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太子殿下今天还有诗?”李泰表情僵在脸上了,意思是你准备了几首。
帘外众人一早听说李承乾作诗是有人代笔,都深信不疑。刚才李泰说了半天大家也明白过来,李承乾准备的诗文不对题。只要今天众人作几首好的瑞雪诗作传扬出去,天下人自然都知道他皇太子找人代笔作诗。
一听见李承乾似乎还要作诗脑袋都档机了一般,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了。
李承乾也不理他们,真接开口吟出一首小诗: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好,好诗!”李愔是跟外头那帮家伙干上了。
但是这回没有人再问他好在哪里了,这一首诗挑不出一丝毛病,但是他们又集失语了,因为他们准备的都赞美这一场瑞雪的华丽诗句,被这二十字给堵死了。
堵在心里很难受,但是不敢喷出来,这回不光是因为李承乾的身份,还因为他们都是大唐的官员。士人一向标榜自己以天下为己任,面对这样诗句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但是不能说出口。
他们还想着把李泰送上皇位,他们这些从龙功臣,定策国老,为官作宰,治理天下呢。
“孤王的诗已经作了,你们作的诗呢?”李承乾端着酒杯慢悠悠地问道。
众人一阵语塞,准备好的诗作没用了,这会心里乱七八糟的哪有文思啊。
“魏王你举办诗会,不会一首也作不出来吧?”李承乾一边摇着太师椅,一边痛打落水狗。
“太子殿下诗才了得,臣弟怕是不及。”李泰的大猪屁股脸已经变成猪肝色了。
“哈哈”李承乾哈哈大笑显得很开心,李泰和他的一众党羽,都像霜打茄子一样,蔫头吧脑的。
“昨天说是不来了,可是今天我一看这么大雪下了一天一夜,还没有要停的意思。我心里着急啊,这要是雪一直下到明日,不说别的地方光是长安城就得有多少百姓遭灾啊?
可是看看你,这一场宴会你花了多少钱啊?”说着痛心疾首地用拐杖指着李泰。
然后一扬拐杖指着帘外的魏王一党大声道:“还有你们,一群朝廷大臣拿着朝廷的奉禄,就是让你们陪着魏王喝酒作诗的吗?”
李承乾以皇太子的身份,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痛斥他们,外面一众大臣无言以对,只得站起身来躬听他的教训。
李泰的这些党羽,大多是文学之士,没什么实际能力,就靠一张嘴皮子活着。
李世民到了贞观后期特别好名,所以很重用这些人。
这些人行事都不大气,本来李承乾一开骂时刘洎只要带头自省,承认错吴,李承乾作为皇太子只能‘大度’地放过。
但是因为他们一向鄙视李承乾的为人,对他的责骂心里十分反感不愿意向他低头,才给了李承乾继续发挥的机会。
“拿笔墨来!”李承乾见骂的差不多了,准备走下一步。
笔墨送来,李承乾悬腕挥笔在纸上写下两行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太子殿下,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让魏王用木在雕了挂在他魏王府的大门上。”李承乾十霸气地道。
“太子殿下为何如此羞辱臣弟?”李泰终于忍不住了,脸色狰狞地亢声道。
“这就是你干的事,孤王不过是明说出来,你就感到羞辱了,你干的时候怎么不觉羞愧啊?”李承乾毫不客气地反驳道。
“太子殿下,四弟他也是一时糊涂,还是别把这字挂在他大门上吧。”李恪忙假意劝说。
“是啊大哥,这要挂上四哥的名声可就……”长乐公主嗫嚅道,其实她也知道李承乾和李泰的争斗是劝不开。
“那你说怎么办?”李承乾怒气冲冲地看着李恪。
李恪有一种想骂娘的冲动,你们俩是亲兄弟,还都是父皇最宠爱了儿子,你们俩相争让我说怎么办?
“太子殿下看能不能换个处罚的方法?”李恪又把球给踢回来了。
李泰和其党羽听了都是直翻白,一下子就给定性了,一定要处罚,只在于挂不挂这副字。看来李恪也是奸诈之徒,以后不能放过。
“嗯,我心里想着雪后救灾没有那么多粮食,要是魏王天良末泯的话就拿出十万石粮食送往东宫。这些粮食用作雪后救灾,也算你为大唐做一点好事吧。”李承乾语带遗憾地道。
“臣弟愿意捐粮。”李泰咬牙切齿道。
唐朝十万石粮食相当于现在的九百八十万斤,折合唐朝的钱约四千贯。这个处罚在贞观时期不可谓不重,但是李泰因为今天一直被李承乾打压,实在不愿意向他低头,选择了硬撑。
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突然看着字幅道:“那我这幅字也不能白写啊?做个牌子挂到刘参政家门口去。”
“太子殿下,此事与臣何干?”刘洎自恃是宰相,直接顶回来了。
“你拿着民脂民膏,跑来这里喝酒作诗还有理了?”李承乾说着又拿起毛笔写了一幅字,抬头接着道:“你的问题比魏王严重多了,应该给你这一幅。”
“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李恪一念出来,刘洎差一点被气死,铁青着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下面所有的大臣都在心里哀叹,怎么扛上了这么个妖孽?
