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自己未来仕途的大明集团中高层员工,只好曲线救国。
吴溥大受欢迎。
不接触黄昏,咱们通过吴溥去问一下还不成么。
吴溥不厌其烦,实在受不了络绎不绝的人流,索性撕破脸皮的对那些大佬们说你们先去找陛下。
陛下同意什么都好说。
吴溥是为黄昏的仕途着想。
历朝历代,搞迷信的在仕途上都爬不高,黄昏已简在帝心,该洗白了,毕竟穿越者只是一种职业,靠学识预测未来事,不应披着迷信的外衣。
谁敢就此事去找朱棣?
于是这股风潮渐渐平息,甚至更多人认为黄昏这种行为是……嗯,炒作,大明还没这个词,相近的词应是哗众取宠。
年关将近。
这些日子黄昏就做了两件事:每个月以小作坊的模式制造三十块香皂,绝不多一块也不少一块,其中二十块送进皇宫,换回二十两白银。
剩下几块给徐妙锦和自己一家人用。
第二件事是看书。
几个月下来,该认的字基本都已经认完,在吴溥的教导下开始看四书五经以及一些“状元秘籍”等课外辅导材料,为永乐二年的科举准备。
考不考得上暂且不论,不考是肯定不行。
春节要团圆。
在驸马王宁为首的武将求情下,朱高煦终于从开平回到应天府,朱高炽也取消了软禁待遇,然而立储形势越发不明朗。
两个哥老倌被贬期间,朱高燧趁机在朱棣面前大献殷勤,受了好几次奖赏,原本毫无希望的他,有了那么一丝可能。
千万不要小看龙椅对皇室子弟的诱惑。
在这一丝可能的刺激下,朱高燧有种李世民附体的错觉,爆发出一百万倍的战斗力,想要一举扳倒两个哥老倌。
于是在建文四年的最后几天,应天城欢天喜地的节庆气氛中多了几分萧杀。
只因一件事。
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得到“秘密”线报,说奸臣黄观藏匿在安庆贵池县的向家渡,附上的地图甚至详细标出了黄观暂住的院子。
纪纲一看,好家伙,大功就在眼前啊。
根本不请示朱棣。
直接带着锦衣卫北镇抚司校尉连夜直奔安庆,欲要把奸臣黄观捉拿归案,至于黄观的生死,纪纲可不在意。
甚至于也不在意黄观的侄儿黄昏如今备受陛下青睐。
纪纲相信刀。
腰间的绣春刀就是他的前途。
对于黄昏自诩穿越者可以预知未来一事,他嗤之以鼻,你黄昏能预知,难道没有预见到我能把黄观捉拿归案?
一旦在陛下面前揭破黄昏的谎言……
他将更受重用。
锦衣卫都指挥使,也是有机会问鼎三公三保的吧?
再说纪纲贪财。
自朱棣登基之后,他利用职权威逼建文帝余党,若是不拿钱财孝敬的,统统“请”去诏狱,反正朱棣对此喜闻乐见。
拿了钱财的么……
纪纲只需回头给朱棣禀报一下,说某某某虽是建文余党,但如那解缙、胡广一般心向陛下,可暂观之,只要不触及到朱棣那敏感的神经,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如今的应天城有两个一夜暴富的人。
一个是朱棣。
另一个就是纪纲了。
纪纲连夜赶往安庆贵池县,动静不小,刚从开平回来没多久的朱高煦知道了,刚解禁没几天的朱高炽也知道了。
乾清宫的朱棣也知道了。
锦衣卫分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负责侦缉之事,而南镇抚司则是对内的纪律部队,相当于锦衣卫的纪检委。
毕竟是个特务机构。
锦衣卫作为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关键在于可逮捕任何人。
权力之大,超过了朝中其他部门,设立之初,朱元璋就考虑到不能让锦衣卫变成疯狗——当然,依然是暴力机构。
所以有了南镇抚司制衡。
而在南镇抚司里有这么一个镇抚使,名叫赛哈智。
这货来自古波斯地区的家族,穆罕穆德的后裔,著名回回人赛典赤的七世孙,和李景隆一样,赛哈智除了祖上显赫,本人并没有过人的能力。
大明能让波斯人当官,充分显示了我泱泱帝国有容乃大的气魄。
赛哈智没有能力,但有心气。
这货也想当个锦衣卫都指挥使耍耍,身为南镇抚司的镇抚使,他的职责是监视锦衣卫的行动是否符合规章制度。
纪纲率领北镇抚司的人刚出城,他就知道了。
机会来了!
