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这一天,西安事变如期爆发。
这是一个历史的节点,促成了全国统一抗战。
绿省西部广袤的无人区,封天正在观看直升机飞行队的演习。现场还有空军指挥员陈海华、高志航等人。
这也是北地义勇军拥有单翼飞机之后,装备的另一新型空中力量。
按照玉龙集团目前掌握的技术,生产直升机早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封天想要选择的时间点。
第一批直升机生产的数量并不多,总共才有二十架,主要为培养飞行员以及作为军队训练所用。
第一代直升机被命名为武直36,其涡轮轴发动机采用了自由涡轴结构,具有较好的转速控制特征,起动性能良好,但加速性能没有定轴结构的好。
直升机旋翼桨叶采用复合材料,其寿命达到3600小时左右。翼型为二维曲线变化翼型,桨尖呈抛物线后掠。桨毂可以使用弹性轴承,或成无铰式。
对于军用直升机,特别是武装直升机来说,必须具备抗弹击和耐坠毁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军用直升机采用了乘员装甲保护,专门设计了耐坠毁起落架、座椅和燃油系统。
玉龙集团电子系统已发展并过渡到集成型,直升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讯设备、集成的自主导航设备、集成仪表、电子式与机械式混合操纵机构等。
直升机上的电子设备之间靠一条双向数字数据总线交连,通过这条总线可进行信息发射和接收。
直升机采用混合布置的局部集成驾驶舱,第一代夜视系统的使用使直升机具备了夜间飞行能力。
领先的科学技术使得直升机具备先进的半集成电子设备,使直升机通讯距离显著增大,导航距离与精度明显提高,仪表数量有所减少,飞行员工作负荷得到减轻,也使直升机具备了机动/贴地飞行以及在不利气象/夜间条件下的飞行能力,从而提高了直升机的整体性能。直升机最大飞行速度达到300千米/小时。
封天所制造的直升机,没有从前期低级时代一步步过度,直接跨越到了后市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差不多与美国的黑鹰、阿帕奇,法国海豚一个级别。
的确,按照封天所积累的技术储备,再加上封天的指导,完全有能力做到,估计玉龙集团早有这种实力,只是没有变成实物而已。
这还不是全部,另一种大杀器,导弹都已经秘密装备到了火力支援部队。
这些大杀器露面的时机还不到,但是,封天需要积累经验,需要军队有使用这种武器的人才,为下一步战争做好准备,总不能事到临头先张罗吧。
封天需要具备远程打击能力,不仅如此,北地义勇军还需要精准打击能力,同时,也要为海军和空军装备导弹,做最后的准备。
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会增加北地义勇军的战争实力,保证这支军队立于不败之境。
………………………………
第三百五十六章战争越来越近
北地义勇军正在积蓄力量,迎接一九三七年的大战。
整个北地义勇军主战部队已经扩展到十个军,每个军下辖一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以及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以及炮兵部队等。
其中,装甲师,下设6个团(2个装甲团、1个机械化步兵团、1个火力打击团、1个防空团、1个航空团)。机械化步兵师,下设6个团(1个装甲团、2个机械化步兵团、1个火力打击团、1个防空团)。轻型机械化步兵师,下设5个团(3个轮式机械化步兵团、1个轻型火力打击团)。
由于北地义勇军现代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军队的人数也在缩小,一个师的人数控制在一万人左右,北地义勇军的一个军的总人数也就三万多人。
那么,十个军的主战部队总人数足有三十多万人。
排除驻扎在山南地区的两个山地师和四个守备师,绿省还有六个守备师。
守备师的编制为一万两千人左右,十个师就是十二万人。
加上山地师,边防军以及刚刚组建的两个空降旅,北地义勇军的总兵力将达到五十万的规模。
最要命的是工程兵规模已经达到八十万,而农垦部队已经接近二百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北地义勇军航空兵还有三个军的编制,不过,随着新机型的加入,空军部队更细化了。
为了保密,暂时滞留在原位置的军队仍然使用旧装备,部分进入绿省的所有军队都换了最新装备,正在这个人烟稀少地区实施大规模地训练。
掌握最新装备以及适应新战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九三六年这个战争的空隙,刚好为北地义勇军更换装备,以及演化成战斗力提供了缓冲时间。
同样,位于南云省以及西云省的军队暂时不会更换装备,继续使用原有装备。
因为,封天不想让北地义勇军的最新装备暴露在外。
随着绿省的建设速度加快,北地义勇军所属企业以及封天所属的大型企业正在往绿省转移,也向南云省以及西云省转移了一些小企业,以满足当地的基本建设需求。
有些企业是不能迁移的,比如油田以及一些采矿企业,只能留在原地继续生产。
