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升正色道:“微臣还真有这样的办法,那就是用海船把大军运过去。”
“有那么大那么多的船吗?现在的船也只能用几百个人吧,程处默不是自告奋勇的报名,带着水军去骚扰高句丽了吗?”
“陛下,那是我们大唐水军不行,比不上隋军。”李东升实话实说:“要是这样的船有几百条,那不是一次就可以运上几万人。而且他们分散登陆,高句丽肯定首尾难顾,到时候处处烽火,他们也会疲于奔命。”
李世民看着面前的地图,失神了片刻道:“真的有效果?”
李东升知道这个是难得给李世民灌输大海军的时刻:“陛下,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那高句丽那就是瓮中之鳖,陆地上我们把边境封锁,海上我们用水军去骚扰,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坐上海船就走,换一个地方,这样的战斗高句丽他们就是再强也会被我们拖死!”
“卫公在攻打突厥的时候用一支骑兵仿效汉时的霍去病单兵作战,直捣黄龙,一举歼灭东突厥,这次我还想这么做有没有效果?”
李东升立刻打断他的话道:“陛下,国家地点不同,那所用的战略也不同,不可能一种战法包打天下的。”
李世民皱眉道:“有何不可?只要我们来去如风,高句丽人就不可能抓到我大唐军队的踪迹!”
李东升道:“陛下,卫公跟霍去病他们能横扫草原,首先是他们指挥的人数少,最多才几千人,以他们指挥才那是得心应手,指哪打哪。第二就是草原上都是一望无际,适合骑兵的突击撤退,第三就是草原上人烟稀少,每个部落都离的远,有什么消息都传不出去,所以他们才能深入敌后,无往不利。最关键的是这些人后勤只靠着以战养战就能维持。
高句丽就不一样了,他们受中原文化影响太多,很多地方都跟大唐学习,所以他们国家与大唐一样都是用以城池为中心。第二,就是高丽人勇猛好斗,而且死缠烂打,如果想用一支骑兵深入敌后,人少基本就是送死,人多后勤跟不上,那些高句丽都有着坚固的城池,到了高丽的城池下,只要一个城打不下来,那我们可能就要步隋朝的后尘,尝到失败的滋味!”
李世民勉强接受了李东升的说法,其实他久经战场,李东升说的他全知道,他只是想找一个人帮自己下定决心而已。
此后几天,李东升逃不开皇帝的毒手,一直被他牵在身边,见识了唐朝最高机关是怎么运作的。他知道这是李世民在培养他的大局观跟高层次官员处理问题的办法,为他以后进入中枢做铺垫。
李东升有了基层工作经验,也有了军事主官的经历,现在欠缺的就是这个,他就在一旁观察长孙无忌他们的处理方法,然后倒退原因,分析他们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解决?换成是我的话我会怎么解决,我的办法跟他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那个更好?
李东升的进步飞快,从开头的默默偷学,到后来的主动咨询,请教,真觉得自己是得益匪浅,不过他在有些事情上也会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现在有后勤的提出由于天冷路滑,又是大雪封路,所有的物资运输困难,申请是不是就地休息,等雪停了再出发?李世民抬手就砸了个茶杯过去:“兵贵神速,现在已经是像蜗牛一样的慢,你还要停下来等?耽误了军机你负得起责任吗?”
看着那个后勤人员面如土色,李东升不忍心道:“就是因为雪大走不了?别的有没有问题?”
“别的问题没有,现在就是物资运不了,那个雪都有半人高,官道上又要行军,实在是走不了!”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还有有希望的。”李东升想了一下道:“我们可以做个简易的爬犁,就解决问题了!”
“爬犁?是什么东西?”从李世民到下面所有人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
年底太忙了,请假一天!
年底公司扎帐,忙的不可开交,请假一天,给大家说声对不起了!
………………………………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立了一功
“爬犁就是一种可以在雪地里运输物资的工具,就跟雪橇差不多!”李东升解释道。
“雪橇又是什么东西?”大家还是弄不明白。
李东升看这帮没见识的人,知道解释也没用:“你们在这里继续讨论事情,我去工匠营,到时候直接做出来给你们看就明白了!”
李东升出了帅帐,军营里路上的积雪都被铲的干干净净,但是被人马骡驴踩踏过,道路很泥泞,李东升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噗嗤”一声响,脚上的皮靴子就会陷到烂泥里。
李东升找了匹马带着张勇他们去了工匠营,找到营主事,把自己的要求跟他们说了下,听到是陛下亲自关注的事情,那个主事立刻把所有的人都召集出来,大家一起动手,各司其职,干的热火朝天,很快就拿出了样品。
李东升带着样品回到帅帐,等李世民带着一帮文武大臣出来的时候,看到李东升正站在道路边看着一匹马拉着一辆奇怪的车,李世民惊奇的叫道:“咦?这辆车没有轮子,却在雪地上跑的这么快?”
李绩也道:“看马的速度,拉车的马好像也不费力!”
