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复兴梦-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伍里还隐约多出了一个行动不便的人。

    尽管陶模和林瑞再三邀请,但富勒铭额执意要立即返回伊犁。

    “这老将军倒是挺尽职的。”林瑞看着风雪中定远军艰难行走的身影,同陶模说道。

    “富勒铭额自幼从军,在甘陕回乱波及xin jiāng之时,富勒铭额正好前往乌里雅苏台乞援,然迪化城突然陷落,他全家都被乱军所杀…自这以后,他就越发勤勉,朝廷屡次招其进京,都请辞了,决意守护西陲,是满人中少有的汉子。”陶模说道。

    听到甘陕回乱,林瑞身子不由地一僵,他放下门帘,回坐到原位,摊开桌上的地图,仔细地端详起来。

    半响,陶模忽然听到林瑞说:“……若是甘陕再次生乱,那我们该如何处置?”

    “怎么?难道你听到什么风声了么?”陶模脸sè大变。因为他明白,一旦甘肃、宁夏发生动乱,那么就等于切断了xin jiāng与内地的一切联系,到时候别说是粮食、军械等补给,就是朝廷的一封诏令都过不来…万一,那时俄国人再挑起事端,一切都无法收拾。

    “不,我只是揣测。”林瑞抬起头,眼神里熠熠生光,“如果真的不幸言中呢?”

    听到这只是林瑞的猜想,陶模总算是放下心来,轻轻松了口气,说道:“万一突生变故,朝廷必然会调集军队,自东而西,平息叛乱,而我们则应扼守哈密,同时弹压地方,以防有人响应。”

    林瑞思考片刻说道:“我觉得应该出其不意,集中所有兵力,直插甘陕,迅速平息叛乱,最好是在动乱的消息传开之前就将其扼杀。”林瑞用手做了一个砍头的姿势。

    陶模突觉微悚,随即又释然道:“这样也好,但如何才能尽早获知消息呢?”

    林瑞其实早就胸有成竹,白斯文的保卫处早就在西安、兰州等地秘密开设商号,以打探情报、传递消息。但这一切是不能让其他人知道的,而且这些秘密据点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绝不能公开化。

    于是林瑞便说道:“我想在上海至迪化间各省城、各府县设立设立兵站,南洋新军的专属兵站,负责转运军需物资、人员,以及打探各地风土人情。”

    陶模听了前几句时,还觉得有些道理,但听到最后这“打探各地风土人情”时,却猛然吓一跳,说道:“这设立兵站尚可,但搜集各地情况却已经逾越了臣子的本分,万一被人加以渲染,这可是谋逆大罪…”

    “那就上书朝廷,只说设立兵站一事,不提其它,有些事明面上不行,暗地里做总是没关系的。”林瑞毫不在意,已是决定了。

    ~~~~~~~~~~~~~~~~~~~~~~

    “轰隆…轰隆…”一阵阵沉闷的声响从崇明岛西北角的一处河汊传来,惊动了长江北汊两岸的居民。冬季在家闲来无事的人们,纷纷跑出家门,来到江滩上寻找着声音的来源。

    一台巨大的机械正不时地喷出白汽,猛力地一下又一下地将一根粗大的钢桩打入地下,离得近的人甚至感觉到了大地的颤抖。

    余积臣正蹲在滩边一丛枯萎的芦苇旁,盯着施工现场,嘴里的旱烟不时地喷出烟雾。这台蒸汽打桩机是他从德国人手里刚刚买来的,花了近五万两银子,专门用于在崇明岛这一类地质松软的区域,建造大型工程之用。今天是这机器第一次正式投入使用,为即将建造的崇海铁路桥打下第一根钢桩。

    “工业机器的力量是人力无法抗衡的,大约只要四五十下,这直径五十厘米的桶桩便会打到硬土层,如果换做人用铁锤一下下砸,估计一百年都无法完成。”一身普通工作装的詹天佑看着正在做zi you落体的蒸汽锤,向着身边的两位助手说道。

    詹天佑在听说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将要开建时,便赶紧从京城赶来上海,同时也随便接收了同学李恩富推荐的两名助手,香港皇仁书院毕业的胡干芝与陆敬科。

    “詹主事,在岸边的桥桩,可以用蒸汽锤…江中心的怎么办?”胡干芝好奇地问道。

    “…水面施工,仍然是靠蒸汽锤,只不过这机器要搬到驳船上去,而且是紧紧连接的两艘驳船。”余积臣走近詹天佑,解释道,“只不过成本会增加罢了。”

    “怎么,余经理,最后还是租用英国人的驳船了?”詹天佑微笑着问道,“你不是说他们的价格过高么?”

