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臣年前已经让修了考场,就在东宫左春坊,有三千个单独考室,每个人只能坐在自己的小考室里,整个考试期间会人兵丁巡场。

    考生进场前会有搜检看是否挟带什么,考完试儿臣会按排人把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糊封起来,让人看不出是谁是卷子。”李承乾说到这儿,坐在下面的众臣都不觉得倒吸一口凉气,感叹李承乾这也太严了吧,不是他们有多笨,只是他没有见识过这么做事的,糊封到宋朝才开始这里提前三百多年呢。

    李承乾不理他们,继续道:“卷子糊封好后交给东宫的文吏誊抄,一个文吏誊抄的卷子交给别的文吏进行较对,较对无误交给考官阅卷。

    儿臣准备找十几个考官进行阅卷,考官看中的卷子交给主考审阅。

    在主考审卷时,把没有被选中的卷子打乱重新分给各考官重阅,看有没有漏掉的贤才。

    若是考官再发现有答的好的卷了,也可以交给主考审阅。

    所有考官和主考为了不让他们被外界收买,儿臣会在下令当天让他们立即进考场,不到阅卷结束是不会让他他出来的。

    只要开考不管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出了考场,就再也不能进去。”

    李承乾说到这停下来,看一眼大殿里的群臣,看见包括两府宰相在内的大臣都听傻了,以他们的见识就认为这已经是绝对的公平了。

    回头看见李世民的脸已经黑的如同锅底一样了,心里暗道我都把后人的智慧都借鉴过来,你还黑着脸干什么?

    心里不爽,面上却淡淡地问道:“不知父皇觉得儿臣这一套考试方法可还算公平?”

    李世民闻言复杂地看着李承乾,意味深长地道:“承乾你很聪明,但是君王的聪明不能都用在算计人上。”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让他想起了隋炀帝,长孙无忌曾跟他说过李承乾身上有隋炀帝的影子,当时李泰刚反正是他和李承乾关系最好的时候,所以他认为李承乾比隋炀帝仁慈,但是现在……

    对历史稍微了解一点人都知道汉承秦制,唐承隋制,但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还有他手下的一大帮公卿们学问并不高,而且当时是儒家最没落的时候,所以汉朝继承了秦朝很多律法,比如肉刑就是汉文帝时才废除的。

    唐朝虽然也继承隋朝的政治体制,但是因为唐朝李世民非常向往儒家,所以唐的根本的治国思想与隋朝的不同,隋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而唐朝是以儒道治国。

    贞观二年李世民下旨把周公移出文庙只祭祀孔子,这当主要是因为周公没有夺他侄子成王的江山,而李世民却……

    这是唐以后儒家昌盛的根基所在,反而跟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关系不大。

    隋文帝和隋炀帝在李世民眼里那都是刻薄寡恩,残暴不仁的人,隋朝失去江山就是因为隋文帝刻薄寡恩,隋炀帝残暴不仁。

    所以李世民此时面对李承乾的心思非常复杂。

    “太子殿下既然早有成算想来也不是故意忤逆陛下的,况且这一套一考试之法若是行之有效,却也可以保证公平。”马周听完李承乾说的很是欣赏李承乾的这一套方法,所以出言缓和气氛。

    李世民这会已经没有心思跟李承乾置气了,他要考虑李承乾还适不适继承大统。

    半晌李世民无力地摆摆手道:“你们都退下吧。”

    李承乾以为自己的一套考试方法把李世民打击到了,所以就高高兴兴地退出了两仪殿。


………………………………

第138章 于志宁的密奏

    李承乾出了两仪殿坐车回到东宫左春坊,找人引着来丘神绩审问的地方,悄悄从后面进去,看见张行成只是坐在旁边观并不插手丘神绩审案,这才放下心来。

    不一会儿,丘神绩前面审问告一段落,一拍惊堂木下令把十几个人犯带下去,李承乾缓步从后走出来,丘神绩和张行成忙上前见礼。

    “平身!”李承乾淡不说一句就走到主位上坐下,然后转头问张成行道:“张卿家你们都审问出了什么?”

