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侨嚎砂娜耍梢圆晃非咳ǎ岢衷虻闹笔槭肥怠
这这些史官不畏强权的源头,就来自春秋时期的两个历史事件,那就是著名的“崔杼弑其君”和“赵盾弑其君”。
第一个故事,叫“崔杼弑其君”。
春秋时齐国有个大夫叫崔杼。公元前548年,因庄齐公与其妻棠姜私通、并且将赐予自己的帽子赠与他人,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便联合棠无咎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
而齐国的太史公如实记载这件事:“崔杼弑其君。”崔杼听说了以后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太史仲继续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而后太史的另一个弟弟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
太史还有第三个弟弟太史季,崔杼对他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
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于是继续写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第二个故事叫“赵盾弑其君”。
春秋时晋国有个卿大夫叫赵盾,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战国赵国的先祖。
赵盾是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由此和君权产生了冲突。赵盾执政期间,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返回继续执政。
史官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当然“赵盾弑其君”这件事,也为后来发生下宫之难(即赵氏孤儿事件)埋下了伏笔。
从这两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先秦时史官的的刚烈和正直,他们为了一个秉笔直言,可以不顾自己生死,前赴后继。
如今蒙毅不仅根据后世历史预测着眼前的局势,也深深感受着历史的复杂性,往往是扑朔迷迷!
“哎,我如今身处历史,尚且无法知道历史的前因后果,那么后人的猜测假想就更加不值一提了!”蒙毅十分苦恼。
蒙毅突然又对比起了蒙骜和白起的军事生涯。
同样都是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为何唯独杀了白起,而宠信蒙骜?
人们都说,秦国最不缺的就是军事人才,这句话还真有道理啊,别的不说,仅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时期,威震天下,使六国恐惧,让历朝历代君王只敢在梦里想想的天才军事家就有两个,哪两个?
人屠白起和战神蒙骜。军事素养上讲,俩人都是身经百战,罕有战绩,白起尤擅长的是运动战,据说千年以下,太祖还从他的战例中学到不少经验;而蒙骜呢,表面上好像没有特别突出的本领,但从他的战例中可以看出,这人攻坚、运动、伏击等好像都比较擅长,是一个全能型的将领。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功绩:
白起的主要成就是,慑服赵楚,使他们不敢攻秦,为秦将来成就帝业奠定下坚实的基础,简单一句话,攻楚、攻韩、攻魏、攻赵,几场战争,把他们打服了,从此 再也不敢对秦有非分之想;
而蒙骜呢,一生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虽然讲的比较简单,但大概可以看出,他俩对秦国都立下不世之功,都有功高震主之嫌,同样都是功高震主,可为什么最后秦昭襄王杀了白起,而对蒙骜始终信任有加,还将之加封到上卿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其实从两人的出身上看,白起是更应该受宠的,为什么?
秦军三路大军合并成一路大军,由大将桓齮统帅。但是桓齮并不喜欢蒙毅两兄弟,找了一个由头,就把蒙毅兄弟二人发配到了南阳,负责三十万大军的粮草辎重。打仗就必须有粮草辎重,而是重中之重的军务。
前线战事目前十分顺利,蒙毅也难得偷得片刻清闲。
鬼谷门主董安不知何时就来到了南阳,而女侠董柔母女自然同行。
“董老,为何突然造访?”蒙毅觉得十分意外,禁不住好奇地问道。
“你可曾听说过墨家?”鬼谷门主董安没有正面回答,反而反问道。
“天下纷争,百家争鸣。非儒即墨,人世二分不为过。墨门由墨家的祖师墨翟所建,以“兼爱”、“非攻”、“济世”为己任,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后随着墨家不断壮大,势力遍布各国,遂按照地域分为齐墨、楚墨、韩墨、魏墨、赵墨、燕墨,除了严厉打击墨家的秦国外,关东各国皆对墨家持着一种放任的态度,既不打击也不鼓励。 ”蒙毅沉思了一会,缓缓说道。
………………………………
第70章 墨者守城
“钜子是墨家的领袖,当初建立时,是希望以武止武,但只替人守,不替人攻。可惜今天很多墨门子弟已大大变质,和六国权贵往来不绝,居然为了钱财权势而替六国守城。”鬼谷门门主董安表情严肃地说道。
“难道赵国请到了墨家帮其守城?”蒙毅有些好奇地问道,不过由于蒙毅此刻身在后方,自然没有惊慌失措。
“赵将颜聚就是赵国墨家分支首领的亲儿子,你说呢?”鬼谷门门主董安品尝了一口香茗,缓缓地说道。
“原来如此,看来大将桓齮要遇到大麻烦了。”蒙毅自然知道墨者守城会给攻城一方带来重大伤亡,有些感慨地说道。
鬼谷门门主董安担忧地说道:“为了应付秦军千奇百怪的攻城法,例如积土堆山、连环云梯、纵横地道、修堤水攻、蚁附攻城等攻势,哪怕是投石车、巢车等攻城器械,赵军都是准备妥当。城内还严防死守,粮草军械都是重中之重,都是专人天天看护。就算凶猛如秦军,也很难快速攻下城池。“
“不过好在韩国和魏国在大秦铁军的猛烈打击下,都已经向秦国称臣。这两个国家暂时都不可能向赵国派出援兵。而我大秦陈兵上蔡,楚国惶恐不安更加不可能派出援兵。无独有偶,秦国和燕国夹击赵国,而齐国居然也派兵在燕国南部活动。看来齐国也害怕赵国灭亡之后,秦军继续向东进攻齐国。如今东方六国,除了燕国尚未和秦国接壤,就连齐国也被秦国攻到边境。齐王田健已经感受到了大秦的兵锋,自然只敢在暗地里牵制秦国行动。”蒙毅想了一想,略感欣慰地说道。
“的确如此,没想到短短数年,韩国只剩一个郡的领土,魏国只剩下两个郡的领土。而赵国只剩下四个郡的领土,但是云中、雁门、代郡早就经济凋敝、人烟稀少,如果不是李牧率领十万大军严防匈奴,恐怕赵国早就亡国了。楚国只剩下东面半壁江山,和齐国算得上是平起平坐,可惜也只有五个极其荒凉的郡,终究难以抗衡全盛的秦国。可笑燕国还在背后扯后腿,难道他不知道赵国一旦灭亡,秦国就会和燕国接壤?真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目光短浅,不知死活!”鬼谷门门主董安也是感慨万千。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其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张三,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张三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他的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张三内心暗自高兴,就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张三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事。
