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镇海侯提到的秘闻,青城恍然大悟,惊呼道:“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海川天皇命上泉兄弟犯我大齐,一方面是打击我军水师力量,另一方面是‘打地盘’,为他们在海外建立新国做准备。而神木拓自然知道此事,但碍于身份,他又不能加以制止,因此只能放任上泉出兵。但是,最希望上泉战败的,不是我们,正是神木拓!因为上泉一旦战败,他既无了顾忌,天皇的势力又惨遭重创,他的权势更加巩固,即时,他再进一步,就可逼宫指责天皇昏庸无能,招致恶果,甚至,取而代之。”
青城分析着神木拓的异常举动,镇海侯听完深深的点了点头,接口说道:“所以他才不再与我们纠缠,因为本来上泉战败就是他所希望的,而他那样的枭雄,自然也不会在意海川损失的那数万精兵,跟不会因此而和我们死战。何况再打下去,难免要调动他自己的势力了。可现在作罢,既能卖我们个人情,又能达到他的目标,因此,其实眼前的局面下,最大的胜利者就是他。”
镇海侯所说和自己所想完全一致,青城忍不住的冷哼了一声。他想到神木拓当时那毫不掩饰的神采飞扬表现,再联想到这个中关系,就气自己没能当场想通,点破了他的虚伪。
“好一个神木拓,不愧是权倾海川的人物,真是好心思、好算计啊。只恨我没能立时想通,当时竟还在担心他会不会发难,现在想来,倒是他该害怕我会不会不肯罢休才是,哼。”
看着青城因神木拓之事陷入一阵自责之中,镇海侯沉默片刻,开口安慰道:“你涉世不深,加上对海川了解不多,自然是想不通这些事,这没什么。好了,就要到临海城了,你这个剿匪大军的主帅该要风光凯旋才是,别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了,还是想想穆王爷会如何赏你吧,呵呵。”
青城也的确不想再因此事烦恼,毕竟已经过去了,以后记得长个心眼就是。而他听着镇海侯提到战功封赏一事,沉吟片刻后轻叹了口气,说道:“侯爷是知道我家之事的,因此青城也不打算隐瞒。的确,我需要战功,我需要封赏,这样我才能有机会在陛下的面前伸冤。只是,人在屋檐下,如何论战功,全凭穆王爷一人定夺啊。”
镇海侯明白青城是在担心孤鸿王会否赏罚不公,而这样的事在大齐军中也不少见,因此镇海侯明白,青城并非庸人自扰。
想着青城提到的事,镇海侯沉吟片刻后,开口劝道:“青城,你是段帅的儿子,本侯把你看作自己的亲侄儿,所以,有一言相劝。不论孤鸿王此次如何定战功,若有机会,还是早早离去的好,孤鸿王并非明主,需知良禽择木而栖啊。”
镇海侯如此直言不讳,青城听到后略显惊讶,沉思片刻,他轻点了点头,两人也不再论及此事。不多时,临海城已经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大军即将凯旋。
………………………………
第一卷:少年壮志,初露锋芒 第八十五章 海侯苦心,穆王城府
大军凯旋,孤鸿王亲率万厉军各级将领出城相迎,副帅徐林高站眺望台,当他看到青城下船登岸,剿匪大军紧随其后回城之时,下令迎接队伍点炮相迎,同时高声喊道:“大军凯旋,万众相迎;主帅有谋,扬我国威;三军奋战,上下一心;驱逐匪寇,利我国民!”
