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楼门口的街道,围观之人越来越多。
倒也不需要围观之人发问,已然有人对他们说:“今日是我汴梁士子捐善款的日子,你们都看看,看看我等圣贤子弟是如何关心黎民百姓的,城外几万灾民,我等同心协力,当力保他们有饭吃饱,有衣穿暖。”
“好!”
“好!”
围观之人,喝彩连连,掌声热烈。
一个一个的士子,昂着头,这一刻荣耀无比。
账房带着几个徒弟,忙得大汗淋漓,也是甘奇事先嘱咐的,一定要算得清清楚楚,账目也要做得一丝不苟。
胡瑗走到甘奇身边,开口说道:“道坚,这么多钱,救灾绰绰有余了,怕还有多,这余钱当如何是好啊?”
胡瑗是担心,昨夜之时,他还担心募捐的善款不够灾民开销。此时担心的钱太多了,拿在甘奇手中,会是个大麻烦。
甘奇自然早已想好,把那慈善基金会的事情与胡瑗说得一番。
这么天才的想法,这么天才的操作,胡瑗哪里见过这样的商业运作?不仅在报纸上公开账目明细,还要不断募捐,扩大基金,甚至还听甘奇说后期要用基金进行投资,扩大盈利,让慈善基金一直运作下去,专门用来救灾。
慈善基金会,把胡瑗听得是目瞪口呆,看着甘奇,愣愣问道:“道坚,这都是你昨夜想到的?”
甘奇点点头:“嗯,都是学生昨夜谋划的,若是这基金运作得当,可保一直延续下去,天下哪里有灾,便可救哪里,可为朝廷节约许多公帑,让朝廷度支减小许多压力。”
“好啊,好啊,道坚,如此利国利民之举,竟然只是你昨夜临时之思。以往老夫只觉得你有才,乃是栋梁之才。而今老夫是真见识到了你的能力,你当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之大才,真希望老夫能多活写年月,能亲眼看到你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胡瑗说着话语,脸上依然不是欣慰,而是憧憬,是期盼。
甘奇笑答:“先生过誉了,不过都是些许小道,学生如今之想,就是想着如何把基金运作好,一定要赚得更多的钱,定不能有亏损,否则难以向众人交代。”
“老夫今日忙完,回家便去把道坚昨夜之举,今日所为,还有这个基金会之事,一并写成奏折,禀到御前,好叫陛下也知晓,知晓这世间出得了一个甘道坚,一个治世之良臣,一个古往今来难出的大才。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胡瑗说得有些激动。这个基金会的组建与运作,实在出乎了他几十年的认知范围,这世间竟然还有这种救灾之法,开万世之先例,福泽子孙后代。
甘奇已然在大喊:“李掌柜,呆霸,且先带人去买粮,买锅,买柴火,出城直接去煮。蔡确,你去开封府,请何捕头与郑捕头派人协助管理秩序。子祥兄,你走一趟皇城司,去寻押官李明,开封府人手定然不够,请他也调派人手到城外协助管理。”
几人上前拱手,带着人与钱飞奔而去。
不得多久,铁锅已然支在了城门之外,粥香弥漫几里。无数的灾民蜂拥而来,在许多衙差与军汉的呵斥声中,慢慢排起了长长的队列,一眼望不到头,还有无数人正在四方城门往这边赶来。
放粥的小厮一边放粥,还一边与每个领粥的人说道:“明日,明日这粥就不白放了,得拿柴火来换啊,记得啊,吃饱了就去捡拾柴火。”
“多谢善人,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没齿难忘!明日一定多多捡拾柴火送到此处来。”破碗在手,这人也顾不得粥还滚烫,话语说完,就低头去喝。
