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就要跟去岁冬季偏冷有关,降水线南移,虽然长江一带降水不多,但岭南的下雨还是不少的,臣听福建那边的茶叶商人说,他们的好多存货都被雨水给泡了,还嚷嚷着要涨价呢!”提到了茶叶价钱,柳淳很有兴趣,他觉得应该签一个长期的供货合同,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如果不是在奉天殿,他肯定要讲的。不出意外,老朱也会追问的,毕竟这位太爱惜钱包了,能忽悠一个时辰,半个时辰的,柳淳就可以安然脱身了,这种事情他也不是干了一次两次,轻车熟路。

    只是今天不能用了,因为有人已经发难了。

    “柳经历,天象大事,岂可听商贩之言?他们胡言乱语,你也拿到金殿上讲?简直有辱斯文!”汪睿出言教训。

    站在汪睿前面的刘三吾一阵哀叹,他喜欢柳淳不假,但他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朋友也喜欢柳淳。

    老汪啊,你非要给这小子叫板,结果如何,就只能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很显然,刘三吾并不看好汪睿。

    果然,柳淳淡然一笑,“汪大人,我想请教,你每月领俸禄,陛下可少给过你?”

    汪睿哼了一声,怒道:“柳经历,你出言越发无理取闹?莫非你想说老夫尸位素餐,辜负了圣恩不成?”

    “非也!”

    柳淳笑道:“茶农靠着天吃饭,他们说出来的话,自然可信,因为没人会跟自己的饭碗过不去。倒是汪大人,你不管什么时候,都有禄米可吃,不饥不寒,自然也就不上心了……对了,我还听说,天降大雨,百姓忧心忡忡,担心庄稼。诗人反而喜欢泛舟江上,只为了看雨中的杨柳依依,诗情画意,回来之后,好提笔写就名篇佳作,他们只恨雨下得不够大哩!”

    “柳淳!”

    汪睿真的怒了,这个小兔崽子,他说话也未免太阴损了。

    不光是他,所有文人都被柳淳捎进去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识人间疾苦,尸位素餐……这可是对文官最强烈的指责,比骂他们祖宗还厉害。

    汪睿知道跟柳淳讲不出什么道理,急忙转身,对着朱元璋哭诉道:“启奏陛下,柳淳年纪轻轻,信口雌黄,金殿之上,胡言乱语,又大谈商贾之事。全然忘却皇宫地陷,龙庭震惊。此等奸佞小人,理当逐出殿外,朝廷大事,岂可听从黄口小儿之言!”

    老先生一番高论,掷地有声。

    奈何朱元璋根本不听,“柳淳并非一般的小儿,他谏言设立皇家银行,又刚刚从苏州回来,整顿钱庄,功劳不小。而且他所谈的事情,也不是没有道理,”

    朱元璋淡淡道:“柳淳,方才钦天监,还有汪学士,他们建议朕下诏罪己,你有什么看法?”

    柳淳在来的路上,已经跟老太监询问过了,心里有数,此刻朱元璋故意把话往这边领,柳淳更加清楚了,老朱是生气了,他才不想罪己呢!而且确确实实,跟老朱没有什么关系,要说需要反省,也是当年把皇宫选在了燕雀湖上,和他失德与否,没有半点关系。

    “陛下,臣不知陛下错在哪里,又为何要罪己?”

    朱元璋轻咳道:“钦天监官员说皇宫地陷,乃是上天降罪,需要朝野上下,闭门反省,朕身为天子,自然该下罪己诏,平息天怒。”

    柳淳立刻晃头,不解道:“陛下,这臣就不懂了,陛下乃是天子,受上天庇佑,二十几年,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为的都是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臣不知陛下错在哪里,是不是可以请诸位大人,给臣一个明示“柳淳睥睨群臣,谁敢往坑里跳啊!柳淳略感失望,只能道:”如果只是地陷的事,臣有个建议。”

    “什么建议?”

    “挖!”

