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个谢二娘的丈夫叫王成,两口子都是苏州人。
王成家到了王成这一代家道中落,前年王成父母双双病故,王成便带着妻子谢二娘来长安赶考。到了长安王成考试落弟,夫妻俩的盘缠用尽,王成只得到韦府做个清客。
起初韦家因为王成出身瑯琊王氏,谢二娘也是陈郡谢氏,夫妻俩都是世之名族所以十分礼遇他们夫妻,在府里特地给安排一所小院落居住。
但是后来他们渐渐知道王成这一支已经没有什么人了,王成跟当世那些瑯琊王家在外做官的人也没有什么联系,便看轻了他们夫妻。
韦挺的堂侄韦山甫是长安有名的风流公子,而且仗着家势一向霸道,他见谢二娘这南国女子生的婀娜多姿且娇艳诱人。
便趁王成外出潜入谢二娘房中把谢二娘强奸了,事后威胁谢二娘一通便走了,谢二娘不敢声张此事,原本想以后自己小心些,先躲他几天等夫妻俩攒够了盘缠就离开韦家。
不想没过几天韦山甫又一次强奸了她,自此每隔几天韦山甫便来一次,谢二娘不敢告诉王成,只是催促王成快些离开韦家。
王成也觉得总是寄人篱下不是办法,而且韦家对他们夫妻已经不甚礼遇,所以就在长县学找了一份差事,准备下个月夫妻俩就搬出韦府。
不料韦山甫听说后便设计害了王成,把谢二娘关在后园一处房中成了他发泄的工具。
把谢二娘说的事记完,朱成放下手里的笔,一边揉着酸痛的右腕,一边抬头看看夜色慢慢袭上的天空和依旧围在桌前等着申诉冤屈的人。
心里暗叹韦家到底做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
“今日天色已晚,诸位还是明再来吧。”朱成向众人道。
周晋闻言看一眼依旧不愿意离开百姓,便回头对朱成道:“朱贤弟啊!这些人受韦家的祸害这么多年了,今日好不容意遇贤明的太子殿下,派你我前来为他们伸张正义,如何忍心再让他们把这些冤屈多憋在心里一夜呢?
所幸,你我今日就在这里把众人的冤屈都记下,明日一早去东宫向太子殿下禀明他们的冤屈,明日太子殿下就给他们伸诉了冤枉,让恶人接受惩处……”
朱成看周晋越说越激动,知道扭不过他,便忙道:“小弟一切都听周兄的。”
朱成说着自己也觉得有趣,本来李承乾派他和周晋两人在韦挺门前接受百姓的上告,并不是从属关系。但是周晋别看个头不高,相貌丑陋但是极有正义感,而且心思机敏,每每遇上百姓鸣冤他都是充当审判的角色,然后朱成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书记。
……………………………………
前天李承乾上奏要诛韦挺九族,其余族人也都发配交州就是今天的越南,被李世民直接驳回。
其实这就是个幌子,韦挺出自雍州韦氏逍遥公房一支,到韦挺的祖父那代还是单传呢。
这次一韦挺带着家人族人助李泰造反,韦挺当场损命凡是参与造反的人当场就被苏定方一网打尽了,没死的也有自己罪责。
只有韦挺的堂弟韦德运和他儿子韦山甫父子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年前抄家的时候李承乾也没有放过他们,所以才有谢二娘逃出韦府今天在这里诉冤的事。
李世民一向认为谋反虽然是重罪,但是没有参与的人也罪不至死,所以唐代给谋反定的罪是诛三族,其他族人不预其罪不枉杀无辜。
历史上李世民处理的谋反也都是如此裁决的,从法理上讲这样确实更人道,但是李承乾是要借此打击关中士族,怎么可能放过他们。
上疏之前李承乾就知道李世民不会同意,这只不过是为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做一个铺垫。
李世民不同意诛韦挺九族,李承乾就下令要重查近年来长安和万年两县的冤案,东宫的一干官员全都扑向韦挺以及他的族人家里的佃户、家仆甚至邻居家里询问韦家做过的残暴不仁之事。
韦家做为关中大族几代人做官,早就不把普通老百姓当人看了,怎么经得起这么细查?
