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东升想象中一样,官学就是把一座因为战乱而没有房主的房子稍微整修了一下,就拨给官学了。很小的一个门脸,上面写着官学两个字,李东升下了马,抬头看到这两个字,还没有说话,高健就上来道“这个是刺史大人的题字,代表着州里对官学的重视。”
高健也跟着李东升一起过来了,他心中有一个想法就是看看能不能让李东升教教自己的儿子。李东升是进士,还考了第一名,有这样一位名师指导的话,那应该成绩突飞猛进了。所以他也不管面子,亲自带着李东升来到这里。
官学很冷清,并不出李东升的意料,院子不大,还比不上国子监的几十分之一。现在正是上课时间,院子里没有人,高健介绍道“大人,由于条件有限,只有一位老师,学生也不多,只有十几个。”
这个年代的人是渴望知识学问的,大唐立国才十几年,现在正是开国的大发展时期,各种机会都很多。隋末长期的战乱带给人间的重创包括了大量人口的减少,耕地的荒废,还包括文化和书籍的毁坏,多少名著跟书籍毁于战火,知识的传承也出现了断层。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后,在一群治世名臣的努力下,把官学、私学都办了起来,文化复兴正渐渐露出苗头,但是学习还是非常贵的事情,很多事情不是你靠行政命令就能行的通的,学生们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的出来的。
老百姓渴望学习知识,李东升透过窗户却只看见教室里坐着寥寥数人,一个县城来官学读书的孩子不到十个。
很奇怪的现象,李东升很疑惑。高健看出来了“大人,主要是掖县百姓太穷,学费虽然有补贴,但是买笔墨纸砚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很多人负担不起。”
做教室的是房子里最大的一间屋子,里面略显破旧,房间里摆放着三十多张桌椅,却只坐了不到一半人,看到窗户那里有人都抬头朝李东升他们看。
站在台前的教书先生是个邋遢的中年男子,看到一群人簇拥着李东升,知道来了个大领导。赶紧上前自我介绍“拜见各位大人,小人刘玉山,是官学教师,请问。”
高健跟这个刘玉山还有点熟悉,儿子在这里上学嘛,连忙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官,李大人。”
“小李探花?”刘玉山呆板的表情立刻生动了起来“参见大人,久闻大名,今日竟然有幸一见,不胜之喜。闪舞”
李东升看着这个刘玉山,只见三十多岁的样子,矮矮胖胖,头发乱糟糟的绑在头顶上,脸上好像没有洗脸的样子,还有眼屎在眼角,胡须上也有灰,衣服更不要说了,一块块污渍到处都是。
抽了抽嘴角,李东升挤出笑容道“刘老师辛苦了。”
刘玉山倒是很和气的,站在门口脸上的笑容满面的介绍道“本县官学成立于贞观元年,是在皇上无比的关心。”给李东升讲起了学院的历史,一套官话听的李东升直反胃,原来官话套话自古以来就有。
高健看出来李东升的不爽,赶紧打圆场“大人,既然来了,不如你给学生们也上一次课,鼓励他们的向学之心,有你这么一个进士给他们上课,相信他们一定会记忆深刻,永生难忘,说不定过几年又是一个进士呢。”
周围的人都笑着附和,李东升也只好道“学生是我做过的,但是老师还真是第一次,我试试看吧。”
进了教室,学生们早就不耐烦了。看到人群进来,才安静下来。李东升走到讲台前“自我介绍下,本官姓李,名东升,贞观四年进士,皇上御口封为小李探花。现在是掖县县令。”
下面的学生听到李东升的介绍立刻开了锅。“真的假的?”
“你就是小李探花啊?”
“有这么年轻的进士嘛?”
高健朝一个年轻的小家伙使了个眼色,那小家伙笑着站了起来“李大人,学生高进,听说大人诗才绝世,眨眼间就有经典诗作出世,今天来我们官学,是不是给我们做一首劝学诗,也好让我等接受鞭策。”
李东升眯着眼睛看着这个学生会不会说完话从袖子里掏出一块巧克力放到嘴里,高进这么霸气的名字还真有人用,看了一眼高建,后者脸色尴尬,自己的儿子给县令出了一道题,要是真做不出来,李东升名声就臭了。
“作诗嘛,小意思。”李东升笑道“谁能告诉我读书有什么用?”
