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了这座熟悉的院落,范宁竟有一种隔世之感,但又仿佛昨天才离开这里。
范宁摇摇头,将自己心中的情绪甩掉,简单收拾一下,便出去吃午饭。
午饭后,范宁来到位于外城城南处的太学,上次他来找赵宗实来过一次,不过今天他不是来太学,而是来国子监报到。
宋朝的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也是最高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官方出版机构,在庆历革新中,太学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百余人增加到五百余人。
在某种程度上,国子监就是太学,国子监的官员几乎都是太学教授,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子监官员,同时也是教授。
当然,范宁不是来当教授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他的官职是秘书省正字,但宋朝的特点是一个坑里装了无数个萝卜,秘书省正字这个官职已经有很多人出任了,只有极少数人是实职官,其他人都只是挂了个官名,去做别的事情。
范宁就是这样被安排到国子监,别的童子科进士都要继续读书,但范宁不是,他有俸禄,有正式官职,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事。
国子监官衙在太学大门左边,是一座很大的院子,大门有门楼,不过门楼已经比较陈旧了,大门木柱上的红漆已经斑驳脱落,大门上方正中挂着一块牌匾,黑底金字,龙飞凤舞写着国子监三个字。
这里就是大宋的教育部,很难想象一贯重文轻武,极为看重教育的大宋教育部居然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大院子。
不过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比如大宋各地的州学县学都是独立的,很少接受国子监管辖,再比如规模盛大的科举是由礼部负责,和国子监无关。
国子监的大部分职责只负责大宋四座最高学府的教育,以及大宋教材的审订,另外,也会对各地方官学传达一些朝廷最新规定。
范宁走进了这座略显寒酸的官衙,这也是他见过最不起眼的一座官衙,甚至吴县县衙都比它大一点。
国子监官衙是一座大院子,占地约六亩左右,中轴线正对面是国子监大堂,右面则是国子祭酒的官房,而左面是两名国子司业的官房。
在大院子两边则是长长的两排房子,这些都是国子监官员的官房。
当然,国子监官员同时也是太学教授,他们在太学内另外有宽大明亮的房间,所以这边的条件稍微差一点,他们也并不在意。
范宁不知道该找谁,正在犹豫时,旁边一名中年官员走过来问道:“你是太学生?”
他见范宁年纪不大,把他当作太学生了。
范宁连忙道:“我是吏部分到国子监的童子科进士,不知道该找谁?”
“是来读书?”中年官员又问道。
范宁摇摇头,“我有正式吏部文牒,不是来读书!”
“我知道了,你是范宁!”
中年官员恍然大悟,这段时间朝中官员都在议论,国子监要来一个最年轻的官员,童子科第一名范宁,官家把他分给国子监了。
范宁笑着点点头,“我正是范宁!”
“你随我来!”
官员笑了笑,带着范宁来到国子监司业的官房前,对范宁道:“目前国子监祭酒由龙图阁学士宋祁兼任,他一般不在国子监,国子监日常事务由两位司业主持,右司业胡瑗主管太学教育,左司业刘琛负责国子监内部事务,所以你应该找刘琛报到。”
“那刘司业今天在不在?”
中年官员微微一笑,“我不就站在你面前吗?”
范宁顿时汗颜,原来这位中年官员就是左司业刘琛,主管国子监日常事务的主官。
范宁连忙躬身施礼,“学生不知道是刘司业,失礼了!”
“不必客气,范少官人请进!”
范宁跟他进了官房,刘琛请范宁坐下,又让茶童上茶。
刘琛笑眯眯问道:“是什么时候回来?”
“学生今天上午刚回来!”
“其实你还可以再休息三天,不用这么着急,把自己安顿下来,再来报到也不迟。”
“主要是没什么事情?学生住处也有,参加科举时租了一处民房,要到年底才到期。”
刘琛点点头,在自己位子上坐下,从抽屉里取出一只卷宗袋,从中抽出厚厚一叠吏部牒文,他苦笑一声道:“这次吏部分给我们国子监二十七名进士,除了你之外,其他都是同进士出身,需要我们安排去处。”
范宁明白,这就是安排为候补官了,他们会直接下放到四大太学或者重要的州学府学出任博士、教授等职务。
比如大名鼎鼎的秦桧,虽然是进士及第,但后台不行,还是打发到国子监去当候补官,被下放去密州出任教授。
刘琛找出范宁的牒文,微微笑道:“你是京官,将直接在我们国子监官衙任职,我询问过文相公,具体怎么安排你的职务?文相公说,天子还是希望你继续读书,所以虽然是任职,但不会给你具体的事情做,你能理解吧!”
范宁默默点头,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才十三岁,哪里会给自己实职。
刘琛看了一眼范宁,又道:“我再三考虑,你是正八品给事郎,就出任国子监督学吧!”
