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管给孤王抓起来,然后让庶人李泰招供,告诉李泰按孤王说的办,孤王可以让他活着。”对于李泰,李承乾真没想过一定要杀了,就算李承乾放他一条生路,李世民也会把他处理永无翻身之日的。

    但是面对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收拾关中世家的机会,李承乾怎么会放过呢?


………………………………

第90章 李承乾赐书

    虽然年三十抓人闹的动静很大,但是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所以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第二天是年初一的大朝,这在唐朝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政治活动之一,本来李世民没打算让李承乾参加,想让他好好养伤。

    但是李承乾为了正式参政,早准备好了一份他在大唐的政治的宣言,怎能不参加。

    在李承乾极力要求下李世民才同意他正常参加癸卯年元旦大朝。

    经过十二月后半个月的事情满朝文武对于李承乾太子的地位再无怀疑。

    元日大朝时,李承乾的车驾一出现在太极宫外,太极宫前几千文武大臣都肃然与之见礼,大有王者气象。

    “参见太子殿下!”

    当此情此景李承乾心里也生出一服豪气,忍着胸口还有些微的疼痛,大声道:“众卿平身!”

    “太子令众臣平身!”站在车驾旁边的老鬼立即扯着喉咙重复一遍。

    “谢太子殿下!”

    李承乾在太极门前换了步辇,太极宫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李承乾乘步辇当先而行,众宗室、文武大臣、各地刺史派来的朝集使、还有周边藩邦使臣纷纷跟在后面。

    元旦大朝就是向皇帝朝贺新年,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就是皇太子带领诸王宗室给李世民拜年,第二部分是王公大臣和各地方大吏,驻守的将军派往朝廷的使臣也叫朝集使给李世民拜年,第三部分是各部落首领和藩邦使者给李世民拜年。今天李世民身著衮冕仪表严然地据于太极殿里的宝座之上,李承乾身著具服远游三梁冠,柱着他的拐杖,一步一点但却庄严肃穆地领着诸亲王和皇室宗亲向李世民朝拜。

    大殿里很多大臣看到这幕都觉得不胜唏嘘,这个皇太子自从因他脚上受伤就不受皇帝和大臣们待见,到了去年一度传出废立的风声。

    但是随着东宫平定了庶人李泰的叛乱,李承乾太子之位又稳如泰山了,看来大唐真的要有一位残废的皇帝了……

    李承乾和诸王依礼行完朝拜大礼,立于殿于上等着李世民说话。

    “太子和诸卿平身,宣旨!”

    众臣闻言都是一怔,还不是宣旨的时候啊,元旦大朝一天都是各种典礼,一般都是到朝罢才宣旨赐宴,这个时候宣什么旨?

    没让李承乾和众臣多想,内侍黄清明走出来大声宣旨道:“皇太子地在震方,礼绝群后,而令书法式,未著彝章。……”

    一封诏书被宣旨的内侍黄清明抑扬顿挫地念完,众臣都明白了这是李世民为了抬举李承乾,让他以后给他大臣批文时直接在书后批令。

    原来东宫的文书只有极正式的命令才由詹事府下令,今后有了李世民这道诏书,李承乾随便写个什么或者给大臣的奏疏上批句话就都叫做“令”了。

    凡是明白了这封诏书的意义大臣都被震惊了,包括三省宰相们都没想到李世民有这么大魄力敢给李承乾这么大权力,有这个批令的权力李承乾的权力就在宰相之上了。

    众臣震惊还没有完呢,黄清明又拿出来了第二封诏书。

    “皇太子承乾,忠孝成德,志业光茂,……。”

    第二封诏书的内容是说在大朝及常朝上给李承乾在皇帝宝座旁边设座,也就是以后凡是李承乾上朝,参拜过李世民后就可以坐在李世民旁边的座位上,跟李世民一起听政了。

    文武百官听完两封诏书还没有回过魂来,就见李世民伸出左手向李承乾招手,右手指着旁边刚设的宝座道:“承乾来与父皇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

