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
然而在这种时候,高务实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同朱翊钧谈自己与黄芷汀之间的事,毕竟公主是他的亲妹妹,万一朱翊钧听得心里不痛快,最后倒霉的不还是自己?
“在臣看来,当世之人对门第的看法过于陈旧,有许多都不是臣所赞同。”高务实说道:“譬如中第,如今只要有人登了龙虎榜,便是当世高门、天下称羡。然则一名进士,若他并无治国理政之能,其做了官之后,又只知道蝇营狗苟、以权谋私,这般人怎么就算是高门贵第了?”
朱翊钧有些诧异:“那要如何才算高门贵第?世爵之赏么?”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了我的祖国和人民。”
高务实道:“所以,什么人能算高门贵第,要看他将自己的能力和才干用在什么地方,是为国、为民,还是只为了自己。
譬如有一街边乞丐,某日遇见鞑虏袭城,他怒而反抗,因杀虏而战死,此人便是英雄,便是高第!即便臣这一榜魁首经过他坟前时,也该落轿下马,躬身行礼。
又譬如有一人,如臣这般出身,但却倚仗祖宗余荫,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即便祖宗再如何英雄了得,也不过是个硕鼠巨蠹,人憎鬼厌罢了。倘若他还更坏几分,竟然勾结鞑虏、贼匪,出卖大明与万千同胞,那更是天地同怒,人人得而诛之!”
“好!说得好!”朱翊钧高声赞道:“倘若人人如务实你这般心境,这天下何愁不兴!”
朱翊钧感慨万分,激动地道:“务实,以你的出身,竟能有如此想法,实在让朕意外,不过这也更让朕了解你的志向。朕现在知道,你不是安做‘高文正公之侄’之人,而是要自己做这个英雄,你希望你的‘高门贵第’不是来自于祖宗余荫,而是来自于你自己。”
高务实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把话题稍微一转,道:“皇上,还有另一点您不要忽略了——臣对高门贵第的认可,并不只是此人做出了多少功绩,而是他是否尽心尽力。一个人,能力越大,责任也应该越大。
这就好比……好比河南水灾之时,地方名流士绅捐资赈灾,寻常乡绅耆老捐个十两八两,也是一番心意,不能说他们不尽心。可若臣也只捐个十两八两,那就是笑话了,因为臣的能力显然不止于此。”
“哈哈,没错,朕知道你的意思了。”朱翊钧到底不笨,已经反应过来,笑着道:“黄芷汀虽然只是一地土司,但以她在此番平靖安南之战中所立下的功勋来看,的确应该算得上尽心尽力了,嗯……很符合你的‘高门贵第’观。”
“不过……”朱翊钧微微蹙眉:“这次事情的封赏已经过去了,朕却不好再拿出来又赏一回。”
高务实摆手道:“皇上,臣不是为她请赏,若说请赏,黄芷汀若要赏,岑凌等人也都要再赏……哪有那个道理?他们将来若仍如此次这般尽心尽力,到时候又立新功,皇上再厚赏也不迟。”
朱翊钧欣然道:“不错,你说的有道理。”然后顿了一顿,又道:“如果按照你方才的说法,那这位黄……嗯,她现在是什么官?”
“哦,皇上问到这件事,臣还正要禀告一番。”高务实忽然面色严肃了一点。
朱翊钧招了招手,道:“边走边说。”说罢再次向前走去。
高务实跟上,开口说道:“广西土司移镇之事,一直都在进行当中,这几个月下来,岑黄两家治下土民转移至安南的,已经有接近一半之多了。张抚台在给臣的私信中也提到,广西方面的汉人人口数量并不是很足,即便有,也不愿意随便迁徙……”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故土难离乃是人之常情……不过,张任打算怎么解决?”
“张公的意思,此事单靠广西是很难办出成效的,须得朝廷有其他措施。”
朱翊钧皱眉道:“朝廷?嗯……朝廷是应该有所举措,但朝廷从哪给他迁徙人口呢?广东或许有,但广东之民恐怕也不乐意去广西吧?再说,若迁广东人口去广西,广东的地方官只怕也不乐意,到时候双方推诿,朝廷也不好办。”
高务实道:“从去年到今年,大明有两处灾情比较严重,一是辽东洪灾,这个暂时跟广西关系不大。另一个则是江南洪灾与风灾并发,听说南直隶方面已经数次向朝廷报警,连带浙江在内,江南地区的难民不下两三百万之巨……”
“你想把这批灾民迁去广西?”朱翊钧眉头大皱:“这只怕不好办吧?万里迢迢的,这样迁徙过去得耗费多少粮食?朕倒不是不肯开放太仓,但就怕太仓之粮也未必够用,再加上太仓之粮关系到南京、苏州之安定,万一下面那些官员从中做些手脚,结果调集不力,灾民路上不够吃的话,到时候得饿死多少人?”
