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赵国铁骑连粮草都保护不住,我们怎么能安心地全力攻城呢?”楚国将军熊武气愤地指责道。同时他心里也的确对三晋不满,因为楚国远离秦国、劳师远征,而三晋居然推脱自身粮草库存有限、无法援助友军。三晋真是太坑爹了。

    “攻城?秦军人数和我们一样多,怎么可能攻得下?”韩国将军韩平犹豫地说道。虽然他也很兴奋,毕竟这是韩国第一次攻入秦国腹地,传出去,多有面子的事情。整个韩国都会以他为荣。但是韩国士兵人少,死一个就会少一个。回国后,他怎么向韩王交代呢?

    “我看不如撤退吧,反正三晋也收复了不少城池。而我燕国半点好处还没捞到呢。”燕国将军粟成抱怨地说道。其实燕国害怕秦国衰弱后,三晋又再次强大起来。特别是赵国对燕国的威胁最大,燕国恨不得和秦国瓜分赵国,既能壮大自己,又能去掉一个强敌。但是秦国的威胁好像也不比赵国弱,所以作为燕国将领,粟成内心也很矛盾。

    “燕国捞的好处还少吗?打仗的时候,你们躲在后面,枪财物的时候,你们比谁都积极!”赵国将军赵葱怒斥燕国将军粟成的贪婪。同时赵葱也仇视燕国,因为燕国一直觊觎赵国土地,特别是赵国长平惨败后,燕国一直背信弃义、再三撕毁盟约进攻赵国。幸亏赵国有廉颇、李牧、庞煖等老将撑场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魏国将军吴强刚刚丢了粮草,自责不已,更不会发表什么看法,呆坐在一边,默不出声。

    联军内部各怀鬼胎,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

    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劳师远征的联军止步不前,秦军死守不出!

    蕞城无战事!蕞城距离咸阳只有八十里的距离!

    各怀鬼胎,这自古以来是人类的最大弱点,六国明知凭借一己之力不可能与号称“雄师百万,战车千乘”的秦国斗,但又不肯与别国进行精诚合作,唯恐其他国家强盛起来。于是六国各怀心事,借故互相推辞,“合纵攻秦”这原本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低的良策,就这样在腐败的思想以及自私的心理作用付诸东流。

    合纵攻秦时,六国军队构成复杂,而且深知秦军强大、不想打头阵,甚至希望其他国家在伐秦过程中多损失一些,这样就能乘火打劫了。五国攻秦每次最卖力的都是韩魏,接下来是赵楚,因为韩魏攻秦有眼前利益可得(土地),齐、燕离得远,攻秦无眼前利益,不肯卖力,卖力也是韩魏赵楚得好处。所以利益不均导致五国不能团结,如无大国有弱秦之志,难以动摇秦国根基。

    蕞城,秦军主帅大帐。

    “哈哈……五国联军粮草不济,又人困马乏,如何能战?”秦相吕不韦听闻最新的战报后,十分高兴。

    “没想到,骑兵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蒙家真是人才辈出。”作为王家新的领军人物王翦由衷地赞叹道。

    “其实,当年武安君白起就曾经利用骑兵切断过长平赵军的后路,两个小家伙不过是活学活用而已。”蒙骜老将军人老成精,自然谦虚谨慎,随即试探道,“只是死伤数百耕牛触犯秦国律法,如何向秦王交代呢?”

    长平之战中,武安君白起曾经命令一支两万五千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最终导致赵国惨败。
………………………………

第41章 战歌大合唱

    “这是小事一桩,只要能打赢,这点代价算什么?老将军放宽心,有老夫担保,绝不会有事。”秦相吕不韦不以为意,顺便卖一个顺水人情。

    “联军既然人困马乏,我军是不是应该找机会出击?”作为王家新的领军人物王翦更加急于上战场立功,好让王家的地位继续稳固下去。

    “这是当然,不过我们也不能冒进,毕竟联军人多势众,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蒙骜老将军急忙说道,生怕秦相吕不韦一时冲动。

    “恩,本相也觉得再拖延一些时间,探听清楚联军的虚实,顺便进一步疲惫、消耗敌人的实力。”秦相吕不韦本来激动不已,此时也冷静下来,做出了非常明智的决定。

    此时,蒙毅两个难兄难弟终于到达了函谷关。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为处于险要之地,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

    不过他们没有休息两天,就被蕞城的秦军主帅吕不韦给调回了前线。蒙毅兄弟两个,只能带着数百精锐骑兵,马不停蹄,绕道汉中回到前线。

    “如此诡异的战争,我还是闻所未闻,难道五国联军不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吗?”蒙恬听闻蕞城无战事后,百思不得其解。

    “六国各怀鬼胎:齐国缺席,燕楚又害怕三晋做大,同时担心齐国与秦国勾结、袭取五国后方。三晋实为赵魏韩三个利益不同的国家,危急时刻还能报团取暖,事态缓和就各自拆台!”蒙毅对这种历史情况早就心知肚明,自然明白了人心的复杂。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六国危矣!大秦必将一统天下!”蒙恬豪气冲天地吼道。

