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本想说,辽国谈判肯定会涉及到觉华岛,但他还是没有打断范宁,嘴唇动了动便忍住了。
范宁又继续道:“第二步是收买辽国重臣,目前参谋司司马刘奎冒充皇商已经和辽国权臣耶律乙辛搭上了关系,并和他达成了五十万贯的交易,里面涉及到辽国严禁出口的种马和生铁,下一步是收买张孝杰,微臣想利用耶律乙辛和张孝杰的贪财,一步步把他们拉过来,再利用他们二人在辽国内部制造危机,陛下,这才是辽国走向灭亡的根本,军事打击动摇不了辽国国本,只有内部瓦解才是灭国之道。”
“说得好!”
赵顼脱口赞道:“那相公的第三步呢?”
“第三步就是挑起辽国民族内乱,这几年辽国财政吃紧,对各民族的压迫非常残酷,汉人的税赋翻了几倍,女真人和草原各部也加大了盘剥,汉人造反可能性不大,但女真部、乌古部和敌烈部已经在辽国造反,我们需要暗中支持他们,利用他们消耗辽国国力。”
“第四步棋呢?”赵顼已经急不可耐地想听下去了。
“第四步棋是利用利用贸易来掏空辽国的民生和战略资源,我们和辽国互市要多卖丝绸、瓷器、香料等等奢侈品,买他们的牛羊、药材等物资,严禁粮食、布匹、铁器等民生战略物资输入辽国,严禁商人和辽国贸易。
其次可以利用日本和辽国的贸易进行战略欺骗,买辽国的生铁、人口、兵甲,同时向辽国大量输入铜钱,导致辽国钱贱物贵,物价暴涨,民怨沸腾,铜钱和物资都由鲲州来操作,日本朝廷只是配合我们做做样子,作为补偿,我们可以暗中支持藤原家族对付源氏家族。”
赵顼负手走了几步道:“这里面有个漏洞,辽国会不会和高丽进行贸易来弥补自身的粮食等物资不足,然后高丽再和我们进行贸易,把物资买回去?”
“确实有这个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和高丽交涉,严禁高丽和辽国贸易,如果他们不从,那他们就是大宋的敌人。”
赵顼点点头,“高丽之事,朕再和知政堂商议一下,这四条方案朕非常赞成,辛苦范相公尽快拿出书面报告。”
“微臣这两天就写好,陛下切记要保密,事机不密,最终会功亏一篑。”
“放心!这件事朕会作为军国机密来处理。”
。。。。。。。。。。。
范宁在御书房足足呆了近两个时辰,出来时已经快到中午了,他坐上马车前往朱府,他现在的应酬确实多,光需要去拜访的老丈人就有三个,还要去拜访几位相国,维持私交之谊。
但范宁最想见的还是朱元丰,他需要要了解海外干将岛的情况。
马车缓缓在朱元丰府宅前停下,朱元丰和女儿朱洁已经等候在大门口,现在范宁的身份不一样了,尽管是晚辈,但他毕竟是知参政事副相,不可怠慢。
范宁下了马车,一眼便看见了朱元丰,他几乎没有变化,精神矍铄,满脸笑容,旁边是朱洁,越发像个能干的女强人了。
“三祖父,阿姑,好久不见了。”
“呵呵!阿宁现在是贵客了,快请进宅。”
朱元丰笑得嘴都合不拢,连忙将范宁让进内宅,父女二人请范宁上坐,又让使女上茶,范宁端起茶盏笑着对朱洁道:“听说《信报》的销量超过《快报》了,不容易啊!”
朱洁微微一笑,“多亏你的消息及时,能和战报同步,我们的河北战情要比《快报》早出来一天,加上我们和曹家的《导报》共享消息,对双方报纸都有好处,而且还搞出一个蒸汽印刷机,很多人都冲着这个来买我们的报纸。”
范宁顿时有了兴趣,“阿姑这样一说,我倒很想去看看了!”
