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辽东经济军事性质日渐削弱,主要表现在自永乐初年至嘉靖末年,辽东屯田的日益衰落及军屯向民田的转化。这个时期辽东的屯田虽衰落了,但从整体上来说,辽东经济还在发展。

    根据高务实升任巡抚以来查阅卷宗来看,辽东军屯在洪武末年永乐初年最发展,屯田达两万五千三百七十八顷,军屯占全部耕地的十之八九。永乐十七年年,辽东屯田只有两万一千一百七十一顷,较永乐初年减少了四千二百零七顷,减少了百分之十六点五八。

    自此以后,屯田数量日渐减少。正德三年,屯田为一万七千九百三十一顷,较永乐十七年又减少了三千二百四十顷。

    不过民田为两万一千五百九十三顷,与永乐初年相比增加了一万五千顷以上。此时屯田只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七。

    嘉靖四十四年年,屯田额为一万零九百二十四顷,较正德三年又减少了七千顷。民田为两万七千四百九十一顷,较正德三年增加了近六千顷。屯田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四,明显下降。

    嘉靖以后,辽东经济的第二个变化就是日渐残破。嘉靖年间以前,辽东军屯虽日渐衰落,但民田却在不断增加。然而嘉靖年间以后,军屯、民田均在日益减少。

    比方说去年,也就是万历十年,辽东有军屯八千九百零三顷,民田两万四千一百八十八顷,总耕地面积为三万三千零九十一顷。

    这和嘉靖末年相比,军屯减少了一千多顷,民田减少了三千多顷,总的耕地面积减少了四千多顷。如果高务实的记忆没错的话,这种发展趋势,在原历史到了万历末年至崇祯年间时期,还会更加严重,原因多样,暂时倒没必要提。

    辽东经济的残破还表现在大量辽民逃亡。弘治元年,辽民“逃亡日多”。万历七年,整个辽镇“军民逃亡者半”。

    有的“窜伏山东海岛渔海以居,率皆避重就轻,往而不返”。有的逃至女真居地,为女真贵族耕种、役使。

    历史上到了最后期,辽东“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开原道兵备金事潘宗颜写道“职前往还铁岭,一路居民百十为群,或三五十为伙,无论五六十起,纷纷遮告,泣称草豆寻买不出,地方所产已尽,兼称春种俱绝。见今各民糊口无粒”,只好逃亡。

    现在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但也开始有这种趋势了,尤其是在李成梁执行的作战思路之下,不怎么“守土”,而是倾向于去攻击对方的兵马,这样就造成一些地区总是受到兵灾,经济方面当然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经济残破造成辽民逃亡,辽民逃亡又加速和加重了辽东经济的残破。这已经是一个死结,只有改变李成梁的这种作战思路才行。

    辽东的经济状况,大体上可划为三个地区。一是辽河以西地区,这里经常遭到蒙占诸部的侵扰。自山海关以东,宁远、锦州、义州一带是“地多沃而反荒”,“村田巳尽”,“三百余里不见村落,近广宁稍有村落,而三两落落如晨星。

    自广宁东至三岔河一百八十里,黄沙白草,一望凄然。”“地荒芜,而耕种无丁,粮拖欠,而项纳无人。其荒凉程度,“虽有沿边各堡,堡中军民多者不过四五十家,少者才有二十家”。

    对蒙古诸部而言,“宁前无村落可抢”。对明朝边将而言,“每一将官所守不过三四堡子,无村屯可护。”高务实来辽东上任时也经过了辽西,对此是有体会的。

    二是辽河以东,辽阳以北地区。蒲河、汛河、开原、铁岭一带,“三面环夷”,这个地区在王杲、阿台时期是“有田而军不敢种”,当然民就更不敢种了,土地只好任其荒芜。

    三是辽河以东,辽阳以南地区。这里三面临海,较少受到蒙古的直接威胁和骚扰,在士述两个地区经济残破之时,这个地区就成为“全辽根本之地”。尽管这里“地无遗利,然多山坡、沙碳,所收较薄”,也挽救不了全辽经济残破的总趋势,而月蒙占与女真诸部也都早有“垂涎之意”。

    【之前发成草稿了,请订早了的各位刷新一下。】

    现在高务实打算把这三块地方捏合在一块,但分不同的重点来发展。

    辽南属于“内线”,那边不容易遭到兵灾破坏,所以之前的辽南计划照常执行。除了辽南之外,辽南稍微往北,也就是辽阳片区则是重点的工业区,主要就是依靠正要开工的鞍山铁矿和辽阳铁厂来带动,这片区域被高务实划归到辽南计划。

    而辽西地区,他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改变李成梁现在的打法,不能总让蒙古人动不动就杀进关内抢掠。

    因为对于蒙古人而言,抢掠的收获其实有限,但偏偏对于大明而言,抢掠造成的破坏却很大,这局面一年两年可能不打紧,八年十年那就坏事了。李成梁的打法虽然给他自己捞到了许多军功,也造就了一个军功集团,但对辽西经济的损害却是极大。

