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猛虎-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甘奇还接了一语:“定好了契约,可先领一头牛回去啊,可别忘记了,一百头牛领完了,也就是两千头牛都订出去了,也就卖完了。诸位加快一些,没有凑够人数的,快快回去拉一拉亲朋好友,左右邻里,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五贯一头的大水牛,这一辈子可就再也买不到了。”

    这种推销的套路,在后世几乎烂大街了。在这个时代,效果显著。

    只见人群之中,立马有许多人着急起来,真正买得起牛,需要买牛的,不是大户人家,因为大户人家没有必要亲自养牛。也不是底层贫农,贫农买不起牛,借牛用一用,还得给牛主一些好处。

    真正买得起牛,需要买牛的,是那些小有资产的富农阶级。比如甘家村的甘三爷,原先就算得上的富农阶级,不过如今甘三爷算是升级了,因为甘正争气了,中了进士。只是如今甘三爷也在头疼,头疼的问题就是甘正虽然中了进士,却迟迟等不到官缺,也就是迟迟还没有安排甘正的官职,兴许再等一等就等到了,兴许这也还需要一笔钱到吏部去运作。

    中进士,是鲤鱼跃了龙门,但也是官场之路的起始点,刚刚开始而已。

    着急的买牛者,有人在人群之中不断寻着熟人,有人已然转头而走,当真回去拉亲朋友好邻里乡亲一起来捡便宜了。

    甘霸看着一贯一贯的钱不断往车架里装,喜笑颜开,口中正与左右人夸奖:“大哥就是大哥,果然不同凡响,说起赚钱,还是大哥厉害。”

    左右铁甲汉子也笑道:“那是自然,大哥是什么人?赚钱对他来说,那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小事。”

    “我就知道,大哥做买卖,那是一定稳赚不赔的。”甘霸一边搂着钱,一边笑道。

    唯有正在忙着写契约的赵宗汉,一边写契约,一边皱眉不止,时不时抬头看着甘奇,担忧不已。

    这事情闹得有些大了,这是诈骗,至少骗了一两千人。这事情一旦出问题,那也是捅破天的问题。赵宗汉担忧的就是这些,担忧甘奇之后该如何收场。

    此时的甘奇,却已走到甘霸身边,开口说道:“呆霸,你速速带人拉着钱去城内各处粮行买粮,钱不够就回来取。”

    “大哥,我带人走了,这边卖牛怎么办?”甘霸问道。

    甘奇催促一语:“你速速去,不要耽搁时间,这边我亲自来。”

    甘霸闻言立马拉着一个刚刚装满钱的车,又吩咐左右拉了几个空车,便往左右去寻粮行。

    在最短的时间里,三千贯钱换了一百头牛,一百头牛卖出去了八千贯钱,八千贯钱换成口粮,供八千人吃两个月,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五百钱,足够了。士卒的饷银不在其中。

    实在不是甘奇愿意用这诈骗的手段,而是那八千军汉嗷嗷待哺,一旦断粮,后果不堪设想,不知多少人要人头落地。

    眼前这道坎,基本算是过去了。

    正在忙碌的甘奇,早已口干舌燥,喝水都没有时间,却也不觉得累,只觉得大气一松。


………………………………

第二百五十章 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

    事情比甘奇想象的还要顺利,才入得潭州城三四个时辰,一百多头牛就都卖完了,或者说两千头牛都卖完了。

    事实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是甘奇今日事情顺利的主要原因。

    几十个铁甲汉子在狄咏周侗甘霸的带领下,正在满城买粮食。

    一个个手拿契约的农户们,喜笑颜开回家而去,只等几天之后狄青大军再路过潭州,便去把那四贯五一头的牛牵回家中去。

    甘奇已然累得虚脱了一般,拿着水囊往口中猛灌。

    一旁的赵宗汉也疲惫不堪,口中却是担忧之语:“道坚,咱们到哪里去变出两千头牛来啊?”