“等会儿就去呗!我马上也要去报铺。”
“好!等会儿和阿姑一起去。”
范宁又笑着问朱元丰,“看样子蒸汽机搞得不错嘛!”
朱元丰一脸苦笑,朱洁捂嘴笑出声来,范宁一怔,“怎么了?”
朱元丰叹口气,“蒸汽机制造已经被匠作监拿走了,由他们负责制造,嫌我们工坊产量太低,没办法,谁让别人是官府呢!”
“爹爹,你干嘛不承认,官府确实比我们造得多,质量不比我们差,而且人家也给了补偿,免了商行两年的税,足有十几万贯啊!况且还封了你县公的爵位,你就不用再抱怨了。”
“我就给阿宁说说,不行吗?”
范宁惊讶道:“三祖父不做蒸汽机了?”
“做还是做,但产量太低,一个月只能造两台,刚好满足我们自己的造船工坊使用。”
“那匠作监呢?”
范宁又问道:“他们一个能造多少台?”
“他们一个月能造三十台左右,现在矿山利用蒸汽机抽水,还磨面大工坊也用蒸汽机,但主要还是用在船上,你去汴河看看,纤夫都看不见了,都是一艘蒸汽船,后面拉拽着上百条平底拖船,听说朝廷准备把福船全部改造成蒸汽福船,我的炼焦场已经扩大到一千人了,但焦炭还是供不应求,朝廷也准备在赵州和太原府再开两座焦炭场。”
范宁笑道:“我当初建议蒸汽炉最好用焦炭,是因为海船补充不易,而焦炭的发热量大,海船就可以跑得更远,但内河航运用普通的石炭就可以了,随时可以补充,用焦炭太贵了,不合算。”
“这个你就别管了,船主们都会算账,他们爱用什么就用什么,都去用石炭,我的焦炭怎么赚钱?”
范宁笑了笑,便不再纠结这个话题,他问道:“北岛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明仁和明礼就在京城,你回头问他们好了。”
范宁一怔,“他们俩在京城做什么?”
“你不知道?”
朱元丰惊讶道:“朝廷拨了一万户百姓给北岛和南岛,明仁和明礼专门来接人,曹家和高家也来人了,北岛六千户,南岛四千户,和朝廷的协议都签好了,你居然不知道?”
范宁愣住了,这件事他真不知道。
………………………………
第六百二十九章 铜铅活字
“阿宁,还在为移民的事情纠结吗?”马车上,朱洁微微笑问道。
范宁点点头问道:“阿姑,这件事你有什么消息?”
“我只是听说这是天子特批的,但是否属实,我就不清楚了。”
“天子特批的?”
范宁想了想,还真有这个可能,指望知政堂主动把移民批给私人岛屿,简直是做梦,除此之外,还有曹太后,不过曹太后会避嫌,她最多顺水推舟批准了这个建议。
那么今天上午天子为什么不告诉自己这件事?也或许是没到相关事件,他也没有想起来。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件让他喜出望外的好事。
“阿宁,有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朱洁在后座迟疑一下道。
范宁回头笑道:“姑姑尽管开口。”
“前些天,齐儿对我说起,他想去北岛。”
范宁眉头迅速挑了一下,朱齐是自己妹婿,他要去北岛,岂不是自己的妹妹也要跟着去?这件事妻子怎么没有告诉自己?
“阿静呢?也一起去?”
“当然,他们夫唱妇随,肯定是一起去。”
范宁没有明着表态,只得淡淡笑问道:“在太学好好的,怎么想去北岛?”
“他说在太学没意思,每天都很单调,而且勾心斗角,他算计不过别人,上次明仁和他聊了聊,他就有点想去北岛办学。”
又是明仁,这个阴魂不散的家伙,但范宁也不好说什么,三叔一家去了,四叔妻儿也去了,为什么自己妹妹就不能去?
