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问题是,如果范围缩小,缩小到哪个程度?六部九卿吗?还是干脆就几个阁老家里挑挑得了?

    可是,限于六部九卿还好说,如果限于内阁,用什么理由呢?要知道,内阁制度发展到现在,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是以“廷推三品以上文臣”为根基的,但内阁大学士的本身品级却很低,只是职权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重罢了。

    有明一代,内阁的职责范围是有说法的,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种:“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献替可否”是内阁帮助君主减否政务的主要方式。内阁大臣据皇帝的垂问阐述意见,这叫作“献”。君主表示认可并指示可以执行这叫作“献可”。如果阁臣对皇帝的方案有不同的看法称为“可否”。简单地将就是封驳之权。

    “奉陈规诲”,“陈”就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著述,前朝明主的政绩和先皇祖考的遗训,“规”就是规章方法,用来教育和培养皇帝的。奉陈规诲就是内阁大学士利用课堂的形式向皇帝传授四书五经和安邦定国之术。

    “点检题奏”,虽然大家给皇帝上疏,经常统称上奏章,但严格来讲,因公事上书叫作“题”,因私事上书才叫做“奏”。点检题奏就是内阁对诸司的各种奏章有预览之权。

    “票拟批答”始于英宗朝,也是明代中后期,内阁帮助皇帝平章政务的主要形式,通常说内阁领袖群臣,怎么领袖的?还不是因为所有官员上奏都要先经过内阁,而内阁会将处理意见以票拟的形式附在原本之上报呈给皇帝?皇帝对于很多政务其实哪有那么熟悉,绝大多数无非就是票拟怎么写,皇帝批一个“照准”或者“可”了事?甚至皇帝自己多半连一个“可”字都懒得写,而交给司礼监去写——这便是批红了。

    除了上述职权外内阁同时还具有起草懿旨,参政议政,撰修帝王实录等权利。但不管怎么说,阁臣只是因为位居权力中枢,所以“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光看品级,却实在拿不出手。

    阁臣们的实际品级,其实是来自加衔。

    譬如高拱,他是少傅兼太子太傅,从一品文臣,同时还独具一格的兼任了吏部尚书。

    但麻烦在于,算加衔的话,又有一帮子安闲养老辈也要算进去。

    张居正皱着眉头,心里暗骂:这李伟真是无能之辈,你既然代皇帝传话,倒是把皇帝的意思准确表达啊,说得这么不清不楚的,叫百官如何应对?推荐子侄吧,可能说你谄上;不推荐吧,闹不好要说你“蔑视圣躬”。

    但思来想去,张居正还是决定,明天让自家老四张简修跟自己走一趟。
………………………………

第074章 文华召对(上)

    次日一早,天还没亮,大明中枢的中枢,紫禁城内已经有不少宦官宫女提前忙活开了。今日不比往日,宫内最忙的地方竟然是平日里稍显冷清的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永乐十八年,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

    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其实并不能参与政事,尤其是到了嘉靖帝,这位指望长生不老的皇帝根本不肯册封太子,于是在嘉靖十五年时又改为皇帝便殿,后为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又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

    总的来说,文华殿是皇帝聆听翰林学士经筵进讲、太子进学、监国的殿宇,同时也是皇帝偶尔临御的便殿。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也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

    大明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理论上的职责是辅导太子读书,当然实际上这是个虚差,文华殿大学士乃阁老之一,当然并不会直接给太子做老师。

    顺便提一句,有明一朝的大学士,通常以中极殿(华盖殿)大学士为首辅,建极殿(谨身殿)大学士为次辅,剩下的几位阁老按照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并迁转,文华殿大学士排在第三位,可见分量不低。

    东华门内的协和门东北整片都是以文华殿为主体的建筑群,建筑宏丽,但殿貌简单。文华殿堂内无匾,东西配殿有精一堂、恭默室、九五斋。

    因为文华殿靠近辅臣办公机构内阁,皇帝如果理政勤奋,便会经常在文华殿思考政务。譬如仁宗就曾在奉天门的西墙上,张贴重要官员名录,到了英宗时则改在文华殿,张贴中央和地方文武官员姓名,孝宗也是如此。不过到了隆庆这儿,这位皇帝虽然也依旧照办,但他来文华殿的时间是很少的——毕竟在隆庆看来,自己只需要用对辅臣,天下大势就基本算是尽在掌握,作为皇帝反倒无须事事关心。

    文华殿后的小殿,名为玉食馆,而西北则有一座简陋的木制小屋,名为省愆居。之所以是个简陋的木质小屋,是因为每当国家遇到重大灾难时,皇帝必须在这里修省。不过这地方的象征意义远高于实际意义,历史上几乎是到了崇祯年间,因为边乱和国内战乱不断,崇祯皇帝多次来省愆居苦修,想通过反省自己的过失来消弥战乱,而在他之前,这房子差不多算是白建的。所以高务实一贯认为崇祯是个无力挽狂澜之能,却真有励精图治之心的皇帝。