    张行成虽然已经是接任了门下高官官侍中是正经的宰相,但是在李承乾面前绝比不得原来的房玄龄魏征和现在的高仕廉他们硬气。

    见问忙低头道:“回太子殿下,臣来此只是奉命看看,都是由丘大人在审问。”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心道算你识相,便扭头看向丘神绩。

    丘神绩见李承乾看来面无表情地道:“回太子殿下,共抓来抢购民部粮店粮食六十五人,这六十五人共招出长安城东市五家哄抬粮价的大粮商,贸通粮行、吉庆粮行、盛丰粮行、五谷粮行、江南粮行,臣已经派人去抓这几家粮行的撑柜和老板了。”

    李承乾闻言面如严霜地道:“好!抓起来严加烤问,是谁让他们把粮价涨的这么高的?”

    虽然他让他小舅子传出从民部粮店里抢购低价粮食再高价卖出方法,但粮价这两天突然涨这么快,背后应该还有别的人。

    如果背后还有关中的世家的话,统统抓起来让他们引起共愤,李承乾就可以把阎立德请求关中降低佃租的奏疏拟票上呈了。

    李承乾看这里没事就转身回崇教殿,一进崇教殿就看见杜荷和薛大鼎正在等他。

    杜荷和薛大鼎一见李承乾慌忙行礼道:“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一边走一边摆手道:“二位卿家平身!”

    李承乾崇教殿里宝座上坐下,示意二人坐下说话。

    “太子殿下,薛大人看了现在开垦的地方,规划出几道河渠,只是有些地方要经过一些小山头,我们看了一下,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挖掘开通。”杜荷说着很为难,意思是说是不是不挖了。

    “山头挖不动?为什么不绕道呢?”李承乾觉得很奇怪。

    薛大鼎闻言忙上前一步道:“回太子殿下,臣是看了太子殿下原来规划开挖的沟渠灌溉不到的地方再规划开挖几条沟渠,如果绕道就跟太子殿下的原来开挖的沟渠重合了。”

    李承乾听了点点头,想一个问题道:“如果把你规划的水渠都挖通,能多灌溉多少田地?”

    “回太子殿下,这几条沟渠若能挖通龙首原那里至少能比现增加一倍上好水田,只是挖掘需要数年之功。”薛大鼎说着也有些犹豫。

    李承乾想了想道:“我明白了,你们先规划好河道怎么走就行了,至于怎么挖我来想办法。”

    “臣等造退。”薛大鼎和杜荷说着就退出去了。

    李承乾看着他走出去,便对老鬼道:“去传薛仁贵和裴行俭来。”

    吩咐完老鬼李承乾便低头写下了一火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火药才是开山的神器,李承乾一直想把关中到蜀中的路修通了以后好收拾土蕃,这会儿刚好要用就把火药造出来吧。

    不一会儿,薛仁贵和裴行俭来了李承乾把火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交给他们,薛仁贵和裴行俭拿着手上纸看来看去不明所以,齐齐抬头看看向李承乾。

    “太子殿下您给我们这个做什么?”见李承乾一脸一莫测高深裴行俭忍不住问道。

    “这是火药的制作方法,是一种神兵利器的,你们分工把这件事情办了,裴行俭你负责买材料制作。

    薛仁贵你负责保护制作此火药的作坊,不得我允准不许人进出,所有作出来东西你找地方妥善保管,不见孤王的亲笔手谕不能动用一分一毫。”

    两人见李承乾说得郑重都忙郑重行礼,然后退出去办事。

    这里两人出去,那边太极宫的内会侍送来一道李世民的旨意,称李承乾平抑粮价有功,解除李承乾的禁足令。

    李承乾见了这份旨意心里十分高兴,暗看来李世民也是面冷心热,明明很喜欢自己的才华,却装出一副恨铁不钢的样子……

    东宫得了这道旨意都十分高兴,办起事来自然更起劲,通过前些天李义府在长安城造势,现在整个长安的百姓都知道李承乾派出官吏平反冤狱,而且不管这人有多大权势,只要是真的违反了唐律威害了百姓太子殿下都能把其绳之以法,于是长安城的百姓纷纷告状。