督学只是一个职务,而不是职位,就像教授也是职务,太学中的老师都可以被任命为教授,但他们的实际官职却是五品博士或者六品直讲或者八品助教一样。
国子监的督学有六人,他们不仅负责维持太学的教学秩序,也常常去各州府,督促了解地方的教学情况。
督学这个职务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固定的事情,有事情来了,忙得脚不沾地,没事情了,则整天坐在官房里喝茶。
刘琛只要不给范宁具体事情,他这个督学就是闲职了。
刘琛只是从大方面上定下了范宁的官职去处,但具体的报到安排却是由国子监丞负责。
国子监丞也是正八品,管国子监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当然国子监丞不止一个,至少有十几人,但大部分都是挂着这个京官头衔到地方上任职去了。
而出任实职的国子监丞有三人,一位主管教材出版,和范宁无关。
另一位主管教育,这就是刚才刘琛问他是不是来读书的童子科进士的原故,如果是苏亮来报到,就要找主管教育的这位国子监丞。
范宁则找第三位国子监丞,这才主管内务的官员,相当于国子监办公室主任。
这位国子监丞名叫蒋俨,是上上届的进士,担任候补官员四年后就成了京官,说明他朝中有人。
大家都叫他蒋监丞,这个称呼初接触时会感觉有点不太好听,会让人误会为蒋奸臣,但习惯了也无所谓了。
蒋俨年约三十岁出头,长得瘦瘦高高,皮肤微黑,看起来很精明能干,他态度很温和,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蒋俨给他填了一张表格,又笑问道:“范少官人需要在太学住宿吗?”
太学住宿虽然便宜,但规矩也多,范宁不喜欢,他摇摇头,“我有住处了,不需要考虑。”
“那好,我给你说一下俸禄福利!”
范宁顿时有了精神,他很想知道自己一个月的俸禄是多少?
蒋俨见他精神振作,便想起自己刚入职之时,不由笑道:“你是正八品给事郎,月俸每月十七贯钱,另外每年给绢十二匹,给绵三十两,因为你不在太学住宿,国子监每月另给你两贯钱的租房补贴,每月一贯钱的伙食补贴,夏冬两季还会有冰炭钱。”
范宁心中暗暗惊叹,每个月工资加补贴差不多二十贯钱,相当于后世月薪两万,夏天还有降温费,冬天有取暖费,另外每年还有十二匹布,三十两木绵,自己还是清水衙门的基层官员,看来宋朝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真的不错。
htt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二百三十七章 督学闲职
京城有三大图书馆,首屈一指是崇文馆,有各类藏书数十万册,其次便是皇宫书库,也有各类藏书图纸超过二十万册,再其次便是国子监书库,各类藏书图画也超过二十万册。
范宁的督学职务和国子监书库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刘琛却将他的官房安排在书库内,其本意就是希望他在这里安心读书。
国子监书库是由三座五层高的楼塔组成,是外城南部一带的标志性建筑,数里外便可以看见,气势恢宏,和国子监官衙寒酸的院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蒋俨将范宁领到左搂三楼,书库官员的官房都集中在这里,整个一层楼都是,但书库的官员并不多,有资格拥有官房的人更少,所以这里大部分房间都空关着。
“这间屋子不错!”
蒋俨推开一间屋笑道:“这间屋子一直空关着,光线明亮,比较宽敞,以后你就呆在这里,每月初五发薪日来找我,若另外有什么需要也可以来找我。”
范宁推门走进房间,见房间确实比较宽敞,至少有三十个平方,靠墙摆放着几只空书架,窗边是一张宽大的桌子和一把高背宽椅,墙角还有一尊铜香炉,一只火盆靠墙放着。
范宁走上前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风迎面扑来,远处便是高高的城墙和城楼,看得格外清楚,再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菜地了。
“房间不错吧!我都很羡慕这里,可惜我们无法搬过来。”
范宁连忙抱拳感谢,“多谢蒋监丞厚爱,范宁感激不尽!”
“不必客气,这是你的官服!”
蒋俨将一只布包放在桌上,笑道:“在正式场合必须要穿官服,平时嘛!看你自己的意愿,国子监不勉强。”
国子监毕竟是学术气氛很浓厚的地方,官僚气息不是很浓厚,所以对很多官场规则要求不是很严。
“多谢!”范宁连忙感谢。
“另外还有一些文具和日常用品我会派人送来,别的就没什么事情了,范督学还什么疑问吗?”
范宁犹豫一下问道:“那我具体做什么事情?”
蒋俨笑了起来,“督学没有固定的事情,都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司业安排你去督查,比如年初陈州州学发生了招生舞弊案,虽然已经被州衙查处,但国子监也要了解情况,所以两名督学奉命去陈州调查情况,另外督学每年要去四大太学巡视一圈,今年估计轮不到你,反正你就安心读书,然后安排了什么差事,你再出去查看。”
“我明白了,多谢解释!”