徐林的喊话高声洪亮,迎接大军的百姓和将士们也都随着他话音落下,开始欢呼起来。临海城等这场胜利等了四个月,终于是盼到了。
几日前镇海侯领兵出征,归来时孤鸿王率众相迎,场面比之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两次战事的结果却差天共地。想到这里,镇海侯感到一阵唏嘘,不禁暗自低下了头。
镇海侯执掌临海城多年,百姓安居乐业,城内风调雨顺,本应是一帆风顺的仕途,却被一场海川匪患全给打乱了。不过,镇海侯并非看重名利之人,因此他并非在意此事,怕是另有所想。
不过青城却并未想到这么多,他见镇海侯一副失落样子,只道是他在感慨之前的战事。犹豫片刻后,青城逐渐慢下来,待镇海侯走到他身旁,他低声劝慰道:“此战能有今日之胜局,全赖侯爷率领的第二路大军支援及时,相信穆王爷该明白的。当然,青城也会如实上报战况。”
镇海侯自然是能听出青城话外之音的,虽然有些感到无奈,但还是打心底里感激青城。虽然他一直是青城的怀疑对象,但在大是大非上,青城从来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行事,就算认定了镇海侯就是内鬼,就算回城之后就会下令扣押他,但该做的,青城一件也不会落下。
“青城,你真不愧是段帅的儿子,和他一样,是非恩怨分明,又热衷助人。不过,本侯有一句话要提醒你,回城之后又是另一战场,须知,我大齐不乏在战场上活下来,却栽在自己人手上的将帅。回城之后万事先顾好自己,别管其他。别忘了,你身上的重担和肩上的责任。”
青城以为镇海侯是在提醒他莫忘段家蒙冤一事,因此摇了摇头,说道:“如果只记得自家之事,罔顾公道,那青城就算得偿所愿,也不会心安理得,更对不起父亲和列祖列宗的教诲。。。。。。”
“若你心里果真只有为段家伸冤昭雪一事,而不顾其他,那你就不配为段帅的儿子了。”
镇海侯打断了青城的话,略带训斥语气的说了一句,青城眉头一挑,似乎有些不明白镇海侯究竟何意。
“本侯所说之重担责任,是段帅留给你的课题,你需自己深悟,本侯不能过多提点。哎,罢了罢了,就要回城了,先不说这些。不过青城,本侯还是那句话,若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只管当本侯是你的垫脚石即可,本侯绝无怨言,切莫顾忌太多。本侯这条命要是便宜了别人,那可真就死不瞑目了。”
镇海侯言辞间透露出一种讯息,青城听闻不禁大为震惊,难不成打了胜仗也保不住镇海侯了?
“天赐副将,本王之幸啊,呵呵。青城,快来,本王等你多时了。”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听到前方有人唤青城,正是等在城外的孤鸿王。
此番海川匪患侵扰临海城长达四月之久,镇海侯几次剿匪都没能成功,还损兵折将,有伤天朝上邦的威望,而朝廷中早有言论,说孤鸿王治下不严,致使东境不宁。
但是,自孤鸿王亲至临海城之后,青城挂帅,不出一月时间就剿清匪寇,还全歼敌军三万之众,更率师反击海川,重创其水师基地,此等赫赫战功,足以为孤鸿王赢回面子。
因为青城之事所知者不多,或者说大家都心照不宣,只要孤鸿王不提,那就只会把这个战功记在他的头上。当然就算孤鸿王据实上报,青城也是万厉军新兵,功劳还是孤鸿王的。
也正因此,孤鸿王今日心情大好,觉得自己是捡了个宝。其实此战若是换了徐林挂帅,或许也能赢,毕竟海川的实力相比大齐,还是差了许多的。孤鸿王若倾万厉军全数兵力,总归是能打赢的。
但是青城挂帅,只用了不到五万人,就凯旋而归,更有甚者,以一万对上泉信玄三万之众,全歼海川精锐,让孤鸿王不至于出动嫡系亲兵,最大程度的减少了齐军的伤亡,可谓大胜,这自然就是孤鸿王所喜的了。
其实当得知青城全部计划的时候,徐林也曾暗自感叹,若是换了他,或许会硬碰硬的和海川死战,但却未必能想到如此埋伏。虽说徐林不认为自己会输给上泉信玄,但作为主帅,如何能保证己方将士的伤亡最小,却是更见高明之处了。
当然了,这也是两人的心性不同所致。青城之所以有此一招,更多的原因,是他不忍将士白白牺牲,因此定策之前都会预估伤亡情况,再行谋划。由此也不难看出青城仁义之心,正好应了上泉信玄那句话,青城是仁者无敌。
