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上策不香吗?
须知魏征口中的上策利国利民,一旦奏效,将会让李唐江山翻新,推向新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魏征的上策是在信任王浪军可以协助朝廷,战胜这场南北夹击的阴谋,为前提的策略布局。
那么战而胜之,王浪军即便对李唐江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比不上李二亲征,率领文武大臣与黑衣人一党决一死战的功绩大,无形中掩盖了王浪军在民众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毕竟王浪军有逆转乾坤的能力。
最不济王浪军还有一位陆地神仙可以帮衬他逆转乾坤,为什么打不赢这场战争呢?
这才是魏征献上这一上策的根本原因。
上策,可谓是联络人心的一场决战。
其次,时局迫使战局逼近。
胜则天下拥戴。
败则一切皆休。
至此国破家亡之际,有的选吗?
没有,唯有战而胜之一条出路,别无选择。
那么要战就要战果最大化。
毕竟关乎灭国,失信天下,身死道消的大事,难道不博大,还要取蝇头小利,失去天下人心吗?
失民心则失天下。
那不是自取灭亡吗?
最后,魏征这一上策可谓是劝君之道,不希望皇上走上歧途,误国误己,落下一个昏君无道的骂名。
这种结果直接关系到他自己的名声。
他若是落下一个辅助无道昏君的奸相名声,死都不会瞑目的。
但很显然,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以为那样死谏皇上,以社稷为主,放弃奴役,栽赃陷害王浪军的心思,让他被皇上误会他是王浪军一伙的。
特别是这种关键时刻,他若是让皇上生疑,只怕越劝越糟糕。
何况众臣附议他的中策,足见众臣的意向与他向佐。
在这种情况下,他若是以一人之力力争,力挺朝廷与王浪军合作,共度难关,势必被所有人联合起来打压,吃力不讨好。
由此可见,他变得圆滑了。
圆滑的说出中策,诱导众臣入套,逼迫皇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他看来,皇上不傻就会分清主次,以及其中的厉害关系,择优战之。
须知他的中策,建立在算计王浪军的基础上成立的。
那么首先要考虑到王浪军会被人算计到吗?
这个问题只怕是很明显,不会。
因为王浪军自打出道以来,只有王浪军算计别人的份。
谁算计王浪军,最终都会自食恶果。
所以算计王浪军纯属自讨苦吃。
而眼下的存亡时刻,还要选择算计王浪军,岂不是封堵自己唯一的生路,找死吗?
若是因此激怒了王浪军,让王浪军与黑衣人一党合作,朝廷还有活路吗?
当然,朝廷众臣选择中策,是有私心的。
这个私心在于安全第一,以及利益最大化。
须知利益与安全建立在速战速决的基础上,不在于谁胜谁败。
败了有皇上顶罪。
胜了皆大欢喜。
总之众臣无论胜败,都有本钱靠向胜利者,谋夺一份生计与利益。
毕竟众臣有学识,有能力处理政务。
这是关键所在,无论谁掌权,少不了启用众臣维持江山的运转。
特别是对付王浪军这样的仁义之士,滴滴见效。
哪怕是对付黑衣人,溜须怕马也很管用。
至于对待皇上,众臣的心思很明显,皇上能打赢这场战争,众臣依旧会对皇上忠心耿耿。
但这份忠心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毕竟瘟疫强势逼来,联合饥民浪潮的冲击,让众臣人人自危了。
说白了,这场战争还没有开战,众臣已经被局势吓破胆了。
众臣面对个人与家族覆灭的时刻,以往的忠心与气节傲骨重要吗?
重要,建立在香火传承延续下去的基础上。
否则一切皆休。
子孙都要死绝了,谁还在意忠义气节?
当然,这种说法不绝对。
只能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罢了。
没有几个傻子,会当众坚守本心,与众臣唱反调,那是作死的节奏。
没见魏征都学乖了吗?
果决的献上三策,把所有人都算计了。
促使众臣为难皇上,看着办吧?
李世民抓狂的站起身来,借助着御书房里摇曳不定的火光,俯瞰着跪在案桌前方的众臣,攥紧拳头令身子骨发颤的说道:“好,很好,你们可都是朕的忠臣啊!
既如此,朕准许你们前去算计王浪军,挑拨王浪军与黑衣人一党的战争,不得有误?”
他的这句话说到自己心坎上去了。
因为他把握不准王浪军的动机。
只因王浪军时至此刻没有行动,让他很为难。
他在北瘟疫,南走水的夹击下,不得不怀疑王浪军的动机不纯,隐有谋夺他的李唐江山。
这让他无法接受。
虽然他从魏征口中,捎来珩贤子传递王浪军带回的消息,王浪军被困弹汗山,但是他不相信啊。
天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王浪军在故布疑阵?
误导他入套,让他亲手断送李唐江山?
至此存亡时刻,他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天下人心,不死也失去了掌控江山的根基了。
所以他现在即不相信王浪军,也不相信众臣的话。
以至于他放权众臣去算计王浪军,为啥呢?