    朱元璋眉头紧皱,“挖什么?”

    “就是在地陷的位置,向下挖,看看是不是原来的地基下陷,造成地面崩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跟天意没有半点关系。”

    柳淳转向了汪睿,“汪老大人,你想必听说过,下官是郭氏门人,我们这一派的学问,讲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不打个赌如何?如果下官说得对,就请老大人给郭守敬前辈磕个头,承认自己胡言乱语,从今往后,会谨言慎行。如果下官讲错了,那我情愿被充军发配辽东,永远不许返京,如何?”

    “你!”

    汪睿那可是很要面子的,他能被一个晚辈挤兑住吗?

    老头骑虎难下,就要答应,跟柳淳赌了。

    这时候刘三吾突然站出来,咳嗽道:“柳淳,当务之急,还是弄清楚事发的缘由,你讲个的我也觉得有理。”

    刘三吾对朱元璋道:“陛下,老臣恳请立刻掘开地陷之处,验证柳淳所讲,是否为真!”

    朱元璋眉头紧皱,刚刚事发的时候,这帮人话里话外,都逼着自己下诏罪己,他之所以叫柳淳过来,也没寄希望柳淳改变什么,老朱只想着来个缓兵之计而已。

    却没有想到,柳淳愣是把面子给他找回来了。

    既然这样,那就别怪朕不客气了!

    “好,柳淳,你跟汪学士不要打赌了,朕给你们每人一把铁锹,去玄武门外挖坑吧!”

    柳淳愣了一下,“陛下,是我跟汪学士,还是……”

    朱元璋道:“你们两个人哪够啊!刚刚谏言的官员不在少数,尤其是钦天监,都去挖坑,有了结果,再来告诉朕!”

    老朱说完,甩袖子就走,朱标赶快跟着跑了,临走还冲柳淳伸出了大拇指。

    等这俩消失了,一旁的蓝玉捂着肚子,差点笑出来,他猛地大声道:“给我一把铁锹,我要去挖坑!”

    冯胜跟汤和相视一笑,“你个老东西,还能动得了吗?”

    汤和甩着大肚子,“怎么不行!老夫还比不过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吗?”

    李景隆这个二货不失时机道:“那就跟诸位大人比一比,如何啊?”


………………………………

第224章 挖出来的真理

    有柳淳在,就少不了乐子。

    这是蓝玉的心得。

    他现在是乐开了花,乐出了鼻涕泡。

    让百官去挖坑,也亏陛下干得出来。蓝玉是无所谓,他年富力强,平时天天举上百斤的石墩子,正好过年的时候,又胖了不少,挖挖坑,出点汗,还能减点肥肉。

    武将这边,就算最老的,那也是毫不在意,毕竟拿惯了刀枪的人,还能被铁锹难住吗?

    他们一个个憋着坏,巴不得看文官出丑呢!

    你们这些细皮嫩肉的家伙,两手不沾阳春水,看你们能不能受得住?

    蓝玉第一个大摇大摆出去,在殿门口的时候,还冲着柳淳的胸膛捶了一拳头。

    干得不错,下次继续!

    武将哼着小曲悉数走了,剩下文官这边,从几位尚书,一直到汪睿等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哭的心都有了。

    倒是刘三吾,他板着脸道:“老夫也想瞧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皇宫地陷,要是不闹清楚,咱们这些人,非成为笑柄不可!”

    老先生可没说错,毕竟这么大事,是要写进实录的,马虎不得。

    没法子,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这帮人从奉天殿出来,就下意识裹紧了官服。

    初春的天气,虽然江南已经暖和了,但时不时吹来的寒风,还是让人龇牙咧嘴,能不能别去啊?

    不少人打退堂鼓,可是等他们到了事发地点之后,全都傻眼了,朱标拿着一把铁锹,穿着短打,等在了这里,在朱标的旁边,堆着不少铁锹,竹筐,还有许多短打衣服。

    “诸位大人,换衣服,干活吧!”

