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超级学霸- 第3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谔手下的心腹爱将,长年驻扎庆州,以擅长守城而出名,他们的任务是镇守居庸关,防止辽军主力南下幽州。

    范宁的大局观极强,他既是用围魏救赵之策将幽州五万辽军调去了辽阳府,但又要防止辽国用幽州为诱饵,引宋军北上,然后主力杀入幽州,和宋军在沙场决战。

    范宁心里很清楚,在旷野里大军决战,二十万宋军还真不一定是十万契丹精锐骑兵的对手。

    从一开始,范宁压根就没有和辽军在沙场大战的想法,而是扬长避短,利用城池攻防战和水军优势来削弱击败辽军。

    所以二十万大军北上的同时,范宁必须要堵住从北方进入幽州的通道,从北方进入幽州的通道主要有三条,一条是辽西走廊,宋朝还没有山海关,但有榆关,莱州水军已经攻占了锦州和榆关,控制了辽西走廊。

    第二条道便是飞狐陉,从晋北进入幽州的通道,宋军在东面控制易县,西面控制了雁门关和瓶型关,实际上就堵死了这条通道。

    第三条通道叫做军都陉,就是今天张家口到塞外草原这条通道,这条通道的要害之地便是居庸关。

    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为天下之险,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实际有南北两个关口,南面叫做南口,北面称为居庸关,南北两个关口之间是一条长达四十里的溪谷,而溪谷两旁山势雄奇,地形险要。

    八千军队一路疾奔,经过三天行军,大军抵达了居庸关。

    此时辽军已全面撤出幽州城以外地区,居庸关也成了一座空关,没有士兵驻防,八千宋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关城。


………………………………

第六百九十二章 兵临幽州

    就在宋军占领居庸关的同时,莱州水军的战船从儒河北上,五千宋军也同样占领了卢龙县。

    十万东路大军沿着璐水一路浩浩荡荡北上,在璐水中,数百艘三千石船只满载着粮食和各种军用物品跟随着大军。

    范宁骑马在队伍中缓缓而行,按照宋朝制度,必须文官出任主帅,范宁自然是这次北伐的主帅,具体统兵由两名副帅负责,一个是西路军主将、太尉种谔,另一个是殿前副都指挥使、上将军曹诗。

    曹诗娶了仁宗皇帝的女儿兖国大公主为妻,目前已成长为曹家第四代中坚,曹家和高家虽然在南岛发展,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会放弃宋朝的地位和资源,这次赵顼任命曹秀为北征副帅,实际上也是把收复幽燕的功劳给了他。

    仁宗曾经给赵顼留下遗旨,收复幽燕者可封王,而范宁在灭西夏时已封吴王,那么封王的指标也就留给了副帅,这个机会很多权贵世家都在极力争取,但也只有曹家能得到这个机会。

    另外老将种谔是范宁直接点名,他也得到了封王的机会。

    这让曹诗和种谔都格外激动,种谔甚至只用五天便率十万大军赶到了河北。

    “曹兄,南岛情况如何?”

    范宁娶了曹诗的堂妹曹秀为平妻,和曹诗自然也是妻舅关系,加上两人交情一直不错,所以两人都是一路同行北上。

    曹诗微微笑道:“南岛不如北岛发展快,听说北岛已经能制造蒸汽机,令人羡慕啊!”

    “有什么好羡慕的,北岛造出机器,难道不会供应你们?”

    “说得也是,二叔写信来,说南岛还是人口太少,贤弟,你说辽国汉民有多少人愿意去海外?”

    范宁笑了笑道:“我看韩相公的报告上说,大概有一万户左右愿意去海外发展,不过他们都习惯了辽国寒冷生活,不愿去热带,鲲州那边人口已经饱和了,不会再要人,那就只有去南大陆了。”

    “那我们南岛和北岛的气候不是更适合他们?”