“若没有别的事情,我就走了。”
范宁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问道:“若想当太学旁听生,有什么要求?”
“是你的朋友需要?”蒋俨笑问道。
“我有五个同窗好友,都想进京求学。”
蒋俨想了想道:“旁听生有几个限制,第一是短期旁听生不收,至少要一年,其次是参加一次入学考试,当然,这个考试你不用担心,比较简单,第三条是硬杠杠,就是每人每年九十八两银子,第四就看有没有多余名额,不过这几年都有不少空余名额,所以这条不用考虑,就第一条和是第三条重要。”
“不是说旁听生一次只收九十八两银子吗?”
蒋俨笑道:“这是很大的误会啊!因为旁听生的期限只有一年,所以九十八两银子就是这一年的,如果第二年想续听,那就要重新申请,当然续听可以优先,但还要再交九十八两银子。”
“我明白了,如果我的同窗来京了,还要麻烦蒋监丞帮帮忙。”
“没问题,他们来了直接来找我好了。”
范宁又送给蒋俨一块凤茶作为见面礼,蒋俨万分感谢的告辞走了。
范宁一个人呆在空旷的房间里,他来到自己座位前,发现桌椅都抹得干干净净,看来自己的事情早已安排好。
范宁索性坐了下来,想想自己还缺点什么?
还缺文具和茶具,还有怎么烧水,还有什么时候上班下班,怎么打考勤等等,自己都不知道。
范宁发现自己真应了那句话,‘由奢入俭难’,他喝习惯了梁园的水,再喝京城的井水,简直无法入口,对他来说,喝水问题是第一大事,他首先就要解决。
这时,外面有人敲门,范宁连忙道:“请进!”
只见外面走进来一名中年男子,笑眯眯问道:“可是范督学?”
范宁连忙起身笑道:“正是范宁,先生是?”
“不敢当,下官是掌库冯灭辽。”
范宁哑然失笑,这个名字起得霸气,冯灭辽,估计天子最喜欢。
对方是掌库,也就是图书馆馆长,蒋俨给他说过,掌库一般都是由九品官员出任,这位掌库就低了自己两级,所以他自称下官。
不过书库可是人家的地盘,官职虽然小,但属于地头蛇,这一点范宁心里很清楚。
范宁连忙回礼,“以后还请冯掌库多多关照!”
“应该的!应该的!”
刘司业前两天和冯灭辽谈过,明确告诉他,范宁来国子监是天子的安排,并暗示冯灭辽,这是他的一次机会,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住。
冯灭辽是颍州人,也是同进士出身,但没有后台背景,又不忍抛弃妻子,抱权贵的大腿,所以他做了十几年的节度使判官冷板凳,没有政绩,又朝中无人,吏部自然想不到他。
熬过了十几年才选为京官,出任九品太学学录,却又被打发到国子监当掌库,这一做就是五年,他今年四十三岁了,最青春的岁月已经过去,如果他还得不到机会,那他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得到刘司业暗示后,他格外激动,就等着范宁来上任。
如果和范宁的关系搞好,说不定他这辈子还有一次外放的机会,到地方上当知县,就算不能再提升他也心满意足。
冯灭辽对范宁格外热情,他笑道:“督学一般喜欢喝茶吧!”
范宁暗赞这个冯灭辽真是善解人意,知道自己最缺什么?
他点点头,“点茶煎茶我都喜欢,但京城水质不好,科举那段时间我们都是在外面买梁园的水。”
“喝水没有问题,我们国子监都是免费供应梁园的水,如果点茶的话,需要自己动手,煎茶可以交给茶童,我们书库有一名茶童,每天负责给大家煎茶,如果督学想喝自己的茶,也可以让茶童煎,只是要适当给他几文钱,等会儿督学就能见到他。”
“我明白了,那中午吃饭呢?”
“吃饭很简单,如果喜欢太学的饭菜,一天三顿都可以在太学吃,官员分文不用花,可以去餐堂,但如果要他们送上门,则另外给十文钱跑腿费,不过太学的饭菜还可以,很丰盛,口味也不错,大家都比较喜欢,而且还可以节约生活费,在京城生活开支太大,养家着实不易。”
冯灭辽的月俸只有十三贯,加上国子监给他一点补贴,每月也就十五贯,每年绢十匹,绵十五两,他家有妻子,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还有一个未出嫁的女儿,还要有老母亲要奉养,一家人在京城租房住,生活压力比较大。
所以冯灭辽尽量在太学里吃饭,不给家里添负担,若遇到好菜还会偷偷带一点回家。
范宁完全理解冯灭辽的难处,他当然不会一天三顿都在太学解决,他又笑问道:“那考勤怎么做?”
冯灭辽笑了起来,“书库的考勤由我来负责,督学不是书库的官员,就不用考虑考勤问题,若遇到特殊情况,我会提前告诉督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