北地义勇军更换下来的武器装备,除了留下一部分给工程部和农垦部队使用外,一部分提供给了十八集团军三个师的装备。
全国同意抗战十八集团军获得了三个师的建制,封天送出去三个师的装备,相信第八军替换下来的武器也不会闲置,大概不久就会扩充出三个师的军队。
除此之外,北地义勇军支援了大批的粮食以及各种物资,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困境。
显然,封天与十八集团军私下里达成了某种默契,不排除还会有什么协议,这些都不被外人所知。
毫无疑问,封天会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及早撤出第四军。
不光是北地义勇军正在积蓄力量迎接一九三七年的战争,关东军同样也在积蓄力量,密谋新的军事行动。
北地义勇军不好对付,向北进攻也不符合日倭的整体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日倭上层重新调整了后期的战略计划,将军事目标回归到进攻大陆的战略。
1936年6月,日倭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8月7日,日倭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
从1936年5月起,日倭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日倭野心的确不小,大概上次意外与北极熊交战,发现老对手北极熊的战斗力非常弱,引起了日倭陆军部以及天皇的重视,竟然将进攻远东包括在下一步作战计划当中。
也就是说,日倭军队在北大陆将会实行东西两路进攻的战略,将来还要进军西太平洋,掌控整个亚洲。
无疑。这与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从这一点已经能看出来,日倭野心勃勃,狂妄到了极致。
日倭决定进军西太平洋,其中有一个主要因素是为了解决战争的资源问题,日倭没有钱购买战略物资,那就只有动手抢,更何况西部还有石油资源。
而西太平洋大多都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日倭陆军参谋本部看到一个盛世才就把大英帝国搅得焦头烂额,可见大英帝国军队的战斗力阵势弱爆了,不打他们真是天理不容。
日俄这两个老冤家,从国土面积看相差巨大,但是,从人口比较没有多大的差距。
按照日倭陆军参谋本部的分析,日倭与之各有优势和劣势。
北极熊国土广阔,资源丰厚,而日倭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
但是,远东距离北极熊本土遥远,从莫斯阔到远东,从西到东整整跨越两大洲,一旦战争爆发,光是漫长的运输线就够北极熊瞧得了。
如果没有发现北极熊的战斗力如此弱,日倭也不会把目标对准北极熊,毕竟与中国开战,再加上北极熊这个国家,日倭还没有这种两线开战的决心和能力。
日倭陆军参谋本部在充分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如果战法得当,拿下远东不费吹灰之力。
当然,这个战法就是突袭。
从女间谍南造云子获取的情报得知,一九三七年大概是北极熊军队战斗力最虚弱的时期,两年的时间,北极熊的大清洗必然造成他们军队的战斗力继续下降,军队战斗力跌入低谷。
日倭陆军参谋本部的最新作战计划,获得了日倭天皇的首肯。
在日倭天皇亲自协调下,日倭陆军参谋本部以及内阁大力向东北倾斜,除了加速建设铁路网,为战争做好准备之外,不断地增加东北的驻军。
从一九三五年底开始,大批的半岛劳工被强制进入东北,几乎抽空了半岛范围内的年轻男子,只剩下了妇女和年老体衰者。
同时,日倭又在日倭本土征召近百万人移民东北,抽调三四十岁的人专门负责监督劳工建设铁路网。
原本空荡荡的辽东,一下子有了人气,从奉天往南、往东、往西,到处都是工地,人山人海,再也看不到往昔的萧条。
数百万劳工使得工程进度很快,按照现在的进度估计,到一九三七年上半年,东北的铁路网会建设完毕,能够配合关东军的作战。
从日倭本土登陆的军队源源不断开进,日倭陆军参谋本部计划逐步将第1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24师团、第25师团等划归关东军指挥。
到了一九三六年年底的时候,已经有第一师团、第九师团以及第五十七师团进驻东北,有计划的增加关东军兵力。
同时,单独成立了以版横征四郎为司令官的远东军司令部,而那个发动策划九一八事变,之后被雪藏的石原莞尔终于等到了机会,被委任为远东军参谋长。
目前远东军下辖第12师团、第17师团、第18师团、第118师团,后续还要将第79师团、第112师团、第117师团划归远东军司令部。
作为新成立的远东军,暂时受陆军部和关东军司令部的双重指挥。
遥远的莫斯阔,大胡子已经明显感觉到欧洲的躁动不安,战争不知道何时爆发。
为了迎接欧洲的动荡,大胡子必须争取时间,尽快完成大清洗,将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手,一切异己分子,心怀不满的潜在威胁必须扼杀在摇篮。