高务实道:“未必一定要走陆路,这件事臣有一个想法:由臣的京华集团负责从海路运输,将江南难民转移至钦州港,然后广西方面再将他们安置去桂西、桂南各地补上土司土民之缺。”
朱翊钧想了想,发现这个计划至少有两个问题不够明确,于是问道:“且先不说京华集团能不能有这样的运力,先姑且算是有,那么运费怎么办?这件事是国事,朕总不能让你自己贴钱来做这个赔本买卖,京华做这件事需要花多少钱,你得给朕一个数。”
然后他又道:“还有,朕虽然不是很清楚海运的耗费,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难民在海上也要吃东西的吧?这些吃的粮食从哪来,如果还是需要太仓存粮,那问题就转回去了。”
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一件事,道:“哦对了,还有他们到了钦州之后又怎么办呢?这都是些难民,余财肯定是没有多少的,到了钦州之后吃什么?广西恐怕支撑不起这两三百万人的吃食吧?”
那铁定是不能的,这两三百万难民,连富庶得进入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江南地区都焦头烂额了,何况广西?
但高务实面色平静,镇定自若地道:“好办,让他们吃安南的粮食。”
朱翊钧愣了一愣,迟疑道:“此言何意?让安南都统司拿粮食赈济这些百姓?这个……不会激得安南生变吧?”
拿下安南,现在可已经是他万历天子的一件大功了,可不能出现什么反复,所以朱翊钧才会有些紧张。
高务实道:“臣有这样一个打算:让岑黄两大土司去找安南都统司商量粮食的事,然后朝廷拿部分移民找岑黄两大土司换粮食。”
朱翊钧楞了:“拿移民换粮食?这两家土司要移民有什么用?”他倒不觉得把这些移民给了岑黄两大土司是“卖”,因为对于他这个皇帝而言,土司也是他的臣子,这些移民只是从流官治理地转移到了土司治理地,但依然是大明的子民。
高务实道:“江南之民,历来精于耕种,是以江南之田虽非天下最肥,可单位亩产之高却居全国之冠。皇上,这些人在江南,现在无田无地,已经成为影响安定的隐患,但若是去了广西、安南,他们的耕种技术,却是当地最为稀缺的。”
他微微一顿,道:“广西且先不说,就说安南,那地方虽然又热又多蚊虫瘴疠,但其实地力颇佳,只要耕种得法,若干年后,说不定不逊于江南,岑黄两家土司若有远见,当知这批流民实在奇货可居。若是他们无此远见……嗯,臣可以去信指点他们一二。”
朱翊钧不认为高务实说自己去信“指点”是一件吹牛的事,在他看来,高务实的水平岂是土司们能比?能指点他们,那是他们的福气。
他思索着道:“也就是说,这些人留在江南是坏事,送去广西和安南就成了好事了;他们在江南是瘟神,地方上恨不得早点送走,但若能去广西和安南,那两地却是欢迎得不得了?”
“陛下圣明,就是这个道理。”
朱翊钧皱眉想了起来,其实对他而言,开发广西并不是多么重要,开发安南那更是一点都不重要,但保持江南地区的稳定却很重要——那里是大明的钱仓。
“你回去之后算一下,这其中的花费到底怎么办,最终朝廷需要花多少银子,地方上面要做哪些事,以及有没有能力做好。”
高务实拱手应诺。
此时,兵仗局要到了。
………………………………
第030章 万历一式
大明的宦官机构极其庞大,号称“内府”,乃有十二监及四司八局。而兵仗局,便是八局之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有明一朝,最开始的时候,负责制造火铳的机构为宝源局,后期则改为兵仗局和军器局。其中军器局设置于洪武十三年,兵仗局设置于洪武二十八年。
永乐时期,朝廷把火器铸造权收归中枢,“凡火器系内府兵仗局掌管,在外不许成造”。各地所需火器,均需申报后由中央制造,再发送至各地。此时的兵仗局属内府系统掌管,主要职能是生产制造各种火铳和发射火药,是专门的火器制造部门。
这两局相比,兵仗局的铸造技术要略高于军器局。《英宗实录》中记载,正统四年,皇帝认为军器局制造的火器质量不高,令军器局以兵仗局制造的武器作为标准。原文为“比闻所造多不如法,其于兵仗局各取一件为式”。
然而由于中枢的制造机构与军队脱节,不明白军队的实际需求,因此制造出来的火器难免不实用,“或宜于此而不宜于彼,或可以攻而不可以守”,总之就是看起来不错,而用起来糟糕。
于是到了正统十四年,朝廷开始逐渐放开禁令,“各边自造,自正统十四年四川始”。地方制造火器时候,必须上报具体数目,中央批准后才能制造,不能私造。
不过这些规定,在军工私营推行之后,又逐渐起了新的变化。
这个变化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两局都开始从制造部门变成试验和检查部门。
因为生产部门现在基本已经由私营工厂包办了。
私营的军工部门,火器生产以京华为最强,冷兵器生产以王氏为最强。目前只有盔甲方面暂时还是以官营各局更为强势。
不过,这也是京华对盔甲制造兴趣不大才造成的,由于高务实不是很重视这一块,京华在这个方面主要只负责提供铁料。而王氏则是限于资本有限,加上不敢包揽“攻”与“防”两方面用器的制造,这才使得两局还有必要保留生产部门。
