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3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自然是典型的偏见,不过此时持有这类偏见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差张任一个。

    张任纠结的是,这么下去老夫什么时候能谈到正题啊!

    好在高务实见黄芷汀羞红了脸,有心帮她引开话题,转头对张任道:“抚台,我家门风,也不善诗,献丑了,献丑了……对了,如今侍教生卸任在即,不知抚台对广西今后有何打算?”

    见话题被高务实自己扭了回来,张任也是松了口气,先说了一句:“不敢当。”——这是回应高务实自称“侍教生”的。

    然后道:“其实老夫这次请直指来天池别院,也是想要就此请教一番。”

    两人又互相客气了几句,开始进入正题。

    张任提出的问题本身很正常,就是想问一下广西的发展究竟该怎么搞,特别是“经济”方面,他一个学了大半辈子心学的人,实在不是很清楚。

    这个问题高务实之前早就仔细想过了,广西没有大煤矿、大铁矿,没法走他最经常走的路子,要想发展,无非就是那套“靠山吃山”的法子。

    也就是之前他定好的:主攻各类船用木材、桐油,再加上制糖这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形成规模之后,广西在经济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至于粮食产量的不足,到时候就近找安南买也很方便。

    而由于这些物产一旦丰富起来,广西内部肯定消化不掉,只能往外输送,这就又盘活了整个广西的水运和海运,运输一旦盘活,说不定还有很多高务实没想到的小产业也跟着被盘活了。

    当然,对于广西的粮食问题,高务实之前没有办法,现在倒是有个好消息给张任,就是高琦给他弄来了番薯和玉米的事。

    玉米、番薯最大的优势是适应力强,对土地要求不高,可以种植在贫瘠的山区丘陵坡地,不与传统稻麦争地。

    不过根据高务实的印象,似乎从后世的情况来看,这些东西虽然中国南北都可以种,但似乎是北方玉米更多,而南方番薯更多,至于土豆,那倒没个一定,似乎南北都多。

    其实这是高务实没有深究,番薯相对于来讲是喜温畏寒的,到了15度以下就停止生长了,所以在北方虽然也能种,但相对而言不如在南方长势喜人;而玉米则不同,其耐寒性要更好一些,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北方喜欢种植玉米的重要考量,就是玉米桔秆的作用。

    玉米桔秆不仅可以粉碎还田,而且可以制成饲料——这一点尤其重要!

    北方的畜牧业历来就远超南方,甚至大明还要求民间养马,因此玉米桔秆这种极其优秀的饲料,在北方的作用会远远高于南方。

    高务实虽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他相信后世的农业专家总不能都是吃干饭的,既然北方多玉米,而南方多番薯,那肯定是有其原因,其中的道理绝不可能仅仅是北方人爱吃玉米,而南方人爱吃番薯这么浅显。

    因此,在找到土豆之前,他定下的计划就是北方大力推广玉米,南方大力推广番薯。

    为什么不同时推广?

    因为集中精力才好办大事啊!他手底下的人虽然很多了,但往整个大明一丢,还不是沧海一粟?推广一种新的农业作物,自然要专心一点。

    所以他二话不说就向张任推荐了番薯。

    可惜高琦搞到的番薯虽然不少,但被高务实这里分点、那里分点,他现在随行带着的却不多,思想斗争了好久,才带着张任回到天池别院,万般不舍地拿出两个来,让手下人烤一个、煮一个。

    不一会儿,张任用力嗅了嗅,诧异道:“这番薯怎的如此……异香扑鼻?”

    高务实心里好笑,烤红薯嘛,的确是“异香扑鼻”,想当年街边小摊烤个红薯,隔着一条街都闻得到。

    结果不必说,这两个番薯——也就是红薯——直接征服了张任。

    当然,他并不仅仅是觉得好吃,那个其实倒是次要的,关键是高务实介绍这玩意可以随随便便种在山上,甚至都不怎么需要管,产量还特别大,比种田还高得多。

    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算它没有成为大明百姓的主食,至少也是备荒的神物!

    尤其是对于广西而言,这就更不得了了!

    广西没几亩田,全是山啊,这东西能种在山上,产量还那般巨大,可不是神物?

    “此天赐之宝也!”张老头激动万分的样子,让高务实再次感受到了大明“土著”对粮食的关切,甚至远超他这个知道小冰河期厉害的后来人。

    张任紧紧抓住高务实的手,道:“此物尚有多少种子,能不能先留一些在我这里,我要亲自种几亩……哦,在山上种几亩看看,倘若真如求真所言,老夫代广西……不,代天下百姓向你磕头致谢!”

    高务实吓了一大跳,连说不敢——开玩笑,这老夫子资历比他老多了,让他磕头致谢,以后自己还要不要混了?

