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第三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隋第三世-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侗明白韦太后让自己做主,是为了避免犯忌,诚挚道:“我们兄弟能够和睦相处,下一代就不好说了。而母亲也知道皇室纷争牵连甚广,动不动就会死伤一大片,所以我认为三弟娶小家族的女孩比较合适,因为小家族没有颠覆王朝的野心和底蕴,顶多会犯上贪污之类的罪,牵连也不大。对三弟以及他的后人、对我和我的后人、对大隋都好!母亲认为呢?”

    韦太后灿然一笑,温和道:“侗儿说得对,这其实也是我之所愿。”

    韦太后饮了一口茶,接着说道:“韦氏、杜氏我不在乎,也不想管,但是有几个人,侗儿要加以重赏。”

    杨侗奇道:“谁啊。”

    “阴世师将军的儿**弘智、阴明月,骨仪大人的儿子骨彦!”韦太后叹息道:“他们本来是和卫老将军、阴将军、骨大人一同袭击李渊叛军,准备为国殉难,只是后来卫老将军不忍阴将军、骨大人绝后,便将他们三人轰出军中,三人与一些家眷躲在民宅之中,才幸免一难。前不久,我大隋军临关中,京兆一片大乱,他们带着家人与四散的百姓混入上郡,之后被李靖将军送到黄河东岸的文城,前天才到邺城。”

    “忠良后裔,理应重赏。他们人在何处?”杨侗毫不犹豫的说道。阴世师、骨仪曾派捕吏劫杀李渊第五子李智云及捣毁李渊父祖的公墓、家庙,遂挑起了李渊的敏感神经,因此当李渊攻下西京大兴城后,就把守将阴世师、骨仪连其三族诛杀殆尽。本以为两家死绝了,谁料到还有三个后人,既然到了邺城,肯定要加以封赏。

    “邺城驿馆之中。”

    “我这就接见他们。”

    韦太后嗔怪道:“你这孩子天天忙得没日没夜的,不是说要借机休息三天么?”

    杨侗笑道:“忙惯了,闲不住!况且阴世师、骨仪为我大隋殉难,这忠臣后裔来了,我不能漠视,免得寒了忠良之心。母亲和大家说一声。”

    话音刚落,杨侗便起身告辞。

    韦太后无奈的摇头,杨家人个个都如此,一忙起来就不要命似的忙,杨坚如此、杨广如此、杨昭如此,到了杨侗还是如此。

    ……

    “末将阴弘智拜见秦王殿下。”

    “末将阴明月拜见秦王殿下。”

    “末将骨彦拜见秦王殿下。”

    气势恢弘的朝天殿正殿中,三名忠良后裔得到了杨侗的接见,不仅有杨侗,在邺城的文武官员也尽皆在列,这隆重的仪式,代表着杨侗对忠良的敬重。

    看到如此场面,阴弘智、阴明月、骨彦十分激动、感激。

    “三位将军不用多礼!”

    杨侗笑了一笑,叹息道:“卫老将军、阴世师将军、骨仪大人的事迹我都听说了,他们与西京将士都是大隋忠烈、忠贞之臣,每一个人都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下诏,追赠阴世师将军为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大将军,追封为贞国公;追赠骨仪大人为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大将军,追封为义国公!各赐金币万枚、银币万枚、钱万吊。”

    “多谢殿下厚赐。”

    阴弘智、阴明月、骨彦眼含热泪,叩首谢恩。

    “逝者已矣,但活着的人还需要继续下去,今我大隋战乱不休,望三位继承父辈遗志,继续为国效力、平息叛乱、保境安民。”

    “誓死效忠殿下,保境安民!”阴弘智、阴明月、骨彦脸上露出了丝丝感动,同时不由挺起腰板,因为他们不能丢了父亲留传下来这赫赫忠贞。

    “但不知你三人愿意从军,还是从政?”