    太子都动手了,谁还敢偷懒啊,只能赶快换衣服。

    宫里哪来那么多的衣服,不少都是小太监穿的,上面除了汗味,还有一股子难以形容的味道……弄得这帮大臣要吐了。

    蓝玉瞧着他们,不屑一笑。

    什么玩意!

    老子上战场,渴了连马尿都没得喝,流了多少血汗,才打下了天下。这帮穷酸文人,就出一张嘴,还处处自以为是,瞧不起武夫,今天就让你们好好尝尝苦头!

    蓝玉围着大坑,转了一圈。然后用铁锹在坑边划了一道。

    “诸位部堂大人,你们瞧好了,这一半归我们武将,那半归你们文官,两边一样多,谁也不吃亏。来吧,干活啦!”

    蓝玉说着,挥起铁锹,玩似的挖起一大锹土,扔到了一边。

    有个年轻的文官,觉得什么都能丢,就是面子不能丢。

    也学着蓝玉的模样,挖了一锹。

    他往外扔的时候,突然嘎嘣一声……脸都绿了,腰,腰折了!

    这家伙咬着牙把土轻轻放在一边,捂着老腰,跑到人群后面哭去了。其他人的脸都绿了,这是摆明了欺负人啊!

    “哈哈哈!”

    蓝玉朗声狂笑,“我常听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怎么样,孔老夫子没告诉你们怎么挖坑吧?”

    这帮文官被气得鼻子都歪了,该死的蓝玉,你就是个莽夫!咱们走着瞧,早晚要让你好看!

    废话少说,两边人干了起来。

    武夫这边是不用说的,他们安营下寨挖壕沟,挖陷坑,防御敌人偷袭。这种事情做得太多了。尤其是面对蒙古骑兵,人家来去如飞,速度极快,如果不提前准备好,让人一个冲锋,就会七零八落。

    因此军中的老将,都是干活的好手。

    哪怕是李景隆,那也是八尺身高,浑身肌肉,气力十足,他卯足了劲儿,一个人顶得上两个人。

    像颖国公傅友德,郭英,耿炳文全都老当益壮。

    他们不光会干活,还会安排。

    有人挖坑,有人倒土,渐渐的,就向下挖了三尺多深。

    宋国公冯胜弯腰,从坑里捧出了一把土,递给了汤和。

    “来,你瞧瞧!”

    汤和拿在手里,捻了捻,然后冲着柳淳竖起一个大拇指。

    “小子,你猜的八成是对的!”

    朱标跟柳淳不远,他忍不住道:“信国公,何以见得?”

    “殿下,你看,挖下去三尺多了,土虽然比地面的湿,但是却挤不出水来。柳淳讲地下的水下降,是有道理的。”

    朱标道:“信国公,这地下的水,也会有变化?”

    汤和大笑,“殿下,一看你就没挑过水,井里头的水,一年四季,可都不一样。老臣听懂水脉的师父讲,地下也有一层层的水中间有沙土隔着,就像是千层饼似的。打井就是找个水脉汇集的地方。老臣见过,高明的师傅找出来的地方,打进去之后,水自己往外冒,都不用费劲,就跟泉水似的。”

    都说人老成精,汤和还真见识不少,他滔滔不断讲着,朱标听得频频点头,皇宫里哪能听到这样的事情啊!

    原来打井也这么有学问,朱标津津有味,干活都轻快了不少。

    可在另一边……文官堆里,他们干活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武将,一个个吭吭哧哧,汗流浃背,叫苦连天。

    真正让文官感到压力的还不只是出点汗而已。

    可以说是积怨已久。老朱听从柳淳的建议,设立了皇家银行,分了文官的财权。接着又推动官方主导的海外贸易。这样许多士绅官吏恨得牙根痒痒的。

    然后苏州钱庄,皇家银行直接出手,抢占产业。更有老朱提出,要迁都,离开南京!

    试问南方的文官,他们能忍受得住吗?