    “这个要求我已经向知政堂提出了,富相公倒是同意分三千户人口给我们,但吕相公却反对,说南岛和北岛是私岛,不受朝廷管辖,朝廷不应该把人口分给南岛和北岛。”

    “关他什么事?”

    曹诗低低骂了一声,又问范宁道:“那最后呢?”

    范宁微微笑道:“最后当然是投票表决了,我和富相公、欧阳相公投了赞成赞成票,文相公投了弃权票,吕相公和鲁相公投了反对票,最后是三比二通过决议,其中两千户给北岛,一千户给南岛。”

    曹诗长长松了口气,范宁又道:“其实吕相公的反对也有道理,我们两座岛确实是在揩朝廷的油,但因为有天子默许,所以知政堂才网开一面。”

    这时,范宁见前方出现一座县城,便问曹诗道:“前面可是武清县?”

    曹诗点点头,“正是!”

    “我们看看去!”

    他抽一鞭战马,加快速度向前方县城奔去,曹诗催马跟了上去,他们带着数百骑兵很快来到了县城前。

    武清县是一座中县,原本驻扎五百辽军,但战争爆发后,县城内的辽军便已撤走,县城内冷冷清清,大街上没有一个行人。

    这时,几名官员带着十几名宋军士兵跑来,为首官员是宋朝刚刚接管武清县的县令,这次随军还带了一批年轻官员,他们负责接管沿途的县城。

    “卑职新任县令李汶参见范相公!”

    后面两名官员也跟着行礼,一个是县丞,一个是县尉,县丞也是朝廷派官,而县尉是原来的辽官。

    范宁点点头,“李县令对城内的情况可了解?”

    李汶连忙道:“大致了解了,城内原本有居民两千户,现在只剩下三百多户了,大部分是汉人,还有几十户契丹人,都是种粮为生的贫民,卑职刚才正在给他们讲述朝廷规定。”

    这时,士兵带着大群契丹百姓过来,大约有五六十户二三百人,妇孺老弱都有,也有数十名青壮男子。

    众人听说是宋军主帅,纷纷上前跪下,范宁看了看他们,除了服饰和汉人略有不同外,其他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转为农耕的契丹人,汉化程度比较深。

    范宁摆摆手,对众人道:“宋军是仁义之军,不会行凶悍杀戮之举,大宋也是宽容的王朝,各族子民众多,只要大家能安居乐业,不生事端,你们也一样会成为大宋子民,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县令在旁边道:“这是相国给大家的承诺,大家尽管安心!”

    众人大喜,纷纷道谢,范宁让县丞把一群契丹人带走,又笑着问县尉道:“你是辽国汉人?”

    县尉连忙躬身道:“小人许江,是第三代辽国汉人,前年考中进士,授武清县尉。”

    “县令和县丞都挂印而逃,你为何不走?”

    许江苦笑一声道:“回禀相公,县令是契丹人,他当然要逃,县丞虽然是汉人,但他家人在辽阳府,他要回辽阳府,而小人就是本地人,父母妻儿都在这里,小人无处可逃,而且小人是县尉,负责维持秩序,更不能一走了之。”

    范宁点点头,“说得很好,从现在开始,你继续出任县尉,不过是大宋县尉,吏部会给你补办手续。”

    许江大喜,连忙躬身道:“多谢范相公厚爱!”

    旁边曹诗问道:“许县尉,燕山府各州情况都和武清差不多,还是武清县特殊一点?”