远东暂时还不需要担心,毕竟已经与日倭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结束敌对关系。
日倭要吞并大陆,转移了莫斯阔的担心。
大胡子看得很清楚,日倭向北进攻,会遇到北地义勇军的强力阻击,向东进攻,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也不是好对付的,日倭不会犯傻,再一次与莫斯阔翻脸成仇。
莫斯阔的大胡子关注着河之北的日倭军队动态,也分析出日倭下一步战略的目标,那就是占领河之北全境,而后南下大陆。
只要日倭军队与国民政府军队开战,恐怕再也没有精力对付苏俄,那时候,大胡子才会放心地把目光转向动荡的欧洲。
各方都在努力,无论是中国、日倭、苏俄,当然还包括欧洲,大家都在做最后的准备,现在的世界就像一个快撑破的皮球,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嘭”的一声爆破。
这个世界除了几个老牌帝国,比如大英帝国、法兰西等,他们在全球都有一些殖民地,会源源不断地为他们输血,提供养分。
但是,那些没有殖民地的国家,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世界大萧条还在继续,经济萎靡,失业率高涨,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世界需要宣泄口,尤其是欧洲的德国,希特勒野心勃勃,正在像一只恶狼一样环视这周边国家,伺机下手。
希特勒虽然野心勃勃,却不见得比日倭帝国的野心强烈,人家都提前下手了。
一九三六年底,北方这片寒冷的地带战争越来越近了,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
………………………………
第三百五十七章德国双航母编队
一九三七年六月的一天,从德国出的一支大型舰队开拔,悬挂德国旗帜离开了欧洲大6驶向遥远的东方。天籁小』说.⒉
这一支舰队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周边十艘驱逐舰左右呈燕翅型排开,水下还有十艘潜艇护卫,不可谓不强大。其他诸如猎潜舰、登6艇、综合补给舰等等,应有尽有。
这一支舰队的后方是一支大型的运输船队,船上装载着一些大型设备,其中包括玉龙集团的一个新型造船厂的设备,以及从北美收购的某些重要设备。
这一支舰队大概要在海上行驶数月的航程,在行驶的过程中,无论是海军还是航空兵,都要利用这一次航海机会,不间断地进行军事训练。
海军是一个新型军种,尽管这一支海军经过了系统地学习和训练,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清楚,他们距离老牌帝国海军的水平差距很大,必须迎头赶上去。
除了刻苦地训练,大概也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有十艘潜艇,足以保证这一支舰队免受水下的威胁。
水面舰只的两艘航空母舰编队,也不畏惧任何图谋不轨的舰只,更何况还有十艘驱逐舰护卫。
航空母舰编队在行进的过程中,舰载机不断地起飞和降落,技术娴熟,航空兵已经形成了战斗力。
过往的船只无不惊叹这支庞大的舰队,看看编队的旗帜,原来是德国的海军。
大英帝国很快收到了情报,德国所拥有一支庞大的双航母舰队已经起航,目标不明确,这让老牌海上霸主大英帝国非常的紧张。
从汇总的各种情报,大英帝国早已经知道,这两艘航母是从美国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市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购买的,因为美国经济大衰退,手里没钱了,终止了航母建造计划。
这两艘航母编队在一九三五年抵达德国,并进行了改造,如今已经全部具备战斗力了。
大英帝国派出了两艘军舰远远地跟在编队的后方,监视其行动,看看德国人到底想干什么?
关键是大英帝国想知道,这一支庞大的双航母舰队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
大英帝国不可能不担心,欧洲动荡不安,充满着火药味,而德国的6军本来就是欧洲强国,现在他们的海军突然有强大起来了,这可如何是好?
尽管这个时代对于航母编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毕竟这种新型的舰只需要经过战争的检验,才能知道航母编队的海战威力。
但是,不管怎样,这一支双航母编队的规模实在太巨大了,海上霸主大英帝国不能不担心。
不光是大英帝国派出了军舰跟踪观察,就连法国海军也派出军舰跟踪,这两个国家都想到一块去了。
不错,法国和大英帝国是同盟关系,一战中,大英帝**队帮助法**队抵挡住了德**队的进攻,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现在希特勒上台之后的德国,正在扩军备战,让这两个冤家对头再一次绷紧了神经。
德国的双航母编队为什么出海,究竟想干什么?
难道说仅仅是为了后面的商船队护航,还是别有其他目的,这不能不让这两个老牌帝国在心中打一个问号。
双航母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