    按理说,有明一朝的太子,最早在五岁、最迟不过十三岁,都必须开始系统地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专业用语叫做“出阁讲学”。太子的出阁讲学仪式,类似于皇帝经筵进讲的仪式,同样在这文华殿举行。此后每天由皇帝选派的太子师傅,在文华殿的东厢房辅导太子讲读。

    而皇太子在十四岁前后,照例要举行标志着成年的冠礼,这冠礼仪式举行的地点也同样是在文华殿。

    甚至皇帝病重时,皇太子有时候会受命在文华殿代理皇帝视朝。譬如明宪宗病危时,就曾“命皇太子暂视朝于文华殿,文武百官朝皇太子如常仪。”

    今日文华殿这般热闹,当然是有原因的:皇帝将携太子及太子生母皇贵妃李氏一同临御文华殿,而由京中三品文臣自行举荐的家中五服之内子弟,则将在他们的亲自遴选之下,产生一名太子伴读。

    这其实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头一遭,当年只有朱元璋曾经在国子监选用了些高材生做太子朱标等人,但是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这些国子监的高材生都是成年人,说是伴读,其实更多的是在扮演老师的角色;二是这一制度到后来逐渐就变成了现在的经筵进讲,只不过挑选的层次更加拔高,基本都是从翰林院选拔,是正经的老师,通常称作经筵日讲官之类,也加别的称谓,如侍读学士。

    但这一次因为挑选的只是些“小毛孩子”,也不是要他们给太子讲学,只是单纯的“陪读”,所以受选者的年龄被限制在“与太子相仿”。

    相仿当然是个非常不准确的词汇,但由于皇帝圣意就是这么表述的,下面的人只好“自行领悟”。通常来讲,年龄肯定不能超过太子三岁,否则……哪怕放在民间孩子身上,也根本聊不到一块去。但由于太子的年龄也摆在那儿,比太子小三岁就更不用考虑了——话都不见得说得清楚,你还陪读个甚?

    再加上国丈爷李伟私底下传出的消息,大家一致认为皇帝这是在明确的暗示众臣:不要给朕送来太多人!

    这一点大家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咱们这位皇帝陛下一贯不耐细务,万一人多得把个文华殿都塞满了,可想而知皇帝陛下的心情能多差。虽然文官们并不怎么畏惧这位远不如其父霸气的皇帝,但他们也有畏惧的人——譬如说高拱。

    也不知道是从哪流出来的消息,说高拱有个叫高务实的侄儿,前不久出京往别院去,路遇百里峡响马打劫。这位高阁老的侄儿竟以童子稚龄,沉着冷静地指挥家丁抵抗了许久,恰巧碰到前狼山总兵刘显父子领着二十余名家丁路过,两相配合之下,居然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响马群盗。

    这已经够了不起了,却不想此后更加离奇:高务实对刘显说“愿借民壮,助将军毕全功于一役,为京畿除此巨害”,随即赞画谋略,呈以制敌之法。而刘显也是艺高人胆大,居然真的应了,点起高务实提供的两三百民壮便前往征剿百里峡。

    也不知道是高务实赞画的计略真的厉害了得,还是刘显威名震天动地,反正经过一阵大家都不清楚详情的操作之后,百里峡巨寇居然就降了……

    随着顺天巡抚刘应节的上表,刘显在京中名头大振,高务实也随即声名鹊起——他是没有亲自带兵去剿匪,可人家一个几岁大的孩子,能做到这个程度,谁那么不要脸还好意义多说什么?

    再联系到高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大家心里多少有了个底,眼下就看今天的遴选到底是个什么情形了。
………………………………

第074章 文华召对(下)

    离辰时还差半刻,张居正就已经走进了内阁院子。

    辰进申出,这是内阁的正式办公时间,自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一直未曾更易。内阁建置之初,场地非常狭小,三四个阁臣,挤在一间简陋屋子里办公。后来随着时移世易,内阁日渐权重,这办公之所也就屡经扩建,终于形成今日之规模。

    这内阁院子现共有三栋小楼,正中间一栋飞角重檐,宏敞庄重,乃是阁臣办公之所,也即是民间言语中狭义上的文渊阁。院子东边的小楼为诰敕房,西边为制敕房,南边原为空地,只种了几棵树,后因办公地方不够,因此在严嵩任首辅期间,又在此处建了三大间卷棚,内阁各处一应帮办属吏,遂都迁来至此。

    阁老们的值事楼,当然是这一片修建得最好的,进门便是一个大堂,堂中央供奉着文宗圣人孔子的牌位。大堂四面都是游廊,而阁老们的值房,其门也都开在游廊之上。楼上的房间,有的是会揖朝房,有的是阁臣休息之所。高拱的值房在厅堂南边,窗户正对着卷棚,张居正的值房则在其对面。

