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危言耸听,但是听谏的权力不在人主。若是太子殿下觉得萧均的谏言可用即用,不可用即不用,不必深究。”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道:“就是他拿着朝廷的奉禄可以胡乱说话,不用负任何责任?
大唐的奉禄不养这样的人,传孤王旨意谏议大夫萧均无才无德废为庶人永不录用。”
萧均闻言大惊道:“太子殿下臣所谏句句肺腑之言,就算不被见用,也不能以之为错,遭受贬黜。”
“萧均孤王贬你不是因为你无才无德,不配做谏议大夫,并不是因为你上谏。”李承乾毫不客气地道。
萧均闻方悲愤地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臣出身名门怎么就是无才无德之辈了”
李承乾闻言质问他道:“萧均,你出身名门就算有才有德了?那孤王问你,我大唐哪一条礼法不准备皇太子与庶民谈笑,又有哪一条礼法不准备皇太子亲自挖渠?”
萧均闻言也梗着脖子道:“大唐虽无明文禁止,然来古来圣贤皆经礼仪为重,皇太子当效法圣贤?”
“你说的是哪个圣贤啊?”
“自然孔圣人!”
孔子在世时
李承乾闻言看着群臣淡淡一笑道:“你们也说说,孤王是该效法舜帝,还是该效法孔丘啊?”8)
………………………………
第三百七十三章 官员考试上岗
李承乾此话一出现场的文武百官都全哑口无言。
这没什么好说的,李承乾是大唐的皇太子,他就应该效仿尧舜禹这些圣皇圣帝。
至于孔子当然不能成为李承乾的绝对效仿对像。
可是贞观二年,李世民就把文庙里原来放周公像的地方改放孔子像了。
这些年李世民身边都是儒臣,经常跟李世民说一些看似通顺的儒家大道理,李世民信以为真,所以十分推崇儒家。
因此孔子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群臣不也贸然答话。
不过经过李承乾今天这么一问,孔子的地位很难再次提升了。
只要李承乾后面能把大唐带到盛世,孔子在今后一两千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议,因为不会再有人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了。
李承乾见群臣不说话,继续对群臣道:“孔夫子称赞过圣帝与名臣都没有读过儒家的书籍,反而后来的大儒一一个饱读诗书却没有什么成就。
所以你们不要以为读了几本儒家的书就掌握真理,可以指点江山了,告诉你们还差的远呢。
回去好好读一读孤王写的《反唯书论》!”
“臣等谨遵太子殿下教诲!”
李承乾看着百官低头,然后示意禁军把萧均带下去。
李承乾转过身向百姓道:“一个不懂事的官员,妄想把孤王与老百姓分开,不用理会,我们开始挖沟。”
文武百官抬头看见李承乾再次拿着铁铣和百姓们一起走了,心情十分复杂,即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过了一会,群臣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就见听李靖大声道:“快派人给老夫找一把铁铣来,老夫也要跟百姓们一起挖渠。”
说着不待下人来帮忙,他自己就把身上的紫色的官袍往下脱。
文武百官看着李靖当众脱衣都十分无语,但是很快众人就不顾不上鄙视李靖了。
因为百官们都看见老鬼赶着几辆马车,每辆车上都放着成捆的铁铣。
“让各位大人久等了,实在不好意思,铁铣每人都有,不用着急!”
老鬼一边走一边笑呵呵地朝众人拱手打招呼。
李靖见状一边把自己的官服叠起来交给仆人,一边对高士廉道:“申国公今日老夫可要跟你比一比谁挖的多了。”
高士廉的仆人正在帮他脱官服,高士廉闻言苦笑道:“老夫倒不是怕挖几铣土。”说到这指指正在干活的百姓道,神色为难地道:“如此干活实在是……”
李靖闻言哈哈一笑道:“太子殿下要做圣帝,你我臣子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高士廉只能叹口气,跟着李靖去找老鬼拿铁铣。
他们因为官大,站的地方相对宽松,后面那些官员站的都齐在一起了,脱衣都伸不开手脚。
最后一个个的都弄的鸡飞狗跳,急急忙忙脱了衣服,去拿了铁铣,还没有干活就已经弄一身汗了。
然后一边擦着汗一边沿着朱雀大街在工部画了白线的地方挖土。
已经挖了一尺多长的李承乾,抬头看看一众官员推推挤挤的总算脱了外衣开始干活了,才稍稍松一口气。
这一次不同于李承乾初穿越时,他带领文武大臣铲雪,因为那一次是大雪已经成灾,不得不救。
而且那一次干活也是分阶级的,官员穿着厚厚的皮袄,跟在李承乾身边铲雪,他们的优越感仍然还在。
这一次却是让他们穿上短打,跟老百姓一起干活,这在明清士大夫或许没有什么,但是放在唐朝高高在上的士族身上,这几乎就是不可接受。
也就是现在李承乾威望极高,又刚刚罢免一个谏议大夫,这些官员才勉强脱去官服。
……
李承乾正在挖渠,王群匆匆走到李承乾身边,低声道:“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抬头看他一眼,停下来柱着铁铣往旁边的人少的地方走走。
王群亦步亦趋地跟着。
李承乾停下脚步,淡淡地道:“说吧!”