很显然,众臣意在让他顶罪,他就把顶罪的活推给众臣,逼迫众臣与他同心合力,共度难关。
否则,他会让不服他的众臣成为替罪羊。
就这么简单。
“嘀嗒,嘀嗒”
众臣跪在地上流汗,没有人言语了。
没有人是傻子,愿意做替罪羊。
但耗时间,众臣自信耗得过皇上,看谁先着急,扛不住?
不过皇上点名让谁去算计王浪军,就可怕了。
点到谁归谁倒霉,吓得众臣冒冷汗了。
这时,魏征长吁一口气,似是报了众臣逼迫他出头的恶气,微微抬头看向盛怒的皇上说道:“臣以为上策利国利民,当取之用之,渡过难关。
但不够完美,完善。
理当着人去游说王浪军的家人,劝谏王浪军与朝廷同心合力,共渡国难。
促成上中策灵活运用,布局,全凭皇上统筹规划,战而胜之!”
他的这番话说的合情合理。
实则是推波助澜,算计所有人入局,且圆滑不伤人。
李世民都被魏征的话雷到了,暗骂魏征是个老狐狸,心神坎坷的说道:“准奏,传旨文臣组团去劝谏王浪军的家人,安抚王浪军与朝廷合作,共渡国难。
武将统军备战,安抚民心,只待一声令下,举国兴兵与敌人一决雌雄。”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跪地唱谕,目标,苗头直指王浪军的家人……
………………………………
第66章追击,问罪?
朝阳冉升,长安城东一片祥和。
“呵”
一溜马车在车夫的驾驭下,冲出东华门,搅扰了原本祥和的清晨氛围。
“哒哒,哒哒”
车队两旁,飞驰着清一色的锦衣卫骑兵,协防着车队向东北方向赶路。
行色匆匆,闹的官道上融化的雪水,溅起一阵阵泥浆子,污浊了道旁的积雪,变得一片狼藉。
就在这种狼藉的路上,打头的车驾当中,颠簸着两位苦相人,争议起来了。
“魏奸相,你算计我秦琼不是一次两次了,真当我秦琼好欺负是吗?”
秦琼端坐在马车娇子的左侧,随着马车的奔驰微微摇晃着上半身,身体却像生了根的扎在马车座位上,任凭马车怎么颠簸怡然不动的瞪着魏征赔笑的圆脸呵斥起来。
其实秦琼这段时间没少自我谴责。
面对北瘟疫,南走水祸及天下苍生的时局,他是有心救助世人,又无力的自怨自艾。
关键是他知道王浪军可以拯救天下的灾民,迫使他懊恼不失,一度在心里问自己,王浪军为什么还不出手救人呢?
平心而论,他自认为王浪军会出手救人。
但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无时无刻的摧残着他的心神,从而对王浪军救人的念头有所偏激了。
虽然他依旧坚信王浪军会救人,但是他在心里开始埋怨王浪军了。
天下百姓死了这么多,你王浪军在干什么?
不知道这种无视民众死活的行为,是在自毁城墙,走向歧途误国害民吗?
这会让你王浪军遗臭万年的。
纵有仁心救国于危难之际,好多次的功绩,也会被这场战争吞噬,淹没的。
这是你王浪军想看到的结果吗?
为什么?
为什么还不出手救人?
诸如此类的埋怨,秦琼在心里呐喊,滴血,自我折磨的不成样子了。
以至于他接到小祥子传旨,让他护卫魏征前去劝谏王浪军的家人,让王浪军与朝廷合作,拯救李唐江山与苍生,差点把他雷晕了?
王浪军在转移家人,逃跑了?
这是他不接受的事情。
可是其中必有隐情,至少他知道皇上派遣密探监视无量宫,对无量宫军民展开造谣生事的事情,一度愤怒不已。
只不过他没有办法声责皇上的不是,忍下来了。
如今接到皇上的劝谏王浪军的旨意,他再傻也明白其中有问题,似乎是皇上与王浪军杠上了。
总归是其中有矛盾,继续解决。
否则依据他对王浪军的了解,打死王浪军也不会做逃兵。
除非王浪军被皇上逼急了,不得不走。
这是王浪军维护正义,不忍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为难朝廷,也不愿意成为朝廷的奴役,任凭朝廷肆意践踏尊严,这才让王浪军忍气吞声的转移家人了?
这样做对谁都好。
秦琼是这么猜想的,自是对劝谏王浪军不感冒了。
毕竟王浪军与李二之间的矛盾,他一无所知,让他去劝谏王浪军合适吗?
依据他的忠义脾性,见了王浪军的人,无论如何都会劝谏王浪军拯救天下人,但他知道这样做对王浪军不公平。
反而成了李二的走狗,在迫害王浪军。
至少会让王浪军做违心的事情。
不够正大光明。
这种事情,让他很反感,不如避而不见。
可是他被魏征强行拉上车,一起去劝谏王浪军,抵触情绪上线了。
魏征有苦难言,一边扶持在马车娇子里全方位的颠簸摇晃着稳定身形,一边冲秦琼赔笑道:“秦将军,言重了!
