识字,怎么教导儿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总听说过吧?
假如没有孟母,会不会有亚圣孟子呢?
……
这个问题太有趣了,学生们有的说孟子是天授圣贤,没有孟母,一样能立地成圣。可也有人不服气,孔老夫子都四处拜师求学呢,孟子如何能例外?
他们吵得非常激烈。
柳淳并没有给出评判,他只是让把这个辩论记下来,两边的观点也都不偏不倚写出来。
同样的争论所在多有,有个案子就是长沙府有几名猎户,在深山中迷路,被困在一处山谷,为了活命,其中三名强壮的,就把一名受伤的猎户给杀了,并且靠着人肉为生,过了五天,终于有人进山,把他们救了出去。
柳淳就要太学生,担当一回知县老爷,断一断这个案子,到底这三个猎户,有罪没罪?
老朱看到的,依旧是强烈的争执,有的人认为不管怎么说,他们杀人吃肉,就该死。
可有人也说处在深山之中,杀一人活三命,何罪之有?
但也有人否认,一命和三命,能说三条命就比一条命值钱吗?
甚至有太学生觉得,身处山中,与野兽无异,人杀人该治罪,可野兽猎杀野兽,用得着治罪吗?
……
这些答案五花八门,有些乍看很有道理,可有些仔细思量,也未必是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淳并没有给出答案。
他只是让学生们尽力去思索。
朱熹说过,万事万物,都逃不过一个理,什么都有理管着。可柳淳呢,偏偏找出了一大堆不用用简单的对错来区分的案例。
原本被禁锢的太学生,脑袋终于活泛了起来。
可以明显看到,越是往后,他们有关财税的讨论就越丰富……比如最初他们的主张都是强调平均。
但很快有人提到了税收的便捷,比如有人就说,征银比征粮方便。可有人也说,百姓家家有粮,可不是家家有银子!而且银子有折色的问题,再说了,有银子就一定能买到粮食吗?涨价了怎么办?
这些讨论的内容,到了最后,甚至有人主张,该利用不同的税率,来调解产业,比如作坊是生产商品的,跟农夫种田没什么区别,因此“工”应该和农民一样纳赋,而只是负责贩运的商人,该课以重税。
可有人却主张,没有商人的贩运,工和农如何能赚钱,所以歧视商人是不对的……显然,持这种观点的,已经在挑战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了。
还是那句话,柳淳并没有给出他的答案。
老朱也觉得,这种事情,未必有最后的答案。
但是这一本厚厚的文稿,完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原来执行起来,还有这么多的说道,连朕也始料未及啊!”朱元璋颇为感慨,“传旨,捡这里面重要的,明发六部,让朝堂的那帮废物睁开眼瞧瞧,以后谈论朝政,也给朕拿出点真东西!”
老朱又想了想,自语道:“朕的这些弟子确实不错,该如何赏赐呢?”
………………………………
第262章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
五天之后。
老朱大会群臣。
在京七品以上文武,悉数聚集在奉天殿,饶是大殿宽阔,也站不下这么多人,五品以下,不得不站在外面,享受风吹日晒。
但是却有几个连官都不是的年轻人,能够站在大殿之内,他们就是刘政、龙镡、汤怀!三个人作为在长沙变法期间,表现突出的太学生,被叫到了金殿之上。
三个新手村的小菜鸟,被一群大佬盯着,这个场面,堪称滑稽。
不过好在三个人被柳淳蹂躏得足够了,才不至于失态。
但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曹国公李景隆,他就吃惊地瞧着,一直以来,他都自视甚高,觉得在勋贵当中,他还算是不错的……仅限于二代子弟。
稍微比较一下,李景隆还是有些骄傲的资本的。
比如常茂因为跟岳父闹翻,滚去凤阳了,徐辉祖就是古板的废物,家宅不宁,兄妹闹翻,在这点上,他就比徐辉祖强多了。
其余像傅家,冯家都没有什么出色的后辈。
更遑论一大堆坑爹的货色了。
一句话,不是他李景隆多了不起,全靠同行衬托。
可就在一大堆的勋贵后代当中,冷不丁冒出一个不一样的!
