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的词唱完,这个花魁大家起身福礼,便下去了,换得另外一个花魁大家上来。
此时偏厅门缝之内,长乐转头说道:“小妹,你快来看看,这个甘正似乎还可以,年纪轻轻,文才也不错。”
“我不去看。”永嘉答道,一脸的羞涩。
长乐又道:“小妹,你害羞什么,姐姐们陪着你选夫婿,总能选到个好的。你自己不看看,到时候可别后悔。”
“我就不去看。”永嘉还是不愿上前。
长乐也无法,只道:“你不来看罢了,姐姐帮你盯着。”
却见新出场的花魁大家手中拿着几张纸,落座中央,礼节之后,开口:“奴家是遇仙楼李一袖,刚刚遇仙楼传了佳作来,请诸位相公一听。”
赵允让闻言答道:“且唱,诗会本就是所有文人共同之事,也该听听别处的好词。”
李一袖落座,琴已调好,开口已唱。
………………………………
第四十四章 大姐你尽胡说
李一袖先唱的就是甘奇那曲《木兰花慢》,这就是所谓诗词互通了,真正佳作,还是能通过这种方式出现在王府这个主会场之内的,以往也是这般惯例。
《木兰花》一曲唱罢,李一袖翻过纸张,便准备下一曲了。
却听头前赵允让忽然开口问道:“此乃何人所填之词啊?”
李一袖连忙答道:“回禀王爷,此乃汴梁甘奇之词。”
赵允让闻言想了想,记忆中没有这么一号名字,便左右去看。
欧阳修也低头想了想,看到赵允让投来的眼神,答道:“王爷,在下似乎也未听说过此人。”
赵允让点点头,左右扫视一番,又道:“诸位可有听过这个汴梁甘奇?如此佳作,今夜怕是能居首也。”
欧阳修也说道:“当真好词,有此一词,不枉今年诗会一行。”
在场所有人都在摇头,似乎没有一人听说过此人。
连甘正听得甘奇的名字,也并未在意,他如何也不可能把这般好词的作者与那个自小浪荡的甘奇联系在一起,便也只以为是同名而已。
没想到包拯却笑着开口了:“王爷,在下倒是听过此人,更认识此人,年少不过十九。”
“哦?包待制竟然认识此人?说来听听,可是府下官学的学生?”赵允让问道。
包拯摇摇头:“非官学学子,此人家住汴梁城外,说起来还被人告到过府衙公堂,也曾持帖到府中来拜会过,写得一篇《秋兰赋》,文采斐然。”
甘正闻言一惊,立马看向包拯,心中直觉得包拯肯定是弄错了,想站起来说话,却又不好打断诸位大佬的话语,一脸的着急之色。
“秋兰赋?包待制既然都说风采斐然了,那一定不假,此赋可有携带啊,取来瞧瞧。”赵允让说道。
“并未携带,不过在下派人去取一趟也无妨,稍等片刻就是。”包拯答道。
赵允让点点头。却是欧阳修又开口:“既然要去取东西,不如一并叫人把这个甘奇唤来坐坐。”
“也好。”赵允让说道。
包拯回头一招,自然有随从上前听候吩咐。
李一袖此时也开心得紧,似与有荣焉,开口说道:“包待制,甘奇此时人在遇仙楼,往遇仙楼去请就是。”
大厅中的这一幕,偏厅里的长乐看在眼中,连忙回头说道:“小妹,这个甘奇的词当真是好,而且还年轻,不过十九。就是不知道俊俏与否,小妹,你这回一定要来看看。”
永嘉县主赵宗兰却还是摇摇头说道:“我不看,大姐你看就是了。”
“你再不来看,今夜这诗会就要结束了。这个甘奇还写了一篇《秋兰赋》,岂不就是写给你的吗?稍后开封府包待制派的人就会把赋取来,你不来听听吗?”大姐长乐实在是操心得紧。
永嘉姑娘想了想,说道:“人不是还没来吗?”