见孤鸿王招呼青城了,镇海侯赶忙收住嘴,让青城快步跑上前去。青城跑到孤鸿王身前,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开口说道:“见过王爷。托王爷的福,兼之万厉军威望震慑敌军,又承蒙王爷对末将的信任,末将总算是幸不辱命,剿匪成功。特奉上详细战报,请王爷阅看。”
说着,青城将他在回来路上写好的战况汇报双手奉上,很是恭敬。孤鸿王接过战报,打开粗略一看,然后递给了一旁的徐林,轻笑着说道:“徐林啊,你看看,青城真是越发的会说话了,明明是他运筹帷幄,却硬说是托了本王的福气,让本王都觉得惭愧了,呵呵。”
孤鸿王满意的是青城对他恭敬的态度,和懂规矩的样子,青城自然也是明白。因此,他听闻孤鸿王打趣的话,急忙接口说道:“王爷何必过谦,若无孤鸿王威,岂能叫贼寇闻风丧胆,剿匪大军又哪会如此顺利的清剿敌寇。末将只是借了王爷的威名,才能成功凯旋。倒是末将惭愧,一时杀心起,未能活捉贼首,白白便宜了他死在阵中。”
听到青城这样说,孤鸿王先是一顿,然后露出一抹富含深意的笑容来,说道:“你是说那上泉信义吧?”
乍一听到孤鸿王竟提及上泉信义,而非上泉信玄,青城大感震惊,这明显是孤鸿王已经知晓了一切,还顺着青城的话说,算是公开坐实了上泉信义即是贼首的事。
“孤鸿王这样做,一来是顺着我的话坐实了贼首伏诛之事,但他既已知晓真相,那就该是送了个人情给我;至于另一方面嘛,该是告诫我,虽然他会给我面子,但他什么都知道,也是在提醒我不要和他耍心思吧。哎,难怪他只是粗略的看了一眼战报,看来,早就有人‘详尽’汇报了战况啊。”
心中这般想着,青城稳了稳心神,然后说道:“王爷英明。”
一句“王爷英明”说到了孤鸿王的心坎里,他笑着伸出双手扶住了青城的双臂,然后扶起了他,轻叹了口气后,说道:“真是天赐福将,本王之幸啊,呵呵。来,随本王进城,也好让百姓和将士们一睹青城你的风采。”
“王爷谬赞了,您先请。”
孤鸿王拉着青城缓步进入临海城,夹道相迎的百姓忍不住欢呼起来,庆祝大军凯旋。
青城备受关注,孤鸿王亲自作陪,而身为副帅的镇海侯,虽说出力不小,但明显被孤鸿王冷落。他深知孤鸿王是有意为之,不然,以这位穆王爷的城府,就算是装,也不会让人看得出来。
“哼,看来我所虑不差了。就盼望青城你能明白我的一片苦心,我也算是报答了段帅的再造之恩啊。”
孤鸿王带着青城回了临海城,并告知晚间将大摆筵席,款待剿匪大军全军将士,然后就让青城先行回了住处稍作休息。不过青城却并未回军营,而是去了王嫂家。
他坐在屋内,看着熟悉的摆设,和王嫂留给他这个儿子的新衣服,想着王嫂对自己的恩情,不禁陷入一阵回忆之中。
王嫂勤俭持家,处处节省,有了钱也没舍得给自己添些衣物,但却给儿子买好了新衣。在她心里,儿子一直是最重要的,也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
其实青城不知道,人之将死,一脚阴一脚阳,一切都心知肚明,所以她最后其实是忆起了一切,再一次得知了儿子的死讯,才会甘愿赴死,一方面是不想青城有事,因为她有一半的寄托都在青城这个“儿子”的身上,而另一方面,就是青城之前一直担心的事,王嫂再一次直面儿子的死讯之后,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支撑。
但是这一切青城都没有机会知道了。因此他对王嫂满怀歉意,却不知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补偿这个慈母。只能是将她永远的记在心里,不至于被所有人遗忘。
“娘,往后不管儿子去到哪里,都会想着回来看您,和那个我素未谋面的兄弟,绝不会忘记您的恩情。而且我答应您,我会为大牛证明他的清白,不让他白白遭人利用。您的儿子绝不会是卖国通敌之辈,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青城一直怀疑,王大牛是被利用的情况下才会通敌,而非主观意愿,因为他相信,王嫂教出来的孩子,绝不会是非不分。
青城还沉浸在失去义母的悲痛中,却有一人悄然来到了王嫂家门口,看着伤心的青城,紧皱的眉头久久不能舒缓。会是谁在此时来到这里?会是那个内鬼吗?