    虽然李世民今天穿的是衮冕面前有十二道旒串挡着他的面容,但是李承乾也仿看见了李世民正满眼慈爱地看自己。

    “谢父皇殊恩,但儿臣不敢越礼违制!”李承乾强忍立即坐上去的欲望推辞道。

    李世民闻言却是语气温和地道:“承乾勿辞,朕既已下诏,你坐上来就不算违礼越制。”

    “儿臣遵旨!”李承乾说着就一瘸一点地走上专门为他设的宝座上坐下。

    刚才跟在李承乾身后的诸亲王宗室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还是李恪最先反应过来,朝着李承乾郑重一礼道:“参见太子殿下,祝太子殿下千秋长寿!”

    后面的其他亲王宗室也都只得跟着李恪参拜李承乾,第二轮参拜的大臣、朝集使和第三轮参拜各藩邦部落的首领使臣也都有样学样,先参拜李世民再参拜李承乾。

    几千人轮班进殿参拜他们父两个,就是一次两百人也要好几十次,而且每次各种礼数又有不同,这样折腾下来一上午就过去了。

    就在李世民和众臣都有些疲劳饥饿准备宣旨赐宴时李承乾突然站起来先向李世民行一礼,低声道:

    “父皇,儿臣亦有些礼物想于此时赐与内外臣公,还有一道令谕也想一并宣读了。”

    李世民以为是关于李泰的叛乱的案子,皱了皱眉头道:“承乾的礼物可以宴后再赐,令谕也等三天以后诸衙开印再宣不迟。”意思是让朕过个安生年。

    李承乾以为是李世民累了或者不愿改变礼制所以解释道:“父皇,儿臣准备的礼物是《四书集注》,令谕也是关于兴农的正宜此时赏赐和宣读。”

    “哦!”一听说是赐书和关于兴农的谕令,李世民点点道:“那你宣读吧!”

    李承乾先向李世民一拜道:“遵旨!”然后转头对老鬼道:“老鬼宣旨!”

    老鬼是早就准备好的,闻言忙上前走两步大声道:“太子令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下百官上负皇命,下抚黎民,唯兢兢业业以成其事,方能上不负皇恩之简拔,下不负百姓之供养。

    然百官或智短力微,或性灵不明,甚而有贪于财货,恋于权位者,致使政殆民贫家国不治。

    孤王既感孙权尚有劝学之德,又叹百官时有害群之辈特亲注《四书集注》一部,印五千部以赐百官,望卿等日后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增长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之技。”

    柏舟念完这篇半文半白太子令,太极殿满殿哗然,李承乾不但公然骂百官无德无能,还赐书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这让那些胡子一大把的老夫子如何受得?

    一向可都他们骂皇帝、皇太子啊!

    李世民看着这局面也是摇头苦笑,暗道承乾也太性急了,以后还要好好教导他。


………………………………

第91章 东宫第一号令

    东宫的内侍刚把一箱一箱的书抬上大殿,还没有分发就有一个身材高大的绯袍老头从班列里走出来,朝上一揖道:

    “太子殿下熟悉经典能成一家之言,实是我大唐之幸,然儒家经典都是圣哲先贤所著,乃是治国经邦之要术,岂可轻注。

    前有孔圣人之后大儒孔颖达据汉时先儒郑玄的注疏著成《五经正义》一部一百八十卷献于朝廷,收之秘阁,今太子殿下又从《礼记》中撷取两篇详注,并把《论语》与《孟子》集成《四书集注》本为太子殿下读书学习之笔记,未经满朝大儒论证,岂可轻易颁行天下,致人心大乱。

    臣请太子殿下立刻收回成命,重请天大儒集于东宫重议这部《四书集注》,待诸儒刊阅增损恰当后,再行颁布天下,以正人心,以成教化!”