什么欺男霸女,抢人田产的事比比皆是,平时没有人敢问,现在他们家已经被打落尘埃,这些事自然都被揭出来了。
其他关中世家和李世民都以为李承乾是在为韦挺支持李泰造反报负整个韦家,虽然心里觉得李承乾心胸狭窄,却也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出面阻挠李承乾。
周晋和朱成在韦挺在门口已经是第三天了。
因为前两天只要有百姓前来状告韦家的人,情况属实的周晋都好好安慰他们,并且许诺太子殿会拿韦家的家产给予补偿。
所以今天百姓一看周晋和朱成一在韦挺门口摆开桌子,就有百姓围了过来,而且今天好几个人告的都是特别严重的涉及到人命的事。
周晋听的心里冒火发誓一定要严惩韦家,那几个人到现在还没有诉说自已冤苦的人,听别人说了一天了自己心里更加难受,急于想把自己苦水也倒出来。哪怕这两个官员就这么听他们说说,说一声他们冤枉了,没有补偿他们也心满意足。
所以,周晋和朱成决定晚上继续听他申诉冤屈几人感动的眼泪都出来。
崇教殿,李承乾看着丘神绩送来的这两天收集来的韦挺这一支这些年来犯下的累累罪行,心里暗道:这些事要是不公布出去,一来不能震慑关中士族,二来也对不起百姓,而且以后的史书很有可能只说自己是报负他们。
李承乾抬起头看着丘神绩道:“丘卿家明日安排把这些有冤屈的人请到一处,然后带上罪犯,在长安城一个坊一个坊公开审判。
要让全长城的人都知道,他们韦家这些年作的恶,以后不管是谁受冤屈只要到孤王这里来告状,孤王给他们作主。
你带着人每到一个坊找一片空地,把坊里的人都叫出来,让那受迫害的人当众说出韦家的罪行,然后再老百姓评一评,必要的时候可以准备些粪水给百姓出气。”
“臣遵旨!”丘神绩面无表情地领旨退下。
李承乾看看桌案上都是处理过的文书,正要回承恩殿,就见一个小内侍走进来回禀道:“启奏太子殿下,李大学士请见。”
李承乾一听知道是李义府那边有结果了,忙道:“传他进来!”
不一会儿,只见双眼通红的李义府抱着一叠文书走进来,施一礼把文书呈给李承乾。
李承乾摆手示意让他坐下,便低头看他递上来的文书,只了看了一眼就把李承乾给震惊了。
只见上面写着:长孙无忌谋反始末……
………………………………
第123章 训练信鸽
李承乾看着李义府整理的详实且全面的长孙无忌谋反的材料,他要不是穿越而来的就相信了。
往下翻还有于志宁参与谋反的材料,李承抬头看一眼脸掩饰不住得意的李义府,淡淡地问道:“孤王把这些东西拿去给陛下看,陛下会相信吗?”
李义府没明白李承乾意思的,怔了一下才道:“谋反大罪陛下应该会十分震怒的。”
李承乾听明白了,李义府的意思是趁李世民震怒的时候直接处理掉的长孙无忌,李承乾微一摇头道:“易曰:履霜坚冰至,一日两日万几。讲得就是事情要慢慢来,你让孤王突然把长孙无忌谋反材料递给陛下,倒不如孤王直接拿把宝剑,跪在陛下面前求陛下把孤王和长孙无忌杀一个来得痛快。
那样至少陛下知道孤王与长孙无忌势不两立,他日也好留下制约长孙无忌的办法……”
李义府前天接了李承乾的任务以为李承乾恨长孙无忌和于志宁,为锄掉他们才对李泰网开一面的,所以一心只想着怎么锄掉这两位,几天来夜以继日的做出这么多材料,忘了这里面的风险。
此时一听李承乾如此说立即明白了,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两人自少年时即是好友后来又是姻亲,长孙无忌为了李世民出生入死,李世民对他信任程度绝对要超过李承乾。
这样的人只要李世民在一天就别想用下作的手段诬蔑陷害,除非他真得做了什么,否则李世民震怒之下降旨彻查,最后一切后果都将落在自己头上,那可真是诛族之祸。
李义府想到这吓得额头见汗脸色惨白地跪下道:“是臣之失!”