………………………………
第一卷:少年壮志,初露锋芒 第八十六章 青城苦心,穆煌心痛
青城坐在王嫂家中,想着这位因她而死的慈母,不禁感到一阵伤怀,陷入无尽的惆怅回忆中。而就在此时,另有一人悄然来到了王嫂家,站在屋门处皱着眉头沉思,也不进去,也不招呼青城。
过了许久,青城缓缓的睁开了双眼,轻叹了口气后,开口说道:“你也是来怀念我义母的吗?”
青城身为一流武者,灵觉异常敏锐,早已感受到了来人的气息。只是他知道那人并无恶意,因此并未急着与她说话,这才沉默了许久。而那人听到青城的问话后,仍旧不出声,只是定定的站在那里,也不知是要作何。
来人是穆煌。她之前与王嫂也是见过的,对她的遭遇也是有所了解。王嫂还曾一眼看出穆煌的女儿身,并想为青城说媒,让穆煌做自己的媳妇。因此,穆煌和王嫂也算是认识的。
此次青城带兵出征,危险万分,就没带上穆煌,而是给她留下了一个任务,让她在临海城内查明一事。今日,听闻大军凯旋,青城立下了赫赫战功,穆煌打心底里为他高兴,因此大军回城之后,她就急着去找青城道喜了。
然而到了军营之后,不见青城人影不说,连雷影和疾风也找不见,穆煌找了几个新兵打听,这才得知,青城的娘死在了阵中,他回家去了。
按理说穆煌是知道青城身世来历的,听到此话后该是惊讶或不信才对,因为青城的娘亲是不可能在阵中的。但不知为何,穆煌就好像知道些什么一样,在听闻此事后震惊无比,一路疾跑着来到了王嫂的家中,果然看见了青城。
她猜的不错,死的确是王嫂,但她如何能料到王嫂会在阵中呢?或许答案已经不言而喻。她来到王嫂家中后,看见独自伤怀的青城,不知为何竟有些害怕,更有些愧疚,就像是犯了错的孩子一样,竟不敢走进去面对他,而是站在屋门口,同样陷入了一阵伤感之中。
看着穆煌的样子,青城眉头微皱,气氛明显有些紧张。半晌,他轻叹了口气,站起身来走到屋门口,看着穆煌冷冷的说道:“人都死了,你又何必这样?我想,以我义母心性,该不怪你的,倒是会多谢你。”
“你都知道了?”
听到青城对自己说的话,穆煌先是一愣,然后开口询问,也不知她是在说青城知道了些什么。而青城听她这样问,轻点了点头,解释道:“我义母在城中认识的大人物不多,也就只有你和镇海侯有此本事,能将一个妇人悄无声息的藏到剿匪大军战船上。而镇海侯绝不会答允她,因此不难猜到,也就只有你了。我说的对吗?”
说到最后,青城看向穆煌,表情严肃,略带几分怒气。穆煌听完他的解释,皱着眉头看向他,两人的视线正好对上。穆煌明显被青城的样子吓到,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呆立当场。
而见她这般样子,青城倒未见怜悯,反倒是前进了一步,略带问罪的语气,逼问道:“你是不是觉得这很好玩?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竟能无声无息的将一个妇人送上剿匪大军主帅的战船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