汤怀这小子就因为去了长沙变法,回来一下子炙手可热,瞧瞧,瞧瞧!老汤都高兴成什么样子了。
别忘了,真正主持变法的人是柳淳,你的侄孙也就是个跑龙套,干苦活的!换成谁都行!都行的!
李景隆疯狂吐槽,越是如此,就越表明他心里的羡慕嫉妒恨!
他跟妹妹李无瑕争吵的时候,李无瑕就说过,假如他能有点眼光,派几个李家的子弟过去,跟着柳淳学习做事的本事,现在一样能享受天子的重视。
李家是勋贵不假,可也不能光靠着祖宗的恩荫,更不能只守着老皇历过日子。李无瑕就很明白告诉大哥,这一次长沙变法,是真正触及了根本。
不说别的,光是柳淳总结的那些问题,就足以震撼天下。
陛下雄心勃勃,肯定要着手去改变的,不管怎么样,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都会出现。到时候李家该怎么办?
有朝一日,勋贵也要一体纳粮服役,是答应,还是不答应,是主动配合,还是被逼着低头……李无瑕整理的文稿,比汤怀还多,知道的情况也更详细,她的一番话,全都直指核心。
可李景隆听不进去。
“妹妹,你也别太把那小子当回事,我就不信,他有本事能把大明的天给翻过来!”
话刚说完,还没凉快呢,老朱就召集了大朝会。
看今天的架势,真的有点不一样了。
当老朱出现的时候,李景隆吓得一缩脖子,乖乖听着吧!
“朕用了几天的时间,彻夜通读长沙送来的文稿……朕也把一些内容摘抄下来,明发六部,让九卿公议。朕先说一句,怎么讲呢?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啊!”
老朱情不自禁站起来,“朕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不敢有丝毫懈怠。二十多年如一日。朕时常思索,窃以为天下纵然没有大治,可也国泰民安,平稳无事。可当朕看过他们送来的文稿,才发现天下不是无事,而是处处都是事情!每一样还都不是小事!”
“就拿田赋来说,根据他们的详细统计核查,国初的时候,朝廷的官田有一百二十万亩!如今却不足九十万亩!差了足足三十万亩!这些官田哪去了?还不是被一些人变着法给侵吞了,朕以严刑峻法治国,尚且不能制止彼等的野心,朕若是宽宏仁厚,还不知道会养出多少硕鼠!”
老朱提到的官田,就是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没收前朝贵胄官吏,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手里抢到的土地。
这些土地被充入官府,作为官田。
百姓可以租种官田,但是田赋要比民田多一倍。在国初的时候,官田是户部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官田和民田的比例大约在一比一,换句话说,官田提供的田赋是民田的两倍。
由于官田属于朝廷,这就成了许多人眼里的肥肉。
长沙官田大量减少,其中第一大罪魁祸首,就是潭王朱梓,他侵吞了大约三万亩……其余人等,用尽了各种手段。比如谎报水灾,还有划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也有借口找不到佃户,征用为其他用途的……总而言之。官田的数量不断缩减。
其实这还算好的呢,在洪武和永乐两朝之后,法纪崩坏,官吏越发胆大包天,原本占总数一半的官田,快速下降到一成出头,等到后期,官田几乎荡然无存。
官田减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官田减少了,但承担的税赋数量却没少,说白了,就是转嫁给其他耕种官田的佃农身上。
他们本来就负担沉重,被这么一弄,就更加苦不堪言。
柳淳已经下了断言,只要再有水旱灾害,或者家庭变故,官田的佃农,就会是第一批流民的来源。
这是没有争论的,所有的太学生一致认可!
税赋改革,不止要官绅一体纳粮,也包括官田和民田的平均税率……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老朱看了这么多天,也想了这么多天,今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朕前半生提剑征战天下,打出大明万里江山。登基以来,朕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我大明重新恢复了元气。如今朕年过花甲,两鬓微白。有人或许要说,朕可以安心享受太平了……错!大错特错!”