王群连忙压低声音道:“回太子殿下,今日整个长安城凡是被工部画了白线的地方,都有人在挖下水道。
很多人都是官员和勋贵派出来的家丁,有些士族在长安城的家丁仆人少,还提前出派人出城顾了民夫进城……”
李承乾闻言抬头看看那些叫苦不迭的官员,再看看远处那些干活利索的家将、仆役竟站满了整条朱雀大街,足有四五千人。
李承乾心里暗道:看来今日就是自己和文武百官一铣土都不挖,这些人官员也会安排家丁仆役把朱雀大街两边的下水道挖好。
这些刚从乱世中走出来士族还是有一定担当的,难怪李世民那么强势也清理不掉他们?
后来这些士族的后人失去了担当,但是李唐皇室的子孙更差劲,烂对烂,只能一起抱残守缺。
李承乾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便又去挖渠。
太阳渐渐向南,气温也越来越热。
高士廉等几个老臣挖一阵子,都累的毫无形象地坐在渠边的湿土堆上。
李承乾手上也磨出好几个血泡,仍不愿停下来,实在是早上牛皮吹的太大。
若是虎头蛇尾,恐怕那帮浑身弄的脏兮兮的大臣也不会放过他。
而那些大臣看见李承乾还在干活,年轻官员也都不敢停下来,双方就这么僵持着,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对方。
老鬼看见不敢劝李承乾,便把准备的解暑酸梅汤推过来,招呼众人都来喝酸梅汤。
李承乾看见便柱着铁铣走出来。
老鬼看见李承乾和众官员停下来,忙向站在外围的程务挺和王方翼使眼色。
两人见了便带着东宫护卫把李承乾和这些官员占没有挖好的地方,赶紧替他们挖好。
李承乾接过一碗冰镇的酸梅汤,猛喝一口,抬头看着文武百官像是刚下战场似的,相互搀扶着走到酸梅汤车边上,内侍们连忙一一盛给他们。
待众人喝了酸梅汤纷纷走到城门下阴凉处休息。
李承乾也扶着老鬼走过去,看着一众往日十分注重仪表的士族大臣,一屁股坐在地上,就感到十分有成就感。
坐在地上的大臣看着一身脏兮兮的李承乾走来,都有气无力简单行个礼。
李承乾也不以为意,直接朝高士廉等一众高官所在地方走过去。
高士廉等人见了忙要起身行礼,李承乾便抬手止住他们。
李承乾走到城墙下也一屁股坐在地上。
“孤王来是有正事要说。”
“太子殿下有何旨意,还请明示。”
“长安城很多官员牵涉进荆王叛乱中,已经逮捕入狱。
因此长安官位空缺太多,孤王准备对杂流官员和近两年由流外入流的官员重新开科考试,中者即安排官职,不中者即退回原职。
还有一些忠于职守的流外吏员,若自认为有才学,可直接报名参与考试。
卿等以为如何?”
大臣们当然以为不如何。
本来那些空出来的官位,他们的一些亲戚朋友已经在走门路了,现在突然提出要考试……
但他们现不敢顶李承乾,只能再想其他办法。
几个大臣交换一下眼神,最后还是由高士廉出声道:“臣等无异议。”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道:“那就好,官员的名单由吏部筛选,然后交御史台审核。
考试由礼部主考,为保证公平起见一如去年东宫考崇贤馆学士一样,糊封誊抄……”
李承乾把细则一条条说出来,群臣有气无力的一一应下,心里对这次空出来的官位已经不报希望了。
………………………………
祝大家中秋快乐花好月圆,请假一天。
不好意思啊,今天实在是太忙了,需要请假一天,明天继续更新,再见。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学校改革
李承乾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便扶着老鬼站起来,想要再次开始挖渠,居然被告知整条朱雀大街两边的下水道都被挖通了。
李承乾看着王方翼等人浑身弄的脏兮兮的,心里纠结一下,便率领群臣回宫了。
李承乾回到东宫,去承恩殿与太子妃一起吃了午饭。
刚放下筷子正要命嬷嬷把小李白抱来逗一会儿,却见刘葵进来。
“启奏太子殿下,国子监祭酒颜大学士和鸿胪卿杨胄在崇教殿外求见。”
李承乾回头看一眼太子妃,太子妃温婉一笑道:“既然有国事太子殿下还是先前面处理国事吧!”
李承乾对着太子妃微微一笑就起身去崇教殿了。
李承乾来到崇教殿坐下,先命传颜师古进来,因为他现在正想改造一下国子监。
不一时,精神抖擞的颜师古走进大殿,声音洪亮地道:“臣参见太子殿下!”
颜师古对这次出任从三品的国子监祭酒一职十分满意。
历史上颜师古一直被李世民冷落闭门著书,后来因为替李承乾写一本书,被视作李承乾一党。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东征,强行把六十多岁的颜师古带上,走在半路上他就死了。
“颜卿平身,赐座!”