    一时间一些平日里在长安城为非作歹的关中世家和一些城狐社鼠地痞流氓是人人叫苦不迭,这些拼命往各处走各种关系希望能躲过这一劫,只是李承乾这次派出的都是以李义府为首寒门出身的人,还有就是像周晋那样的人考中科举几年得不到任职的人。

    这些人跟关世家那是没有一情面可讲的,所以一时间长安闹的怨声载道,暗中都有人喊出了‘官不聊生’这样的话。

    李世民对长安城的局势洞若观火,但是却对此一直不出声,他在等李承乾碰个头破血流明白过来,或者被这些人彻底打败失去一切。

    李世民想着这些心里暗叹:若是人聪明一点就可以为所欲为,那隋炀帝又怎么会身死国灭呢?

    感叹完以后李世民便放下此事不再多想,拿起桌上一奏疏,这是一份没有通尚书省和平章院的密奏。

    李世民打开一看心里顿时起了疑惑,这是于志宁写的密奏,里面说李承乾阴谋要把长孙无忌和他牵扯进李泰造反案子里。

    李世民看了心里疑惑不已,李泰给他的信他看了便没有让第二个人看过,而自从他得了李泰的信就在关注东宫审理李泰造反的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李承乾有陷害长孙无忌和于志宁做法啊?

    这于志宁怎么知道的这知清楚?


………………………………

第139章 朱雀门前的李承乾

    由于灯下黑的原因李世民一时间没有想出来到底是谁泄露了李泰的信,所以他把此事归结为是李承乾近期过于猖狂抓了于永宁让于志宁起了疑心。

    李世民放下于志宁的奏疏,拿起另一本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奏疏,奏疏的内容是关于齐王李佑密谋刺杀齐王府长史权万纪的,刘德威通过详细的调查已经可以确定李佑曾经预谋过刺杀齐王府长史权万纪。

    李世民看完刘德威的奏疏,狠狠地把奏疏拍在桌上,大声道:“混帐!”

    李世民突然发怒吓的殿里的内侍都慌忙趴在地不敢头,但是李世民对此却是一无所觉,一直紧盯着桌上的奏疏过了一会,长叹一声,又慢慢拿起那份奏疏在上面直接批道:着齐王李佑与齐王府长史权万纪,见敕速进长安,听候发落。

    李世民写完批语心情烦燥,起身走出甘露殿,站在丹陛上看见李治和大病初愈晋阳公主正在抚着一头母鹿窃窃私语。

    李世民看着他们兄妹金童玉女一般不觉露出微笑,便信步走过去。

    李治和晋阳公主看见李世民走来忙向李世民行礼,李世民呵呵笑道:“你们在做什么呢?”

    晋阳公主笑着上前拉住李世民的手道:“九哥救了一头一母鹿。”

    李世民低头看去果见是一个大腹便便怀孕的母鹿,但这头母鹿瘫在地上,看见他们这么多人来到两条前腿使劲在地上撑着,后面半截身子却起不来,显然鹿的两条后腿受了不轻的伤。

    李世民见此瞬间放下脸来,寒声问道:“什么人在春季伤了母鹿?”

    母鹿一般前一年秋天发情受孕,第二年春末夏初时下崽,小鹿经过夏季和秋季水草丰盛的时侯长的膘肥体壮才能安全越冬。

    春秋时期农业不发达人们主要靠渔猎采集补充食物和衣料,所以特别珍惜野外的猎物,为了能做到可持续捕猎,古人总结出了“网开一面”、“数罟不入洿池”“春季不田猎”等捕猎的规矩,为野外动物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

    李世民深受儒家的思想影响对别人春季伤鹿的事向来深恶痛绝,李治做为他最宠爱的儿子,对此自然是非常清楚的。

    见李世民脸色变了,晋阳公主就乘巧地靠在李世民手臂上不说话,而李治闻言也是脸色一变,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儿臣不知道。”

    以李世民的眼光自然能看得出来李治在撒谎,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沉声道:“你救回来的你不知道?”