“拿去给他们做牌子,孤王再写几幅,你们不用着急都有份。”看李承乾作势又要写,下面一众大臣忙求饶道:“还请太子殿下开恩。”
“孤王对你们开恩了,老百姓就要饿死了。”李承乾点拨他们一句。
“臣等也愿意捐粮。”众人知道今天不放一点血是过不去了。
“守约,给他们造册登记,三天内按账讨粮。”李承乾说着又坐回太师椅上悠然地摇起来了。
下面的官员则成了一片哀鸿。
………………………………
第28章 不淡定的李恪
裴行俭拿出账本挨个登记,看着这些官员一个个跟娘似的,心里暗爽不已,还是太子殿下高明。
待算出所有官员认捐的粮食数量后,把账本送到李承乾面前。
“总数多少?”李承乾看也不看。
“二十五万零七百石”裴行俭算了一下道。
“这么多啊?”李承乾没想到这些人倒是挺大方的。
李泰很想说嫌多,我少捐点啊!
这个时候长安地区每年从才江南调拨三十万石粮食,充做军粮或奉禄,其余的都是自给自足。老百姓手里的粮食肯定不多,而且连续几年的大丰收谷贱伤农,所以老百姓这两年地里会少种粮食多种桑麻。
这些粮食即便是从整个关中地区购买,在大灾之年,也一定会造成粮价剧烈上涨。
想明白这些李承乾起身以不容置疑的口气道:“这些粮确实不少,所以你们不能在关中买粮,要去江南买粮运回长安,然后再送入东宫。”
“太子殿下恕臣弟实难从命!”李泰一下站起来,硬顶回来。
“魏王你不会想赖账吧?”李承乾似笑非笑地看着李泰。
李泰闻言涨红了脸“我—,臣弟送粮食就是!”
意思很明白,别管我从哪买粮食。
“大灾之年你们一下子买这么多粮食,势必造成粮价飞涨,到时候天灾人祸一起暴发,恐怕天下人会要了你们的脑袋。”李承乾冷冷地提醒道。
刚才一闪念间,李承乾很想让李泰在关中买粮,到时候出了事,责任在都在他身上。可是想到有可能造成哀鸿遍野的局面,还是放弃了。
大殿里众人除了李愔基本上都是聪明人,经李承乾一提醒,都明白了其中道理。
魏王一党都心中哀叹,这太子殿下果然聪明睿智,这些年不显山不露水心里却什么都明白,他们第一次对魏王能否入主东宫生起了怀疑之心。
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李承乾没有心思再在这里了。
“今天喝的有点多,老三送孤王回东宫吧!”李承乾看似随意地说道。
李泰心里一惊,太子这是要拉拢吴王?不过随即就想通了,心道,蠢货就是蠢货,你又不能把东宫让给他,你怎么把他拉拢到身边呢?
李承乾你这个蠢货,当了这么多年太子竟然让吴王一直活着,就算我李泰不跟你争,难道你就能守得住东宫吗?
李恪心里不想靠近李承乾,但是当着这么多人面,他真不敢不给李承乾面子,看看李泰和他的一众党羽的脸色,就知道李承乾绝不是省油的灯。
李恪心里别别扭扭的,面上恭敬道:“臣弟理应护送太子殿下!”然后走上去扶住李承乾。
李承乾坐着小辇一路出了芙蓉园,换乘轺车时,李承乾直接把李恪也拉上了轺车。
李承乾坐在轺车上醉眼朦胧地看着李恪,李恪在历史上以英俊果毅著称,也没有什么夺嫡的心思,但最后却是蒙冤而死。
李承乾看得出李恪有他的骄傲,也有小心思,未必会相信自己,所以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让车驾转路去郑国公魏征府。
李承乾拉着李恪来到郑国公府,魏叔玉和李安然把他们迎进去。
魏征已经一个多月卧床不起了,李承乾带着李恪直接来到魏征的卧房,魏征听见有人进来,微微抬起头来。
李承乾看着他那个几乎瘦成骷髅的脸,吓了一跳,这是一个意志多么强大的人才能活到如此地步,想着魏征这些日子依旧在为他这太子和大唐的未来呕心沥血的谋划,眼睛便有些湿润。
“承乾见过郑国公!”李承乾朝着床上魏征郑重一礼。
李恪诧异的看一眼李承乾,也向魏征行礼问好。
魏征眼睛看不见,听见李承乾向行礼,忙争扎着要还礼,李承乾忙向前按住他道:“郑国公身体不好,不要动,也不要说话,孤王说几话就走。”
魏征知道李承乾有话要跟他说,就安静下来了。
“外面的大雪已经下了一天一夜了,还没有要停的意思,可能要酿成一场大雪灾,孤王今天做一回叫花子,从李泰和他的一众党羽那讨来了二十多万石粮食,应该能渡过这次危机。”
李恪心里腹非道:有这么强势的叫花子吗?
