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在他拜堂那段时间内,内心反而很是平静,就像是在随波逐流的进行一项仪式,只有在拜天地时有一阵幸福感。
直到新娘被送入洞房后,黄昏才醒悟过来。
我结婚了。
大明王朝的黄昏结婚了。
是的。
从今以后我不再是单身一人,我也有家室要照顾了——这种感触极其复杂,千言万语难以形容一二。
婚礼过后是吃喜酒。
其他宾客都由吴溥去招待,黄昏在书房里陪朱棣,一旁作陪的还有徐皇后,徐辉祖,黄观,高贤宁,纪纲,郑和。
恰好八人。
其中徐辉祖和郑和腰间佩剑,纪纲腰配绣春刀。
在书房外还守着数人。
狗儿太监、许吟、钱沣等人,以及王顺等宦官高手,还有一位,如今官职比纪纲还高,但待遇确实差得有点远——锦衣卫都指挥使庄敬。
今日之事后,大家都应该明白,锦衣卫还是纪纲的锦衣卫。
朱棣示意大家不用拘束,随意吃喝。
但众人哪敢真随意。
只有黄观一个人,随意吃喝狂放不羁。
要不是这是侄儿的婚礼,他都不愿意和朱棣坐一桌,此刻也不把朱棣当天子,该吃吃该喝喝,也绝不看朱棣一眼。
朱棣心头颇为不爽,又不好发作。
今日来参加婚宴的人很多,除去南镇抚司的人,应天府衙及京畿所辖县的班子,六部各监各寺的京中中低层官吏几乎来了小半——他们是当然不用害怕被杀的。
无论今天是谁赢,换谁坐天子宝座,他们还是一朝之臣。
王顺忽然推开门,走到朱棣身侧,轻声道:“陛下,监视宁国公主府邸那边的人传来消息,他们守了一夜,直到这边举行婚礼时,发现梅殷还是坐在书房里,宁国公主和下人也没去管他,于是壮起胆子去看了下,发现在书房里坐了一夜的是个假人。”
朱棣点头,在意料之中,问道:“真的梅殷呢?”
王顺摇头,“不知。”
朱棣没有发怒,此事不怪王顺和他的麾下,梅殷若是连从城内脱身去往城外京营的能力都没有,那他凭什么掀起这场靖难余晖?
道:“注意各大城门,周边的安防亦要警醒。”
王顺领命而去。
朱棣端起郑和给他倒满的酒,举杯犹豫再三,还是对黄昏道:“朕欠你的,以后还你。”
说完一饮而尽。
黄昏只好端起酒杯,“为家国大事,微臣的这点牺牲算不得什么。”
心里其实分外郁闷。
这是老子的大喜之日啊,结果朱棣为了引梅殷出手,先是对朱文圭、朱允熥几个人下手,逼迫梅殷垂死一击,又借老子的婚礼跑出来,故意给梅殷制造机会。
不得不承认,朱棣这货很钢铁直男。
这一次的行动,朱棣有十成胜算吗?
没有!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了紫禁城。
这件事做得很永乐。
是男人,就要用男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简单,直接,粗暴。
而且有用。
所以黄昏不反对,因为他觉得,既然永乐是这样的永乐,他永乐都敢用命来豪赌一场,那我黄昏又何必斤斤计较一场婚礼。
没准百十年后的史书中,这场婚礼还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
……
朝阳初升之时,旌旗飘飘,刀戈林立。
无人出声。
寂静之中,数千人的军阵散发出铁血而森严的味道,宛若一头沉睡的饿狼自半夜醒来,等待着明月破开乌云的那一刹那,对月而啸。
梅殷浑身披甲,手牵战马。
在他身畔,是京营五卫其中三卫的最高将领,在靖难和靖难之后的立场,都很含糊,靖难之前,支持建文,靖难之后,亦对朱棣表忠心。
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那边的档案早就被人调换了,调换的内容,恰好是这三人早些年的经历——皆和梅殷在太祖、建文帝两朝任职时有关。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仅京畿的京营中有,地方卫所中也有。
甚至于连天子亲卫中也有。
梅殷这些年经营的脉络之深,远超世人想象。
所以朱棣登基之后一直想动梅殷,然而又不敢动,原因就在于此。
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弄死梅殷,不仅会引起朝局动荡,传到民间也会失去军心、民心。
所以才有今日之事。
今日梅殷一旦动手,朱棣就可以正大光明的说梅殷原来你要造我老朱家的反啊,那我只好杀你了。
世人一听,原来梅殷是造反被杀,那就算梅殷的旧部想复仇,也师出无名。
打仗,师出有名很重要。
梅殷站在马畔,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地平线,看不见应天城。
但梅殷已望见京畿。
这一天,他等了很久,从朱棣让宁国公主给他写血书那天开始,他就在等这一天。
………………………………
第二百零一章 等
有些巧合。
站在梅殷身畔的京营将领统率的卫所,在五军都督府在京畿五卫中,驻防东、南、西三个方向,这三人一直就是京营这三卫所的最高将领。
在建文帝登基之前就是。
朱棣进应天,和这些人打了一架,本来是要血战到底,不过随着谷王朱惠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这一架打了一半。
朱棣跑进应天城,奉天殿一场大火,建文帝自焚火中。
京营就没和北军打了。
天子都死了,打毛。
普通士卒可没有你们高级将领那么多家国情怀忠君爱国,他们大多只是用命在博一点军饷养家糊口而已。
士卒不想打,将领也没办法,于是降了吧。
反正紫禁城里发号施令的都姓朱。
何况这些将领也是有想法的:建文帝登基,重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一众文臣,很有重文抑武的趋势,大家作为武将,还真不是有多喜欢建文帝。
朱棣就不一样了。
沙场走出来的人。
大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朱棣也会更多的为武将着想不是?