李东升上前行了礼:“陛下请看,这个就是我说的爬犁!”
李世民立刻到前面去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木头架子,下面有两条光滑的木板,跟着雪地接触,另一头用绳子牵引到马匹上,这样马拖着可以在雪地上滑行。
“你小子脑子不知道怎么长的?不错,是个好东西,有了这个雪地里运输就有保障了,命令工匠营全力打造,安排周边州县的工匠也帮忙打造。”由于要运输的物资数量巨大,生怕耽误了军机。让地方上配合军队那是必须的。李世民看着李东升道:“把你带出来带对了。你看有了难题你就能帮忙解决,先记你一功!”
能立功肯定比没有功劳好,李东升躬身谢过。李世民看着爬犁突然来了兴致,拉着李绩要亲自坐在那爬犁上,然后准备让马拉着他们在雪地上跑一圈。吓的王德跪在雪地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劝阻,那些文官们也是呼天喊地,仿佛天要塌了。看着大家都是一副不同意的表情,李世民只好悻悻的打消了这个主意,不过看到程咬金大呼小叫的在坐在爬犁上在雪地里奔驰,眼神里充满了妒忌。
已经是正月初,这个时候辽东依然是一片冰天雪地,李东升站在大营门前,眼看着周围的一个个营地里士兵们都在收拾东西准备拔营起寨,路上不时见到一队队的士卒往北走,不过都是形容憔悴,出来这么多天大家也不高兴收拾自己,反正人人都是胡子拉碴,头发油的不行都打结了。
“东升,你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上前线?”李思文看着那一队队行军中士兵羡慕的道:“我们作为护卫部队,就这么看着人家去建功立业,唉,,,,,”
“你是光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打。”李东升笑道:“你以为高句丽那么好打?要是好打隋朝就不会因为高句丽而灭亡了。你啊作为一个国公之子,就在后面等着吧。”
“不是说现在高句丽实力大降了吗?又被那些志愿兵骚扰了一年多,应该没有什么挑战了。”李思文道:“前面的家伙可就占便宜了。”
不止是李思文觉得这次战斗肯定十拿九稳,从李世民到下面士兵都对这场战争都报着乐观的情绪。李东升觉得这种情绪不对,他要给他们浇点凉水:“你们千万不要大意,高句丽国虽小,但自古以来他们的百姓性格都强悍好斗,只要动了手,那就是死缠烂打,不顾自己的性命。我们两军对阵,他们全部报着必死之心,你可以想想那该有多么难打?就算是一对一,我们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
李思文点点头:“不错,听那些老府兵说就是这样,他们都是不要命的,反正就是要死也拉着你一起。”
“第二就是高句丽的地形,哪里山高林密,道路通行不畅,我们这么多大军的粮草后勤是很大的问题,要是高句丽人不跟你正面作战,而且钻入到森林里,神出鬼没的偷袭你,你怎么办?我们所有的骑兵全都废掉,他们就算拖也把我们拖死。对于我们来说攻城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找到高句丽人的主力,把他们全部消灭掉。想当年隋炀帝杨广也不是一个愚蠢的皇帝,他为什么会在高句丽连败三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啊!”
“说的好,朕被你说的出了一身冷汗。想来朕也是犯了轻敌的大忌。咱们现在要想的不是如何攻下城池,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山地里行军,怎么在山地丛林作战中减少损失,这个问题大家要认真考虑。”
两个人在谈话的时候,身后突然传出了李世民的声音,李东升吓了一跳,你是不是幽灵?为什么走路都不带声音?身为君主偷听下面人的谈话,还要不要一点体面了。还好我们没有说你的坏话。
周围的武将文官们神情都变得凝重的很,大唐立国这些年从被突厥包围签订了渭水之盟以后,跟周围的国家打仗就战无不胜了,从东突厥到高昌、吐蕃,这样的成绩让大唐从皇帝到百姓,都是心气很高,对自己的军队期望都很高,直觉的认为东征高句丽也和过去一样一出手就拿下,特别是现在有了手榴弹这个大杀器以后,君臣之间都对战争的前景非常的乐观。现在却发现李东升在这样优势的情况下还是保持着清醒,刚才那一番话就像是一盆冰水对着李世民当头倒下,让李世民重新冷静下来。
看着年轻的李东升,李世民心中波澜起伏,这个家伙到底是什么情况,年纪轻轻的比那些宰辅都要老成,要不是看他的脸真以为他是五六十岁的老成精的家伙。他顿了一下道:“今天得蓝田候提醒,免得朕犯下大错,来人,给他记上一功,等我军凯旋回朝再论功封赏!”
………………………………
第二百九十七章 他变了
李东升还没有到辽东,已经立了两功了。在场各个人都是羡慕嫉妒恨,但是没有办法,人家是实打实的靠本事吃饭。
李东升谢过之后,李世民可没有想放过他:“那按你的想法我们到了高句丽怎么办?”