    许江见曹诗头戴金盔,他不敢怠慢,连忙恭恭敬敬道:“回大将军的话,燕山府从前年就开始混乱了,辽军不断驱赶汉民去辽阳府采矿,整个燕山府,除了幽州外,其他各县汉民大半都被强行驱赶去辽阳府,财产被掠夺,现在各县情况都和武清县差不多,只有几百户民众,听说卢龙县还有两千户,是人口最多的县城,当然不能和幽州城比,幽州城的百姓至少有三十万以上,依旧是辽国第二大城,仅次于辽阳府东京城,比上京人口还多。”

    范宁又问了一些情况,这才和曹诗离开了武清县,继续沿着璐水北上,前往璐县。

    。。。。。。。。。。

    幽州城的辽军主将是南京留守耶律胡睹,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辽军兵力不足,不得不收缩防线,天子耶律洪基便将南京道最重要的幽州城托付了给他。

    留在幽州城一起守卫城池的还有三万精兵,耶律洪基当然不想放弃幽州城,他希望耶律胡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希望三万精兵能奋勇杀敌,守住幽州城半年以上,等待时机转变。

    耶律洪基这样期待也不是没有道理,幽州城从隋唐以来便是北方核心大城,城池高大坚固,护城河宽达十余长,深达两丈,整座大城的周长达五十里,分为内城和外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还建有瓮城,南北各有一座水门。

    城头上十分宽阔,可容三辆牛车并行,并在城头上安装了一百二十架重型投石机。

    这只是幽州城的防御能力,还有它的持久能力。

    在幽州城的内城修建了上百座仓库,里面有存粮四十万石,草料二十万担,还有火油、兵箭、火器等大量的军用物资以及兵甲。

    另外,幽州外城生活着三十万百姓,民间同样储存了大量粮食,另外,从数十万百姓中随时可以组织起一支五万人以上的民团,作为后勤协助守城。

    幽州集齐了所有城池防御的优势,在漫长的战争史上,这样的城池很难攻破,最后都是采用围城的办法,待城内粮尽后不攻而破,可一旦围城,那就意味着漫长的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

    耶律洪基正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才把希望寄托在幽州辽军的长期守城上。

    这天上午,远处三十里的烽火终于点燃,三柱狼烟笔直冲向天空,这就意味着宋军大军终于来了。

    。


………………………………

第六百九十三章 寻找软肋

    耶律胡睹此时正站在城头上注视着民团士兵的训练,他们第一批招募了三万民团士兵,几乎都有从军经验,这些士兵身穿皮甲,手执长矛和弓箭。

    仓库里有五万副兵甲,除了盔甲是比较老式的皮甲外,长矛、战刀和弓箭都和正常士兵一样,这些民团士兵武装起来,队伍整齐,喊杀声震天,完全看不出他们是临时招募的平民。

    耶律胡睹颇为得意,他很清楚城内很多平民都曾被征召入伍,稍加训练兵力就增加了一倍,他一下子有了六万大军,何惧宋军?

    这时,有士兵大喊:“笼火城的狼烟点燃了!”

    笼火城是幽州城南面约三十里外的一座军城,城中五百士兵已经全部撤回幽州城,目前只剩下十名士兵,一旦点燃狼烟,这十名士兵就会弃城而逃。

    耶律胡睹也看见三柱烽烟,他轻轻叹息一声,“宋军还是来了!”

    一个时辰后,远处出现了一条黑线,随着黑线越来越近,只见旌旗招展,人马密集,俨如乌云般铺天盖地,低沉的号角声不断吹响。

    范宁率领的十万大军终于抵达了幽州城,队伍在距离城池还有三里时停下,只见高高的城墙上密密麻麻站满了士兵,一架架投石机如巨人般矗立在士兵身后,整座幽州城显得气势恢宏,坚固无比,想攻破它绝非易事。

    范宁催马缓缓上前,在距离城墙还有一里时停住了步伐。

    夏天的阳光格外刺眼,范宁眯起了眼睛,搭着手帘打量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城墙是用烧制的大青砖砌成,严丝合缝,估计用铁火雷炸也未必炸得开,而城门高达三丈,宽两丈,应该是厚重的木门,外面包裹着铁皮,异常坚固。

    这时,范宁的目光落在护城河上,护城河很宽,至少宽达十丈,和桑干河的一条支流相连,幽州城建了一座石桥和外面联系,高高吊桥放下来,正好落在石桥上,不过石桥桥面已经被拆除,只剩下四座石墩矗立在水中。