又听旁边一个儒生说道:“不是什么善人,我等是慈善基金会的,是慈善基金会再此放粥。”
“慈善基金会?这是个甚么物什?”排队的人开口问道。
儒生蔡确,开口解释:“慈善基金会,就是汴梁城里上千士子出资组建的一个……会。专门救治灾民的,此会乃是我先生甘奇甘道坚主持成立的,有了这个会,保证你们这些灾民今年饿不到一顿饭,来年也还能领到一些粮食回乡耕种。”
“感谢慈善……会,感谢慈善会大恩大德……”
“是慈善基金会。”
“感谢慈善金会大恩大德,活命之恩,没齿难忘,待得度过此灾,来日一定来感谢金会一饭之恩。”
“慈善基金会,明白吗?不是什么金会,是慈善基金会。”蔡确不厌其烦在说。
拿柴火换粥,这是节约开支的办法,因为买柴火也要钱。这必然也是甘奇交代的。
宣传慈善基金会的事情,显然也是甘奇交代的。
无数人领了粥,蹲在地上狼吞虎咽。吃完又再一次走进队列里开始排,却并没有来赶他们走。
唯有旁边不远,又支起了一个简易炉灶,铁锅架上,立马旁边围去了无数人。
沿着河道,一个一个的锅被支起来,粮食倒入锅中,直接在汴河取水,燃起柴火。
场面浩大非常,震撼无比。
甘奇站在叠拱桥之上,笑意盈盈,胡瑗也在身边,亲眼看着这般场面,更多目光却在甘奇身上。
胡瑗对甘奇,是真的满意,满意到不能在满意了,却还听得胡瑗玩笑一语:“唉……只后悔老夫当初没有在官场钻营几番,若是老夫如今为相公,定要让道坚你扶摇直上,年年升三级,几年当宰相。”
甘奇笑着答道:“先生如今去钻营一番也不晚啊,学生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胡瑗闻言,竟然当真转头就走。
甘奇连忙问道:“先生去哪里?”
“嘿嘿……老夫觉得你此言在理,时不我待,马上就去钻营一番,好让道坚你坐享其成。”胡瑗已然笑着下得叠拱桥。
………………………………
第二百七十六章 胡大儒的钻营之法
在汴河沿岸忙碌了一天的甘奇,夜晚回家,直接坐到了书房之内,开始撰稿,新一期的京华时报,几个版面,不仅要大书特书汴梁士子踊跃捐款救灾的事情,也还要把慈善基金会的事情事无巨细写个说明。
夜里掌柜的来报了账,一共募到的善款数目,连甘奇这个见过各种世面的人都没有预料到,竟然多达七万多贯,此次救灾之用,最多三四万贯就够了,剩下的钱,就是基金会的原始资产了。
甘奇甚至列出了许多规章制度,有管理委员会,有监察委员会,有运营负责。胡瑗大佬,一个人身兼数职,管理委员会会长,监察委员会会长,名义上的运营负责人。
甘奇甚至都开始挖空心思给这个慈善基金会找投资项目了,不过路还是得一步一步走,得慢慢来。
赚钱,甘奇是专业的,只要甘奇想赚钱,办法多的是。钱这种东西,在中国,历朝历代,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权势才是最重要的。豪富不一定有权势,也不一定守得住。有权势,那就什么都有了,真要要权势了,甚至也就不需要钱了,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手到擒来的东西,甚至都懒得去手到擒来的东西、没必要去手到擒来的东西。非常时期,此处不要乱章评
书房里一番忙碌,一番思索之后,甘奇半夜才休息。
却是胡老头比甘奇还敬业,也在书房里奋笔疾书,写了改,改了又写,一夜未眠。大清早胡老头就带着自己写了一夜的东西出门而去,到得皇城左掖门,把东西递进的皇城,方才回家休息。
左掖门,便是皇城平常时候与外界沟通的宫门,胡老头比任何人都敬业,门还没开就到得这里,这门都是他叫开的。
