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恭礼忙双手把贵公子扶起来,满脸含笑道:“铭昭快快起来。”
崔恭礼扶着苏铭昭大声对的众人道:“诸位,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南昌公主的长子苏铭昭,他不但是高祖皇帝的亲外孙,当今陛下的外甥,还是当今太子妃的堂弟。”
众人闻言忙朝苏铭昭作揖道:“见过苏公子!”
苏铭昭性格温和,见众人向他行礼连也忙向众人回礼。
苏铭昭是崔恭礼今日请来的最尊贵的客人,他一到宴席就开始了。
在席间崔恭礼悄悄把豆卢严带来的消息对众人说了,这些人都是出身士族,而且大部分被李承乾罢免,一听说这个消息,纷纷表示要去洛阳看看。
同时豆卢严看着腼腆温顺的苏铭昭跟这些人完全说不到一起去,虽然坐在上首,但是除有人上前敬酒以外,就一直与几个歌妓一起饮酒,对这边的事情完全不在意。
便知道崔恭礼请苏铭昭来是看重他太子妃堂弟的身份,万一李承乾查起来拿他当挡箭牌的。
不禁对坐在主位上一直豪饮的崔恭礼高看一眼,便慢慢朝苏铭昭身边踱过去。
接下来的几天被李承乾罢免的官员纷纷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准备联合各地士族打一场阻击战,把李世民父子阻拦在洛阳以西。
………………………………
第三百八十二章 李承乾的外贸政策
豆卢严在长安城四处走动透露李世民和李承乾即将东进的消息时,丘神绩已经关注他只是一时没有查出他的消息来源。
因为这里面涉到李世民的一些想法,李承乾知道消息必定是从太极宫里泄露出去的,便命老鬼派人在宫中严查。
至于士族在地方上抵抗朝廷的一些政策,李承乾早有准备没有放在心上,每日依旧在东宫处理政务。
这一日,东宫崇教殿,李承乾高坐宝座,平章院里的几位大学士侧坐在两边处理政务。
大殿正中朱成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文书,一脸喜色地向李承乾汇报这两年卖给胡商绸缎和茶叶的收入。
“……这两年关中各地都种植粮食,自去年朝廷下旨大唐每年最多只能卖给胡人二万端绸缎,三千担茶叶,数量减少十余倍但是价钱也往上翻了七八倍。
这样不但商家赚了钱,朝廷收的税也没有减少。
咱们东宫这两年派人去江东卖农具,每次回来采购一些丝绸、茶叶也能赚上一笔……”
李承乾的贸易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丝绸、茶叶现在是大唐独有商品,这些东西贩运到西方都属于奢侈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太亏。
而且大唐也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生产这些东西,奢侈品还是走高端路线比较好,卖贵一些才是王道。
李承乾听了朱成的汇报点点头,又问道:“那些胡商都用什么购买大唐的丝绸和茶叶?”
朱成闻言一怔,没有明白李承乾的意思,直接答道:“有黄金、白银还有珍珠宝石之类,另外胡商还带来一些葡萄酒、香料、胡姬等在大唐售卖。”
路途遥远,胡商来大唐大多也都带一些商品卖给大唐的富贵人家,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
在李承乾限定丝绸、茶叶出交易量之前,胡商带来的商品就比大唐的商品贵不少。
现在大唐的丝绸茶叶涨了价这些东西也跟着涨价,不过还好不是生活必须品,李承乾也懒得在意。
李承乾闻言想了一下道:“传孤王命令,以后胡商进长安必须带一些羊皮、羊毛或者牲畜朝廷以市收购,并且对于赶来牲畜的胡商朝廷减三成税收。”现在大唐百姓大部分冬天都穿不起丝绵,冬天再冷也只能多穿一层麻衣,就算没有灾没有难一些体弱的老人和儿童也熬不过冬天。
推广棉花不说一时难以见效,就算推广开了种棉花需要大量的土地,在没有解决粮食问题之前,李承乾就不敢推广。
那么百姓御寒之物就只能先从各种皮草、羊毛、羽绒等方面下手。
朱成不解道:“太子殿下,朝廷收购羊皮、羊毛做什么?”