    很明显有些大臣已经等不及李世民教育李承乾了,他们要站出来教育李承乾一顿。

    李承乾听他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谁,便低声问老鬼道:“这个人是谁啊?”

    “新任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学士彭阳子令狐德棻。”老鬼低声道。

    李承乾突然想起令狐德棻前世在一本穿唐的上看见过,还是崇贤馆学士,便问道:“孤王记得他也崇贤馆学士,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老鬼闻言脸色有些为难地道:“令狐德棻本来是挂个崇馆学士的头衔,但是他要修史所以多在弘文馆当值,因为上个月太子殿下怒斥孔颖达,令狐德棻也上本弹劾太子殿下,又跑到崇贤馆跟郝学士大吵一架,就上本辞了崇贤馆学士。”

    李承乾一听还有这样的曲折不禁大惊道:“这些事孤王怎么不知道?”

    老鬼闻言脸色变的更为难了,吱唔道:“嗯—因为他说话太难听,所以没人敢告诉太子殿下……”

    “胡闹!”李承乾怒喝一声就站起来向前走了两步,从上头俯视着老神在在的令狐德棻暗道:看这老朽在这大殿上还给孤王留了面子呢。

    看着令狐德棻跳出找李承乾茬李世民心里的感觉很奇怪,按理说他既然决意传位给李承乾,那他就该维护李承乾才对,但是他也细读过那部《四书集注》以他水平竟没有找任何问题,当然他不赞同李承乾对孔子的批评,但却无力反驳。

    对于李承乾写出《四书集注》这样的书,李世民是既感骄傲又有些嫉妒,这也是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诸多看过该书的大臣的心理。

    所以当大家看见令狐德棻跳出来发难,李承乾站起来很多文官心里是很期待他们能好好辩论一翻。

    “孤王下令将此书刻印并颁行天下就是为了让天下读书人学习和评说的,若是看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自然可以写信去东宫指正。另外令狐德棻你也曾是东宫之臣,这部书首页的那篇《师说》你也有份,回去好好读一读,孤王希望你能早日翻然醒悟,做一个对大唐有用的人。”李承乾淡淡地道,他现在的目的是把书发下去,可不是吵架的,所以只提一句骂孔颖达不会做老师的《师说》。

    这当然是李承乾的一厢情愿了,令狐德棻平生最敬佩孔颖达的学问为人,要不然也不会因为孔颖达跟东宫决裂。

    这部《四书集注》令狐德棻早就在孔颖达那里看过了,尤其那篇是《师说》更是令他极为不满,对李承乾比孔颖达的怨气还重。

    反倒是孔颖达这些日子赋闲在家,仔细回想他与李承乾接触的桩桩件件,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份的地方。何况现在长安城都知道李承乾是奉了长孙皇后的遗命在东宫韬光养晦,自己也觉得把李承乾逼出来不知道是福是祸,内心深处反而有些自责。

    另一方面他已经年过七十告老还乡,牵扯进卢布行刺李承乾的事件,被软禁了半个月现在全身而退,对很多事情也释然了,并没在意李承乾《师说》里挖苦与讽刺。

    令狐德棻闻言心里大怒,也不顾这是在元旦大朝上内外臣僚看着直接反驳道:“太子殿下此言大谬,孔先生乃是东宫师傅教导太子殿下无论寒暑,太子殿下不说感恩却写文讽刺,实在不该啊!”

    令狐德棻此言一出大殿上立即安静下来了,要知道现在的李承乾可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不是前些时候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小官都敢写奏疏弹劾的李承乾了。

    果然李世民和李承乾听了都沉下了脸,虽然李世民曾经有过废太子的想法,但他现在不想了,就觉得他那些想法都是东宫诸臣一天到晚在他面前说李承乾的坏话影响了他。

    李世民可不记得他曾经因为张玄素、于志宁等人敢于上谏劝李承乾而赐下无数礼物的事了。

    “放肆!”不待李承乾发话萧禹先站出来了,满面怒容地盯着令狐德棻道:“孔颖达与张玄素等人包藏祸心,太子殿下不追究他也就够了,怎么还要感谢?