    至于辽北地区,这的主要对手更复杂,西北有蒙古,正北、东北、东面都是女真。女真目前还不算特别不老实,但趋势已经有些不好,高务实正在想法子改变。

    但是不管怎么改变,都跟辽东的战守之策逃不开关系,一句话:天天挨打是发展不起来的,游牧民族总挨打还能跑,大明这种农耕民族那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人就算可以跑,田地跑不了啊。

    所以辽东就算有辽南种植了玉米,甚至在几年内发展起来,但光靠一个辽南就想挽救整个辽东的经济还是很难的,辽西辽北的局面不改变,辽东总要从外面输入粮食才行。

    安南方面的粮食“出口”看来还能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可以维持到高务实改变整个辽东的战守策略之后。

    …………………………

    感谢书友“20190223180428135”的打赏,谢谢!

    感谢书友“欢爱影响”、“温柔的天狼星”、“王孙疾”、“ASolaF”、“书友160712203124218”的月票支持,谢谢!
………………………………

第217章 “皇爷急召”

    接下来的两天,黄芷汀开始抓紧时间和辽东的大商人们商议收购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以及销售安南大米的事情,这里头当然少不了京华从中穿针引线,甚至还要充当信誉担保等,不过这都是些细节问题,此处就不赘述了。

    高务实这边也挺忙,辽东除了计划中的“重工业”发展对他来说似乎只需要照搬开平模式之外,农业方面的问题简直能让他愁白头。

    此时此刻的他真是格外的体会到了后世那位袁老先生的伟大,眼下大明整个国家的田亩单位产量放在全球来看都是高产了,可惜在各种天灾之下,仍然不够,而在辽东,仅仅用“不够”来形容,真的太过于轻描淡写。

    不做巡抚的时候还不知道,做了巡抚之后,高务实特意调用了一批高国彦亲自带出来的财务人才来做计算,才发现辽东每年的粮食缺额高达五千三百多万斤,除了辽东的额盐可以从内地换来一部分之外,最终缺口居然仍有四千万斤左右。

    四千万斤,那就是两千万千克,折合两万吨,算换成吨之后看起来好像数目也不大。

    不过,辽东的实际人口可能也就四百万,这四百万里头还并不全部是汉人,按照大明官方的粗略估计——它只有粗略估计——汉人占“十七”,也就是七成,那就是不到三百万。

    就按三百万计算,这四千万斤的缺口,相当于每人每年的粮食缺额是13斤多,的确不多,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你以为这年代的人每顿饭都能吃到大米?

    高务实当然可以,可辽东的平民能有这个待遇,这是典型的没睡醒。

    辽东的普通百姓吃的东西那真是够复杂的,各种粗粮已经算好的了,野菜也不错,各种毒不死人的草、根、树皮都是盘中餐。至于说打猎,这玩意可不是说着玩,要能耐得很,而且又不是旱涝保收项目,只能看脸。

    捕鱼捞鱼当然也是选择项,但同样需要技术、需要工具,甚至就是钓鱼也没那么简单——你有这闲功夫还不如去多做几分工来得实在!可是辽东既然生产力不高,显然银价就贵,京师一个短工每个月好歹能干个二两多银子,在辽东几乎要减半,这就是差距。

    至于每顿饭吃大米,那说明这家人要么祖上经营有道、家底殷实,要么至少得家里有个举人老爷才行,秀才都很难做到——李成梁早年就是秀才,却穷得连去京师办手续继承父职都做不到,这就是明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辽东人口的平均粮食缺额居然还有13斤多,这就很不科学了。

    高务实算过田亩数,也算过平均亩产,但最终的结果却始终对不上号,两者之间明显有很大的疏漏。

    这个疏漏,只有可能是个别人占据了太多的田地,而且这些田地还是通过投献、诡寄等手段被隐瞒掉了。

    真是见鬼,难怪之前清丈田地的时候山东查出那么多隐田,现在看来山东的清丈还是有问题,最起码军屯田肯定没查明白。

    而辽东又是个“军管区”,流官文臣们一般不会有什么兴趣在辽东大置家业,顶多就是祖籍辽东的吏员们会从中捞一笔。

    高务实用脚指头都能想象得到,真正在其中吃肉喝血的恐怕都是武将,很多军官将领名下一定有大量不在册的隐田,至于这其中最大的一家,那也不必多想,肯定是李成梁家族了。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事儿不能单怪李成梁贪,这一点高务实清楚,不过现在辽东的局势只是从外表上来看好了不少,内里这么一团稀烂的话,迟早还是要出事。

    将来“玉米计划”搞好了,当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可那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想治本,还得从制度上想法子。

    李成梁到底占了多少田,其中有多少是侵占军田,有多少是“非法所得”,又有多少是目前还处于灰色地带的那种,这都不好说。

    但在高务实看来,灰色地带的那些他暂时还可以容忍,侵占军田和彻底的非法所得,那他就肯定忍不了,这些东西一定要在自己任内想法子改变,就算自己任期不够,没法搞彻底,也必须得探索出一条路子来才行。

