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韩二军之所以在过去十年中配合默契,是因为甘愿接受齐国盟主的统一指挥。有骁勇善战的齐技击做主力,魏韩俩小弟有打赢的信心,敢为大佬赴汤蹈火,以求瓜分更多战利品。换言之,魏军于韩军单独联合作战的经验其实很少。
在齐将的运筹调度下,三国联军坚决执行作战计划,才没有给楚军和秦军留下可乘之机。而韩魏两国实力相当,骨子里不服对方。一旦没了共同认可的主心骨,双方很难保持行动一致。
身为主帅的公孙喜指挥不动韩军,只好舍弃先发制人的计划。他判断秦军必定会先攻韩军,自己依然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韩将虽不听公孙喜的将令,抱怨魏军兵多胆怂,却又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戒备秦军。一旦白起来袭,位于前阵的韩军不想打也得打。不过,韩军只是周密布防,连试探性进攻都懒得做。
公孙喜此刻还不知道,自己与韩将争执不下的情报早已被秦军斥兵拿到了。白起据此决定故布疑阵牵制韩军,再集中兵力先打毫无防备的魏军。伊阙关南面那支让韩军百般警惕的秦军,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的疑兵。秦军主力早已金蝉脱壳,悄悄通过长途奔袭迂回到了伊阙山以北的魏军身后。
魏军以为自己在韩军背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岂不知山川是死的,人是活的。秦军绕道联军背后杀出,魏军退路被彻底斩断,兵败如山倒,主帅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韩军得知人数众多的友军惨败,惊慌失措,纷纷溃逃……滔滔伊水被染得血红血红,伊阙关下尸横遍野。
二十四万魏韩联军被不足自己一半的秦军全部消灭。败军之将公孙喜恍惚地望着堆积如山的首级,有魏武卒的,有韩国武士的。阵亡的秦人得以马革裹尸,自己的部下们却死无全尸。他悔不当初。
纵观整个伊阙之战,魏韩联军虽数量占优,但士气反而落于下风。连续失败让魏韩士兵都有强烈的畏战情绪。双方都想让别人多出力,害怕被友军当成冤大头。两军主帅更缺乏地理想象力,头脑简单地认为挡住秦军一条北上之路就万事大吉,此战不输才没有天理!
韩国就是赵魏两国的最大软肋。秦国想欺负三晋了,就东出函谷关、打韩国 。
以国力论,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因为还有燕国。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人口比较少,经济也不发达,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到战国中后期,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多数都是被动的。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一心只想自保。
燕国不仅国力弱,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把王位禅让给宰相,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马上进攻了燕国。燕昭王登基后,招贤纳士,招来了乐毅,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燕国一开始很顺利,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撤换了乐毅,齐国乘机反攻,最后又复国了。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燕国的实力大损,倒是无所谓,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相互不信任,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也就是说,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
韩国从立国开始,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当然是定期放血,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也就是说,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而且来去自如,韩国毫无反击能力。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除了燕国,也就是韩国最弱了。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来进攻赵国和魏国。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只有捆绑在一起,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否则,无论齐国还是秦国,都够三晋喝一壶的。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以抵抗魏国,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到秦国和魏国强弱对比形势翻转之后,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但在纵横家的时代,韩国受秦国的蛊惑,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避免秦国的进攻,也就是赂秦。这对赵魏两国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但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这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这个状态下的韩国,对秦国最有利,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
韩国也是这样。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但是赵魏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的行动,所以韩国经常挖坑,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尤其是赵国。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韩国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而当赵国战败后,魏国也必须全力救援,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
反过来说,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对秦国来说,在潼关防御,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可以不断削弱三晋,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掌握着主动。
而且东方六国互不团结,相互侵伐。山东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拆台,相互攻打,甚至联合秦国攻打其他国家。例如战国时期齐国曾经利用燕国内乱灭燕,燕昭王复国后又联合韩、赵、魏、秦发动“五国伐齐”,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边与秦国作战一边不断讨伐燕国。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彼此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家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山东六国根本不可能真正联合在一起。
反观秦国采取灵活的策略应对六国合纵:秦国先通过张仪欺楚破坏了齐楚联盟,然后多次击败楚国将其削弱,又参与“五国伐齐”削弱齐国。后来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被秦昭襄王采纳,秦国与同自己不接壤的燕、齐交好,专门打击三晋(韩、赵、魏)和楚国,基本上打垮了楚国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崛起的赵国。到战国后期秦国独霸天下,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阻止它统一中国了。
蒙毅不禁感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句俗话来比喻那种不仅办不成事,反而还捅娄子的人。这句俗语是怎样由来的呢?
相传,昔时有一书生,嗜书如命,“头悬梁锥刺股”的十年寒窗苦读,促使他一心考取功名。但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他想:“一生的功名,在于成败之间。”于是结婚成家有了儿子后便给大儿取名“成事”;小儿取名“败事”,书生望子成龙心切,对两个儿子管教很严。
一天,书生要出外办事,离家前交代妻子:督促两个儿子学习不可懈怠,并规定:除了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外,每日还要练习书法,规定大儿子写三百个汉字,小儿子写二百个。妻子照办,每天日不错影地催促两个儿子读书写字。日复一日,她估算着丈夫快要归来时,便亲自测试让儿子背书,还检查他俩各自写了多少字。她数了数,结果大儿子少写五十个字,小儿子却多写了五十个。
书生归来后,问起两个儿子的学习和练字情况,妻子一本正经地如实相告:“背书如流水,字也写了,只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二人都是二百五。”
后来,人们把这当成笑谈。传来传去把它的意思给变了,成了一句贬义词。
………………………………
第99章 世上没有如果
如果晋国没分裂,能不能打赢秦国呢?