“可是大雪封路父皇不在京中,怕是有人要不安份了,孤王要用些手段保长安城太平。”
“嗯,太子殿下思虑周全,老臣很放心,——有什么需要老臣做,太子殿下只管说,——老臣,老臣拼了命也要做做……。”魏征说完这些话喘了三次。
“倒不是要请郑国公做什么事,只是孤王有些忧虑也没处去说,所以来跟您说说话。”
魏征:“嗯?”
李恪心里起了疑惑,暗道,难道李承乾想用真心打动我,那就可笑了。瞧透李承乾的心思,李恪坐在那越发淡定了。
“当年母后走时,让我在东宫韬光养晦,说只要躲在父皇身后就好。
这些年孤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随着孤王年龄增大,父皇还是感觉到了压力,所以他留下李泰牵制孤王。
本来这些帝王心术,也没有什么,可是您开了个坏头,天天直谏,让父皇以为只要听直谏就能治国平天下,还能留个好名声。现在好了,父皇身边都是些会直谏的文学之士,这些人一没有能力做地方大员,二没有本事领兵打仗,就因为能把古书里的话,换个方法在父皇面前谏一谏,就能做到尚书宰相一类的高官。
这样的风气一开,以后谁还肯拼命在外征战,谁还肯踏实的在地方上做政绩?
这也就算了,可恨这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想仗着父皇的青眼动摇东宫,推李泰入主东宫。”
李恪心想,果然你还是恨这些,被人挑拨的亲兄相残!
李承乾顿了顿接着道:“他李泰要是真能坐稳太子之位孤王倒是不在乎,大不了孤王带着家人出海。
可是朝中元老重臣只有房玄龄家的老二跟了他,算是房玄龄左右摇摆吧,其他人都不支持他,毕竟谁也看不起他身边那伙幸进的小人。
大将就更不用说了,他身边那伙人是武将的克星,哪个大将上他面前去?
就这他还想着杀了孤王和老三、老九,他都不知道长孙无忌早就在布局推老九入主东宫了,只要老九进了东宫他和老三谁也活不成,老九无能这天下就是长孙无忌的了。”
“嗯?”魏征发一声疑惑的声音,很快接着道:“太子殿下神目如炬啊!”
“啊!”李恪再也淡定不下去了。
………………………………
第29章 大雪成灾
李承乾没有理会李恪,而接着对魏征道:“自北魏以后,这关中之地就屡次易主,西魏连头带尾享国才十六年,北周享国算是二十四年,前隋前后三十七年,如今我大唐已立国二十五年了,虽然父皇正值壮年,可也挡不住人心思乱啊?
我李氏受命于天,却祸起萧墙,不能保天下安定,自是该亡族灭种,可天几千万百姓无辜啊—!”
李承乾说得把自己都给感动了,没注意到魏征突然伸出手抓住他的手道:“今日臣算是相信太子殿下是真能写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等至理明言了。”魏征一口气说到这,就呼呼地喘气,胸口一起一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手仍然死死地抓着李承乾。
李承乾忙给他顺气叫他不要着急,折腾了好一会儿魏征才平复下来,有气无力却又坚定无比地道:“太子殿下放心,这些话殿下不方便说直接对陛下说,由老臣来说,老臣虽然快死了,但也要想方设法保住殿下,保住大唐的未来。”
李承乾受到魏征感染,亦动情道:“多谢郑国公好意,但孤王今日前来,不光是为了孤王自己。孤王是想如果有一天父皇一定要废孤王,那就请支持东宫的朝臣都支持吴王李恪入主东宫,这些话由您来说和适。”
“啊!”吴王李恪彻底被惊呆了。
“太子殿下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魏征这一回倒是平静。
“父皇正值壮年极难容得下孤王这个成年的皇太子,所以孤王打算以东宫之位与他们拼个两败具伤然后由李恪收拾他们。”李承乾说得情真意切,难分真假。
“不太子殿下聪明睿智李泰他们不是您的对手,臣弟绝不敢有非份之想。”吴王李恪急切地打断李承乾的话。
李承乾转头真挚地看着他道:“孤王当然不怕李泰,就算加上长孙忌孤王也不怕,可是老三你要知道孤王的危险来自于父皇,几乎所有皇太子的最大危险都是来自于皇帝!”
李承乾说罢无声而叹,魏征和李恪一时也无言以对,屋里只乘下三人呼吸声。
魏征在朝多年,十分了解李世民、长孙无忌以及魏王党的一些人,深知李承乾说得都是真的。他一辈子富于斗争精神,又以天下为己任,听到朝廷有这些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帮助李承乾改变这个局面。
李恪本来对李承乾与李泰的斗争是报着看热闹心态,心底未尝没有一丝他们两败具伤时,自己趁机出手入主东宫想法,只是听了李承乾后面的话却有些意兴阑珊。
过了一会儿,李承乾心想看来这些话魏征还要消化一会儿,便起身道:“郑国公身体不好,孤王就不打搅了,现在大雪成灾《仁寿宫》就过几天再演吧。”李承乾说着就要出去,却听魏征郑重道:“太子殿下放心。”
李承乾没明白魏征是什么意思,但依然认真道:“郑国公保重。”
李承乾带着人回东宫,李恪没有再送他回东宫。
李恪今天听了太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