李承乾闻言呵呵一笑道:“羊皮、羊皮都能做衣服,无论是发给军队还是便宜卖给百姓,有总比没有强。
在大唐每年还有很多老弱妇孺冬天被活活冻死的,孤王总得替他们想着。”
“太子殿下圣明!”
朱成闻言忙躬身行礼道。
李承乾见状摆摆手道:“大唐的百姓一年到头辛苦种田还不能让自己吃饱穿暖,所以我们必须从外国引进资源,金银珠宝美酒美人不过是富贵人家的玩物,哪有羊皮羊毛制毡缝衣好用!”
说到这里扭头看着褚遂良道:“褚学士你给安西都护府和凉州都督府分下文,把道理都跟他讲清楚,让他们配合朝廷执行这一项政策。
另外告诉安西都护府上下对西域诸部只准胡商采购归顺我大唐的番部的羊毛,不归顺我大唐的部族就不采购他们的羊毛。”
“臣遵旨!”褚遂良忙起身领命。
待褚遂良坐下拟敕,李承乾便直接吩咐朱成道:“朱成你办事有功孤王晋封你为太子家令寺右丞,然后从龙首原上带一批工匠去洛阳建一座更大的炼钢厂。”
朱成闻言慌忙行礼道:“谢太子殿下隆恩!”
李承乾点点头正要说话,有内侍匆匆进来。
“启奏太子殿下,晋王殿下殿外求见!”
李承乾闻言一怔,李治这些日子经常进宫陪着李世民,怎么突然到东宫来了?
“传晋王进殿!”
李世民现在不理朝政,活动范围都在后宫,李承乾没有办法随时知道李世民动向有些被动。
“臣弟参见太子殿下!”
李治进殿后向神色怯怯地向李承乾行礼。
“九弟平身!”李承乾道。
“九弟来崇教殿可是父皇有旨意?”李承乾见李治起身问道。
“回太子殿下——”
“好啦,咱们是亲兄弟,这么说话太生份,大哥都不习惯了。”李承乾抬手打断他道。
李治闻言脸上一喜道:“谢大哥!”
李承乾伸手一指旁边的座椅道:“坐下慢慢说。”
“臣等告退。”殿里大臣见状都起身告退。
群臣退去,李治坐下内侍端上茶水给李承乾和李治。
李治端起茶杯喝一口,放下杯子道:“大哥,父皇派我来是告诉您一声,过两日父皇要出京游猎。”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酷爱打猎,现在正值秋季他要出去打猎也不算什么大事。
便随意问道:“父皇打算去哪里?”
李治闻言一笑道:“北邙山。”
“北邙山?”
李承乾差一点没把嘴里茶水吐出来,北邙山在洛阳北边,是历代都城在洛阳的帝王的墓地。
北邙山风水极好,有句话叫做“生在苏杭,死在北邙”。
李治见状补神情有些尴尬,他也知道去北邙山游猎的借口有些敷衍。
李承乾放下茶杯认真地看着李治道:“父皇想去洛阳?”
李治闻言脸上更加尴尬,然后笑笑道:“父皇只说去北邙山游猎,别的臣弟不知道。”
李承乾心里冷哼一声,面色不变继续问道:“父皇什么时候起程?”
“两日后!”李治道。
李承乾知道他拦不住李世民去洛阳,想了一下问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父皇去洛阳准备让哪些人陪驾?”