这句话一问出来,在场的众人都立刻安静了。是啊读书有什么用呢?个个都说读书才可以做官,大家才想着去读书考进士,中了进士有了官身,那就一辈子不用愁了。但是这个话不能在人前说啊,只能偷偷摸摸的道几声为了识字明礼。
“你看看你们,连句实话都不敢说,有什么说什么呗。”李东升鼓励道“本朝不以言获罪,你们放心的说。”
都是乡下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就是没有人敢放心大胆的说话。场面有点尴尬。李东升自嘲道“看来本官刚到,还没有什么威信。哈哈。”
“既然你们不肯说,那本官就送你们一首诗,希望你们能认真读书,实现书中的每一个目标。”刘玉山赶紧拿出文房四宝,飞快的磨墨,李东升走上前去,毛笔上沾足了墨,笔走龙蛇一口气写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高健看着李东升手书的劝学诗,百感交集“大人这首诗写出了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直指人心,可谓是句句珠玑啊。”
刘玉山也称赞道“大人的诗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转身对学生们说道“李大人把中了进士后的好处都写了出来,具体学习不学习就是看你们自己的了。希望你们能不辜负李县令的厚望,用心学习,争取也考上进士。”
………………………………
第295章 竟然有人敢不交税?
李东升看着自己写的字,心道能不经典吗,这个可是皇帝亲口说出来的劝学诗啊。35xs不好意思,抄抄都习惯了。在官学转了一圈,就这么屁大点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好逛的,也没有什么有名的才子,大家就回衙门了。
接下来李东升就跟以前的县令一样,接受了高健的劝导,去一一拜访了当地有名的士绅和农民。掖县最大的士绅姓崔,据说是清河崔氏的远亲,在本地很有名望,族长叫崔望,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见谁都笑呵呵的,更是拍着胸脯保证“只要县衙里有什么事情能用的上老朽的,没有二话,一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等到看见崔家的佃户的时候,李东升就知道了这些世家有多虚伪。几十个穿的比乞丐还不如的人就住在土窝子里,连个房子也没有,远远的几个土坯房还东倒西歪的不是少个东墙就是塌了个屋顶,有袅袅的炊烟升起,但是一点也没有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的样子,就像是鬼片里的荒原,看起来十分的诡异。
看到崔望在场,佃户们一个也不敢说话,就这么直勾勾的看着李东升一行。崔望毫不尴尬“大人,这就是家中的佃户,没有文化,也不懂礼貌,呵呵。还不给李县令见礼?”
几十个人有气无力的跪了下来,喊道“见过大老爷。闪舞”声音参差不齐,高健心中不悦“崔公,你也是诗书传家,也要对家里人好点。你看看这个这个。。”
“高大人,不是我不肯啊,还是掖县这个地方穷,地里也没有什么收成,能养活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又不像他们开矿的,那可真的是有钱啊。”
县尉彭连不乐意了“崔公,就事论事啊。”
崔望依然笑呵呵的道“唉,年纪大了,老是说错话,该打该打。”
一群人在崔望的宅子里吃了饭,李东升总算知道了为什么陈君不让他经常下乡的原因,下来一趟最少十几个人,总要吃饭吧,当官的还要气派不能吃太差的,现在乡下也就士绅能负担的起,但是一顿两顿可以,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啊,十几个人吃饭,把崔家忙的团团转,还有衙役闲着没事在人家房子里乱转的,冲撞到人家的女眷,还有小偷小摸的,反正是乌烟瘴气,崔望脸色不好看,李东升也气的七窍冒烟,脸色铁青。县尉彭连则是当着崔家的面把这几个害群之马在大门外鞭打一顿,给他们出气。
回了县衙,县尉彭连找到李东升“大人,下官管束不严,骚扰乡绅,请大人责罚。闪舞”看看这个憨厚造型的县尉,李东升皱眉道“衙役嘛,就是有点痞子样子,把那个换了就行了。”
彭连面现难色“大人,不是我不想开啊,这次都是各家大户推荐过来的,基本都对应一家的钱粮,开革了恐怕不好交代。”
“哦,对他们不好交代,就要留着害人?”李东升被气笑了“是不是我连开一个衙役的权力都没有了?”
“大人说开掉肯定就开掉,但是我是怕大人在秋收的时候会遇到麻烦,请大人三思。”
“不用多说了,这种事情我在现场他们都这么嚣张,我们不在的时候你可以想像他们的态度。”李东升冷笑道“彭县尉你对这个队伍要用点心啊。”
“是,下官知错了。现在就回去把那两个混蛋开革。”彭连转身退出李东升的大门,面色一冷,心中笑道,毛头小儿,不知天高地厚,有你的苦头吃。
过了几天,李东升终于要去看他所选定的工业强县的目标石材工坊。这次出行,彭连称病不陪同了,衙役也只有两三个人,来的人脸色还不好看,估计也是被逼着过来的。
高健倒是一场不落的全城陪同,石材工坊在城外三十里的地方。秋老虎的天气,嗮的人头发晕,高健笑道“这个天气让我想起了当年行军时的感觉,时间过的真快啊。”
“哦,高大人还打过仗?”李东升随口问了句。
“在秦王的队伍里做过参军。”
“可以啊,我也做过参军,还是同行啊哈哈。不过,你在秦王那个时候就做参军了,怎么现在才是个县氶?”抗日战争时候的科级干部怎么才做到副县级?