朱元璋声音骤然提高,“朕遍览史册,明君雄主,所在多有。以唐太宗之英明睿智,到了晚年,志得意满,诸子夺嫡,迷信长生,烧铅炼汞,以致贞观之治几乎荡然!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沉溺享乐,一场安史之乱,死的不只是一个杨贵妃而已,盛唐几乎灭亡!更有秦始皇,汉武帝,后唐庄宗,唐宪宗……历代君主,能从一而终者,少之又少。”
“朕起自布衣,深知民间疾苦,太学诸生所列长沙之现状,朕以为均切中要害。有些弊政要立刻更改,有些呢,要徐徐图之,还有一些,诸如兴学,修路,治水,防疫等等,则要培养人才,分步推行。”
“总而言之,太学诸生的文稿,就是下一步朝廷要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只是长沙,还要推行到整个大明!朕决意变法之心,无可撼动。尔等群臣,不要心存侥幸,更不要阳奉阴违!朕向来赏功罚过,绝不手软。“
“半年来,太学诸生走遍山水,付出了无数辛劳,朕心甚慰。”老朱顿了顿,“所有太学诸生,赐予七品冠带,尔等务必要继续为国效力,尽心国事,不可有半点自满懈怠,更不可以让朕失望!你们知道吗?”
刘政、龙镡和汤怀三人一起跪倒。
“臣感念天恩,铭刻肺腑,陛下教诲,旦夕不敢忘怀!”
老朱满意点头,“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只管说来,朕替你们做主。”
真是破天荒,老朱居然给了他们提要求的机会。
三个人互相看了看,汤怀沉声道:“启奏陛下,臣等在长沙变法期间,有两位太学生被毒蛇咬伤,中毒丧命,另有一人,跌落悬崖,尸骨无存。至于受伤染病者,多达三十几人!”
老朱用力吸了口气,“死去的太学生,一律按照五品官员的礼仪安葬。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太学的石碑上。再有,恩荫一名兄弟……不,恩荫三名兄弟进入太学!其余受伤染病的诸生,一律派遣太医诊治。再准许一名兄弟进入官学读书。”
老朱说完,汤怀三人立刻用力磕头,“臣等叩谢天恩!”
朱元璋重新回到了龙椅上,“朕再说一遍,变法势不可挡,有功于变法,朕必当厚赏,阻挠变法,有死无活!”
……
自从詹徽倒台之后,朝中已经没有足够份量的重臣,不论文武,面对老朱杀气腾腾的变法宣言,无不惶恐战栗,却又无可奈何。
到底是逆来顺受,还是想办法阻挠破坏呢?
群臣都在打着算盘,可老朱已经管不了他们了,他把柳淳叫到了寝宫。
一见面老朱就道:“朕答应你办学,一年之内,你能给朕培养出多少人才?”老朱急迫道:“光是一个长沙府,就用了太学生的三分之一,天下还有多少府,还有十三个布政使司,要变法,没人才可不行!”
………………………………
第263章 黑心老朱
不愧是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人,老朱虽然独断专行,但也深知人才的重要。尤其是这么深远广大,触及方方面面的变法,不是随便一两个人就能支撑起来的。
“朕通读了这二十几万字,心里头的感触颇多啊!”朱元璋斜了眼柳淳,冷笑道:“小兔崽子,你知道朕的第一念头是什么吗?”
柳淳迟疑了一下,他觉得老朱语气不善,就试探道:“陛下不会觉得臣多事吧?”
“多事?朕觉得你居心不良,朕想砍了你!”
老朱气哼哼道:“你瞧瞧,你都写了什么?你把朕的江山说成了什么样子?朕励精图治,就落了个遍地弊端的结果……朕辛苦辛苦制定的规矩,都写入了祖训,你倒好,说得一钱不值,你小子简直狗胆包天,朕不杀你,还有天理吗?”
柳淳吓得缩脖子,忙道:“陛下,这可不是臣一个人写的,事实上很多问题,是太学生们讨论出来的,也是他们自己记录的,跟臣没有半点关系!”
“呸!”
老朱狠狠啐了柳淳一口,“这就是你小子阴险狡诈的地方,明明是你想说的,偏偏要借着太学生们的嘴里说出来,你知道法不责众,就想携众要挟,你还敢说不是处心积虑!告诉你,朕能一口气杀了所有六部侍郎,区区几百个太学生,朕还没放在眼里!”
被老朱大骂,换成别人早就哆嗦了,柳淳是习惯了。反正就骂两句呗,又不会少块肉。
“哼!你是吃准了朕不敢动你,对吧?”
柳淳只能道:“陛下,臣觉得只要是忠心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