    当下拿出演技,来了一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戏码,又说了一番感天动地的话,仿佛他高龙文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终于搞到此物的样子,把个张任感动得不行,一再强调只要试种成功,定要上疏给高按台请功。

    妙啊!

    高务实心道:请功这种事,我自己干可不如张任代劳,如果他老夫子肯豁出老脸,在请功的奏疏上说得夸张些——其实倒也不用夸张,红薯真有那么厉害——到时候我岂不是又要来一次名扬四海?

    当然,名扬四海是小事,高某人现在也不怎么缺名望了,关键是这东西在广西推广开来之后,就可以向各地辐射,到时候可以解决多少饥荒问题?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番薯推广一旦搞成了,我的浮屠怕不是能修成通天塔!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是将来有人把番薯叫成什么“高公薯”之类的,我高务实光凭这一件事,就不算枉来大明走一遭了!


………………………………

第217章 台湾岛

    时光如流水,转眼又过一月,已经是盛夏了。

    高务实回到桂林,在这一个月里,把积压的文牍全部处理完成,还顺手参劾掉一个私用驿站马车的按察使,因为其他不法、不谨而被高务实参劾掉的官员也有六七名,总算让他这个按台没有白干一年,回去不好交差。

    黄芷汀送高务实到桂林之后,呆了几天就回了思明府,她毕竟也是有正事的人,不好长期在外耽搁。

    她走的时候自然是万般不舍,见惯了战场生死的黄大小姐当时竟然泪眼婆娑,看那模样,就算忽然说不走了,狼兵们也是不奇怪的。

    幸好这次带的狼兵私底下都知道大小姐跟高按台之间有些不同寻常,一个个把头低得就差塞进裤裆里去了,算是勉强维护了一下大小姐的威严。

    高务实没有说太多的话,他虽然有不错的口才,在这种时刻反而不太愿意宣之于口,只是简单的跟黄芷汀说了两个字:“等我。”

    黄芷汀的眼泪其实也就是被这两个字带出来的。

    各项事情该办的都办得差不多了,高务实又不像张任一样有兴趣自己种红薯,每天除了按时“上班”,就是接收京华集团从各地送来给他批复的请示。

    他近期也没有做太多的调整,只有一件事算是新的指示:他命高琦以泉州港为基地,派人逐步查探魍港极其周边地区。

    魍港,也称北港,亦作蚊港,位于后世台湾省的嘉义县布袋镇,在台湾中部北港溪下游一带。明朝时期,一度以“魍港”代称台湾。魍港也曾是海商及渔民来往台湾岛、澎湖列岛、浙闽地区的重要港口。

    如果从泉州出发,只要直接往东南方行船即可抵达,且中途几乎正好经过澎湖列岛。

    台湾岛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默默无闻,少人问津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大陆称台湾岛为“岛夷”,秦朝时称台湾岛为“瀛州”,三国时,称其为“夷州”。

    到隋唐宋元时则主要称其为“琉球”,这期间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更多是民间渔民或出海活动的人经常到访,此时台湾本岛上除了极少数来自大陆的人移居外,还有一些途经此处短暂居住的人,而更多的居民则是台湾岛上的土著居民。

    到了大明时期,后世的各类专家们估计,台湾岛上大约住着十万左右的土著居民,他们过着原始部落生活,散居于全岛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北港”、“大员”、“台员”、“台窝湾”,官方称为“东番”,万历年间,大明官方开始启用“台湾”这一名称。

    虽然历代大陆朝廷对台湾的管理属于松散型,但也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宋代由于海上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所以大陆与台湾的接触多了起来,到南宋时,政府还派兵屯戍于澎湖,管理台湾。

    元代则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这时到台湾移民的百姓又有所增多。

    到了明代时,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洪武二十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嘉靖四十二年,因为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不过总体而言,由于大明此前实行海禁政策,没有对台湾进行有效管理,使这里成为一些海盗走私集团的避风港和活动基地,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林道乾、林凤,原历史上还将有后来的李旦、郑芝龙这对义父子。

    高琦在闽海击败的,就是林凤争夺吕宋失败后的余部主力以及海盗联盟。

    哦,其实台湾现在在欧洲人那边也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福尔摩沙”。这还是嘉靖二十二年的旧事,当时葡萄牙人在开船去日本的路上,偶然经过台湾海峡,意外发现了一座美丽的岛屿,他们就将这座美丽的岛屿称为“福尔摩沙”,“福尔摩沙”就是“美丽之岛”的意思。