待得胡瑗回家呼呼大睡之后,几个相公才姗姗来迟。韩琦领头,从左掖门进皇城而去,去给仁宗赵祯汇报工作。
此时的韩琦,倒也算敬业,几乎每日大清早就来汇报工作。倒也不知为何后来到得神宗初年的韩琦,连皇帝朝会该他值班,他都懒得去了。
仁宗倒也起得早,年纪大了,睡眠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天不亮,就已经睡不着了。
此时的赵祯,坐在书房之内,一边喝着羹汤,一边翻阅着今天的奏折。其实大多数官员的奏折,是并不送到皇帝这里的,而是直接送到中书门下去的,先让那些相公们过目。
相公们看完之后,会做批注,也多会提出意见,不重要的,一般就会按照相公们的意见办理。相公们不好轻易定夺的,就会送到皇帝那里去,让皇帝定夺一番。若是皇帝也觉得不太好定夺的,就会到朝堂上大范围商议讨论,最后皇帝听从各方意见,再来权衡定夺。
但是大儒胡子,脸就要大一些了,他奏的大多也不是什么政务之事,一般而言,胡瑗所奏,更多是劝勉之类的东西,劝勉的对象就是皇帝。比如皇帝近来多玩乐,胡瑗就要上书皇帝,不要玩乐。皇帝多喝酒,胡瑗就要上书皇帝喝酒误事,不要多喝。有时候皇帝做了好事,胡瑗也会上书夸奖一番皇帝。
有时候胡瑗对圣贤有了什么新见解,也会上书皇帝做个说明,其实就是给皇帝上课,让皇帝多多学习,学习使人快乐……呃……进步。皇帝也要进步,皇帝有时候也会主动召见胡瑗,让胡瑗给他讲讲圣贤经典,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个好皇帝,将来死了,几十年皇帝生涯的最后评述,也离不开这些清流大儒的口碑,胡瑗就是这些清流大儒的领头人,青史留名也是皇帝追求的。
所以赵祯死后,选来选去,谥号曰“仁”。这些清流大儒们,还是对得起他的。历史上的反面典型很多,周厉王,隋炀帝,你看看,多难听,遗臭万年。宋仁宗,多好听,这个名头一听,就好得不能再好了,千古流芳!
这就是胡瑗这类人在朝堂上干的活。他的奏折也就不必去那中书门下了,往往直接就送到皇帝面前。
胡瑗又双叒叕大清早送折子来了,宋仁宗赵祯,是个爱学习的好皇帝,“迫不及待”翻开了大儒胡子的早读课,一万银耳汤都只喝了一半。
爱学习的好皇帝认真读完了早课,面带惊讶,拍案叫绝,口中连连在说:“此子有才,此子大才!这般的好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好一个慈善诗会,好一个基金会,当真大开眼界,国之栋梁也!”
话语夸完,赵祯又把胡子的早课读了一遍,连韩琦等人进来拜见,赵祯也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等待片刻。
待得赵祯再仔细看了一番细节之后,方才喜笑颜开抬头,左右看了看,然后问道:“韩卿,那救灾之事,处置得如何了?”
韩琦本来今日不准备禀报救灾之事,只因为事情还没有真正办好,得真正办好了再来禀报,如此脸上才有光彩,却没有想到皇帝开口就问,韩琦唯有硬着头皮答道:“陛下,臣已几番安排调度,就在这一两日即可妥当,定会保证原武县的灾民,不会饿死一人。”
赵祯开口笑道:“韩卿,你身为宰相,这办差效率着实差了些啊。”
韩琦愣了愣,不解其中之意,怎么效率就差了?这不才刚发生的事情吗?灾民到京城还没有两日,皇帝怎么就觉得他韩大相公办事不力了?
还好,还好皇帝陛下是笑着说的,不是板着脸说的,韩琦躬身开口:“不知陛下此言是指何事?”
赵祯笑得很是开心,说道:“昨日大早,城外就有人放粥了,七八万灾民,没有饿到一人。你说此人办事是不是神速?”