“父皇说大哥在长安监国大臣就只带江夏王叔和中书省的官员。”李治道。
李承乾对于李世民带走这些人没有什么意见,江夏王李道宗做为一个武将,当礼部尚书更像是一个荣誉称号,对于礼部的事情向来都是交给左右侍郎来处理,他走了李承乾可以让褚遂良接手。
中书省的官员除了马周李承乾也没有怎么用,李承乾的秘书班子是平章院里的大学士。
但是这些人跟着李世民去了洛阳,随时都可以帮李世民重组一个临时朝廷,这让李承乾有些不想接受。
这些李世民早有猜测,李治一见李承乾不吭声,便直接道:“父皇说让大哥放心在长安监国,只要朝政平稳父皇是不会干涉大哥施政的。”
李世民都这么说了李承乾真是没有一点借口了,只能下令大臣配合李道宗和马周陪李世民去北邙山游猎。
李世民离开长安除了李承乾心里有些不安以外,其他大臣则都长出了一口气,毕竟同时面对李世民和李承乾两个君主,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送走李世民的当天李承乾就用飞鸽传书给洛阳下令,把放存放在洛阳粮食全部起运送去灵州。
李承乾担心李世民心急东征,挪用了准备给灵州的粮食。
………………………………
第三百八十三章 南海
深蓝的大海上,一片彩色龙旗迎风飞扬,那是一支庞大的舰队正乘风破浪向前航行。
这是大唐第一次派舰队出海,既承担着大唐向大海的探索,也承担着大唐西南海上各部征税的重任。
所以李承乾十分大方地给李恪派出三百多艘大小船只和一万五千名大唐精锐士卒,八千名突厥和各族投降的武士。同时船队里还有支持航海的各大士族派出的大批在族中不得志的子弟,他们目的是为家族探索出一块适合封建立国的土地,但是现在也要听从李恪的调遣。
庞大的舰队不光有人,还精良武器,刀剑连弩这些常规武器以外,李承乾还给舰队准备了两千石火药、五十个热气球,每艘大船上都装有投石机。
初一见到这些装备时,李恪都想直接带着这些兵马直接就攻打高句丽。
前日舰队已经穿过流求海峡进入南海,眼看再过半个月就要到达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广州了。
身劲装的李恪扶着腰间的宝剑迎风立在舰首,乌黑的长发若暴布般在脑后飞扬,他的身子一动不动坚定而有力看着波澜壮阔的大海。
李恪离开长安已经快三个月了,算算时间长安应该入冬了,可是舰队在南海上却依然温暖如春。
李恪清楚的知道他们现在离大唐并不算远,往北航行只要一天就是大唐的岭南道。
就在前几天他亲自乘船往流求诸岛看了看,发现流求诸确如李承乾说的气候湿润土地肥沃。
在他看来这就是一处封建立国的宝地,可是听李承乾的意思这里还只能算是一处小岛。
南海上还有很多比流求大多的的岛屿,甚至在太阳的南方还有一片不比现在的大唐小的陆地。
起初李恪对于李承乾说的这些只是半疑半信,但是现在通过对海上的了解他已经完全相信了李承乾的话。
畅想着以后带些百姓在一座大岛上封建立国,子孙千伙万代都做一国之主,未必比那中原的皇帝差。
因此李恪下定决心要在海洋中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留给自己的子孙。
当然李恪也知道现在他要先帮助李承乾治理好大唐,如果大唐治理不好,李承乾是不会派百姓出来开发大海的。
李恪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是从贞观十六年底他回到长安,他看见长安城里李世民、李承乾、李泰还有李治父子四人之间爱恨纠结,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地位。
不管他自己如何自恃出身,都不能否定他是庶出的实事,只要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还有一个人在世,大唐的皇位就轮不到他。
想要把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都杀死,那得先杀死李世民,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同时通过一两年的接触,他对李承乾的胸襟和见识也是十分钦佩,甚至每每想到一生都生活在北方的李承乾竟然如此了解大海上的各种情况,他就觉得李承乾有些深不可测。
……
……
不知道过了多久,内侍于标扶着帽子顶风走到李恪身边,轻轻地道:“王爷!”