这个道理和靖难功臣支持朱高煦为储君一样。
都是利益使然。
但是——
世间事情,意外就意外在但是两字。
梅殷虽然是儒学大儒,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偏生在治军上有那么点能力,以往又得太祖重视,在军中也任职过很长时间,为人处世极佳,在军中有他自己的心腹圈子。
要不然建文帝敢让梅殷总兵领四十万?
没点能力哪可能嘛。
站在朱棣身旁的三人,皆是京营三卫所的镇抚,官职不大,和内阁辅臣一样,从五品,但这些人却是掌控着兵权。
到了关键时刻,有他们在,比兵符好使。
调兵要用兵符。
这是常识。
但兵符不是给所有士兵看的,而是给卫所将领看的,这三人作为卫所最高长官,经营了这些年,卫所上下早就是自己人。
大家清楚,梅殷一旦挂了,朱棣就会开始清算。
他们要么永无出头之日,要么死。
死不可怕。
可怕的是家眷都要被流放、充入教坊司。
当兵的人么,总有那么点血性。
大家秘密聚在一起,商量了下,觉得可以用头上的脑袋来博一场富贵,反正输赢结局都差不了多少,早死晚死而已。
于是振臂一呼,高层将领沆瀣一气,带着底下不明就里的士卒们聚在了应天城南门以外十数里处。
想法很简单。
打不过就逃。
逃到福建那边去,那边暂时还是建文旧臣掌控着,实在不行,打穿福建去海上逃亡,也不是不行,人呐,为了活命,再苦再累也要坚强。
这三人分别叫郑永,方玉山,林元。
这些正儿八经的名字显示了他们的出身,都是家族不错的人,像朱元璋最早那个朱重八的名字,一看就是农民阶层,古代因为大部分人没文化,取名字很随意,所以在古代,张三李四肯定是重名率最高的名字。
在四人身后,又站了十余名三卫所的高级官员。
最后面,则是列阵的一万名京营士卒。
全是精锐。
这一次谋事,不靠人多,需要精锐的绝对力量,像尖刀一样,利用朱棣出紫禁城的机会,擒贼擒王——这估摸着也是梅殷和朱棣两个对赌之人的心有灵犀。
郑永侧首问梅殷,“国公,何时发兵?”
梅殷淡然道:“不急。”
郑永点头,很是有深意的叹了一句,道:“是不急。”
梅殷侧首淡淡的看了他一眼。
郑永没有躲避。
梅殷忽然微微笑了笑,“抱歉。”
郑永呵呵一笑,“国公说笑了。”
梅殷不再言辞。
一旁的方玉山和林元两人对视一眼,方玉山开口道:“想问一句国公,黄昏此人究竟是何等神仙人物,竟能造就当下局势。”
梅殷想了想,“竖子耳,今日局势,非他之力,只不过是我布局之初,没有将他算在内,让他成为了不可测的因素,导致所有计划失败。”
顿了下,又道:“倒也得承认,先前的所有谋划,都是输给了他和朱棣。”
尤其上元大火案。
黄昏救了徐皇后和小宝庆,而朱棣又敏锐的察觉到了危机,所以那夜没让京营进城,若是那一夜朱棣反应稍微失算,今日坐在奉天殿的就该是朱文圭。
梅殷有些不明白。
黄昏这个人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朱棣如此信任他。
要知道黄昏最初走的是神棍路线。
作为君王是不屑的。
难道是因为朱棣觉得黄昏是下一个道衍?
这只有天知地知朱棣知道了。
林元压低声音,“国公,公主等人已经安排好了,若是事败,我等勠力护送你出城,到时候你们先去福建那边,自会有人接应。”
梅殷哈哈一笑,“我不走。”
谁胜谁负?
天知道!
忽然又道:“谁说一定是我们逃走呢?”
也许赌赢了呢。
林元精神大振,他知道梅殷不可能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一万京营士卒身上,肯定还有其他布局,他如此自信,说明成功希望很大。
人嘛,情义之余,谁不想活,谁不想富贵荣华?