    不过,葡萄牙人虽然发现了“美丽之岛”,却并未占领这座岛屿——葡萄牙人口有限,台湾岛上的原住民也很少,对于他们而言,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随后的历史,如果高务实这只小蝴蝶不出现的话,就应该是荷兰人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然后荷兰人会在巴达维亚城建立“东印度公司”,负责管理东南亚一带的殖民地。到了大明天启四年时,荷兰人将派出部分人侵入台湾岛,并在岛上修筑了热兰遮堡,第二年,荷兰人又在热兰遮堡对面的赤嵌山上修筑了普罗文查堡。荷兰人由此开始了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此地原本是东方海盗走私集团避风港,忽然被荷兰人占领,这当然直接影响了彼时在大明东南沿海进行贸易的郑芝龙集团的利益。不过那时候,郑芝龙虽与荷兰人有过交涉,但后因忙于抗清和降清问题,便无暇顾忌了。所以,在鞑清与南明势力争斗的过程中,荷兰人在台湾稳稳地驻扎了38年之久。

    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个大家都清楚,就不多说了。

    总之,此时的台湾有少量大明海盗或与海盗有关系的百姓在沿海生活,但人口很少。整体来说,台湾还是个原始荒岛,属于无主之地。

    高务实让高琦派人探查魍港,自然不是为了剿灭海盗余孽——或者说这只是极少一部分原因——他是开始考虑占领台湾了。

    以高务实现在的海上实力,占据台湾并不困难,甚至西班牙、葡萄牙乃至于后来的荷兰人什么的,很可能都不会考虑去跟他争抢台湾。

    葡萄牙就不说了,这都几十年过去了,他们有大把的机会可以去占领台湾,却根本没这么做,因为无利可图。

    但是荷兰人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后来不是占领台湾了?

    其实这个道理说穿了一文不值:葡萄牙人租了澳门,尽管还是不大方便,但总归是可以跟大明进行交易了。然而荷兰人一直没有取得这个“通行证”,他们一直要靠着郑芝龙的转手,才能跟大明做生意。

    这显然是很不符合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心意的,所以他们才打起了台湾的主意,在台湾搞殖民,指望有朝一日可以聚集实力击败郑芝龙,然后强迫大明直接和他们进行交易。

    所以,说穿了大家都不是冲着此时的台湾岛本身去的,而是为了找个“中转站”,好跟大明做买卖。

    而现在的大明并不拒绝跟人做买卖,虽说外国佬的商船不准进港,但大明已经允许大明的海商出海贸易了,而且由于朝廷在其中获利越来越大,这已经是一条国策,不会轻易变更了。

    如此,谁会脑子抽风为了一个荒岛,去跟大明最强大的海贸集团对着干?

    因此在这个时候,高务实去拿台湾岛,显然是不会遭遇太多外部阻力的。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

第218章 圣心独重啊(4更破万)

    其实说实话,此时的台湾岛,哪怕是对高务实来说,意义也不大,他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土观的原因,才非要派人去台湾的。

    不仅是派人去转一转,还在考虑怎么开拓台湾、移民台湾。

    毕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没来也就算了,没那个实力也就算了,可既然来了,也有实力,那就非得把这事儿给坐实了不可!

    况且,台湾又不是发展不了,这地方直到此时都没发展起来,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足够的汉人。

    至于为什么汉人少,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历代大陆朝廷不重视这块蛮荒之地——海南岛离那么近,都没怎么开发,何况是离得更远一些的台湾岛?

    其二是台湾的环境,在这个时期还是很艰苦的。首先是热,此时的台湾岛湿热异常,比差不多同纬度的广东广西还要湿热,甚至超过安南,海盗们那是没办法,能有个安身之所当老巢,也就顾不得许多了,否则谁肯来这里啊。

    其次是热带病严重。此时的台湾由于没有经过什么发开,树高草密,蚊虫肆掠,瘴疠什么的比两广还狠几倍——毕竟两广都开发两千年了,台湾还是原始状态呢。至于疟疾什么的,那就不用说了,这种蚊子快有小孩巴掌大的地方,得疟疾简直家常便饭。

    疟疾啊,哪怕是二十一世纪,都是肆虐非洲的大患,鞑清的虏酋康麻子,在征讨噶尔丹的一次战争中就得了疟疾,以他的身份地位,也差点一命呜呼,寻常人得了还能讨得了什么好?

    占领台湾很容易,但是打败疟疾很难,因为高务实现在手头没有金鸡纳霜,就更别提青蒿素了,有那个技术得是什么年代?

    虽然说疟疾的致死率在后世看来并不算特别高——全球每年有四亿人感染疟疾,死掉的大概两三百万。但是要知道,后世是有金鸡纳霜的,疟疾并非无药可救。

    但是金鸡纳霜据说是十七世纪才被西班牙人在南美,通过当地的印第安人所发现,而到了至少十七世纪末,才被传入中国,当时基本上还是以使用金鸡纳霜树皮来治疗疟疾,直到1820年,才被一位瑞典科学家提炼出了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成品。

    换句话说,已经占据了大半个美洲的西班牙人,搞不好都还没弄到金鸡纳霜,他高务实上哪去找?况且,就算让他去南美找,他都找不到,因为他根本不认识金鸡纳霜树长什么样。

    哦豁,完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