    “不,是德国人的船,他们不仅提供船,还提供技术人员,支持我们。”余积臣有些得意地说道。

    “为什么?”詹天佑有些吃惊,一旁的胡干芝与陆敬科更是如此,这几人与白人交往较多,当然知道“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句西方谚语。

    “为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只是听说远在xin jiāng的林大人,给德国驻上海领事送了一份西域特产,然后德国洋行便倾力配合了。”余积臣挠挠头,回答道。

    “什么礼物这么值钱?”詹天佑更糊涂了。
………………………………

第一百三十四章 硝石的诱惑

    ()  “这是南洋实业公司目前规划的干线铁路,上海至江宁,经合肥、徐州到开封,越潼关而至西安…这部分线路已经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及甘陕总督杨昌浚的支持,沿路各省士绅也已经纷纷表示会集资修路…”

    在南洋实业公司三楼的宽大会客室内,陈若锦用一根细细的木棒指着墙上的一副铁路规划图,侃侃而谈。周围坐着的是德国驻上海领馆领事及商务参赞等人,此外,欧阳定轩与杨衢云也陪同在座。

    “为此,我南洋实业公司已新立南洋铁路公司,专门从事铁路建设和运营事业,目前,我们已经同直隶总督李鸿章初步达成协议,共同修建上海至西安段之干线铁路。”

    “…但西安至兰州段,以及兰州至迪化段,因为地处偏僻,加之条件恶劣,线路过长,国内几乎没人愿意投资修建,所以,林大人的意思是寻求贵国的协助,来帮助我们完成最为复杂和艰难的工程。”

    陈若锦认真地看着应邀而来的德国驻上海领事赫伯特,恳求道。

    赫伯特的视线一直在办公室内的墙壁、地板甚至陈设上游移,过了好半天才说道:“陈先生刚才的话,我在林的信里都已经读过,你们的礼物确实非常贵重,甚至为德意志帝国展开了一副新的蓝图,所以,为了表示诚意,我已经为崇海铁路桥的建设,提供了足够的支持,所以…”

    赫伯特拖长了声音,做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手势,道:“我目前的权限仅限于此。”

    陈若锦沉默了,根据他的估算,硝石矿的样本,德国人一定已经进行了分析,消息也一定已经传回了国内,但为何赫伯特仍然不为所动呢。

    于是,陈若锦继续试探道:“是否贵方担心南洋实业公司的合作诚意?”

    “不,”赫伯特赶忙回道,“根据宿务的合作经验,林和他的团队是值得信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是为什么?”陈若锦看着德国人深蓝sè的瞳孔,诚恳地问道。

    “…政局动荡…”赫伯特迟疑了半天,才吐出这几个字。

    原来如此,陈若锦恍然大悟,原来德国人是担心林瑞或者说湘系失势,让自己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

    见话题已经展开,赫伯特咬咬牙,索xing全部说了出来:“林的设想非常好,首先在崇明岛建设一座大型深水港,待沪新铁路建成,xin jiāng的硝石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来,在南洋公司进行简单加工,然后自海路运回德国…”

    “…但是,这条铁路太长了,差不多四千公里,经过数十个城市…清国的内部有太多的派系,西北的叛乱又时有发生,xin jiāng又被英俄两国觊觎多年,你们没有足够的军队来保卫它所以尽管硝石资源对于德国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但仍不足以让我们直接参与铁路的建设。”

    听到德国人的话语,陈若锦与欧阳定轩、杨衢云目光略一交汇,三人同时微微点头,于是陈若锦一狠心,将底牌掀开:“抵押,南洋实业将通过抵押的方式,换取德国的合作。”

    “抵押?对于我们来说,南洋实业唯一有价值的便是药业公司,换句话说就是特效消炎药的配方,除此以外,其它的抵押物我们一概不接受。”德国商务参赞突然插话进来。

    是的,南洋实业公司名下的企业,无论是钢铁厂或是军械厂,都是在德国技师参与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对于德国人来说,确实没有丝毫价值可言。林瑞和陈若锦深知这一点,所以便共同制定了这次谈判的策略。

    “好的,我同意了。”陈若锦故作无奈地点点头,说道。

    赫伯特开心极了,如果真的签署了协议,那么德国在中国投下的筹码,无论老天爷开大或者开小,都一定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

    ………………………………………

    只过了一个小时,双方便草拟好了协议…

    “…南洋实业公司将用消炎药的配方作为抵押,换取德国对南洋实业公司的全方位合作,合作内容包括:

    一、南洋实业公司向德国派遣留学生,学习冶金、工程、造船、化工等科目,德方必须提供一切便利;

    二、德国每年应提供不少于五十人的资深陆军军官,帮助训练南洋铁路公司保安队;

    三、南洋实业公司将于德国克虏伯公司联合,在华建设火工品生产线。

    四、双方将按照五五比例,投资建设西安至迪化段铁路干线,德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技术支持…

    五、双方合作建设崇明大型深水港

    六………………………………………。

    备注:在沪新铁路全线贯通后,南洋实业公司必须保证每年不低于五十万吨的开采量,并保证运抵崇明深水港…

    如南洋实业公司出现违约,德国将立即获得消炎药的配方,同时南洋实业公司自动丧失该药的生产权。

    本协定为机密文件,双方不得外泄。

    ………………………………

    “好了,内容大概就是这样,更细致的条款我们就交给专业人士去探讨。”赫伯特爽快地说道。

    “嗯,好的,接下来,将由张康仁先生负责,他可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陈若锦点头同意,随即便起身,从酒柜中取出一瓶白兰地,然后小心地打开瓶塞,轻轻地倒在两个高脚杯中,转身将其中一个半满的酒杯递给赫伯特,说道:“为了预祝未来合作顺利,我们先干了这杯…”