    张居正才刚在值房里坐定,别说还未曾开始阅览奏章文本,甚至内役都还没来得及把茶泡上来,便有一位吏员进来禀告说高阁老有请。张居正在高拱面前份属晚辈,内阁排名也在其之后,高拱若非急事,自然不会亲自前来,这一点无论古今都是通理。

    张居正对此也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当下便起身过去,心里暗暗想着高拱大概会跟他说什么,估计应该是今日皇帝遴选太子伴读的事情。

    等进了高拱的值房,果见高拱端坐在硕大的红木案桌前,正低头看着折子。看得出他已到了一些时候,桌上都已经摆了十几份翻开的折子,显然都已看过。这也不奇怪,高拱历来就是个工作狂,张居正与他同僚多年,对此有着足够的了解。

    见张居正进来,高拱略略做了个起身的姿势——当然这只是礼貌起见,并不是真要站起来恭迎,他同时指了指文案横头的一张椅子,示意张居正坐下,自己也顺势坐稳了。张居正同样没有多余的客气,自顾自坐了下来。

    高拱不是个矫情的人,什么把张居正先晾一晾,说自己先把手里的折子看完之类的动作他是不屑于去做的,而是很干脆地放下手里的折子,直截了当就说正事了。

    但高拱一开口,就让张居正微微一怔。

    原来高拱并没有提及正在文华殿发生的事,而是微微蹙着眉,随手拿起一道折子向张居正招了招,道:“两广的乱子越来越大了。”

    张居正在内阁分管兵部,一听高拱这么说,立刻反问道:“还是韦银豹那厮?”

    高拱点了点头,指着手里的奏章道:“靖江王府在嘉靖四十三年时便曾被此獠一度攻占,此后虽为官军击退,但官军也无力征剿其老巢,如今靖江王府又遭其攻打,险些再次陷落。吴子实(无风注:吴桂芳,字子实,时任广西巡抚兼提督军务)上奏说如今广西汉兵兵力单薄,且要震慑诸夷,实不足恃,而僮、苗等族土司兵马因前些年多被征调用以剿灭倭寇,已是师老兵疲,实不宜再随意征发……因此他派人去招安韦獠,意图先缓解上一两年,待我恢复实力,再剿不迟。然则韦獠不为所动,仍旧肆意妄为,为祸南疆。”

    张居正一看的确是说正事,也不再分心他顾,而是沉吟着答道:“从兵部掌握的情况来看,广西兵力虽然谈不上十足充裕,但也并不算弱;土司兵马虽然此前调动颇多,但中玄公你也知道,朝廷并未亏待那些土司,土司们只要自己得了好处,可不会管治下土民‘师老兵疲’这些事。”

    高拱沉声道:“你的意思是说,吴子实胆小怯弱、贻误军机?”

    张居正摇了摇头:“那倒也没有这般严重,不过吴子实虽然也平过几处叛乱,但书生气还是重了一些,多少有些求全责备……依我之见,若是没有十足把握,他是不会肯主动出兵进剿的。”

    高拱不满道:“两广这些年,各种乱子一个接着一个,就没消停过一阵!我看若不给于韦獠雷霆一击,其他别有用心之辈恐怕也将蠢蠢欲动。”

    张居正思索了一下,也点了点头,道:“中玄公此言甚是,不过吴子实在广西虽无勋功,却也并无大过……”

    高拱决然道:“无妨,调他去做南京兵部侍郎,反正现在北京兵部已经改为四侍郎制,南京也可以按例办理。”北京兵部侍郎原本两人,是高拱将其改革为四人,为的就是储备知兵重臣,以备不时之需,此时看来是打算将这个制度顺势推广到南京。

    张居正对此倒没有意见,只是问道:“可要问一问元辅?”

    “李石麓?”高拱撇了撇嘴:“你要是不嫌麻烦,就自去问吧,就说是我提议的。我料他必然先说一番吴子实劳苦功高之类的废话,然后跟你说‘太岳,此事你自与中玄公商议,票拟呈于司礼监听候圣断即可’。”

    高拱满脸不屑溢于言表。

    张居正却微笑着道:“那也无妨,他毕竟是元辅,又是我同科的状元公,我去问一声,也免得失了礼数。”

    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张居正是他的同年,金榜排名二甲第九,理论上来讲,问一声的确更礼貌一点。

    不过高拱不在乎这个,他是嘉靖二十年的金榜前辈,无论资历还是圣眷都在李春芳之上,又瞧不惯李春芳这个“溜肩膀”,也就懒得再多说。

    他转过话题,道:“吴子实调去南京之后,广西巡抚换谁,你可有推荐人选?”

    张居正知道高拱的言下之意,自然是要派个“能打”的去了,但他沉吟了片刻,脸上有些犹豫。

    高拱皱眉道:“怎么?太岳有何顾虑?”

    张居正叹息道:“其实,要说平息广西战乱,殷石汀足以胜任。只是此人素来贪鄙成性,我担心……”

    高拱只是略略思索了一下,便摆手道:“眼下广西局面如此,能迅速平乱才是第一要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