这货毫不犹豫的出卖顶头上司,立即进宫去见朱棣——所谓宵禁,只是针对平民,对国家机器没有意义,因为本就靠他们维持宵禁。
朱棣刚从徐皇后那里归来,在御书房接见了赛哈智。
知悉纪纲的去向后,沉吟不语。
许久,才对赛哈智道:“你暂且回去,这事不要声张,关于纪纲去安庆一事,南镇抚司不用管,朕会亲自处理。”
赛哈智失望而去。
他已点好兵马,只等朱棣一声令下,就去把纪纲给逮回来内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纪纲有苦说不出的去诏狱度假。
可惜朱棣没有这个意思。
赛哈智走后,朱棣坐在椅子里沉思——这些日子有内阁帮助他论政,轻松了许多,因此很喜欢提出组建内阁建议的黄昏。
但是黄观……
捉拿回来怎么处置?
朱棣不知道黄观在安庆一带吗?
早就知道。
这件事不难揣摩出来,毕竟黄昏和徐妙锦都是在安庆被逮回来的,而黄观也是走到安庆后人间蒸发的,但一直没让锦衣卫去侦缉捉拿。
两个原因。
一者黄观是个奇才,三元连中六首第一,世间少见。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黄昏的存在。
………………………………
第三十一章 第一次生存危机
纪纲绣春刀出鞘,黄观在劫难逃。
应天城里,各有算盘。
朱高煦没打算管这事,他刚被朱棣发配边境,心有余悸,区区一个建文余孽,还是文臣,这种功劳让纪纲捞去便是。
另一边的朱高炽,得管。
朱高炽受到的教育方式和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孑然相反,那两兄弟几乎都是沙场过来的,唯独朱高炽和,是从墨香里长大的。
话说回来,读书人朱高炽,靖难之时竟然守住了北平。
为他争夺储君挣下了大好资本。
朱高炽要管这事。
怎么管是个问题。
他和朱高煦一样,刚被朱棣处罚,如果这个时候去触朱棣的霉头,那储君的位置会离他越来越远。
随着赛哈智从乾清宫无功而返。
紧急赶到朱高炽府邸里的某几个文臣立即嗅出了蛛丝马迹。
很快。
府邸内豢养的某位江湖好手趁着黑夜,不惜违法犯罪在宵禁时间夜行,去了一趟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徐府。
被许吟拦下。
片刻后,许吟亦穿着夜行衣出了门,直奔莲花桥畔平康坊。
……
……
黄昏不想读书,又不得不读书。
朱棣的意思很明确。
想当官?
想入内阁?
先过了科举再说。
永乐二年的科举……真不好考,四百七十多名进士中,江西就有一百一十多名,其中前七名都被江西承包,比之建文二年的科举更过分。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古代科举,要形容江西,只能用“牛”字来形容。
江西创造了中国科举史上的很多美谈:临川王安石、曾巩等一门三进士;饶州洪迈一门四进士;乐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门同科五进士;婺源潘钰及子孙“一门十进士”;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自唐以来,江西人任宰相二十八位,副宰相六十二位。
宋代有晏殊、王安石,到了明代,更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从解缙、胡广、杨士奇到费宏、夏言、赵汝愚、严嵩,出任宰辅者达十八人。
黄昏对一甲二甲不奢望。
当官嘛……
同进士也可以。
实际上漫长历史中,科举一甲在仕途上的成材率要低于二甲、三甲和同进士的。
所以黄昏的目标是打算考个同进士。
这也很难。
全国高考文科前五百名,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
好在接下来没事。
可以专心读书。
且黄昏才十六岁,正是读书时候,加上超越时代的见识和认知,学起来事半功倍,何况老师是吴溥,陪读是吴与弼。
这父子俩都是当代教育家。
今夜吴溥和黄淮两人在文渊阁当值。
家里就吴与弼和黄昏,两人坐在灯下苦读,没多久黄昏就觉得眼花——煤油灯昏暗且不说,还发出难闻的气味。
这越发坚定了黄昏想要发电的计划。
“笃笃笃!”
有人轻敲着书房门。
黄昏和吴与弼面面相觑,吴溥回来不会敲门,若是外人,也该敲院子里的门。
看了一眼略有惊恐的吴与弼。
黄昏了然。
吴与弼心中的阴影怕是挥之不去了。
起身,“谁?”
“我,许吟。”
确实是许吟的声音,黄昏开了门,对一身黑衣的许吟道:“快些进来,来的时候没被陛下安排在暗中的人发现吧?”
许吟闪身入门,也不坐,直接说道:“应该没有。我家小姐让我来通知你,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率领北镇抚司兵马连夜出城去了安庆贵池县,让你早做对策。”
黄昏一脸无语。
应该?
许吟你也不是小孩子了,做事能靠谱点嘛,问道:“还有哪些人知道?”
许吟摇头,“我不清楚。”
黄昏略一沉吟,“回去告诉你家小姐,如果纪纲最后抓回了黄观,御前对质的时候,让她千万别承认见过面。”
许吟点头。
黄昏又道:“你能出城不?”
