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动静,所以并没有采取反制措施。
黄芷汀大喜,连忙让黄虎亲自督工去办。
到了第二日早上,黄芷汀军中居然搭建了一座法台,供奉着太上老君的神位。
一众土司莫名其妙,正要上前询问,却见黄芷汀已经沐浴更衣出来,神神道道地对他们道:“高按台料到我等将顿兵谅山城下,特意请了老君法旨,今日将引动九幽阴雷,炸塌谅山城墙,尔等且都肃静,待我请出按台亲笔的神函呈送老君。”
众土司愕然一片,面面相窥,也不知该信不该信。按理说这话实在太离奇了,但他们想了想,又觉得高按台既然是文曲星,说不定真能跟老君说上话呢?反正也没损失,不妨看看再说。
于是一众土司肃然而立,朝老君神位三跪九叩。黄芷汀一脸严肃,拿着一封不知道哪来的信函,走上台去,当着众人的面点燃,放入香炉之中,然后高声道:“已将按台神函上呈老君,且等老君降下神威!”
众人屏息凝神,都仰起头望着天空,等待太上老君的“神威”。
还没等他们观察出什么异常天象,忽然感到脚下猛然一震,一声闷雷带着地震一般的震感从脚底涌起。
众人吓得忙不迭跪下,却听见有人大喊:“叼那黑,谅山城墙真的塌了!”
土司们大吃一惊,纷纷转头望去,果然看见谅山城的城墙脚下土崩地裂,仿佛要从地下开出一朵巨大的花来,连带着把一大截城墙拱起再落下,轰隆隆一阵巨响,长达数十丈的一截城墙便塌得完全不成型了!
众土司哪里见过这等场面,生怕老君施法过甚,把自己这一块儿也用那个什么九幽阴雷给炸了,吓得连连磕头,直叫:“老君神通无穷,现在谅山城墙已经塌了,还请老君速速收了神通吧!”
黄虎在一边差点笑出声来,却听见黄芷汀朝他清叱一声:“黄虎,你带思明州精锐,黄拱圣遗部突入城中,让他们将功折罪,此战若胜,我便免了他们罪,还没人给赏一两银子!”
黄虎收起其他心思,肃然大吼:“黄虎得令!”
…………………………
4更1W1,求订阅,求各种票~~
………………………………
第142章 代号:捕蛇
谅山之战落下帷幕之时,另一场让高务实更加牵肠挂肚的战事也即将打响。
这场战事,有一个高务实亲自拟定的代号:捕蛇。
莫朝的首都,甚至整个安南包括黎朝在内都公认的首都,叫做升龙,也即后世的河内。
这座城市于公元621年初立,当时名叫“紫城”,唐时称作“宋平”。886年,它成为了一座城塞,被称为“大罗”,为唐朝高骈治所。
1010年,李公蕴乘前黎朝嗣主幼冲,篡夺皇位,改元顺天,建立李朝。
李公蕴于顺天元年所颁布的第一项政策,就是将都城从华闾迁到大罗城并将其改为升龙。李公蕴对臣下言:“朕披观地图,高骈故都大罗城,居天下中,有龙蟠虎踞之势,四方辐辏,人物蕃阜,诚帝王之上都也。朕欲乘此地利,以定厥居。”
李公蕴在朝堂上征询诸大臣的意见,群臣皆曰:陛下言及,此天下万世之利也。李公蕴大悦,乃自华闾徙都大罗城。御舟至城下,有龙见焉,命改其城曰升龙城。
定都升龙后,李公蕴集全国之资产,按中国的建筑风格,大兴土木。
升龙位于资源丰盛的红河平原,且距大海较近,物产丰富,人丁兴旺,作为王朝立国肇基的中心,能摆脱旧都城山地部落牧农经济的限制,对新王朝的统治十分有利,以至于李朝之后的陈朝和后黎朝都奠都于此。
然而高务实一时可能犯了王莽的毛病,对这个升龙城的名字有些不以为然,偏偏把此次将升龙城作为攻取目标的作战行动命名为“捕蛇”。
龙?