    蕞城,两支大军对阵一个多月了。

    蒙毅两兄弟也成功回到了前线,看着城外延绵数十里的联军营盘,真实感受到了华夏民族的强大。

    俗话说:兵过千,没有边;兵过万,没有沿。五十万人马连营三十里,旌旗遍野,刀剑如林,蔚为大观。

    这天联军一如既往没有攻城,而是继续派人邀战,但是这次秦相吕不韦同意了。

    “联军前面邀战数次,都被秦相吕不韦拒绝了。这次为何轻易地答应了?”蒙恬不解地问道。

    “一方面敌人锐气已经散去不少,另一方面敌人占据关中东面,已经影响关中百姓今年的农耕。”蒙毅解释道,同时也感叹壮观的战争往往极端惨烈。

    双方各出五万士兵展开激战,约定各自派出五千骑兵、一万车兵、三万五千步兵。

    双方首先互相发射弓箭、弩箭、投石车等远程武器,然后以车兵对冲,最后是步兵跟进鏖战不休,而骑兵只在外围放箭或者游斗。天空中飞舞势如骤雨的箭矢,地上密如刺猬的长矛部队一拥而上,然后一片接一片地倒下。两边的人山人海碰撞在一起立即卷起了无边地血浪!双方在长达五里的战线上,你来我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局呈现焦灼状态。双方大军如同大海的波涛相接,此起彼伏,万军的践踏形成烟尘,疯狂的呐喊四处回响。

    排在最前面的步兵分别是秦国的三千锐士、魏楚两国的重装步兵;

    秦军为了展示决心,派出最精锐的锐士对阵魏楚两国的重装步兵。

    秦国士兵们高唱着战歌《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崇尚黑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黑色,显得肃穆神秘。

    “我大秦的战歌高亢肃穆,如同西北的烈风一样,拥有势不可挡的气势。”蒙恬赞叹道。

    “我方的士气恢复不少,看来以逸待劳的策略是正确的。高亢的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蒙毅也赞同道,心想:古代冷兵器战争靠的就是士气,一方装备再好,如果士气不高是很难打胜仗的。

    这时,魏国士兵也不甘示弱,高唱战歌《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魏国崇尚土黄,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土黄,显得稳重踏实。

    “魏国士兵的歌声充满了愤恨,就如同秦军真的是害他们颗粒无收的硕鼠,再加上他们喷火的眼神,等会肯定会有一场激烈的战斗。”蒙恬觉得有些好笑。

    “哀兵必胜,等会如果锐士扛不住,咱们就要负责接应。”蒙毅提醒道。

    “这可能吗?秦国锐士天下无敌!”蒙恬不服气地说道。

    “哪有真正天下无敌的军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军随时有可能遭受不测。否则我们现在何必和联军对峙,一拥而上不就行了。”蒙毅赶紧打击道,“骄兵必败,决不能轻敌。”

    而楚国将士来自能歌善舞的南方,自然也喜欢唱歌,不过他们唱的战歌却是爱国大臣屈原的诗歌《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但是因为主张改革和攻秦,屡次遭受奸臣和昏君的迫害和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楚国崇尚红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红色,显得热烈刚强。楚国人认为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代,炎帝也是火神的后代,大家同宗同族,而楚国位于南方,炎热的天气又如同红色一般热情刚烈、活力无限。最后因为周朝也崇尚红色,楚王自立南方,也想和周朝一争长短,看谁更有资格拥有赤红。

    “楚国地域广阔,部族众多,说不定就有精兵良将,一定不要大意。”蒙毅一看楚军如虹的士气,心想:怪不得楚国是最难打的国家,光是这视死如归的气势,就可以算是一支雄军了。

    “幸好楚国的马匹是南方马匹,比不上我们北方战马,否则等会就轮到我们吃亏了。”蒙恬发现楚国骑兵居然是披挂铁甲的,十分吃惊。

    “这应该就是楚国的重装骑兵,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等会他们可以随时转换成步兵。所以咱们不能硬碰硬。”蒙毅也暗暗叫苦,心想:居然碰到了硬茬了!

    联军后方也响了赵国、韩国、燕国的战歌,显然是为了给五国联军的大军助威鼓气。

    赵国士兵高唱的战歌是《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赵国崇尚白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银白,显得爽朗利索。北方戎狄也崇尚白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北方游牧民族,所以赵国人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拥有白色,就如同覆盖天地的白云雨雪一样强悍。

    燕国士兵高唱的战歌是《黍离》: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燕国崇尚蓝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深蓝,显得磅礴大气。燕国虽然和周朝同宗,按理说应该和周朝一样崇尚红色,但是燕人认为周朝衰败灭亡,只能改弦易辙方能屹立乱世,所以大力发展水师,竟然占据了辽东大部分土地。而燕国东面基本上被大海包围,所以历代燕王都喜欢深蓝。

    韩国士兵高唱的战歌是《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韩国崇尚青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青绿,显得平和自然。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地处四战之地,只能交好各国,所以往往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

第42章 吓退楚军

    秦国崇尚黑色,楚国崇尚红色,燕国崇尚蓝色,赵国崇尚白色,魏国崇尚土黄,韩国崇尚青色,唯一没来的齐国崇尚紫色。所以一时间,蕞城内外六种颜色的旗帜飞舞飘扬,炫黑、赤红、深蓝、银白、土黄、青绿等六种色彩显得泾渭分明,互相较劲,十分壮观。

    不过除了赵国的士兵声音还算是洪亮外,燕国和韩国的士兵数量只有数万人,气势上完全没法和楚、魏、赵三国相比。

    “没想到双方变成了战歌大比赛。真是让人难以置信!”蒙恬有些无法相信地喃喃低语道。

    “战场上瞬间万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你就当长见识了。”蒙毅笑呵呵地说道,“不过联军分为五种不同的声音,比起我们统一的吼声,光是气势上,我们就占据了上风。”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

    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

    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

    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

    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

    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

    周人为商朝养马而兴起,秦人也是为周人养马而兴起。六国骑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碰上精锐的秦国骑兵也没有碰到好下场。

    蒙毅两兄弟见步军激战激烈,索性就在外围看戏。

    秦军拥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是秦国集权管控和强力军事制度的集中体现,方阵中弩、步、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