    李治闻言悄悄抬头看一眼面沉似水的李世民,忙低下头不敢再看李世民的眼睛,吱吱唔唔地道:“儿臣刚刚去给四哥(李泰)送行,回来时路过……路过永安宫看见这头受伤的母鹿,就带回来了,所以根本不知道是……是谁伤了这头母鹿……”

    李世民一看就知道李治说的不尽不实,但是他提到永安宫也就不用问了,永安宫是贞观八年李世民给李渊建的,没建好李渊就驾崩了,后来李治扩建成了大明宫。

    永安宫附近都是李承乾安排的人在开垦荒地,这头鹿是什么人伤的已是不言自明。

    李世民想到李佑因为去打猎与权万纪产生矛盾闹到刺杀权万纪,而李承乾也好不到那里去……心情更加沉重。

    但看到李治心地仁善,还在为李承乾隐瞒,心里又很欣慰,伸手抚摸着李治的肩膀道:“你做的很好,让人好好照顾这头母鹿。”

    李世民说罢就转身慢慢走回甘露殿。

    李承乾终于可以出东宫了,恰好此时李承乾也必须要出宫一次,李义府这些天办的案子,虽然也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了,让老百姓得到很大满足,但是所有判决都还没有执行,而且最重要的应该给原告和百姓的补偿都没有兑现。

    按照常理这些涉及到造反大案的重犯,东宫审理清楚要交给李世民亲自裁决的,但是因为李世民曾是下过诏书李承乾有权裁决案件,只有出现李承乾裁决的案件仍有人不服的情况,才需要上交李世民亲裁。

    而且李承乾现在想要降低关中的租税光靠阎立德的一封奏疏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李承乾急于立威,因此李承乾决定亲自主持公开处理这些案件,不但要审判还要公开执行。

    崇教殿里李承乾端坐在宝座上一众东宫心腹分列两边,商量稍后在朱雀门前的审判。

    “真是天公作美,太子殿下要亲自公开审案,就是万里晴空,呵呵……”杜荷笑呵呵地道。

    “太子殿下您的宝座还是设在朱雀门的城楼上吧,设在门前万一有不轨之徒乘机作乱,太子殿下的安全……”诸遂良希望李承乾的安全得到保障。

    李承乾闻言呵呵一笑道:“诸先生不必担心,今天虽然全长安家家都来人观看,但也才几万人,外围有苏定方和薛仁贵检查呢,而前面几排都是龙首原来的人,孤王信得过。”

    诸遂良闻言叹气道:“太子殿下一向能与民同乐,您自然受百姓爱戴,只是也受小人憎恨,凡事还是小心一些好,臣也出去看看他们查得如何。”

    诸遂良这些天在东宫也听说了很多百姓状告长安勋贵的事,对这此勋贵为非作歹也是十分深恶痛绝,对于李承乾要亲自主持审理是非常支持的。

    见诸遂良出去,许敬宗面带忧色地道:“太子殿下这些案件还是交给陛下裁决稳妥些。”

    李承乾当然知道凭这些人犯的罪的而且已经公开审理过,交给李世民也都是个死,但是他们财产以李世民一心想做仁君的想法,肯定会发还给这些人的家人。

    “不,孤王要亲自主持此事,让长安城的百姓都知道孤王会给他们主持公道。”李承乾坚定地道。

    许敬宗知道劝不下便不再说话。

    接着众人闲聊些别的事,等百姓和百官入场后李承乾就摆出车驾带着一众东宫心腹直奔皇城正门朱雀门而去。

    李承乾的车驾来到朱雀门时,朱雀门前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因为此事就在皇城边审理所以在太极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