当然,他们的生产既然已经局限于盔甲方面,对于火器这一块的业务,便只好委屈一下,削减了又削减,到现在已经只做试验和抽检了。
京华“万历一式刺刀款火枪”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送往兵仗局试验的。
其实兵仗局的试验流程,最早还是京华提供的,包括高务实当年奉旨去宣大巡视武备时搞过的那些项目,如射程、有效杀伤射程、射击精度、装填速度、连续射击可靠度等等。
如果说还要加上什么,那大概就是性价比。
当年高务实推进军工私营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凡是不具备高性价比的武器,都不是好武器——你一百两银子一把的火枪,哪怕装填速度快一倍,也不如五把二十两的普通货。
这里是大明,不怕拿数量硬堆,怕的是单兵成本太高用不起。
但万历一式,似乎就很不符合高务实自己当年提出的性价比观念,因为其单价高达三十两银子一支,是现有隆庆二式火枪的差不多两倍。
换句话说,原先用隆庆二式,装备十万大军也只要一百五十万两,但如果换成万历一式,就得三百万两了。
而实际上现在朝廷一年也只换装两万多、不到三万支隆庆二式火枪,倘若换成万历一式,在朝廷拨款不提高的情况下,岂不是只有一万到一万五千支了?
这……大明百万大军,得换到哪一年才算完?
陈矩身为御马监大太监,兵仗局也是在他的实际管理之下的,他对这个问题也很纠结。
按理说,他和高务实那是老朋友了,高务实在这些事情上也的确从来没有坑过他,可是对于要不要支持以万历一式取代隆庆二式,他还是很犹豫。
万历一式是不是一支好枪?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兵仗局的测试结果是,这枪的枪身除非拿去硬挡敌军骑兵冲锋时砸下来的狼牙棒,否则在战场上损毁的可能性很小,而配备的刺刀更是夸张,那一支“半截唐刀”,在使用者有力的情况下,足以将现有的任何盔甲近距离洞穿!
甚至,拿来拼刀也不怕,现有的制式雁翎刀、苗刀都会在硬拼中被斩断,只有朴刀不至于断裂,但也会缺口。
这就厉害了,要知道朴刀和刺刀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武器,所以高务实说这刺刀是最新冶炼技术下形成的新一代“尖兵利器”,的确不是吹嘘。
只是这个价格……这么短短一截……
实在太贵了,几乎等同于同重的银子了。
朱翊钧听完汇报也有些头疼。
货肯定是好货,这不用说了,虽然他没法看实际打靶,但兵仗局安排了“拼刺刀”演示,这万历一式的刺刀在他看来完全担得起“削铁如泥”、“吹毛断发”的美誉。
可如果要列装这样价格的火枪,兵部肯定是一脸笑得稀烂,但户部怕是要发飙。
关键是他今年还减免了一大笔赋税,这个缺口还指望几大港口的商税提高来补呢,现在上哪弄这么一笔钱去换装武器?
当然,朱翊钧的思路是换装速度不变,一年换装两万五千支到三万支,而不是拨款不变、削减数量。
削数量也是有问题的,现在隆庆二式各地边军都想要,几镇连番上疏,有仗打的辽东不必说了,理由就是我这里急需;其他各镇也不客气,比如陕西方面就说,随着俺答的病重,现在东套和西套都有些不稳,万一要是打起来,咱们挡不住。
宣大山西三镇则说,由于俺答病重,担心他死后局势有变,我们三镇这几年骑兵反而减少了,如果再没有火枪之利,后果不堪设想。
甚至连蓟州的戚继光都凑热闹,说空心敌台建成之后,蓟镇虽安,但苦于火力不足,始终无法对入侵的敌军造成足够的杀伤,因此急需更换隆庆二式火枪以提高火力。
要说他们边军是真的需要,那也就算了,京营居然也叽叽歪歪,说什么边军换装居然比京营的力度更大,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我京营坐镇燕京,乃是陛下您震慑天下的最强武力,焉能落于人后?是以我京营也需要大力换装——如果是一年三万把,我京营得要一万五!
你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大明的最强武力?
朱翊钧对这些说法全部只当没看见,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在分配,基本上还是辽东拿大头,蓟镇和宣大等地跟着分一点,陕西就基本是凑数了,至于更远的地方,尤其是南军方面,那就更少。
不过南京兵部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还有独特的一招:咱们自己买。
南直隶、浙江、广东等地都比较有钱,督、抚各衙门随便挤一挤,就能凑几个十几万两出来找京华自购——只要南京兵部用印就行了。
大明的体制很独特,南京兵部的实权很大,南方各省的军备都是南京兵部直接管,只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