郑永轻笑了起来。
笑声中有不屑和嘲讽。
他也没打算走。
林元听出来了,却是默不作声,一旁的方玉山拍了拍他肩头,示意别和郑永一般见识,如今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要团结。
梅殷抬头看了看天穹上难得的暖日,推算了一下时辰,轻声低语,“快了罢。”
方玉山道:“应该要来了。”
话音未落,便见远方地平线上出现一道黑点。
黑点慢慢变大。
是一名骑兵。
穿着城门守卒的兵服,狂奔而至,下马来到众人面前,对着众人行礼,然后对林元道:“林镇抚,清凉门那边,已在掌控之中,朱棣在清凉门并没有派亲卫军驻防。”
林元点头,示意他候在一旁。
对梅殷道:“出发?”
梅殷想了想,“再等等,不急。”
三名心腹不解,“此刻再不去,若是朱棣反应过来,再想夺取清凉门就难了,朱棣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从西面的清凉门入城。”
梅殷摇头,“不见得。”
兵道诡也。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胜算才高。
………………………………
第二百零二章 清君侧
你梅殷要反,他朱棣就给你机会反。
既然想到了这些事。
朱棣会想不到你梅殷会从哪方面进城?
那么巧,恰好清凉门就没有天子亲卫军驻防?
朱棣要你梅殷反这个事实就够了,根本不需要你进城这一步骤,因为这会增大朱棣失败的风险,所以清凉门那边的不设防,很可能是陷阱。
所以梅殷需要继续等。
等应天城所有城门那边的心腹都传来消息,再决定从哪里入城。
他现在不急。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实朱棣此刻已经可以回紫禁城了,因为京营这三卫所的异常调动,已经确凿梅殷造反的证据,朱棣若是回到紫禁城,在天子亲卫军的拱卫下,在其他京营两卫所的驰援下,梅殷拿他无可奈何。
之后朱棣就可以借今日之事,让梅殷死无葬生之地。
但梅殷了解朱棣。
这位在沙场少有败绩,驻防北方多年,威慑草原不敢南侵的燕王有绝对的自信,他既然出了紫禁城,那么就不会轻易回去。
至少在今日没有见到他梅殷的头颅之前不会回大内。
这是沙场。
亦是男人之间的对话。
所以今天一天,都是他梅殷和朱棣之间的角逐。
陆续有人前来。
应天城各大城门的消息源源不断的汇聚过来,梅殷在知晓所有城门驻防兵力的消息后,错愕了很久,又思忖了很久,轻声叹道:“果然是燕王啊。”
按照事前兵力推断,清凉门那边的空虚是假的,为的就是吸引梅殷从清凉门入城。
走清凉门到国子监附近,只有一条大路适合行军,那条大路靠近清凉山和鸡笼山,也是应天城内最偏僻的地方之一,坊子甚少,和当初朱棣应天的金川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少路宽。
适合决战。
那条大路就是双方狭路相逢的战场。
朱棣是本意是要在那条狭路上,和梅殷分高下,也决生死。
这很符合朱棣的沙场性情。
大开大阖。
梅殷思忖良久,抬头,对郑永、方玉山、林元三人道:“不走清凉门,从重兵驻防的正阳门入城,那边看似重兵防守,实则不会有兵力!”
郑永不假,“为何?”
梅殷笑道:“很简单的道理,正阳门靠近紫禁城的洪武门,按照常理推断,我们要起事,肯定是从正阳门最近,但朱棣会想不到?”
方玉山点头,“所以正常情况下,朱棣一定会在正阳门留下天子亲卫军中的精锐。”
羽林卫、金乌卫都可能在正阳门。
梅殷笑道:“不错,但是朱棣也一定会想到,我会猜到他在正阳门留下兵力,所以他肯定以为,我会走清凉门,所以他才会在清凉门留下驻防空虚的假象,设下陷阱。”
林元笑道:“那么我们就走正阳门。”
梅殷点头。
只是忽然间灵犀一动,自己能想到的事,朱棣想不到?
会不会他也反其道而行之。
清凉门那边确实是真的兵力空虚呢?
犹豫了下,倏然抬起头,“不,我们不走正阳门,走清凉门!”
郑永眼睛一亮,“朱棣肯定也会如此料想,他知道国公你会猜到他在清凉门留下陷阱,我们就会走正阳门,所以清凉门其实是真的空虚,他的重兵应该是在正阳门。”
这是个套娃。
无穷无尽,就看谁被套进去。
梅殷点头,“不错!”
翻身上马。
郑永、方玉山、林元等三名卫所镇抚亦同时上马,四人面对着十余名高级将领和上万列阵士卒,冬天的风吹动旌旗猎猎。
刀光剑影在暖日下分外寒冷。
这一幕,让人热血沸腾。
梅殷舔了舔嘴唇,腰间佩剑出鞘,锵的一声敲在剑鞘上,将士卒的注意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