“这件事我找机会和他们谈谈,如果真想去,我也不反对。”
说到这,范宁忽然有一丝明悟,恐怕这是朱元丰的想法吧!正好去了六千户百姓,至少要建三座县城,朱齐过去出任县令,不是正合适吗?
。。。。。。。。。。
马车缓缓在报馆门口停下,朱洁带着范宁走进了报馆,一路上都有执事向朱洁行礼。
朱洁一边走一边给范宁介绍,“报馆分前后两部分,前馆后坊,前面报馆由一名大执事负责,下面有十几名执事,然后有六十多名报探和十几名杂务,后面是工坊,主要负责雕版和印刷,还有两名管事负责每天报纸发行和原料购入。
报馆和后世的报社大同小异,主要是职能相同,必须有人去做,像报探就相当于记者,执事相当于编辑,大执事就是总编。
但今天范宁感兴趣的是印刷,居然用蒸汽机印刷,很先进嘛!
朱洁见范宁一脸期待,便淡淡笑道:“你可能会失望!”
“为什么?”范宁不解地问道。
“因为蒸汽机印刷只是一个噱头,在实际操作上,和人工印刷差不多,本钱还大,用它远不如人工合算,我们就是摆在街头用了几天,制造一些轰动效应,然后就恢复人工印刷了,否则一个光请来维护蒸汽机的匠人,每月工钱都顶上好几个印刷工了。”
“那蒸汽机还在吗?”范宁有些失望地问道。
“今天还在,明天就要搬走了,明仁他们要运去北岛,那边磨面需要这个。”
走到一间仓库内,朱洁指着一台大小如汽车般,被油布盖着的机器道:“这就是蒸汽机,比较小的一种,匠作监造出来的,比较适合安装在三千石的船上。”
范宁掀起油布看了看,确实比最初的蒸汽机小了很多,最初的蒸汽机就像一辆卡车一样,十分庞大,这一台就是小汽车了。
范宁暗暗点点头,能把蒸汽机改小,就说明匠作监把它吃透了。
“那是什么?”
范宁忽然发现仓库里面堆积如小山般的木板。
“那是雕版,我们每天要废弃十二块雕版,花费最大就是刻板上,每份报纸有三面,各刻四块雕版同时印刷,当天就作废,然后刻新的。”朱洁十分无奈道。
“那怎么不用活字印刷?”
毕昇是在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这个时候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由于宋朝的书大多是典籍,比如四书五经,比如佛经,比如诗歌文集等等,雕版一次便可以反复不断地印刷,一套刻板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至于少量的官方文书则用手写。
加上雕版的修补术很成熟了,不会出现一个字刻错,整个雕版都毁掉的情况,而且活字排版非常繁琐,排一版下来,熟练的雕刻工也差不多雕完了,比如今天印刷《论语》,好容易才排完版,明天有人订购《金刚经》,就不得不拆掉重新排版,可后天又有人要印刷《论语》怎么办?