    杨侗望着年幼二十出头、英气不凡的阴弘智,笑道:“你先说。”

    阴弘智可不简单,在史上不仅能与长孙无忌分庭抗礼,想怂恿外甥李祐夺储,最后功败垂成,惨遭斩首。至于阴明月,恐怕就是李祐的母亲了吧。

    “回殿下,末将武力不足,更愿意从事文事,只不过没有什么经验。”阴弘智很实在的说道。

    “那你先接受培训三月,再去关内道当个县令,如何?”

    “臣愿意。”

    “骨彦将军吗?”杨侗又问。

    骨彦拱手道:“其实末将也和弘智一样,以前在屈突盖大人麾下当过一名从事。”

    杨侗稍一沉吟,道:“我们现在的制度与以往不同,我建议你也学习三个月,免得处处不熟。你认为呢?”

    “臣愿意。”

    “好!”

    杨侗看向了阴明月,阴明月一身银甲,外面罩一件银袍,佩一把宝剑,冷面带霜,不苛言笑站在那里,英姿飒爽。问道:“你呢?阴姑娘,回家还是……”

    “如果可以,末将愿意从军!”

    “那你就去飞羽弓骑,先从校尉做起。”杨侗呵呵一笑,阴明月从军,阴弘智却从政,有些意思。“你们尚无落脚的地方,我赐你们府邸一座,金币千枚。”

    “多谢殿下。”

    杨侗向杨师道说道:“从玉衡坊选两套府邸为阴、骨府邸。”

    邺城有一百零八坊,都用星宿命名,其中以北斗七星命名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坊各占二坊之地,地段最好,是文武百官的集中居住地,只赠不卖。七坊的众多府邸大小不一,以官阶品级而定,像玉衡坊的房子就比较小,属于中下级别文武官员集中的地方。

    待阴智弘、阴明月、骨彦退下,礼部尚书韦云起拱手道:“殿下,王世充的使者来了,还是他的侄子王仁则,急着等候殿下接见。”

    “又来求助来了!”杨侗颇为得意的笑道,此时此刻,他有一种自己是老美总统的感觉。

    杨恭仁一针见血道:“自从瓦岗失去洛口城以后,李密和王世充是无日不打,双方的粮食非常紧张!估计是为此而来。王世充虽说夺权成功,但燕王如同汉献帝一般,手中还有一大批关东士族效忠,这些人鄙弃王世充,更大的矛盾迟早还会发生。”

    魏征冷冷道:“什么效忠,无非是不甘放下手中的权利。”

    凌敬道:“王世充可没有曹操的肚量,这些关东士族是玩火自焚。”

    杨侗笑道:“这跟我们无关,我先见见这个王仁则。”
………………………………

第158章:交换(求收藏推荐)

    朝阳殿偏殿。

    王仁则上前行礼道:“王仁则参见殿下!恭贺殿下新婚之喜。”

    杨侗道:“王将军也是熟人,就不必客套了,请坐吧!”

    “谢殿下!”

    杨侗露出一丝微笑,“听说郑王终得洛阳控制权,可喜可贺啊!”

    王仁则叹口气:“在殿下面前,就不说虚伪话了,我叔父虽是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却遭遇上下强烈反对,是皇泰帝一力坚持的结果。虽说强压了下来,但只要军事上有所损伤,这内部之争迟早会爆发出来。现在洛阳内忧外患、一片混乱,叔父只能再向秦王殿下求援。”

    杨侗没有提援助之事,而是说道:“我曾经说过会支持郑上夺权洛阳的军政大权,本意是希望洛阳能军政合一,如同我们河北一样,尽快稳定下来,使粮价平抑,使洛阳百姓能够安定的活下去!可我听说洛阳现在更乱,几乎所有文臣都以生病为由,不再处理洛阳政务,难道你们就没想过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吗?”