至此存亡时刻,你我二人皆是身不由己啊!
须知此时此刻,皇上蓄势待发,会杀人祭旗,与敌人殊死一搏的。
试问你我二人能怎么办?”
“哼,这一切都是李二自找的。
李二若非一心奴役王浪军,逼迫王浪军就范,哪里会闹到如今不可收拾的境地?”
秦琼愤怒的反驳,气坏了。
其实他明白,李二不会向任何人屈服的。
哪怕是死,李二都会选择战死沙场,绝对不会做亡国奴。
这是李二争强好胜的气节,以及尊严问题。
李二根本不可能向谁认输妥协的。
至此存亡时刻,李二会杀人震慑人心,那是肯定的。
要不是顾忌这个,以秦琼的武力,怎么可能被魏征拉上马车呢?
再说了,秦琼的忠义之心,不容许他见死不救,冥冥中还是想见王浪军一面,规劝王浪军拯救天下人。
只不过这种本心,秦琼自己都没有发现而已。
秦琼直觉着自己这会儿很为难,脑阔疼。
要么,秦琼也不会借机敲打魏征,套内幕消息了。
魏征自是没有隐瞒秦琼的必要,简短的给秦琼说清了王浪军让皇上为难的原委,随后说道:“说实话,我都怀疑王浪军的动机不纯。
至于王浪军传信珩贤子带话,说他王浪军被困弹汗山,谁信?
至少北瘟疫,南走水的事件当中,朝廷探子没有发现黑衣人一党的踪迹。
那么不是黑衣人一党在搞事情,而是王浪军在整事。
此时此刻,王浪军转移家人,其实是在与朝廷撇清关系,栽赃陷害朝廷不仁不义,损失民心……”
“够了,你别再说了,我不相信王浪军是这种人。
相反,我觉得王浪军被困弹汗山是事实,还中了黑衣人一党的奸计。
别忘了,黑衣人一党曾经安排几十个蒙面人袭击无量宫。
那等战力不是朝廷可以抵抗的。
那么这种先天高手,黑衣人一党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这些人一旦散布到漠北制造瘟疫与江南纵火害人,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的程度。
目的是挑拨离间,懂吗?”
秦琼怒了,自认为自己的猜测没有错。
这是他从魏征口中得知消息,整合他连日来思考的问题,结合王浪军的为人,得出的结论。
说白了这是一个误区。
误解了王浪军的强大,错以为王浪军可以医治瘟疫。
直接导致王浪军被人误会,被黑衣人算计进来,引发了这场战争,怨谁呢?
其实都是贪心不足惹的祸。
巴不得别人去为自己挡灾避祸,为自己谋利等等占便宜。
在这种情感心理的驱使下,即使王浪军没有救治人的本领,都会被人推出第二,第三个王浪军去挡灾避祸的。
相对来说,秦琼一向忠义,情感纯碎,反而想到这些事情,自是对魏征这些奸滑的人的思维模式很反感了。
魏征听得心神恍惚,问心:莫非自己想多了?
或者说自以为是,太想当然了?
以至于把王浪军的动机想岔了?
“报,我们即将进入瘟疫区域,也接近了王浪军转移家人的队伍,是否继续追击……”
“追,追上去问问王浪军为什么选择逃跑……”
………………………………
第67章两军对垒
艳阳高照,雪岭夹道。
两支身着迷彩服,手按腰刀的队伍,聚集在夹道两旁的雪岭上,俯瞰着由官道西南方奔驰而来的车队。
无形中形成一道伏兵风景线。
只不过伏兵为阳伏,摆在明面上堵截追兵。
其中,薛仁贵持枪站在雪岭上,眼瞅着朝廷派来的车队追到近前,一抖点钢枪,怒指着打头的马车呵斥:“停车,靠近者死!”
果然追上来了。
就是不知道追上来的些什么人?
如此大动干戈,一下子追上来四五千人的队伍。
关键是队伍护卫着八辆马车奔驰而来,让他意识到这是先礼后兵的架势。
势在必得吗?
看来李二是吃定自己一行人了?
只怕李二想多了吧?
殊不知公子早有预谋,要不然还真被李二任意蹂躏?
真是岂有此理,他眼见打头的马车停在五十米外的官道上,愤愤不平的想着心思。
这时,魏征与秦琼分从马车的左右下车,走到马车前方的官道上,微微仰视着雪岭上的人群说道:“王浪军可在军中,请出面答话?”
他这话埋下伏笔。
主意他说的是王浪军可在军中。
何为军?
当然,军意指军队,冠在王浪军运粮官的头上也不为过。
但是王浪军这个运粮官是空头支票,仅仅只是一个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