    说完,两人便一饮而尽,周围顿时掌声一片…

    ~~~~~~~~~~~~~~~~~~~~~~~~~~~~

    随着冬天的来临,白斯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情报传递遇到了难题。

    南洋实业公司保卫处的信息传递,一向是按照轻重缓急来决定传递的方式,如涉及军事、政治等重大事项,一般是通过有线电报加的方式,虽然贵,但胜在快捷,而且保卫处有自己的一套密码本,没有信息泄露的危险…

    但此时的中国,偏偏只有迪化、拉萨、库伦这三个重镇没有架设电报线,而林瑞却恰恰待在了迪化,冬天的xin jiāng大风雪是常有的事,温度也经常降到零下二、三十度,进出xin jiāng的路途变得十分艰险,原来快马只需七八天的路程,现在往往则需要十多天…

    这消息一来一往,就差不多要一个月,这让白斯文越发的着急,所以在元旦的前一天,便拐进南洋模范学校侧后的小巷,进入一个僻静的院落,院门旁挂着技术研究所的铭牌,金属牌匾上没有一丝的锈蚀。

    “永商,你上次提到的电报机,搞的怎么样了?”白斯文一进资料室,便急急地向黄永商发问。

    黄永商放下手头在英文资料,定睛一看,便立即起身笑着说道:“白处长,你怎么突然这么着急起来了?周超岳和一帮学生正在试验,要不我们去看看?”

    白斯文一听,眼睛便是一亮,赶忙说道:“好啊,赶紧去看看,你这新发明,可是靠着我保卫处的投资才搞起来的。”

    两人刚刚走到电气实验室门口,便听到周超岳的声音传了出来:“准备试验,一分钟后,我给电波发shè器通电,你们几个去隔壁房间,把检波器与电铃连上…”

    话音刚落,几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便急匆匆从白斯文身边走过,进入隔壁的一间屋子。

    白斯文刚要开口,黄永商赶紧拉住他,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

    大约几十秒后,突然从隔壁房间传出一阵“滋…叮…滋…叮”的声音,几个学生顿时从隔壁屋子里跑了出来,欢呼道:“成功了,电铃响了…”

    黄永商赶紧走进实验室,一把抱住已经激动地说不出话的周超岳,大声说道:“我们成功了?”

    周超岳定了定神,说道:“是的,我们成功了。”

    随后看见门口的白斯文,便立即说道:“白处长,我们会马上改进设备,进行第二次试验…第三次试验将会在租界和崇明岛之间开展…”

    一阵风吹进这个僻静的小院,从资料室的窗户钻了进去,将靠窗桌子上的几份文件吹的哗哗作响,在书页翻动间,德文的标题《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清晰可见,待翻至最后一页,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名字赫然在目…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天

    ()  “…圣旨…江苏按察使林瑞靖边有功,擢江苏巡抚,正二品,赏双眼花翎,黄马褂…即ri进京陛见…”刚刚过完chun节,正月十五还没到,朝廷的旨意便已经到了迪化,其中除了晋升林瑞以外,新军中其余将领都有封赏,刘靖北、吴标等人直接越级,授了参将衔,就是陈光远这些新锐军官,也得了个五品守备…

    瞅着传旨的年轻侍卫一脸苍白,脚步虚浮,就连刚才宣读诏书的声音都有气无力,林瑞便知道,这份诏书来的太急了些,估计是年前发出,这侍卫是在路上过的年,实在是有些辛苦。

    宣旨的地方是在迪化巡抚衙门内,和轮台大营相比,这里自然是少不了下人和侍女的,等林瑞三呼万岁完毕,接了圣旨,便立即有人将紫禁城来的的御前侍卫扶至厢房休息。

    林瑞刚刚起身,陶模便迈步走了过来,喜气洋洋地说道:“恭喜信之,三喜临门!”

    “三喜?”林瑞一怔,“哪里来的三喜?”

    “这一么,升官,督抚一方,督抚一方…”陶模掰着手指,笑眯眯道,“二则,进京陛见之后,你必然得回江苏上任,无需留在这苦寒之地捱冻,其三,听说去年你领兵进疆之前,可是许下话,要娶欧阳家的小姐为妻,对了,还有一个南洋富商的妹妹…”

    “这可是齐人之福啊,实在叫人羡慕。”陶模取笑道,“不知,我等有没有机会提前喝上一杯喜酒呢?”

    “这是必然的…必然的。”林瑞有些尴尬地说道,脸上显露出少有的不自然。

    …………………………………………

    到了晚上,林瑞升官的消息已经传遍了迪化城,大小官员、亲近的书办、笔贴式等好几十人蜂拥而至,上门给林瑞道喜。

    不得已,林瑞只好借陶模府邸,在前后三进厢房内排了十多桌,招待这些同僚。毕竟来xin jiāng做官的,大都没什么背景,或是因罪贬適,在xin jiāng也是勤勤恳恳,没什么油水可捞,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