    杨侗的意思非常明显,支持王世充取代南隋,从而使邺城成为隋朝唯一正统,同时,王世充上位也能稳住洛阳混乱局面,强势的将粮价打压下去,从而令洛阳得到稳定,但现在的情况是王世充向文臣妥协了,而南隋文臣却不买王世充的账,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放任洛阳混乱,这样下去,王世充迟早会被内政拖死。

    王仁则就是要谈这事,王世充独揽朝政大权,在南隋被称为曹操,而裴世清等人无疑便是企图夺回大权的伏完,双方如今势同水火,矛盾越来越尖锐,摊牌的时间要到了。但王世充如果把屠刀挥向裴世清这些人,就必须得到民众支持,而要得到民心的前提是手中有粮食,有了粮食,就有了话语权,但粮食不会从天上掉来,要么自己种,可田地都在世家门阀之手,而且短时间还没有成效,于是只有恳求杨侗的支持。

    王仁则低声道:“我们现在的压力非常大,内有纷争,外有外患,我们在东面与李密反复攻守荥阳,西部李渊又从上洛威慑弘农,此行奉叔父之命前来拜见殿下,是因为叔父已决定取皇泰帝而代之…然后一举解决内忧,效仿殿下将田地分发给老百姓…”

    杨侗道:“那些士族多方投注,眼高于顶,是不会支持你们的。快刀斩乱麻、壮士断腕是你们目前唯一的出路!否则,你们必死无疑。”

    王仁则道:“确实如此,他们不仅支持了李密,还支持窦建德,有的甚至和李渊接触!若是殿下这里稍稍透露一点口风,我敢保证他们会全跑过来。”

    杨侗冷冷一笑:“他们白日做梦。”

    王仁则又继续道:“我们彻底夺权政权易如反掌,关键要稳住洛阳,现在洛阳粮价高升,令广大百姓痛苦万分,如果我们压下粮价,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所以叔父恳请秦王殿下能借十万石粮食。”

    杨侗忍不住笑了起来:“十万石粮食就是一千二百多万斤,可不是小数目,郑王打算怎么还啊?”

    王仁则道:“只要我们稳住朝局,就会分田地给百姓耕种,收获以后便可以还给殿下。”

    杨侗沉思片刻道:“现在洛阳粮价多少?”

    “斗米八百钱。”

    “这么贵?”杨侗吓了一跳。

    “对!”王仁则心头苦笑,洛阳百姓钱是有了,但实实在在的东西却都让杨侗买了个干干净净,钱再多也不能吃,有个屁用。

    “十万石粮食对我并不算多,河东、河内都有,但我觉得还是买卖为好!我也不占你们便宜,一斗五百钱,一石五吊,十万石就是二万五千两黄金,或是二十五万两白银!”

    如今杨侗治下,物价平稳,现在米一石才三百新钱,白面一石三百五,生绢一匹约四百七十钱,细绵绸一匹两吊,粗布一匹五百钱左右,布鞋一双二十钱,细鞋一双五十钱,铁锄一个五十钱……

    这个物价比起如今的中原来,简直低得可怜,当然,这都是新钱。

    他的治下得益于屯田军屯制,以及粮食不得外流的策略,使得这里的粮食多如山如海、实物也不缺,各种实物的价格自然就不会价太高,特别是禁止粮商囤粮居奇,并推出限售等策略,使得百姓并不缺粮。而且为了加强商业的的繁荣,他还鼓励百姓把多余的粮食以高出市价一成的价格卖给朝廷,让百姓有钱财去购买自己之所须,

    王仁则沉吟道:“这也可以!若是殿下同意,我们愿意用金银以此价购买四十万石,平抑洛阳粮价。”

    “可以!”杨侗本来就有洛口仓、黎阳仓、涿郡仓等等近十大仓库的粮食,这些年又一直竭尽全力的用劣币去其他地方购买粮食,而冀州、幽州和辽东年年丰收,又先后勒索了李渊近千万石,粮食他真的不缺。王世充急须要粮,大可卖些陈粮给他。

    杨侗又问王仁则,“你们还有多少军队?”

    “我们还有十五万大军。”

    “瓦岗有几十万人,你们要四处御敌,能应付得来吗?”