许吟仔细想了想,“应天城墙虽高,守城兵丁虽多,但要出城的话,还是有很大的可能。”
黄昏道:“许吟,我问一事,如果你先回一趟徐府,然后即刻出城,是否有可能赶在纪纲之前抵达贵池县向家渡转移黄观。”
许吟犹豫了。
他倒是不怕,可似乎没有听黄昏命令的理由,只能说道:“应该是赶不上的。”
黄昏知道他在犹豫什么。
挥手,“你先回徐府罢,告诉锦姐姐,就当不知道这件事。”
许吟闪身出门,消失在黑暗里。
黄昏重新坐下。
穿越到大明后,第一次生存危机来了。
纪纲这个人是朱棣的抹布,哪里不干净擦哪里,几乎代表着朱棣的意志,他此次去抓黄观,到底是不是朱棣的意思?
设身处地,如果自己是朱棣,绝对没有对穿越者下手的道理。
而是据为己用。
所以朱棣是想把黄观抓回来,然后顺藤摸瓜让自己戴罪,从而不得不臣服于他,可若是如此简单粗暴,那朱棣就不是永乐大帝。
有一种可能:
朱棣是否是在借这件事印证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自己说能预知。
朱棣到时候就会问自己,你不是能预知么,难道没有预见到黄观会被抓。
怎么回答?
黄昏毫无压力,在安庆和徐妙锦被抓回应天时,他就预料到了今天,早就运筹帷幄想好了应对之策。
破局还是从朱棣处着手。
这件事必须先下手为强,不能给纪纲和朱棣发难的机会,一旦失去朱棣的信任,在大明天下必将寸步难行。
要在黄观被抓回来之前去见朱棣。
锦衣卫从应天去往贵池县,以骑马狂奔的速度,最多两日就可以一个来回,所以可以选择在后天上午去见朱棣。
为了稳妥起见,等明下午去。
但去见朱棣的理由……得好好想一想。
不能让朱棣察觉到自己是专门为了黄观的事情去见他,需要有另外一个理由,然后在不经意间让朱棣走入圈套。
话说,徐妙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怎么知道锦衣卫的动向?
这件事还有猫腻!
黄昏找出纸笔,复盘核算。
吴与弼看黄昏一脸凝重,不敢打扰,悄悄去做了点宵夜。
………………………………
第三十二章 哟,永乐你要削藩啊
吃了午饭,把朝会后归来的吴溥喊醒,问了他如何去求见朱棣的流程,这才大摇大摆的拿了一块香皂出门。
平头老百姓哪进得了紫禁城。
倒是巧了。
在正阳门外遇见个熟人。
狗儿太监。
这位内侍炙手可热的人物刚去了一趟徐府,去看徐辉祖有没有听话。
和狗太监一起并肩而行。
听说黄昏是去求见朱棣,狗儿心里活络了些,不着痕迹的说昏哥儿你今日去见万岁爷可要谨慎着些,有些话不能乱说。
黄昏了然,笑说内阁成立后,狗公公这几日怕是有些繁忙了罢。
狗太监一脸忧愁,“可不是。”
万岁爷一般在乾清宫办公,距离文渊阁远着呐,内阁那边论政之后的折子和朱棣批红之后,都是让他往返送递。
黄昏闻言暗喜。
果然……
狗太监恐怕现在还没明白,他这个职责有多重要。
笑眯眯的道:“等个几年,待我进了内阁,到时候递送折子,恐怕还要多麻烦狗公公,相信那时候狗公公已经在司礼监掌印了。”
这是故意提醒狗儿。
狗儿毕竟是读过书的,诚惶诚恐的道了句咱家不敢奢望。
他明白他这个跑腿对内阁成员有多重要。
但如今内阁很弱势。
他再重要,也没什么用,不过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这确实是他的梦想。
到了乾清宫外,黄昏等候。
狗儿去通报。
朱棣坐在椅子上,面前搁着一张大明版图,现在论政交给了内阁,他只负责决策,时间空余很多,是时候考虑给大明周边友邻一点“关爱”了。
狗儿先说了徐辉祖的情况,说他在徐府内倒是安分,就是整日酗酒情绪不好而已,又说给妙锦姑娘造成了很大的烦恼,好在还有徐膺绪帮衬。
徐膺绪是徐达二儿子,靖难之中没啥表现,加上徐皇后说情,倒也保住了他尚宝司卿的官位。
朱棣冷笑。
不杀徐辉祖已经是天大的仁慈,有命喝酒就该感谢徐皇后了。
还要给妙锦添麻烦。
也没办法。
长兄为父,徐增寿出了这档子事,徐膺绪忙于公事,家里的事情就只有徐妙锦一力肩挑了,也是难为妙锦了。
有个天天酗酒的徐辉祖,还有个不懂事的四妹。
偏生还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