    这两天时间里,他的一大半精力都投入在思考田亩和粮食问题上了。

    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考虑安南对缅甸战事的支持问题。

    其实由安南支持针对缅甸的战事,安南自己就能搞定一大半。接近两年时间过去,安南那边的京华军工各部已经有点模样,河静铁矿的产量也跟得上趟,真要说军事方面的问题,其实就一个:安南没有火药产出。

    要制造火药,首先得有硫磺和硝石,而高务实的地理水平有限,不知道安南哪里有这俩兄弟挖,前一次也没问刘馨,所以安南现在根本没有产出火药的能力。

    大明目前的硫磺主要产地是四川,甘肃那边也有一部分,而大明朝廷对火药的管控还是比较严格的,高务实也不打算违禁,所以输出给安南的火药比较有限。

    当然,这本身也符合高务实控制安南的思路——不可能让它拥有一条龙生产火器和使用火器的能力,要不然的话,以高务实的身份地位,这个问题又不是解决不了。

    朝廷要哄着,安南要控着,所以高务实另外想到了一个办法:开发台湾岛。

    台湾现在虽然是个荒岛,资源说起来也不丰富,但单就硫磺储量上来说,还是比较靠得住的,北部火山区的硫磺至少够高务实用几百年。

    他之前跟黄芷汀说台湾那边需要的粮食可能逐年加码,就是出于这一点,毕竟开发台湾总得有人,移民越多,粮食缺口就越大——这些人一开始肯定没法做到粮食自给的。

    硫磺搞定,还有硝石。大明的硝石产地和硫磺产地很接近,尤其是四川,又是主力军,另一个则是陇西地区,这都是挖土硝矿的产地。

    除了挖矿,剩下的就是“脏办法”了:从厕所里熬硝。当然,大明还不至于沦落到跟英格兰的查理一世国王那样,下令全国的厕所都归国家所有,所以大明的这种熬硝基本上属于民间行为——当然卫所也干,但朝廷一般不会直接说这个事。

    高务实一直在找“境外硝矿”来源,结果还真给他找到了——在土默特。

    具体一点说更是巧得出奇,几处大的硝石矿产地都在把汉那吉的老巢西哨控制下的地区,后世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把汉那吉的西哨地区其实是很大的一片地区,有多大呢……大概就是从后世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开始,再往西的内蒙古地区全都是,一直到大明的甘肃边境,估计得有二十万平方公里,比辽东还大。

    当然,这些地方都是地广人稀地区,原先在把汉那吉部也没什么鸟用,他本人作为领主,甚至都没去过那里。

    当京华的人在那边发现了硝石之后,很轻松就和把汉那吉商议好了开发计划。

    开发计划很是优厚,把汉那吉以彻辰汗和西哨台吉的双重名义,把后世的基龙通古、巴音达拉、和屯盐池三大硝石产地,以每年三千两银子的价格包租给了京华。

    没错,三千两,打包。唯一的条件是,和屯盐池的盐京华不能动他的,只能挖硝石。

    这倒无所谓,高务实又不缺盐,他自己有营口盐场,舅舅有长芦盐场,如果再等几年把营口盐场的改建扩建全搞好,他说不定就是天下第一大盐商了。

    到时候高、张两家在盐业上的地位,不敢说天下三分有其二,最起码天下三分有其一是肯定没问题的,所以和屯盐池就让把汉那吉自己留着好了——反正蒙古人连精炼都不会,只会卖原盐,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产量也一般,爱谁谁。

    大明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水平其实也很一般,只管大明自家境内生产的,境外的不管,所以这三大硝石矿的产出高务实完全可以绕过监管,只要交百分之三的税就完事了——这个数是高拱在位的时候定下的,全国绝大多数已经开征的商税现在都是这个标准。

    这么一说来,安南这场仗打得有点早,硝石问题虽然已经算是解决了大半,但是硫磺那边还八字没一撇,所以现在高务实如果需要安南对缅甸开战,硫磺问题只能从日本想法子。

    京华跟日本现在是有贸易的——北洋海贸同盟就干这个,因此高务实要从日本买硫磺并不是做不到,况且日本由于处在火山带,硫磺不仅多,而且质量还特别好,价格也比较合理。

    但是眼下和日本的贸易比较不稳定,原因是日本国内现在乱成一锅粥——去年就有一件大事发生:本能寺之变。

    本能寺之变想来不必多说,可能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造成影响也最大的政变,甚至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日本的走向。

    不过高务实没工夫感慨织田信长的死,甚至也不担心丰臣秀吉——担心也没用,既够不着,也找不到理由干涉,而且大明自家还有一屁股麻烦没解决呢。

    关键是本能寺之变以后,日本战国即将进入尾声,但这个“尾声”也是特别乱的一个时期,所以他主要是怕硫磺的买入会出问题,以至于这两天连续指示北洋海贸方面加大力度购入硫磺,甚至颇有些不计成本的架势。

    同时,他又下令给高琦,让他把开发台湾岛的重心从台西南片区转向台北片区,着重寻找天然硫磺矿——高务实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