    王仁则恭敬道:“殿下在并州战役中,真正动用的兵力不到十万,而李渊总兵力不下三十万,他们不也一样被殿下杀得求和吗?如今关内道一役,也同样是以少胜多。可见兵在精不在多,我们手中虽然只是十五万人,可大都是从前的隋军,装备精良,战力很强,而瓦岗军号称五十万,披甲者却不足一半,如果正面对决,一战便可定中原,只不过是李密手中有几个十分厉害的将军,不是很好对付,我们打算先安内,稳定好局势,夯实了根基,再与瓦岗决一雌雄。”

    “好!你们明天就可以到盟津渡运粮。”

    王仁则立刻站起身,“卑职现在就回去,最迟明天晚上,郑王就有正式答复。”

    “王将军一路保重。”杨侗知道,这是或是跟王世充的最后一次合作。

    “等等!”

    “殿下有何吩咐!”

    “把燕王兄活着给我送来。”

    杨侗可以不在意杨倓的生死,但却在意的邺城亲人的感受,杨家的悲惨日子,已经在江都宫乱结束了,他不想让长辈们再经历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杨倓孤家寡人一个,到了自己的地头上,能有什么作为?
………………………………

第159章:谢幕(求收藏推荐)

    却说王世充买到了粮食以后,立刻投放到了洛阳,使洛阳粮荒一夜解除,随着粮食、物价平息,治安也迅速好转,王世充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将北隋一系列成熟的利民政策投放到了洛阳之中,使人心安定,短短两个多月时间,王世充也获取了极大的民心。

    ‘洛阳只知世充而不知皇泰,士庶良口呼万岁者不绝于路,天有异象、彩气瑞兆,龟献图腾,时有耳闻。’这是一名书生的笔记,真实地记录洛阳王世充即将登基之兆。

    又有一个法号叫桓法嗣的道士,自称善于解释占卜图书,向王世充呈上《孔子闭房记》,图画为一个男人手持竹竿赶羊,解释说:“隋朝,皇帝姓杨。干一嘛,合起来是个‘王’字。王在羊后,预示相国取代隋朝当皇帝。”接着拿出《庄子人间世》《德充符》两篇呈递给王世充,解释说:“上篇谈‘世’,下篇谈‘充’,这就是相国的名嘛,预示您应当恩德遍布人间,顺应符命当天子。”

    王世充十分高兴地说:“这是上天的旨意呀。”拜了两拜接过图谶,立即任命桓法嗣为谏议大夫。王世充又捕捉各种鸟雀,把写好所谓符命的帛系在它们的颈子上,一只一只地放飞。打下这种鸟雀前来进献的人,也授予官职头衔。

    ……

    此之种种,不计其数。

    确实,王世充已经等不及了,他之所以在兵变后没有立刻登基,就是为了获取民众支持,赢得民心,到了冬天的时候,民心军心已经全部转向了王世充。

    王世充有些急不可耐了。

    因为禅让台也已经筑好了,而且明天是正月初一,他必须在这天登基,预示着新王朝的开始,

    之前,长孙安世、段达、杨汪、郭士衡、郭什柱等人已经制订好了禅代礼仪,万事具备,就等皇泰帝下诏退位。

    正月初一这天上午,皇泰帝杨倓和往常一样坐在桌前读书,他已经被剥夺了实权,如今只是王世充手中的一个傀儡,所有大权都被王世充篡夺了。

    这时,门外有宦官声音传来,“圣上在读书,你们这么多人来做什么?”

    “我们大事禀告圣上,快闪开!”

    门随即打开,一路走进十几名大臣,为首是段达、云定兴、崔文象、王世恽、王行本,他们到杨倓面前跪了下来,杨倓皱眉道,“各位爱卿,有何重要之事?”

    云定兴沉声道:“天现各种瑞兆,这是天神降下的旨意,今郑王功高德重,当为天子,以应天意,希望圣上遵从唐尧和虞舜做法,禅位于郑王。”

    “什么?”杨倓心中大怒,将书本重重的扔在地上,大怒道:“这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如果我隋朝气数还没衰竭,这种话就不该讲,如果天意要改朝换代,那还谈什么禅让不禅让?你们直接拥护他上位即可,又何必来问朕?你们都是久沐隋恩的大隋老臣,不是朕的祖辈旧臣,就是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