韩琦还真不知道昨日就有人在城外放粥了,只因为韩琦昨日焦头烂额,到处找钱粮,一个衙门一个衙门跑了一天,累得半死不活的,有人放粥,倒也正常,因为总有心善之人会做些好似。但是要说有人把七八万人都养活了?这韩琦哪里敢相信?这汴梁城大户不少,但是谁会倾家荡产去做善事呢?
韩琦疑惑不已,唯有又问:“陛下,不知是何人有这般能力,能放得七八万人的粥粮?不会是误传吧?”
“哈哈……韩卿却还不信,你且看此折,好好看看,当真教人叹为观止。”心情大好的赵祯,把胡瑗大清早送来的奏折递给了韩琦。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宋的屁股
韩琦看着奏折,心中阴晴不定,脸上的表情却变化不大。
也不知这一刻韩琦心中到底作何想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韩琦的脸被甘奇打了一巴掌。
甘奇一夜就解决的近十万流民的吃饭问题,当朝首相韩琦,却还在四处奔波。
皇帝赵祯就在眼前,正在喜笑眉开,但是这份欣喜,并非来自皇帝最倚仗的宰相韩琦,而是来自那个连功名都没有的士子甘奇。
最重要的是皇帝刚才竟然还说他韩琦办事效率不行。
韩琦挤出了一点笑脸,抬头看向赵祯,开口说道:“如此办法,当真解了朝廷燃眉之急,这位甘道坚,着实不凡。”
却听赵祯说道:“募捐之法,虽然惊艳,但是比起那基金会之谋划,那就算不得什么了,若是这个慈善基金会能如胡瑗所言一直运作下去,那当真是福泽子孙后代之事,此法才是真正教人叹为观止,朝堂无数臣工,却无一人能想出此等旷古之法,偏偏让他一个年轻人想出来了,此子不凡啊!”
心情大好的皇帝把甘奇拿来一个劲的夸,夸得韩琦越发难受,开口说道:“陛下,此法民间去做,倒是极好,但是朝廷却不能做这般事情,若是朝廷参与经商,那便是与民争利,实非良策。”
韩琦这句话,说得有些道理,目的就是想把甘奇这个谋划的功劳给拉下来一点,也把赵祯此时心中的一些激动也降下来一点。
但是朝廷到底能不能参与商业活动呢?这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若是甘奇在这里,定然会对韩琦之语嗤之以鼻,“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词,想来这些朝堂大佬是没有听说过的。
果然,赵祯闻言笑意少了一些,叹息道:“韩卿说得也在理,此事民间去做倒是无妨的,朝廷却做不得这些事情。民富而国穷啊,历朝历代而下,曾几何时,哪里有过这般的朝廷,倒也不知这朝廷问题到底出在何处?”
赵祯身为皇帝,身为天下之主,他的思维模式自然是这样的,朝廷穷得苦哈哈的,入不敷出,但是民间却能富裕成这样,甘奇一夜就能在那些年轻的士子里募到这么多钱,这一点才是赵祯内心之中真正惊讶的地方,甘奇募捐的对象还只是那些年轻的士子,若是真要核算那些豪门望族的财产,那还得了?
富可敌国?
赵祯提出的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但是韩琦又不得不答,所有笑着开口说道:“陛下,民富,则国强,民之所以能富,只因为陛下治国有方,有良政,有善治,才有百姓之富,百姓若是能衣食无忧,必然心向王化,江山社稷,才能千秋万代。若是如暴秦那般,只是压榨百姓,二世而亡国,此乃前车之鉴,万万不可效仿之。”
韩琦说得有道理吗?有点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适合说这个大宋朝。
大宋朝的问题,不是民富国穷,而是真正的民也不富,国也穷,士大夫阶层却富可敌国?
为何会这样?只因为这大宋赵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国家股东是皇帝与士大夫,股东之一的皇帝没钱,是因为皇帝要负担整个国家的运作。另外一个股东士大夫们,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不用负担国家的运作成本。
这就等于有一个公司,大股东赵家分红之后,还要负担公司的运营成本。士大夫们也分红,他们分红,就拿回家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