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猛虎-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安石同学连忙站起身来,作揖拱手:“回禀陛下,此乃甘道坚发明的计算之法,用这些符号来代替数字以及加减乘除,极为方便,计算起来,事半功倍。”

    “哦?朕倒是知晓甘道坚擅长明算之道,却也不知他还能发明一种明算之法,说来与朕听听。”赵祯起了一些兴趣。

    王安石立马拿出一张白纸,开始演示:“陛下请看,此乃一二三四……的数字简便符号,此乃加减乘除,若是大数运算,加减乘除皆有其法,称之为列式计算,其中最好用的就是乘除之道,可完全凭借口算去计算巨大数目,臣演示给陛下看……”

    王安石一通算,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也这么轻松去算。

    皇帝赵祯看得格外惊奇,连连说道:“甘道坚实乃明算之天才也!”

    王安石笑着答道:“臣这些方法,皆学自甘道坚。”

    赵祯看了看王安石,又问:“你与甘道坚关系极好?”

    王安石点点头:“关系甚笃,但凡公事空闲,臣都会到甘道坚处坐一坐,不说这明算之道,甘道坚每每都能语出惊人,对许多事情有大见地,与之谈论,总能受益匪浅。”

    “好个甘道坚呐,朕都有些迫不及待让他为朝廷效力了。”董事长发现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员工,大概就是这种心情。

    王安石也笑道:“陛下安心,转过年来就会考了,以道坚之才,必能高中。”

    “好,你接着算,朕出去走走,透透气。”不知为何,赵祯似乎对王安石信任起来了,觉得王安石不会坑他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在这里盯着看了。

    王安石何其聪明?之后算账,皇帝再也没有来过了,这代表什么?自然代表皇帝对他放心了。刚开始的时候,皇帝几乎就在跟前走来走去,代表皇帝不放心。此时忽然又放心了,这是为何?

    王安石自然知道是为何,带着笑意喃喃自语:“还得多谢道坚……”

    这件事是甘奇捅出来的,如今王安石与甘奇关系这么好,皇帝自然也就信任起了王安石。归根结底,是皇帝信任捅出这件事的甘奇。

    兴许,王安石给赵祯的这个比较好的印象,会让他崛起之路更快一些。

    算了整整一个下午,天都要黑了,这十万贯前前后后的来去账目,还没有算清楚。

    王安石也该出宫去了,明天接着算。

    出宫去了的王安石,却并未归家,而是第一时间去赶那最后一趟城门。

    因为王安石是真的为难,上司的交代与皇帝的信任,在这一刻冲突了。得找个人去想想办法,弄一个圆滑的两全其美。想办法的人选,王安石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甘奇。

    城门赶上了,王安石出城而去。

    到得甘奇家中,还赶上了晚饭,蹭了几杯酒之后,王安石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等着甘奇的建议。

    甘奇也皱眉在想,这件事还真不好弄,一边是顶头上司,得罪不得,一边是皇帝,也得罪不得。

    甘奇问道:“介甫兄,你今日算账之时,那账目之中,可觉得有什么问题?”

    王安石摇了摇头:“并未算出什么大问题,真要有大问题,当也不是这基本账目能算得出来的,京城还比较近,那夔州之事,谁能知晓?总不能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千里迢迢派人去查吧?”

    甘奇又道:“既然如此,那账目就算到这里了,不用再算了。且问问介甫兄,若是十万贯的粮食,从京城运到夔州,需要多少人手?需要多少天?其中火耗多少?”

    甘奇这是换了一个思路,找问题,并不难,若是别人准备的东西找不出来,那就得找一找别人没有准备的东西。

    王安石在许多地方任过职,对于这种问题自然清楚,想了一想之后,拿手敲了敲桌案,恍然大悟:“道坚果真是聪慧啊,京城出去多少粮食,夔州接收多少粮食,两相一减,那就是途中的火耗。按理说十万贯能买十二万八千石粮,从汴梁到夔州,若走北道,月余可到,人手车马,四五千人,两百多辆车,火耗若是细算,当也超不过一万两千石。”

    “如何?”甘奇问道。所谓火耗,就是运粮食的途中,人吃马嚼的消耗,以及一些破损泄露之类的意外损失。

    王安石眉头一挑,说道:“差额至少有七八千石之多。”

    甘奇微微一笑。

    王安石也笑道:“妥了。”

    甘奇还叮嘱一语:“介甫兄当与陛下暗示一二即可,不必说明。”

    王安石懂得这个道理,连连点头:“这就不是我算账的错了,嘿嘿……”

    甘奇也笑出了“嘿嘿”声,这回韩大相公总不能又说沉船了吧?皇帝的十万贯,就审计出了七八千石的差额,一共花出去了一百多万贯,这其中的差额有多少?十万贯是至少的。也就是说有大几万贯进了私人口袋,几乎就是十分之一了,虽然还不至于如何让人触目惊心,但是也足够了。

    哪些人拿了这些钱?韩琦是怎么办事的?韩琦是怎么监管的?