    甘奇摇摇头,说道:“我变不出来这么多牛。”

    赵宗汉闻言大急:“道坚,这当如何是好啊?这不就成了咱们打着狄将军的旗号在此行骗了吗?若是到时候这些农户闹起来,狄将军可就……”

    甘奇点着头:“所以我头前才说,咱们要立马赶回汴梁去。”

    “咱们此时去汴梁能什么用啊?去汴梁也变不出这么多牛来啊。狄将军最多七八日就会到得潭州,到时候……”赵宗汉已然满头大汗,他哪里有甘奇那么大的胆子,更不如甘奇此时淡定。

    “咱们回汴梁,走水路,潭州不远就是大江水道,租一艘快船,从大江入运河,直回汴梁。”甘奇又道。头前其实甘奇也想过大军走水路回京,但是一般码头渡口,并没有那么多船只运载得了八千人马?也没有那么多钱付得起船费。

    整个大宋,水路有这个运力的码头,只有两处,一个在杭州,一个在汴梁,大宋主要的水路运力,都在大运河的河道上。其实也就是把江南出产的东西运道东京汴梁城的这条线路上。反而大江水道,也就是长江水道,船只运力远远比不得运河。

    赵宗汉急得几乎就要跳脚了,说道:“道坚,道坚,咱们得去弄牛啊,弄牛才是正事。”

    甘奇忽然拍了拍赵宗汉,笑道:“献甫,你也不必如此着急,我既然敢这么做,那就是想好了后路。水路回京,最多十来天。此番回京,是去取钱的,没有什么事情是钱解决不了的。待得把钱取来,一一退款就是,再赔付一些,事情也就平息了。”

    赵宗汉听到这里,担忧去了不少,却还是问道“道坚,这一来一回,怎么也要二十多天,狄将军七八天就到了潭州,到时候狄将军该如何应付?”

    “狄将军的应付之法,我自会与他交代。只要大军不乱,狄将军回京之前,潭州之事不发,万事大吉。”甘奇想得很是透彻。

    赵宗汉此时才松了一口大气,说道:“道坚,你总是有办法的,我也相信你一定能把事情处置得妥妥当当。咱们现在就出发,赶紧走,赶紧回京去取钱。”

    甘奇也不多言,又喝了几口水,拿起大蒲扇,牵了马,就往城外走。

    狄咏与甘霸把一车一车的粮食运道城外与甘奇汇合。

    甘奇也不去一一清点,拿笔写了一封信之后,与狄咏交代道:“速速把粮往回运,这封信你亲自交给狄大爷手上亲启,不可让外人看到了。”

    狄咏接过甘奇的亲笔信,拱手大礼:“大哥,大哥,这一辈子,你都是我狄咏的大哥。我狄咏愿为大哥牵马坠蹬,以大哥马首是瞻。”

    这一刻狄咏心中的感动与感激,溢于言表。甘奇如此为狄青的事情奔波,这份恩情,狄咏亲身经历着,更在狄咏的心中。所以狄咏才会说出这般的话语。

    甘奇扶起狄咏,也不多言,只是嘱咐着:“路上一定不可耽搁了。我还有要事要处理,先从水路回京。”

    狄咏闻言也不多问,只是双眼通红,泪不轻弹,口中说道:“大哥,一路小心。”

    甘奇点着头,催促着:“你们快走,路上即便把马累死了,也不能耽搁。”

    “嗯,嗯!”狄咏忍着泪水。

    甘奇翻身上马,带着赵宗汉、周侗、甘霸三人,飞奔而去,还是下午半晌,一切都在与时间赛跑。

    狄咏朝着甘奇的背影,一礼再拜,抬手揉了揉自己的眼眶,开口大喊:“走,把粮食都绑扎好了,快走!”