大姐长乐闻言一喜,说道:“人来的我就叫你。”
永嘉不置可否。
大厅之内,便听赵允让开口:“继续唱。”
李一袖立马又开唱,再唱苏轼的《虞美人》,一曲唱罢,满场士子们面色皆沉,要说刚才一曲佳作,对于他们而言算是压力的话,再来一曲如此佳作,那就是打脸了。今日这汝南郡王府内词作无数,佳作也不少,但是偏偏不知道哪里来的两个人,硬生生就把他们都给比下去了。众人岂能不黑脸?
果然赵允让已然双手一拍,击出了掌声,开口说道:“好好好,好文才,此词何人所做啊?”
李一袖更是大喜,连忙答道:“此词作者,眉州苏轼。”
赵允让左右扫视着,这回倒是有人认识,只听欧阳修答道:“王爷,在下知道此人,其父苏洵曾带着他到府上来过,青年才子,颇为俊朗。其还有一弟,名唤苏辙。”
欧阳修话音刚落,中间的李一袖连忙接道:“欧阳学士,奴家这里正好还有苏辙一曲。”
“唱,唱来。”欧阳修直接开口。
李一袖直感觉今日诗会,就属她最出彩了,心情极好,连忙再唱苏辙一曲短词《浣溪沙》。
再看满场诸位士子,一个个臊眉耷眼,低头不语,直觉得酒菜都难以下咽。唯有曾巩一人还自在非常,心情不错。
赵允让已然开口在问:“这兄弟二人可是也在遇仙楼。”
李一袖连忙再答:“回禀王爷,此二人与那甘奇都在遇仙楼,这些词都是遇仙楼传来的。”
“着人去一并唤来落座。”赵允让开口说道。
一旁的赵宗实听得父亲话语,已然转头招人,吩咐下去。
偏厅里的大姐听得又有兄弟二人,高兴非常,转头说道:“小妹,又有两个青年才俊,一会就请来了,这回有得挑了。”
永嘉县主赵宗兰闻言,答道:“大姐你怎么可以这般三心二意呢??”
大姐闻言笑道:“你可是想看那《秋兰赋》,也对也对,你是兰儿嘛,秋兰赋好。那就先看看秋兰赋再说。”
永嘉又不太乐意了,说道:“大姐你尽胡说。”
“做姐姐的还能不知道你个小妮子,等着《秋兰赋》来吧,来的时候喊你,你可要应着。”大姐似乎看透了一切。
此时的遇仙楼,甘奇面前皆是人,酒杯没有停过。
这位过来说:“在下汴梁胡得明,见过甘公子,同饮此杯。”
那位也说:“在下河间李平山,甘公子,请!”
甘奇是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
苏轼苏辙兄弟俩亦然,也是一杯接一杯,今日这遇仙楼,主角已经出来了,就是这同行三人。
旁边还有人在调笑着“诗会如厕许仕达,怕闻甘奇木兰花”,倒是合仄押韵。
新出来的姑娘甚至也开口:“奴家见过三位公子,不知奴家有没有荣幸能得甘公子与二位苏公子的词。”
苏轼大手一挥:“取纸笔来。”
苏辙随后说道:“我家兄长一词,价值千金。姑娘可准备扫榻相迎?”
姑娘闻言一个大脸红,只说:“只愿苏公子下次还来。”
轮到甘奇了,甘奇手一摆:“我喝多了……写不出来。待我回家好好读一段时间的书,下次再来写。”
这话甘奇是真心的,读书是一定要读的,还要真用功去读,考试可不是填词,文抄之法不可取了,还是要下一点真功夫,好在甘奇看那些经史典籍并不吃力,只要下点功夫,考试问题不大。
宋朝科举,还是很开放的,经典这些基本功之外,主要考的还是治国理政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两世为人的甘奇来说,那是天生占优的东西,侃侃而谈不在话下,先进理念也不在话下。甘奇差的主要还是经史典籍的基本功上,需要恶补一番。
姑娘闻言好生失望,好在苏轼还真动笔一气呵成了。姑娘得了安慰,唱得也开心。
却是不得片刻,甘奇三人在众人轮番进攻之下,已然摇头晃脑起来。
苏辙有些顶不住了,开口说道:“甘兄,回吧?”