春秋晚期,各国都出现了公族衰弱,世卿家族强大的情况。以后来的战国七雄来说,除了出自晋国的赵魏韩三国,秦国进行了变法,加强了公族的权力,削弱了世卿家族的势力。齐国则发生了田氏代齐的情况,整个齐国都被田氏所窃夺。楚国的情况特殊一些,但是整个国家比较大,回旋余地也比价大,所以虽然内部也采取了分封制,但整个国家仍然算是比较强大的。
只有晋国比较悲剧。从晋文公死后开始,世卿家族就完全掌握了国家的内政、外交和军队,国君虽然名义上还是国君,但连军队都是分别由几大家族掌握的,国君对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各大家族一开始还能轮流坐庄,相安无事,到春秋后期,大国开始加速吞并小国,晋国内部则是各大家族相互吞并封地。本来最强大的是智氏家族,智氏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要消灭并瓜分赵家,但韩魏两家突然倒戈,结果变成了赵魏韩三家击败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封地。晋国基本上就被三家瓜分完了,晋国国君名存实亡。
这时候的周天子的处境和晋国也很相似,周天子名义上还是诸侯共主,但越到春秋后期,越没有人把周天子当回事。所以,三家瓜分智氏封地之后,就开始各自自封为侯。后来,在公元前476年,周天子承认了赵魏韩三家的诸侯地位,是为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的时间节点。
晋国咋分裂之前,是妥妥的第一强权,对秦国几乎一直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除了晋国遇到内乱之外,秦国基本上不是晋国的对手。但是很可惜的是,晋国分裂了,三晋合在一起可以压制秦国,分开则无力单独对秦国形成长时间的压制。
三晋分裂后,一开始魏国率先进行了内部改革,成为战国初期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魏国处在四战之地,又缺乏总体战略,战略发展方向不明确,始终有机会主义思想。可以说,魏国把自己周边的邻居挨个欺负了一遍。欺负当时还比较弱小的韩国、赵国也可以理解,但魏国最不明智的是在得罪赵韩两国的同时,也和齐国陷入战争状态。最后在马陵之战中,魏国被击败,转向衰落。
韩国最为悲催。从分晋之前开始,韩氏就是晋国各大家族之中势力最小的。单独立国之后,先是被魏国反复欺负。好不容易熬到魏国衰落了,秦国又崛起,秦国又开始反复欺负韩国。
但韩国在战略上也始终有个错误的想法,总以为巴结秦国、割地给秦国,就可以保平安。秦国却从韩国立国开始,一直保持着几乎每十年就对韩国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的记录,始终压制韩国,让韩国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韩国也成为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国家。
其实,韩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小,四周又分别是秦国、魏国、齐国、楚国,谁都得罪不起,所以只能一直处于被欺负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其实就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国家。
如果韩国能够被魏国或者赵国完全吞并,或者是两家瓜分,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有变化。韩国单独存在,对赵魏两国来说,非常不利。
秦国一旦进攻韩国,赵魏两国必须救援,但韩国却又不是两国的领土,所以两国有时候救援并不坚决,经常会出现机会主义的想法。而最为得利的,自然是秦国。因为韩国是单独存在的,所以赵魏两国都没有能力单独对抗秦国,秦国可以从容通过内部变法来提升国力,然后逐步进行对外扩张。
反过来说,如果晋国没有分裂,以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姿态进入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增强君主集权,统一全国军队,则可以始终保持对秦国的压倒性优势。而且,在当时秦国的领土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与晋国相差甚远,经过长期的竞争,晋国拖垮秦国的概率很高。
如果是那样,那就不是战国七雄了,而是晋国、秦国、齐国和楚国四个大国在战国时期进行竞争,历史发展轨迹也许会很不同。但晋国的分裂,大大减轻了秦国的压力,而且使秦国能够通过进攻三晋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取得对齐国、楚国的优势。
蒙毅可不会天真地认为历史可以轻易改变,想必此时的“屠龙王”一定很痛苦!
世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因为时间从不会倒流。一切已经发生的人和事业,都绝对不会重新来过。如果有那一定是不存在的、虚假的、毫无意义的,因为现实是真实的,一旦存在就不会存在假设的。有人说“如果当初我好好学习,现在我一定是位作家”,也有人说“如果以前我不放弃她,也许我们会在一起”,还有人说“如果我爸是个富翁,现在我就是个富二代!只可惜,所有的“如果”在现实里,难道会真的发生吗?有些人嘴里的“如果”会真的让他们梦想成真吗?
“如果”只是现实的一种假设、奢望,推卸、遗憾。生活在现实中,所有经历过的一切在此刻都不会倒流。今天种什么样的“因”,明天就会结什么样的果。今天你选择了安逸,待到明天不要抱怨今天的作为。
因为明天就是现实,而今天就是你想得到“如果”。“如果”就是时间,一旦走过去了就绝不会回头;
“如果”就是遗憾,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困惑;
“如果”就是恐惧,现实的不满不愿意勇敢的面对;
“如果”就是奢望,幻想那些虚无的东西重新拥有。
世上真的没有“如果”。请不要奢望错过的人和事,可以回到从前。只有好好的珍惜当下,当一切都经历过时,我们心中多的是一种欣慰而少的是一些遗憾。珍惜好当下的每时每刻,做好当下该做的事,这样的明天才没有“如果”留下的悔不当初。
就在蒙毅胡思乱想之时,秦王嬴政下旨准备祭祀黄帝轩辕和炎帝神农。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祭法》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由此而见,古代祭祀是相当宽泛的,祭祀的神圣包括了天神、人神、地祗。法施于民的帝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