    几十个汉子,几十辆运粮的车,往南而去。

    兴许还要感谢这个大宋朝的商业繁荣,若非是这么一个宽松的社会,粮食这种东西,是不会大批量在商家手中以商品的形式流通的。

    狄咏带着几十车粮食星夜兼程往南赶。

    过了乐昌一百多里的大军里,狄青朔夜难眠,白发苍苍,站在大帐门口遥望着北方。

    远方的大江水道上,一艘不大的船只,船帆鼓起,直奔下游。

    船尾之处,甘奇背风而立,也正在遥望南方,口中说了一句话语:“这个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赵宗汉站在一旁,听着甘奇的话语,不知为何有些难受,心中莫名起了一些惭愧,这种惭愧也不知如何解释,兴许可以解释为这个国家,本是他赵家的国家。

    但是赵家的臣子,立下如此功勋,却又差点被逼上了万劫不复的绝路。

    不知为何,甘奇忽然转头看着赵宗汉,开口问得一语:“献甫,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赵宗汉问道。

    “天子之尊。”甘奇在这一刻,在赵宗汉面前,没有丝毫藏着掖着。

    赵宗汉闻言大惊,连忙答道:“道坚,可千万不能如此胡说八道,这种事情,万万开不得玩笑。”

    甘奇挤出了一点笑意,点着头:“嗯,这种事情不适合开玩笑。”

    赵宗汉此时又答得一语:“我从未想过这件事情,一点都没有想过。道坚以后万万不能再胡说此事了。”

    甘奇点着头,看着赵宗汉,这一刻,他好似想从赵宗汉眼神里看到一丝丝的欲望。

    奈何,赵宗汉眼中,还真没有一点欲望,一丝一毫都没有。

    是啊,赵宗汉这样的一个人,哪里会生出那些多余的野心欲望?

    甘奇摇了摇头,只转头大喊一语:“船家,再快一些。”

    头前的船家也用喊声答道:“客观,都满帆了,这个季节风力也大,最快的速度了。”


………………………………

第二百五十一章 比文彦博有本事的韩大相公

    在大军断粮的那一天,在士卒们饿了大半天肚子的时候,狄咏终于带着几十车粮食赶回来了。

    喜出望外的狄青,拆着甘奇的亲笔信,脸上的喜悦就慢慢沉了下去。

    “用心良苦啊,道坚之智,只怕这天下无人能及,这般的手段都能想出来,道坚之勇,也是无人能及。”狄青语气中其实带了一些无奈。

    这世间敢如甘奇这般行事的人,怕真是没有了。头前狄青是担心麾下士卒饿肚子之后会去抢劫,甘奇的解决办法,却是诈骗。

    但是不诈骗又能怎么样呢?这就是狄青的无奈,但凡这粮食晚到了一两天,营内士卒就算不明抢,只怕也开始在附近偷鸡摸狗了。

    还有一些事情是狄青要做的,也是甘奇安排的。若是别的时候让狄青去做这些事情,狄青是万万不可能去做的,今日却不同,甘奇一个圣贤子弟,连诈骗的事情都做了,狄青还有什么不愿去做的呢?何况要做的事情也是为了自己与麾下这些士卒。

    狄青摇头叹息着,火头营埋锅造饭,饿了大半天的士卒们,都流着口水在等候。

    几个碗盘到得狄青面前,狄青却丝毫没有胃口,一旁的狄青吃得很香,也不断开口去劝狄青也吃一点。

    狄青却还是没有动筷子,只是望着面前这些食物愣愣出神。

    东京城里。

    韩琦心情不错,一番谋划,他自己是极为满意的,更觉得自己这些谋划是无解之局,必杀之局。

    话说回来,韩琦这一番谋划,还真是必杀之局。以常规手段而言,是无解的。

    就算狄青有天大的手段,也控制不住几千军汉,那几千军汉也不能真的就挨饿等死。

    韩琦甚至都去了几趟枢密院,命令枢密院这段时间派人下去巡查几个京畿禁军大营,校阅人马。看起来只是例行考核一般,其实就是在暗中备战,准备剿灭劫掠州府起兵谋反的狄青。

    甚至韩琦连在皇帝面前的说辞都准备了几番。

    今日韩琦又到了枢密院,这是他的地盘,在升任这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前,韩琦就是枢密院使,而今的枢密院使是田况。