李承乾看颜师古坐下,脸上露出淡淡地微笑道:“颜卿来找孤王可是因为近日一批官员牵涉谋反被罢,他们的子弟在国子学和太学读书的退学的事情?”
颜师古闻言忙道:“太子殿下料事如神,臣正是为此而来。”
“那颜卿以为当如何处理?”李承乾看着颜师古问道。
唐朝的国子监祭酒其实是唐朝教育主官,掌管着长安城包括国子监太学在内的所以学府的政令。
颜师古闻方略一思索道:“若按以往贯例,国子监和太学学生名额有空缺,国子监可发文书给内外官员,召官员子弟入京就学。
现在太子殿下监国,臣想请太子殿下示下。”
以前说过大唐的国子学和太学都是只招收官员子弟的学府,不说很多官员子弟本身就是纨绔子弟。
就算是这些学生真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两大学府所充当也不过是官员的家学,于天下作用不大。
李承乾在建立大唐皇家军政学院时,曾公开对这两大学府的招生方式表示不满,颜师古是李承乾心腹,想借这一次事情把李承乾的不满解决掉。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道:“现在国子监和太学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
颜师古闻言不由摇摇头道:“比官场还有不如,这些学生一个个别看他们年纪小,可都是出显宦之后极其势力。一众国子监的学生根本看不起太学的学生。
他们日常除斗鸡走狗,就是去平康坊开诗会,捧妓女,学校的博士根本不敢管,甚至还有一些博士想方设法巴结这些高门公子……”
颜师古说着不住摇头。
李承乾听了下决心改革教育,叹口气道:“这也怪不得这些学生,他们出身高贵前途都是注定的,谁还愿意好好读书?”
颜师古闻言也皱着眉头道:“谁说不是呢?可是大唐以后就交给这些人,臣实在不放心啊!”
“颜卿把你这些日子看到国子监和太学的弊病,详细地写一份奏疏来,孤王要好好改一改这些学生的毛病。”李承乾淡淡地道。
“臣遵旨!”颜师古起身领旨。
“颜卿家就到偏殿去写吧,稍后孤王就批。”李承乾抬手一指道。
“臣遵旨!”颜师古再行一礼就退出大殿。
这里李承乾喝一口水,对刘葵道:“传鸿胪卿杨胄进殿。”
“遵旨!”
刘葵应一声便出去传人。
不一时,一个四十多岁身体壮硕的中年男子走进大殿。
“臣鸿胪卿杨胄参见太子殿下!”
“杨卿平身赐座!”
“谢太子殿下!”
待杨胄坐下,李承乾便直接问道:“近日鸿胪寺可有什么重大的政务?”
言外之意就是我没有听鸿胪寺有什么大事,你来做什么?
杨胄是新从外地提上来的,之前没有和李承乾接触过。今日来求见其实就是想借一件事由见一见李李承乾,以期能混个脸熟。
闻言一怔,连忙起身从怀里拿出两份奏疏,双手托着道:“启奏太子殿下,鸿胪寺近日接到新罗和百济的使者来朝,上奏天子,高句丽嚣张跋扈不但派兵攻打两国,还拦断两国朝拜大唐的道路……”
李承乾朝刘葵使眼色,刘葵忙把新罗和百济的奏疏接过来。
李承乾接过两分奏疏看了看,确实是新罗和百济请求大唐出兵讨伐高句丽的。
李承乾大略看看便放下,抬起头看着李承乾杨胄道:“杨卿身为鸿胪寺卿以为大唐当如何处置。”
杨胄闻言脸上就变得为难起来,他原来以为李承乾抓了高句丽使者,是想对高句丽发问罪之师。
所以一得了新罗百济的奏疏就忙忙的来了,以此讨好李承乾。
只是隋炀帝三次东征以至亡国,李世民为数次想东征都被大臣劝住了。
他现在若主动提出东征高句丽,恐怕弹劾他的奏疏能把他埋了。
说不打,那他见李承乾一次还有什么意义?
李承乾见他半天说不出话来,便直接道:“传孤王旨意给营州都督张俭,幽州都牛进达各派斥堠潜入辽东,探查高句丽山川地形,然后绘图封奏兵部不得有误。”
李承乾也想打一仗,可是去年到今年刚打了薛延陀,现在实在不宜出兵高句丽。
……
……
随着李世民的身体慢慢好起来,李世民每天都要在太极宫召见一些老臣,也不提国事,就是像老朋友一样喝茶卿天。
静静地看着李承乾在东宫监国理政。
有几个大臣见李世民身体好了,便悄悄上书请李世民出来主持政务,李世民对此只是一笑置之。
这一日,李世民又召高士廉、吏部尚书马周、礼部尚书李道宗、侍中张行成和刑部尚书刘德威几个现在朝中对李承乾态度还算中立的大臣来到甘露殿喝茶说话。
众人一坐下李世民便斥退殿里的内侍宫女。
几人一见,都神情郑重起来。
“近来朕观承乾处理政务也算是进退有据,只是怎么有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