    甘奇举杯与王安石痛饮,然后就坐看风云起了。


………………………………

第三百一十七章 还是道坚高明

    王安石得了高人点化,再算起账来就轻松多了,账本上怎么写,他就怎么算,也不去仔细思考其中的问题。

    账算完了,交到皇帝手上,王安石还有禀奏:“陛下,臣已极为认真把账目盘算完毕。”

    “可有差错?”赵祯比较关系这个问题。

    “回禀陛下,差错是有,但是不大,只在零头,最大的一笔误差,也不过三石七斗粮。”王安石回答着,盘账这种事情,一般而言,是一定能盘出误差的,误差大小而已。

    赵祯有些失望,又问:“当真没什么问题?”

    王安石摇摇头:“陛下,以账目而言,倒是真没有什么问题。”

    “也好,罢了吧。”赵祯差不多死心了,他对王安石有信任,既然王安石说没有什么问题,再找别人来算,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忽然王安石又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有一些很小的地方不太正常,不知当讲不当讲。”

    “直说无妨。”赵祯并不是很惊喜,因为王安石都说是很小的地方了,想来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王安石点了一下:“陛下,臣只是觉得东京发出去的粮食与夔州收到的粮食数目对不上。”

    赵祯也未多想,只答:“那自然是对不上的,途中总有火耗,总不能运粮的人马不吃不喝了。”

    “哦,是臣无知了,陛下恕罪。”王安石还赔了罪。

    赵祯摆摆手,示意王安石可以回去休息了。

    王安石急忙拍着屁股就跑,他要圆滑,此地不宜久了,再留一会儿,就圆滑不起来了。

    赵祯叹了一口气,低头看着这一叠账目,稍稍整理一下,往旁边一放,事情大概就这么过去了。

    忽然,赵祯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哪里不对劲了?

    王安石当的是什么官?三司度支判官,都当到度支判官了?还不知道火耗这件事?那他是怎么升上来的?这么多年官是怎么当的?每年辖地的赋税是怎么押送的?

    如果王安石真的连火耗的不知道,赵祯现在立马就得翻桌子让王安石回家种地放牛了,还当什么官?

    赵祯连忙又把刚刚整理好的账本拿来翻看一下,就看东京发出去了多少粮食,夔州收到了多少粮食,两相一减,皱眉想了想,然后大声喊道:“来人呐!”

    内侍李宪立马出现在眼前:“陛下吩咐。”

    “赶紧去把王安石叫回来,好好与朕说一说。”赵祯手在空中勾了几下。

    李宪见得皇帝如此着急,立马躬身后退,就要去追人。

    但是李宪才刚刚走到门口,还未来得及转身而去,就听赵祯又道:“回来,,王安石这厮倒是聪慧,罢了,让他去吧。”

    李宪一脸懵逼,也不知道皇帝这葫芦里是卖的什么药,不过身为内侍,不用他管的,也就不该多问,安安静静退到一旁就行了。

    “去把……”赵祯话语停顿了一下,也是在想,然后又道:“去把上年给西北渭州运军粮的账目找来给朕看看……嗯,多找一些,秦州运送军粮的也找来,去年的也找来,前年的也找来。”

    赵祯是想拿这些各地运送粮食的账目来对比一下。四千多人,来去两个多月,怎么吃得了两万石的粮食,一个人一个月要要吃两三石粮食?一个人一天要吃十几斤粮食?

    事情要闹大了,赵祯本只是想对比一下而已,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对比,忽然发现每次运粮,一个人一天都要吃上十好几斤粮食……

    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一个人怎么可能一天能吃得进十几斤的干面?吃得进十几斤的干米?这显然就违背了常识。

    气得赵祯把账本挥落一地,吓得一旁的小太监李宪头都不敢抬。

    “去,去把韩琦与宋祁都叫来,把……把包拯也叫来。”包拯必须叫来,御史台大喷子,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出了皇宫的王安石,还一脸担忧,担忧老皇帝没有听懂自己的暗示,回到三司衙门,三司使宋祁早已派人等候在门口,王安石一回来,就被宋祁叫去了。

    宋祁可是等很久了,见得王安石,开口就问:“介甫啊,此番算账,可有算出什么问题?”

    王安石摇着头:“回宋相公,并未算出什么大问题,最大的一笔差池,也不过三石七斗粮,陛下倒也并未说什么。”

    宋祁心头一松:“好,这般就好,介甫辛苦了,今日就早早回去休息着,若是觉得太累,明日也可休沐一天。”

    宋祁这么担心,还是因为他这个三司使当的时间太短了,离开京城这么多年,他在京城里也并没有什么心腹,这三司衙门之中,就更不谈有心腹之人了。没有心腹,宋祁自然就会担心,之所以当时推荐王安石去帮皇帝算账,不仅是因为王安石擅长明算,更是因为王安石与他一样,也是个三司衙门的新人,在京城也没有什么跟脚关系。

    用别人宋祁不放心,唯有用王安石这种新人比较让人放心,至少,就算王安石不帮他,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关系去害他。

    这也是当领导的技术,但凡来了一个新领导,总喜欢在一段时间之后提拔一些新人,提拔一些单位里没有什么跟脚关系的人,如此培养成心腹,最是省力。

    只是宋祁对王安石,还是缺乏了解。

    王安石谢完宋祁,转头回家,刚走到门口,就看见几个小太监飞奔进来,开口说道:“宋相公,快快,陛下急召。”

    宋祁愣了愣,走出几步到王安石身边,又问:“介甫,陛下那里账目当真没有什么问题?”