    范宁的目光又移到水门上,一般大城都有水门,幽州城也不例外,水门高两丈,宽一丈五尺,可容千石货船驶入城中,水门内有暗道通往城头,当船只驶入时,士兵就会从暗道下来,收税或者检查,但此时水门有三道胳膊粗的铁栅栏阻隔,坚固程度不亚于城门。

    范宁见幽州城确实难以攻打,心中叹息一声,调转码头回来,令道:“大军折道去璐县。”

    ‘呜——’

    低沉的号角声吹响,十万大军转道向东,向五十里外的璐县而去。

    。。。。。。。。。。

    种谔率领的西路军已经先一步抵达了璐县,璐县是一座大县,城池周长有二十里,不过百姓已不足千户,宋军已将所有百姓从城内清理出来,将他们送往北面的怀柔县。

    宋军开始璐县城内拆除民房,平整土地,除了县衙和几座大宅外,其他房屋都不留,全部夷为平地,璐县县城将作为仓库和军衙重地,同时在城内驻扎一万精锐士兵。

    在璐县三面的旷野里已经各自搭建了一望无际的大帐,并在大帐周围构筑板墙,修建成三座可容二十万军队的大军营,

    璐县紧靠璐水,河道停满了满载粮食以及各种物资的船只,数万民兵正在负责搬运物资进城,城内也搭建了上百座大型帐篷,专门用作仓库,这些仓库没有靠城墙,而是搭建在城池中央,四周修建了一圈木栅。

    之所以不靠城墙,也是为了防止辽军探子从城外射火箭入城,当然,城池的三面各有一座军营,呈品字型排列,将县城包在中间,就算有辽军探子,也很难靠近城墙。

    军衙也在县城内,就是利用原来的县衙,而旁边一座没有拆除的大宅则作为情报司的驻地。

    此时范宁负手站在军衙大堂上,久久凝视着眼前的幽州模型,模型为木制,约一丈长宽,是按照幽州缩小比例做成,制作得非常精巧,完全和幽州城一模一样,连护城河、城门的比例都没有错。

    老将种谔慢慢上前沉声问道:“相公可有了破敌思路?”

    范宁轻轻叹口气,“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水军,我在考虑,能不能从水路破城?”

    种谔立刻明白了范宁的意思,“相公是想利用护城河的宽阔?”

    不怪范宁想到了水路,护城河宽十余丈,深达两丈,完全可以行驶三千石的船只。

    范宁点点头,“船只可以改造成为上城通道。”

    “可相公想过没有,船只距离城墙太近,辽军利用火油攻击,可以轻易摧毁船只。”

    范宁半晌没有说话,这就是他最担心的地方,护城河紧靠城墙,城头上的士兵可以轻易将火油罐抛到大船上,只需十几只火油罐,大船便是一片火海,确实不太现实,一时间,他竟有点无计可施。

    种谔经验很丰富,他微微笑道:“这种情况,还是先用重型投石机开路,先打一个月的空对空战,摧毁辽军士气,然后再寻找机会。”

    范宁也笑了起来,“城头上也是重型投石机,我们要压制住它,必须使用超重型投石机才行,估计今天就该运到了。”

    。。。。。。。。。。

    攻城武器的组装工场位于县城城外西南,这里有大片空地,被木栅包围,夜晚,四周木栅上插满了火把,灯火通明,将组装工场照如白昼。

    组装工场内堆满了由拖船队运送而来的无数攻城器械,攻城梯、云梯、攻城槌、投石机等等,其中仅投石机就有两百架之多,不过大部分都是重型投石机,小型投石机和超重型投石机只占一小部分。

    范宁期待的超重型投石机大约有二十架左右,这种超级投石机高达五丈,相当于五层楼高,抛竿达十丈,可以将百斤重物投到五百步外,每架投石机需要上百人操纵,号称战争之王。

    这种超级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