一套上好雕版就是印刷铺的永久资产,可以一代代传下去,所以活字印刷在历史上的意义并不大,推广也十分缓慢,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动脑筋去改进。
但活字印刷对欧洲却很适合,欧洲文字就只有几十个字母,排版非常容易,所以活字印刷在欧洲才得到大力推广,推进欧洲的历史,欧洲人才把它视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但在中国,活字印刷只是梦溪笔谈中才有一点记录,中国直到明清时代,依旧是用雕版技术。
但报纸的发展恰恰是最需要活字印刷的,每天都内容不一样,,每天刻板每天废弃,费时费力,而且极为浪费。
朱洁苦笑一声,“我们怎么没有想到用活字印刷,但你自己看看。”
朱洁从旁边一口箱子里检出十几份报纸,找到其中两份递给范宁,“你自己看,一份是活字印刷的,一份雕版印刷的,你看了就明白了。”
范宁接过两份报纸细看,都是同样的内容,但一份字迹模糊,排列参差不齐,一份字迹清晰,排列整齐,尤其在涉及图案方面,字迹模糊那一份更是目不忍睹,大片大片墨迹,根本看不出是什么画。
范宁微微一沉吟,顿时明白了,现在用的是陶活字,也就是泥活字,烧制成陶瓷,就算泥坯做得再精致,但在烧制过程中,都会膨胀变形,排列在一起,就不会那么紧密,容易松动,而且字也会变形,印刷下来就模糊了,而木活字太软,印刷出的字迹也很容易模糊。
后来是用金属活字才解决了这个字迹不清晰,版面模糊不整齐的问题,只是制造一套金属活字太昂贵,动辄上千贯,小印刷铺承受不起,大印刷铺也不在意雕版成本。
范宁沉吟一下道:“可以用铜或者铅来铸造活字,然后镶嵌在固定的细章上,这个细章的颜色是用韵脚来分类,一种颜色一个韵脚,印刷完后,按照颜色和韵脚来归集恢复。
等重新使用时,先找韵脚,再找字型,只要操作熟练,至少比雕工快一倍,而且不会再浪费大量雕版,你做五十套活字,每天都有五十张板子,你报纸销量增加也不用担心印刷不过来?外地摆上几副活字,只要把内容送过去,当地就能排版印刷,我的意见阿姑可以考虑一下。”
周围几名印刷工匠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们纷纷道:“东主,用铜活字或者铅活字说不定真的可行,可以试一试。”
朱家报馆每年要亏上万贯钱,要不是看在可以引导舆论,朱元丰还真不想办下去,朱洁有点动心了,如果省掉最大的一笔雕版费,报馆还真不一定亏本。
她缓缓点头,“好吧!铜活字和铅活字各做一套,我明天就找人来做。”
………………………………
第六百三十章 新岛消息
不用范宁去找明仁,入夜,明仁便主动上门找到了范宁。
范宁把他带到外书房,请他坐下,又让使女上了茶,范宁笑问道:“明礼呢?他怎么不来?”
“那小子。。。。。。”
明仁摇摇头,“别提他了!”
“怎么了?”
范宁脸色笑容消失,问道:“明礼出什么事了?”
“还记得他老丈人吗?泉州李家,明仁要把妻子和孩子送去北岛,但李家不肯,怎么也不肯,甚至把明礼的儿子藏起来。”
“那明礼妻子的态度呢?”范宁一针见血问道。
“她。。。。。她有个表哥,一直没有成婚,在等她,所以她不肯去海外。”
范宁缓缓点头,尽管明仁说得比较含糊,但范宁还是明白了,“那个孩子是谁的,是明礼的吗?”
“说不清楚,明礼常年在海外,和儿子的亲情很淡,他自己也不知道那孩子是谁,或许是他的,也或许不是他的。”
“那就只有分手了!”
明仁点点头,“明礼已经下决心了,这次回来,他妻子若还不肯去北岛,那就只能休妻,那孩子他也不想要了,留给李家。”
范宁微微笑道:“其实明礼最先娶的日本女人不错,这么多年,一直在帮他照顾父母,也为他守节,孩子都十几岁了,依我看,既然去了海外,也就不要太在意家族背景之类。”
“我父亲也是这个意思,让他休妻后,把礼子扶正为妻。”
“好吧!不提明礼了,说说北岛的情况。”
“北岛发展很顺利,日本劳工以及建好了两座城,除了吴城外,又在东面两百里外修建了宋城,准备在吴城北面的海边再修建一座越城,三座城的面积都差不多,这次六千户移民过去,那人口就达八千户了,三座城池正好容纳。”
“应该是七千户居民,我记得最初只有一千户啊!”
“这件事比较有趣,给我们守岛的五百名士兵,今年过年时,我们说举行一次相亲,挑了几百名日本少女,原以为他们会来百余人,没想到五百名士兵都跑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