    王安石一本正经说道:“宋相公,下官算了两日,当真没有算出什么大问题,就算所有的小问题加在一起,也不过百十石的差错而已,这算不得什么。宋相公放心就是。”

    宋祁一边看着王安石,一边火急火燎往外赶去,几个太监还在不断催促,大事有些不妙啊……

    王安石慢慢出得衙门,不知为何脸上忽然出现了一点笑意,王安石自己也察觉到了,连忙把笑意收了回来,口中还喃喃一语:“还是道坚高明!”


………………………………

第三百一十八章 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要滚蛋?

    宋祁带着忐忑来到皇帝的书房之内,韩琦与包拯已然早到,因为两人办公的衙门离皇城比较近。

    皇帝似乎也还没有说正事,知道宋祁也到了,皇帝赵祯才抬手示意了一旁的太监。

    太监从外端进来一个大盘子,盘子上都是白白的面粉。

    韩琦看了看宋祁,宋祁硬着头皮上去问了一语:“陛下,不知这是何意啊?”

    韩琦抬手一指,说道:“这是十五斤面,敢问……一个人一天怎么吃得完这十五斤面?”

    皇帝出考题了,宋祁连忙去想,一个人到底一天怎么吃得进去十五斤面呢?这些面要是做成烧饼或者馒头,一箩筐都装不下,一个人怎么才能在一天时间内吃进去呢?

    宋祁皱眉苦想。

    包拯已经上前一步答道:“陛下,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一天时间内吃完十五斤面。”

    赵祯摆摆手:“不,就有人吃得进去,还不止一个人有这么大的肚子,包卿,你说此事奇怪不奇怪?”

    包拯闻言也愣了愣,还一本正经问道:“陛下,世间当真有胃口如此大的人?”

    宋祁是心慌慌之间,没有会过意思来。包拯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皇帝在说什么。

    韩琦聪明了,转头就想到事情出在了粮食上,连忙上前问道:“陛下,可是赈灾钱粮的账目出了差错?若是账目出了差错,臣一定详查,定要把那贪赃枉法之辈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宋祁方才恍然大悟,这尼玛是被王安石坑了?

    没有想到皇帝立马说道:“账目倒是没有什么差错,几十石的来去,情理之中的事情,倒是不必如何详查了。”

    宋祁大气一松,还好还好,王安石没有坑自己,这个没有跟脚关系的三司衙门新人,还是知道进退。

    韩琦开口又问:“陛下,不知到底是哪里出现了差错?”

    皇帝赵祯竟然笑了笑,又问:“这世间到底有没有人一天可以吃得进十五斤面?”

    包拯愣愣一言:“适才陛下不是说有这般的人吗?”

    韩琦是懂了个大概,答道:“陛下刚才是说笑,世间怎么可能有人一天吃得了十五斤面。”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韩卿所言在理,世间当是没有这般能吃之人,为何偏偏枢密院派出去运粮的四千人就一天能吃十几斤面呢?”

    这特么是个问题。

    韩琦第一时间一脸惊骇,答道:“还有此事?”

    赵祯把两本账目一摊,然后开口说道:“东京发粮十二万八千六百一十石,夔州接粮十万九千零五石,途中耗费了约莫一万九千石,这粮食是如何耗费的?”

    韩琦眉头皱起来了,转头看向宋祁,宋祁也是脸色一变。

    事情出在哪里?出在两人都各自回去核对账目了,没有一起核对过。没有出这件事之前,韩琦只想着自己到处筹钱筹粮,功劳甚大,如今灾情稳定下来了,他又一次在皇帝面前露脸了,这宰相之位也就越坐越稳了。

    宋祁回京,那也是风风光光的,才刚回京上任,就带着亲自赈灾的功劳,刚回来的时候,朝会上皇帝赵祯,那也是把宋祁好一通夸,劳苦功高,保江山社稷安稳之功臣。

    两人都只想着自己立功了,皇帝也夸奖了。哪里想到,转过头来就出事了?

    哪里想到还会因为钱粮这种事情出事?

    他韩琦,相州豪门,靠这几石粮食发财?什么贪污这种事情,他韩大相公压根就看不入眼。

    他宋祁,那也是一地豪富人家,从晚唐开始,他们家就出大官,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一地豪富,怎么可能与贪污这种事情扯上关系?

    一个首相,一个三司使,官都当到这种地步了,也没有必要去贪污了。

    两个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贪污这种问题。

    两人频频对视,包拯已然黑脸,大手一挥,嗓门一起:“岂有此理!救灾之钱粮,也敢贪墨,定要严查,严惩不贷。”

    包拯的大嗓门,几乎都把房梁上的灰尘都震下来了。

    韩琦连忙附和:“包中丞所言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