    假如真的由着朱元璋折腾,他们手上的财权没了,京城搬走了,地利也没了,势必会冲击至关重要的科举考试……

    残酷的现实,一步步逼近文官的心理防线。

    他们必须反击!

    可问题是,面对朱元璋这么霸道的天子,如何反击呢?

    弄不好可是会掉脑袋的!

    李善长的人皮就在城外挂着,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

    偏巧在这时候,皇宫北边塌陷,宫城出了事情,自然是指向皇家。而皇帝都是面南背北,接受朝贺。

    北方出了事情,也代表皇帝有麻烦。

    天人感应,上天示警。

    能逼着老朱下一道罪己诏,不论是苏州的事情,还是迁都,都能有挽回的余地。

    洪武朝的官员,没几个笨蛋,他们几乎不用串联,就异口同声,这是老天爷降下了警告,需要反躬自省,检讨失误。

    这个调子定下来,老朱就算再强悍,也没有咒念。

    他也怀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上面的爹对他不高兴了?

    真的,就差一点,朱元璋就下罪己诏了。

    偏偏这个时候,柳淳冒了出来,他跟汪睿一顿辩论,让整个事情一下子翻过去了。

    争论天意干什么?

    有本事把地挖开,瞧瞧是怎么回事,不就明白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有啥费吐沫的?

    朱元璋气得够呛,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他把自责变成了对百官的惩罚。

    在宫里足足待了半天时间,这才晃晃悠悠,带着几个宦官侍卫,前往玄武门查看。

    “怎么样,都干得如何了?”

    老太监强忍着笑,忙道:“皇爷,武将这边没什么,倒是文官老爷,半天的功夫,有人手磨出了血泡,有人肩头磨破了皮,还有人闪了腰,崴了****婢琢磨着,是不是请御医,给他们看看,可别累坏了?”

    “看什么?”朱元璋怪眼圆翻,“身为朝廷大臣,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怎么替朕治理天下?他们不是三岁孩子,那些干不了活儿的,是不是家里头养的小妾太多了,沉溺酒色,把身体都熬坏了?”

    朱元璋突然奇想,对啊,自己一直在查贪官,办贪官。

    可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怎么能发现贪官呢?

    靠着锦衣卫监视,靠着言官弹劾?

    老朱突然觉得,不定期把官员弄到一起,让他们干活,兴许是个好主意。贪官一定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就从那些干不动活儿的官吏下手,一准能查出贪官来!

    好嘛,愣是让老朱找到了一条新的肃贪思路,也不知道是该替官员们高兴,还是默哀?

    朱元璋到了玄武门,正要去看,老太监怕怕道:“皇爷,这地下有什么东西,还不知道哩,要不要请一些道士僧人,念经驱邪,或者……撒点黑狗血,辟邪!”

    朱元璋骂道:“你这个老货怎么也糊涂了?下面能有什么?朕当初修皇宫,不是在三丈以下,打入条石,充作地基吗!”

    “对了!”

    老朱恍然大悟,“快去问问,挖到三丈以下了吗?”

    老太监过去,很快回来,摇了摇头,没有条石,倒是挖出了不少泥浆。

    朱元璋深吸口气,乖乖,柳淳那小子讲得还真是对的!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25章 死谏

    在缺少重型机械的情况下,挖掘地下,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好在这一次老朱态度坚决,不挖出结果,誓不罢休。

    他让官吏干了整整三天,在一半文官趴下之后,老朱才调来锦衣卫,让蒋瓛亲自监工,经过半月的时间,挖掘清理,在玄武门以北,挖出一条长一百丈,宽三十丈,深十五丈的大坑。

    如果站在热气球向下俯瞰,就好像大地张开了吞天巨口,要吃掉一切似的。

    人们从最初的震惊惶恐当中清醒过来,也没人说这里是阴曹地府的入口,但是这个黑乎乎的大坑,带来的思考,远不是虚幻的神话可以比拟的。

    通过挖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