    今日太子殿下所赠之书老臣全都看过,微言大义精妙绝伦正是百官要好生学习的书,怎么还有不一样的说法?”

    萧禹说时李承乾朝下面点点头,下面的小内侍忙把书箱打开,拿出一部部新书递到殿上百官的手里。

    令狐德棻见此脸都气白了,正要再跟萧禹辩论三百回合,却听见百官接了书都跟着东宫诸臣向李承乾拜谢:“谢太子殿下赐书!”

    闻此更是怒火慎胸,正要断续大闹一场彻底破坏掉李承乾传播“歪理邪说”的事情,却看见于志宁朝他使眼色,让他先退回班列。

    才悻悻地退回班列,心里想此事不能就此作罢。

    李承乾站在上面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没有理会,只是对百官微笑着道:“众卿平身,宣旨!”

    老鬼拿出李承乾的另一份令谕,嘴角直抽抽,暗想太子殿下文采飞扬,这篇重要到非得自己口述的谕令却全无文采……

    老鬼腹非归腹非,但仍是毫不迟疑地念道:“癸卯年东宫第一号令谕,奉天承运皇太子,令曰:……”

    李世民和众臣听了个开头就是一怔,这是什么文法?

    “癸卯年东宫第一号令谕”这还能理解,今天是大年初一,癸卯年第一天。

    可“奉天承运皇太子”是什么鬼?

    “奉天承运皇帝”是明朝皇帝正式的诏书里的用语,一般敕令还不能用。

    李承乾穿越后虽然偶然会这样写,但传播范围极小,今天大殿上包括李世民在内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听说过。

    但这个词却极好理解‘奉天承运皇太子’就是遵从天意承继气运的皇太子。

    可是天底下到底谁是‘遵奉天意继承气运之人?显然是皇帝?

    想到此李世民的怒火就蹭蹭蹭地往上窜。


………………………………

第92章 不合四六

    李世民虽然火气上涌,但有道是当家不找事,这新年第一天在太极殿大朝上他要跟李承乾闹出不愉快,这下面内外百官会怎么想,最后得闹出多大风波?

    经过李泰的叛乱李世民没之前那么随心所了,想到最后还是忍了。

    下面群臣看见李世民不出声以为是这对父子商量好的,所以也都不吭声。

    “农者百姓之衣食天下之根本也,孤王观朝廷农政,多有因循守旧之政,概因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之道也。

    现在我大唐连年丰收,然谷贱伤农,遂使百姓改种桑麻,关中粮食不足,外运不至,内乱必生。

    孤王现下令尚书省并下天各州县,清算各地田亩人口数,以及种粮田亩数,种桑麻田亩数,亩年产粮数,计算清楚后,制定每年各州县须种粮田亩数,各地须种粮田亩须能养活该地之人,人多地少之州县须上报朝廷统一重新安排。

    各地州县官吏应详查各荒地数量,报上朝廷由尚书省汇同中书省门下省制定各地每年荒地开垦田亩数,水渠开挖里数……

    各地州县要开垦荒地须有铁器,所以准当地有铁矿之州县上报朝廷建立铁器作坊,由朝廷统监督打造农具,供应各地农田开垦。

    另各地须广建粮仓高价收购粮食储存粮食,以备灾荒之年。

    令下之日,各地须派人向乡里宣传,咸使百姓知道朝廷重农之意。”

    老鬼把这份谕令念完满殿皆静,这一份比才那一份要严重无数倍。这份先批评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执政者是谁?

    皇帝和宰相都有份。

    李世民和的君臣凭借他的内治北破突厥西灭高昌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居然有人跳出来说他不通变化,虽然还没有说话,听着李承乾的谕令呼吸明显加重,马上就要忍奈不住了。

    而且唐朝根本大政偏向儒家,经济政策偏向于小农经济,李承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