甘奇点点头:“回,喝不下去了,今夜到你们家借宿一晚。”
夜已落幕,出城是出不去了。
“这是自然。”苏辙答道,低头一看,苏轼好似趴在了桌上。
两人把苏轼一架,甘奇开口:“诸位,酒已多,来日再会,来日再会。”
便也有人上来拉劝:“甘兄,时候还早呢!”
甘奇唯有连连说道:“来日方长,来日方长,往后我三人定会多来这遇仙楼,再会再会。”
甘奇与苏辙两人架着苏轼往外而去,还有许多等候出场的姑娘们皆是一脸的不舍,也只能等这三人下次再来了。
………………………………
第四十五章 匠气有余,灵动不足
甘奇与苏家兄弟摇摇晃晃而走,苏家在汴梁外城租了一个二层小楼,最简单不过的二层小楼,多甘奇一人睡觉倒也住得下。
老父苏洵见得三人摇晃而回,倒也不生气,还一脸微笑,颇为自得。
苏洵这一辈子做得做成功的事情,莫不过于生了这么两个儿子,其实苏洵并不只有这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大儿子与一个女儿,只是这个大儿子与女儿都早夭了,只剩下苏轼与苏辙了。
苏洵对这两个儿子的自信,那也是无与伦比的。有人曾经在苏洵面前吹嘘哪个豪门大家的儿子,说那才子聪慧不凡,读书都只需要看一遍。苏洵没好气回了一句:你这话也拿来说,说的好像谁家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似的?
故事是故事,古往今来,能生出这么两个文才绝顶儿子的,大概也就苏洵一人了。
两个儿子吃酒吃嘴了,苏洵也毫不生气,对于上门借宿的甘奇,也是热情非常。
甘奇三人已然上床呼呼大睡了。
那遇仙楼里却连续来了两拨人,一拨进门就喊:“汴梁甘奇是哪位?甘奇是哪一位?汝南王有请。”
满场众人惊骇过后,连忙有人答道:“甘奇……吃多了酒,回了。”
“什么?回了?何人知道他家在哪里?”
“不知,不知。”
“不知晓,我等也是今日才识得此人。”
话音刚落,又有几人飞奔而来,大喊:“苏轼苏辙可在?汝南王有请。”
“这……这算什么事啊,要是知道还有这一遭,适才我等如何也要把三人留住才是。”
“唉……这般大好机会,方才我等就不该如此敬酒,误事啊误事啊。”
“当真误事,都怪我等。”
两拨人悻悻而走,垂头丧气,便也知道回去兴许少不得挨几句骂。
汝南郡王府,气氛似没有之前热烈了,许多士子手上捏着大作,却又不太好意思往前去递,唯有继续冥思苦想,皆因为珠玉在前,随意出手,便是个高下立判,反而不美。
憋吧,大多数人都在憋,如何也想要憋个大招。
甘正却频频回头看向大厅之外,他此时也起了一些疑惑,生怕到时候门外进来的当真就是自己认识的那个甘奇。
想到这里,甘正又摇摇头,只觉得不可能,肯定是弄错了,重名而已。那甘奇是同他一起长起来的,甘奇有几斤几两,他岂能不知?别说填词了,给本《论语》,甘奇都背不出来,别说背,读起来只怕也是结结巴巴的。
当甘正见得进门来的人当真没有甘奇之时,甘正心下一松。
却见一人忧心忡忡上前禀报:“禀告王爷,甘奇与苏轼、苏洵三人皆未请到。”
赵允让闻言面露失望,问道:“缘何没有请到啊?是他们不愿意来吗?”