李承乾看着李义府道:“这件事都有谁知道啊?”
李义府闻言慌忙道:“臣还有—”说到这另外的人时却又突然顿住。
李承乾见他不说也懒得多问,直接道:“自己处理!”
“臣遵旨!”
李承乾拿起桌上文书向李义府扬扬道:“你这个办法不错,只是这一次找错人了。要找那种孤王能直接处理的人,又能让这两位惹一身骚,他们还不能开口辩驳的人。
明白吗?”
李义府听了心里一震好像抓住了什么,但又没有抓住,听李承乾问忙点头道:“明白!”
李承乾知道他能想明白,便接着道:“人锄掉了要及时告诉丘神绩,让他用收拾韦家的办法,再收拾一遍。”
“臣遵旨!”
“去吧!”
李义府双眼盯着李承乾手里的文书不说告退,李承乾当成没有看见,扶着桌子缓缓站起身走下宝座。
李义府看着李承乾往外走慌忙告退,站在一边等李承乾走大殿才失魂落魄地离开。
李承乾边走边想,历史上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能成功那是因为长孙无忌为了大权独揽,或者说是为李治皇位的稳固,在朝中排除异己可谓是天下第一号权臣。
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斩露头角,朝中大臣都认为主弱臣强,李治才得以下旨把长孙无忌赶出朝堂流放黔州,然后在重审之前许敬宗派人去把长孙无忌逼死。
这里面稳住李治的武则天功不可没,可是李世民不是李治,后宫也没有一个人能像武则天稳住李治一样稳住李世民。
李承乾已经赶走了房玄龄,要是诬长孙无忌谋反,恐怕李世民就要多想了。
李承乾把这件事情前后想一遍,再次确定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便放下心来。
李承乾这些日子除了处理公文就是读书,不但对唐朝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唐朝以前的历史也加深了一遍,所以处理起事情也小心多了。
“老鬼让你找的鸽子找来了吗?”李承乾一边走着想起刚刚出使大漠薛延陀汗国回来的崔敦礼上书薛延陀真珠可汗向大唐求娶公主的事,就非常着急建立长线通信方式。
李承乾准备暂时把关中稳定下来后,亲自去一趟定襄城想办法彻底把大唐的北疆纳入朝廷的治理范围内。
老鬼不知道李承乾的心事,闻言笑呵呵地道:“太子殿下要找的东西哪有找不到的道理,这不奴婢前天才把消息放出去,这两天就有人给送来了几百只。
奴婢今天已经挑了几只最肥的给太子殿下和太子妃炖上了,这会儿也该送到承恩殿了……”
李承乾闻言满脸黑线,停住脚转过头来看着老鬼道:“孤王不是让你找来鸽子养起来吗?”
老鬼看李承乾神色不对,一怔道:“是养起来了,几百只呢,一天也吃不完啊!”
李承乾见他还不明白,不由大声道:“我要鸽子不是吃的,是要养的!”
老鬼闻言一脸为难道:“太子殿下,那鸽子有什么好养的?您要是想养鸟,鹰鹞苑有的是各种珍禽何必养这就会飞的鸽子呢?”
李承乾现在对老鬼好些,老鬼对于一些小事也越发的有他的主见了。
李承乾闻言没好气地道:“我上回不是跟你说了,要训练鸽子送信吗?”
“鸽子真能送信?