李恪听了转过身问道:“何事?”
“冯智戴醒了请王爷进仓说话。”余标道。
冯智戴是耿国公冯盎的长子,先前一直留在长安等同于质子。
这次出海因为要从广州冯盎处征粮,李承乾便命冯智戴跟李恪一同出海回家探亲。
冯智戴不适应海上风波前几天突然病倒,最近一直服药养病,今天醒来请李恪说话自然是因为舰队快到广州了,商量一下如何征粮的事宜。
李恪也猜到冯智戴的心思,闻言便往舰仓里走去。
…………………………………………
广州耿国公府。
李恪的舰队还在南海上航行时耿国公府已经接到长安的来信。
冯盎今年已经快八十岁了,身体非常不好,这两年一直在家里养病。
广州督都府的事务都是由他几个儿子在料理,但是这一次的事涉及到朝廷,他的儿子们还是前来与老冯盎商量。
虽然长安已经是深秋了广州却还十分温暖,但是身体虚弱的冯盎既受不得冷也受不了热。
衰老的身躯半躺在罗汉床上,腿上盖丝绵被子,上身却只穿一件薄薄的帛衣,半眯眼睛一动不动似乎是睡着了。
他的二儿子冯智戣坐在床前的胡凳上,手里拿着冯智戴的来信,也一动不动地看着冯盎。
信他已经给冯盎念了两遍,现在冯盎正在考虑他不敢打扰。
而另一边的三儿子冯智彧,却是早已等的不耐烦了,身子虽然还坐床前头却扭向门口。
“嗯——”
不知过了多久,冯智戣听见冯盎嗯了一声。
“孩儿在呢,您说吧!”
冯智戣忙探着身子轻声道。
冯盎听了睁开眼睛略扭动一下身子,脸朝冯智戣这边转一点,慢慢地道:“背靠大树好乘凉,冯家在岭南的基业想要稳固离不开大唐。
再说这些年广州都督府从没有向大唐供给过粮食,既然当今陛下东征没有军粮那就献给大唐二十万石稻谷。”
冯盎年轻时曾随隋炀帝东征,知道中原朝廷一但统一是多么强盛,岭南这里根本没有实力与之相抗。
而且大唐和隋朝相比,对岭南的治理已经极为宽松了,只要不另立朝廷就任其自治。
对此冯盎是比较满意的,对于大唐因为东征在岭南征点粮食也能接受。
冯智戣闻言皱着眉头还没有说话,就听旁边的冯智彧颇为不愤地道:“父亲,大唐的这个皇太子野心极大,我们还要早做防范。”
冯盎抬抬眼皮看一眼年轻的冯智彧,过一会儿才问冯智戣道:“你怎么看?”
冯智彧闻言立即眼神阴冷地看着冯智戣。
“嗯——”冯智戣沉吟一下道:“孩儿以为大唐皇太子要在海外分封,未必会容我们在岭南逍遥。”
冯智彧忙道帮腔道:“正是,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如愿!”
冯盎闻言重重地嗯一声,便不吭声了。
冯智戣和冯智彧见此不敢吭声,两人相互看一眼,冯智戣才试探着道:“父亲可是担心大哥在吴王的船上?”
冯盎闻言脸色稍霁,心想还知道你们大哥。
冯智彧闻言一脸轻松地道:“这个也容易,只待那吴王的船进了海湾,孩儿命附近蛮部把他们的船劫了,到时候咱们就上书说蛮部造反了,大唐要用咱们平叛自然不会为难大哥的。”
冯智戣闻言脸上也是一喜道:“对!军粮也可以此为理由不给他们。”
冯盎听他们越说越离谱怒道:“糊涂!吴王率两万大军而来怎么会怕了区区獠蛮,到时候他借着平叛倒能先平广州。”
冯智彧闻言极为不服道:“自古北军南下,什么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