“王爷,不是他们不愿意来,是小人并未寻到这三人,只听旁人说三人吃多了酒,先行离场了,小人也未打听到三人住处所在,还请王爷恕罪。”
赵允让闻言稍稍叹息,又道:“三人同行?”
“王爷,听旁人说三人乃好友,同行与会。”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果不其然啊,如此三人,还是好友,便是惺惺相惜,也算美谈。罢了,今日不见,来日总能相见。”赵允让的心态与其他人不同,他并没有那些朝堂关系或者文人圈子之类的利益问题,他一个皇家大总管,单纯就是惜才之意。
一旁的赵宗实闻言也道:“父王,只要人在汴梁,总有相见之时,会考在即,放榜之时,想来也能寻到三人。”
话说到这里,偏厅的门缝里,长乐县主也是一脸失望回头说道:“小妹,这回好,一个都见不着了。”
永嘉闻言,脸上似有失望,却又在掩饰,口中答道:“见不着就见不着吧,有什么大不了的?要说甘奇那曲《木兰花慢》,填得还算不错,但是我却知道,不过就是屈原之《天问》罢了。”
永嘉之言,自然不错。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还真是模仿一千多年前屈原《天问》而作。可见这个永嘉县主赵宗兰当真是饱读诗书,一眼看穿。
但也并非就是说这曲词不好,好是绝顶的好,即便是模仿,也是绝顶的好。永嘉故意这么说,似乎也在掩饰着什么。
大姐长乐闻言撇了撇嘴,说道:“你若是这般眼高于顶,如何还嫁得出去?”
永嘉闻言不答。
却听门外大厅里,包拯忽然开口问道:“《秋兰赋》可有取来?”
一个小厮连忙躬身上前,把《秋兰赋》从怀中掏出:“回禀包待制,取来了。”
包拯接过一展开,看着笑了笑,亲自起身往赵允让身前去,说道:“王爷看看。”
赵允让接过,三四百字,粗略一读,连说几句:“好,好,好,当真写得好,文采斐然。”
千古名赋,自然写得好。
欧阳修看了看包拯,眼神微微一眯,似有不爽。欧阳修与包拯两人之间,似乎真有嫌隙。就如狄咏所言,欧阳修屡次在包拯升官的问题上发难,包拯似乎也因为欧阳修的发难,在升官问题上屡次碰壁。
包拯今日关于甘奇的这些动作,显得过于热情,一篇赋而已,在这些大佬看来,其实算不得多么重要之事,包拯却还故意叫人回家去取来。
这里面有没有与欧阳修较劲的意思?
难以猜测。
却见汝南郡王赵允让忽然把赋往欧阳修这个文坛魁首递过去,说道:“欧阳学士也看看,当真是好,此赋虽然短短几言,却是才气冲天。”
欧阳修换了一个笑脸,然后结果赋,一读之后,点点头道:“王爷所言不差,当真极好的一篇赋,辞藻华美,咏物抒情,品洁高雅,不同流俗,清高自持,颇有君子之风。四六为言,骈章工整,文笔灵动流畅。难得之作也。”
欧阳修还有些读书人的风骨,好就是好。连夸奖的言语都显出文坛魁首不凡的文采。
但是夸奖的话语说完,欧阳修却又道:“只是,只是这笔字,匠气有余,灵动不足,差了一筹。与文采颇有些不匹配。”
赵允让闻言哈哈大笑:“欧阳学士何必过于苛刻,字可练,文章乃天生。此甘奇,大才也。”
包拯闻言已然不多说,回到自己座位,还是个面无表情,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欧阳修闻言笑了笑,说道:“王爷说的是,在下苛刻了。来人,继续唱。”
欧阳修把《秋兰赋》还给了赵允让,赵允让又把赋给了赵宗实,赵宗实看得连连点头,还招人过来吩咐,叫人下去好好誊抄一番。
却是那偏厅门缝里的长乐,连忙对门外一个小厮说道:“小德子,去把那赋拿过来。”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