《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荒唐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再一处是他大概是因为找到了“隐身之宝”太激动了吧,把能“隐形”的树叶掉到地上了;偏偏地上的落叶又很多,分辨不清哪一片树叶才是可以隐形的,他居然想出了个笨办法,把所有的树叶都扫起来带回家,尽管有“数斗”之多,他也不嫌麻烦。第三处就是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
“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是常见之事。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大环境下,人们急需一个心灵的寄托和希望。而墨子的兼爱观点,给了这些平民以希望和坚持。因此墨家学派的门徒大多为贫苦之人。在这里,他们仿佛重新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那种无私得到大爱精神在他们这里发源。
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周礼之上的,是有差别的。对君主的爱,与对待父亲的爱,是不同的。而墨家的不同观念的爱,取得了半数人的追捧,使得墨家在当时可以和儒家平分秋色。一个人无法改善社会大环境,便改善自己,使之对自己有利。”蒙毅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对诸子百家研究颇深,算是百无聊赖的精神寄托吧,可恶的“屠龙王”居然隐藏如此之深,害得蒙毅此时无计可施。
蒙毅心想:从现在看来,墨家的有些思想仍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更别说做得到的。所以后来墨家的衰落,也是可想而知的。常年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情感缺失。墨家便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导向和技术传授。百姓有了一技之长,才能在乱世苟存下去,这便是墨家学说的独特吧。
“墨门秉承尚同、尚贤、非攻、兼爱、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十大教义。”鬼谷门门主董安缓缓说道,同时也没有忘记阐释其具体含义。
“非命”是指否定天命。
“非乐”是指反对繁饰礼乐。
“明鬼”是指承认鬼神的存在 。
“节葬”是指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尚贤”是指崇尚贤能之才,任人唯贤,反对各国贵族的任人唯亲。
“节用”是指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诸侯贵族等应当节约民力。
“非攻”是指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而且他曾经好几次亲自带人帮人守城。
“天志”是指以上天的意志为法令,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而提出的表现形式。“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天志”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天志”是法律的来源,“天志”是最好的法律,“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兼爱”是指不分阶级差别的爱,即平等。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尚同””是指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
蒙毅突然想起史料记载: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分为相里氏之墨(秦墨),邓陵氏之墨(楚墨),相夫氏之墨(齐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
楚墨的邓陵子,此派更多的是以侠客的身份,到处行义。他们反对各国的战争,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权贵们为了自己利益发动的,不利于百姓,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个世界。
齐墨的相夫子,此派是一个以学者辩论为主的门派,他们游历各国,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甚至包括起义),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
秦墨的相里勤,此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务实。他们帮助秦国的原因,也是因为看见只有秦国当时的制度,是最接近他们墨家的最终设想的,所以他们愿意帮助秦国完成统一战争。
先秦史料大多残缺不全,即使是史官遍地的春秋战国时期。
蒙毅禁不住好奇心,询问“三墨”如何变成“七墨”?
………………………………
第71章 墨家侠士
“看来你也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管是墨家,还有儒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都在不断地变化,而且他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三墨是数十年前的事情,遍布东方六国的正是邓陵氏之墨的后人。同时相夫氏之墨已经并入稷下学宫,和儒家打得火热。相里氏之墨已经融入秦国军方,和墨家已经毫不相干。”鬼谷门门主董安笑着回答道。
“原来如此,看来东方六国之中有不少的墨者以行侠仗义为准则,以侠士自居。”蒙毅不禁汗颜不已,后世史料的缺失,使得后人以为诸子百家的实力好像也就是那样而已,其实历史进程比我们想象得要精彩多。
蒙毅好奇地追问道:“不知道鲁班和秦国的军械工匠有何关系?”
“秦国的弓弩前身就是韩国的弓弩,而韩国的军械工匠有不少就是鲁班的后人和弟子,至于墨家之中擅长军械也有不少归附了各国诸侯,再加上诸侯互相攻灭,其实也获取了不少敌方的工匠。比如楚国攻灭越过,获取了越国的工匠;而秦国从韩国获取了弓弩,占据楚国大片领土,又获取了制作越剑的工匠;相对而言,秦国是擅长学习和更新,所以无论是剑、戈、戟,还是弩、箭、车等军械,秦国位居七国之首。”鬼谷门门主董安继续说道,“说起来,墨子和鲁班曾经还有一场龙争虎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