“唉,运气不好,正好生病,几个关键的事情都没有赶上。”高健眼神里有些唏嘘“不过比起那些死去的人,我还是不错的。对了,李大人,你看我儿子有没有可能考中进士啊?”去过官学当天晚上就把儿子给带到李东升哪里给他考校。
“这个真不好说,考进士还是要运气的,不如去考明经试试。”李东升不忍心告诉他,他那个儿子也没有什么天赋,就他那个水平基本是没戏的。
高健也是体制里面的人,李东升这么一说他就明白意思,叹息一声“也好,也好,能考总是好的。”
看高健的心情低落下来,李东升就叉开话题“高大人,这个工坊就一个吗?还是有很多的小工坊?”
“目前的工坊只有一个,是几大家合作弄的一个,缴的税不少,以前都是县令直管的,具体情况我还也不清楚。不过,我听说这个工坊有很多猫腻,县城里传言也不少。”
“哦,有什么传言啊?”这个要了解清楚,不要自己把石材这个产业做起来,然后被人家给发现一大堆的恶心事,那就太丢脸了。
回头看看衙役们没精打采的跟在后面,高健小声的道“听说几家大户在隋末的时候大量隐瞒人口,就藏在山里,不知道真假?”
“不会吧,那么多人的吃喝,可不是小数字?”李东升也震惊了。
“所以每年收粮食的时候总会有各种事情,现在各家都协调好了,每家出多少粮食给县衙交差,其余的都是自己用,如果不按这个数字,他们就集体不交,每家都能跟朝廷里的那些世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捅上去,然后吏部的文书就下来责罚,户部看你没有完成征收也会有处罚。”
“他们这么嚣张?”这种事情简直是颠覆了李东升的世界观。大唐盛世之下还有人敢不交税?
“那怎么办?”高健朝后面努努嘴“衙役都是他们的人,你开了两个,人家还不知道多恨你呢,听说金县令就是。”
………………………………
第296章 小白脸县令太毒了
“不是说暴疾而亡吗?”李东升还不太相信,这可是官员啊,一条生命就这么轻易的消失,竟然还没有半点水花。闪舞
高健这个时候却摇摇头,不说话了。
李东升回头看看后面的那些衙役,再看看身边的王三跟周宁,感到还是有自己人才放心啊。
转过几道山,终于到了山沟里的工坊。这个工坊在李东升看来就像是一个营寨,两边都是高高的山梁,中间一个小道通往工坊里面。
门口站了一群人,有身着澜衫的文人,还有短衣短打的护卫,看到李东升一行人过来,都跪在地上齐呼“大老爷驾临,真是三生有幸。”
“起来吧,本官只是下来看看,了解情况,不必如此大礼。”
众人这才站起身来,一个矮矮胖胖的人上前道“小人王虎,是这个工坊的管事,大人们一路劳顿,请先到屋子里喝口水,想看什么等会再说。”
李东升、高健他们几个就跟王虎进了大门,进来以后就是宽大的广场,堆放着各种石材,一堆堆的就散乱的放着,几十个光着膀子的人正在搬运,还有人在哪里指挥,看上去一片繁忙的景象。
王虎落后李东升半个身子,边走边道“大人,我们这个工坊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前隋就开始供应石材,就是现在皇宫里现在的石材用的都是我们的。35xs你看这个石材颜色艳丽,花纹繁复,是不可多得的好料啊。”
李东升也不懂这个石材,就这么听着王虎吹嘘点头,他眼睛四处看,发现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有几个高高的瞭望塔,上面有人在走动,应该监视工坊里的人员。
王虎也跟着李东升眼神看过去,笑着回答“大人,里面就是我们的采石场了,天气也热,里面全是灰土,我们先进屋子里喝口水。”
边说边在前面带路,来到一片石头做成的房子前面,给李东升的感觉就想是后世的项目部一样。他笑着问“你们条件不错啊,就住着这么好的屋子,现在县城里多少人还住着土房子呢。”
高健也道“是啊,本官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土坯的,还比不上你们这里。”
“那是高大人你没有说啊,今天我就安排人给高大人家送去几十车石材,给大人翻新家宅。”王虎笑着道“高大人就是清廉,其实这个石材你们也知道就赚个辛苦钱,石头能值什么钱对吧。还有工坊这么多人要吃要喝,开支太大,现在摊子铺下来了,不做也不行。”
“你这是在李大人面前给我上眼药的,就这么送几十车给我,不能偷偷的送嘛,还当着大人的面前说出来。”说笑着进了屋子。
房间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装饰,就是矮几跟石材做的榻榻米。王虎安排人上了水,还不好意思“各位大人,这里条件简陋,只有开水没有茶,请见谅。”
喝了一口水,李东升就问王虎这个工坊多少啊,能采多少料,主要卖到哪里,费用几何,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衙门里帮忙解决的。反正就是按照后世电视上那些的领导的话来上一遍。
王虎哪里见过这一套,来的领导那个不是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