    田况也是个心狠手辣之辈,为何说田况心狠手辣?只因为昔日在保州有军队发动叛乱,擅杀朝廷命官攻占城池。田况受命平叛,用各种许诺招降了两千多叛乱的士卒。但是转头就把其中主要的四百二十九人直接活埋了,

    注意,是活埋。田况可是正统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田况还因为这场活埋之事,加官进爵,升任起居舍人,成了京官挂职。

    韩琦与田况对坐,开口问道“狄青大军到了何处?”

    田况答道“最新的州府文书还未到,不过按照推测,此时应该是入了郴州境内。”

    韩琦心中思虑着,口中也在说“郴州,衡州,潭州,应该差不多了吧?”

    田况点了点头,答道“嗯,按理说应该差不多了,待得州府文书再到东京,就该有军将劫掠之事奏报了。”

    韩琦点点头“军将劫掠的奏报若是到了,第一时间送到我这里来。”

    “相公放心。”

    要说韩琦这个相公,还真不是文彦博可以比的。同是相公之位,文彦博差了韩琦十万八千里。不说两人手段上的差距,就说势力上,两人就不可同日而语。

    官职,有时候也并不能代表权势。权势,是经营出来的。韩琦升官的过程虽然也不那么光彩,但比起文彦博那般靠给后宫贵妃送蜀锦而升官的过程而言,韩琦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至少韩琦是真的经略过许多地方,治过大灾,还真领兵上过阵,昔日庆历新政,韩琦也算有过参与。

    以军中而言,韩琦更是毋庸置疑的大佬,昔日狄青也不过门下走狗,话糙理不糙。文彦博跟风攻讦狄青,不过就是一次一次在皇帝面前说狄青就是后周的赵匡胤,然后又在狄青面前端着相公的架子装模作样一番,看着狄青谨小慎微恭恭敬敬的模样,大概也是一种享受。而韩琦要拿捏狄青,那是手段百出,想怎么拿捏就这么拿捏。

    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韩琦比文彦博有本事得多。

    韩琦又交代了田况一些事情,便从枢密院离开。万事俱备了,只差一个州府奏报了,只要奏报一到,就是狄青的末日。

    出枢密院而去的韩琦,此刻心情极好,狄青一个老匹夫,又岂能是他韩大相公的对手?拿捏了狄青一辈子,不差这一回了。

    也有点可惜,可惜也只有这一回了,最后一回。

    此时的甘奇,船只已入北上的运河,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便是因为在长江顺流而下,速度极快。就如李白诗中所言,千里江陵一日还。

    运河这种东西,就是人工开凿出来的行船河道。在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公元前五百多年,那条运河叫作胥河,也就是吴王阖闾为了攻打楚国,派伍子胥开凿的,所以叫胥河。

    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以及攻打百越,开凿了灵渠。运河一通,五十万大军横冲直撞,岭南就是广东与广西的东部,与湖南、江西的交界处,皆入秦土。始为大一统。

    而今甘奇乘船所航行的运河,就是后世称之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要河道,但是此时的大运河与后来的京杭大运河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后世的京杭大运河,基本保持了一条南北的直线。而隋炀帝杨广完成的大运河,是借用了许多河流的河道,并非直线,有许多“之”字形的河道,甚至也借用了很长一段的黄河河道,也借用了隋朝以前历朝历代开凿的一些小运河。

    后世京杭大运河那条基本直线的河道,也是历朝历代继续开挖以及修缮出来的。

    史书都骂隋炀帝杨广劳民伤财,历朝历代的史官也多把杨广当作负面典型。但是历朝历代又得益于杨广开凿的这条大运河。也是因为这条大运河,富庶江南出产的物资才能轻松运到北方。没有这条运河,也就不可能支撑得起宋朝百万汴梁城的繁华。明朝朱棣也不可能把都城定在北京。

    隋炀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