但是这些鸽子一开笼子就自己飞跑了,往哪送信去啊?”老鬼一脸的不相信。
李承乾摇摇头,一边往前走一边对老鬼道:“明天,你准备一盆水把这些老鸽子挨个拿着头浸到水里一会儿,只要别淹死了就行。然后这些鸽子就不记得原来的家了,从此把东宫当成它们的家。
仔细喂养几天后,给鸽子脚上做一些小牌子写上鸽号,就把鸽子带到外面去放飞,看它能不能飞回来。
放飞要由近及远,先在东宫附近,然后长安城,长安城周边的各县,洛阳、太原等地……”
老鬼如听天书一般,虽然都听懂了但依旧感叹道:“哎哟!鸽子能飞那么远呢!”
李承乾已经懒得再理他了,直接怼他一句:“照孤王说的做!”便往前走去。
经过程名振这几天的推波助澜,长安东西二市的粮价已经涨到六个钱一斗了。
一些家里没有存粮的百姓听说长安缺粮都拼命往家里买粮,无奈民部开仓每斗五个钱的粮食,每日只卖半天。
一些担心粮价再上涨的百姓只能一边骂着,一边去其他粮商那里买六个钱一斗的粮食。
中书舍人高季辅等人看到这样已经准备,上书请朝廷速速调粮了。
………………………………
第124章 李泰之死
粮食问题自从年前被李承乾揭开以后,就是大唐君臣们的一块心病。
李世民看了奏疏立即就把三省宰相、两个参知政事和长孙无忌、萧禹召来两仪殿商量对策。
因为李承乾在东宫禁足,还特地召来颜师古让他听了回去跟李承乾讲说。
李世民沉着脸待众人坐下,拿起几案上的奏疏,叹口气道:“你们也看看,这是太平盛世?”
众人心里一沉,这是出了什么事?
坐在上首的高仕廉接过奏疏看过,一边把奏疏递给长孙无忌,一边有些不解地向众道:“这连年丰收长安城的粮价却不断地上涨,这怎么向天下人交待?”
长孙无忌接过奏疏正要看,闻言却直接面无表情递给了程名振。
众人听说是因为长安粮价的事也都看向程名振,毕竟大家都不是主管此事的人。
在众人注视下程名依然怡然自若地接过奏疏看一遍,然后便丢下奏疏,旁若无人地向李世民道:“陛下粮价虽然上涨,但是民部已经开常平仓放粮了,所以不会让粮价涨的太高。”
众人听程名振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心里都有些不满,觉得这个人也太不把国家大事当一回事了。
对于“贞观之治”这些人也都自认为是有功劳的,当然不愿意眼看着粮价上涨民怨沸腾,以后史书上记载贞观年间老百姓买不起粮食。
长孙无忌见此以为程名振不知轻重,心里暗喜,面上却一本正经地问道:“如果不是民部开常平仓限量放粮,百姓还不知道长安城缺粮吧!”
李世民听了心里暗怒,看程名振的眼神就带着几分审视的意味,殿里其他人也是如此,都等着程名振给出一个交待。
不过程名振也不是白给的,仿佛没有感受到殿里的气氛凝固,淡然一笑道:“长孙大人此言差矣,他们强逼着东宫把粮店关了为得是什么?
不就为了涨粮价吗?
只可惜现在正值春种农忙,没那么多人运粮食进长安城,否则我绝不会让粮价继续上涨的。”
程名振这几句话说得相当漂亮,先把祸水东引,说是弹劾李承乾的人要涨粮价,然后明确告诉这里的人现在是春种农忙时候,没人去往洛阳运粮食回来。
李世民闻言呼吸立即粗重起,怒气冲冲地看着长孙无忌希望他能拿出办法来。
长孙无忌听说现在没有人运粮食也是无语了,但是他很快想到了比东市粮价上涨更重要的事情。
“程民部现在长安各仓的存粮有多少,军粮和官员的禄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