怎么办?我想现在就回家,按照我的说法骚扰他几年就完事,你非要彰显你的武功,御驾亲征,弄这么大的动静,现在骑虎难下问我怎么办?
这些话只能在心里想想,要是说出来,后果很严重。他环顾了一圈,大家都期待的看着他,现在已经有人叫他“小诸葛”,也不知道是起的这么LOW的外号。
“陛下,以微臣之见,我军到了高句丽之后,应该兵分几路,大家分头作战,最后在平壤城下会合,毕其功于一役。陛下只要在后军坐镇,跟着前进就好了。分兵之后给各大总管以最大的权限,让前期进入高句丽的那些士兵跟雇佣兵跟随带路,具体作战他们自己指挥,陛下只看结果,水军哪里也是上岸骚扰,这样的话整个高句丽处处烽火,他们就是再能打也只能含恨灭国。”
李东升这个话一说,懂军事李绩、程咬金他们这些武将都点头,其实在他们这些久经战阵的人看来,要打这一仗根本不要这么大的动静,水陆两路齐进,肯定就把高句丽给搞死了,现在用李东升的办法就是死伤要少的多。但是陛下亲征那是根本没有必要,大家全聚在一起保护你了,到时候去打仗的人反倒少了。
“向北还要派一队人堵住高句丽向靺鞨契丹求援的通道,水军在海上堵住他们向倭人求援的船只,另外每个队伍都配上几个火器营的士兵,碰上高句丽的城池,他们可以直接把炸药埋在城门下,直接可以炸开。到时候大军一起会师于平壤。”到了平壤后怎么办李东升没有讲,但是大家都明白肯定要等李世民来到才能攻打,这样风光的场面你抢了领导的风头,那领导就让你一辈子不快活。
“陛下,蓝田候此言,臣不敢苟同!”一个刺耳的话又入到了李东升的耳朵,他叹了口气。码的,又来了。
果然又是长孙无忌,在场众人都没有惊讶的感觉,大家都习惯了他们两个互撕,不出来才奇怪。
“陛下,李东升所言完全不可行,信之则有大祸。想我大唐为了高句丽,集结起三十万大军,为的就是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举将高句丽灭亡。但是现在要是分兵的话,刚才蓝田候已经讲了,高句丽是山地地形,我们在这里作战,天生就吃亏。现在要是还分兵的话,分开来的战斗力肯定要下降,到时候就会被本地作战有地利人和的高句丽人找到机会。。。”
看李世民跟那些文官们微微点头,长孙无忌继续道:“而且分散开之后,我军的后勤就有了更大的压力,这个可是巨大的风险。而且各军分开之后,怎么联络怎么协调,这些你想过没有?真是黄口小儿,脑袋一拍就是一个主意,我的意思还是那样,就是稳。大军抱成一团,直接碾压过去,不管高句丽有什么阴谋诡计都没有用。”
这下子众人也分成了两派,分兵和不分兵的,大家都开始吵了起来,长孙无忌得意的看了一眼李东升,李东升朝他做了个鬼脸,意思是你是宰相有什么事情老是亲自上阵,是不是太没有面子了?
在寒风里吵了一会也没有结果,大家把眼光都投向最后的决定者李世民,他也很为难。两个人说都很有道理,各有各的理由跟好处,一时之间让李世民很难做出决定。
按长孙无忌的办法稳妥的很,虽然时间长,见效慢但是一点风险也没有,要是按李东升的办法,分兵出击,这样的话战争速度快,但是你怎么保证粮草的供应,还有队伍分散了,怎么样才能保证这几股分出来的大军不会被高句丽人各个击破?
一直到回了帅帐,所有人都散去休息的时候,李世民还在思考,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人的生死,由不得不慎重。
李东升看李世民没有采用自己的办法还是有点失望的,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征高丽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官兵们死伤惨重,最后还是无功而返,这也成了李世民在位一个难得的过错。而高句丽要等到唐高宗李治上台后继续骚扰几年后才平了。
李思文这个时候凑了过来抱怨:“东升,我觉的你说的办法好,大家分兵作战,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现在被圈在这里,实在是无聊,不知道陛下还要考虑什么。”
李思文的一句话就像是一记惊雷把李东升给劈醒了,对啊,李世民还在考虑什么?
他一下就想通了,只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李世民他考虑的不就是分兵作战,他在后方坐镇,到时候史书上写谁平了高句丽的时候,是写分兵作战的将领还是写在后方帅帐的李世民呢?
自己明明知道李世民对平高句丽超越他的表兄杨广这个念头有多执着,还是出了这么个馊主意,难怪长孙无忌笑的那么快活,原来这个地方被他阴了一下。
怪不得那些将领们都不敢出言附和自己,只能点头。要是他们说了出来,说不定就会被李世民记在心里,那下场就不太妙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大唐名将如云,兵精将猛,别人不说只要把李靖请出山,那高句丽平定就是等闲事。可是李世民就是这样也不启用,虽然表面上进行了请教,但是一点军权那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