中国之外,何敢称龙!
负责执行此次“捕蛇”作战的,正是高珗。
高珗的蜜月度完,就被从京畿调来安南,如果是一般人家,恐怕是要十分不喜的,别说高珗自己会不高兴,他的新婚妻子肯定更不开心。
然而高珗夫妻恰恰相反,对于这个调令,他们夫妻二人都很满意,甚至感激。
因为高珗的妻子不是别人,正是高务实昔年的侍女赏月,嗯……现在叫高赏月。
高珗本就是大龄青年,此前虽然受重用,但没人给他解决“终身大事”,他自己虽然出身不高,却有一份志向,不希望一事无成之时就成家。
拖到后来,他已经成了家丁护卫团的团座,仍是孑然一身,恰巧高务实逐渐年长,赏月听琴二女若再不嫁人,在这个时代也要成老姑娘了,于是由高务实做主,将赏月嫁给高珗,将听琴嫁给高小壮。
其实在此之前,京华内部是没有人敢打赏月听琴二女的主意的,照他们看,赏月听琴的结果应该是被高务实收房才对。但事实证明,高务实并没有这个想法,他宁可用来巩固自己属下的忠诚。
当然,这其实也是个附带好处,高务实主要还是认为自己对她们二女并没有什么情欲,收房并不是对她们好——通房丫头进妾,地位其实也没多少提升,与其做妾,倒不如嫁给高珗和高小壮做正妻。
赏月听琴二女有没有一丝遗憾,这个外人不得而知,但她们肯定能感受到高务实是真的关心她们的。
高珗虽然名义上只是家丁头目,可他这个家丁头目不是一般的家丁头目,他平时的直属手下就有好几千,分布在京畿、河南等多处,如果是地方出现异动如流民袭扰等,京华在当地的护矿队、护厂队也会由高珗统一调度。
换言之,他是高务实手底下“管军”的头号大将。
高珗管军,高小壮则是管财。开平三大厂一直是高小壮在打理,后来京华火枪厂和京华火炮厂建成之后,也由高小壮调度,可以说京华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开平工业区”就全面掌握在高小壮手里。
因此,高珗蜜月结束没多久便被调来钦州,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正是他继续受高务实信任的表现。既如此,他们夫妻又怎会不高兴呢?
不过,高珗此刻的心情却还是有些紧绷的。他打过倭寇,出过塞北,剿过盗匪,但跟安南人作战,却还是第一次。
不过幸好,老爷把北线的山地作战交给了岑黄两大土司负责,而他负责的是平原地区的升龙一带。
水网纵横的红河平原,跟他当初在江南作战时的地理环境应该有类似之处,但大的局面却也有一些不同。
从升龙到清化,这一块地区打了几十年,现在南北对峙,莫朝还正巧出兵南征了,如果莫朝得胜倒还好,万一莫朝败北而黎朝追了过来,自己要面临的局面就更加复杂了。
高珗并不觉得自家老爷这次的举动有什么奇怪,老爷的所谓“复仇之战”在他看来铁定只是一个对外的说辞,以他对老爷的了解,能让老爷动用如此多的资源来推动这次战争,目的只有可能是利益。
而且是巨大的利益。
但高务实没有明说,高珗也只能靠猜:安南能有什么利益?
当年成祖时,每年在安南只能收七万多两银子的税,而耗银最高时一年将近百万两,便是无事之时,因为驻扎了八万野战之军,每年也要费几十万两,要不是这么巨大的财政窟窿,宣宗怎会干脆丢了安南不要?
除非安南有矿!
高珗心里猜测,若非安南有大矿,老爷应该不会对这种边荒之地有这么大的兴趣才对,不过安南这矿到底得有多大,才会让老爷肯花这样的血本?
关键是,老爷现在好像也不缺矿啊。
得了,赚钱的事情想不通就不要想了,反正老爷总比自己厉害,眼下还是考虑一下怎么拿下升龙才是关键。
升龙城的大致布局,高珗现在手里就有一份,是高务实让高孟男转给他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份红河河道的水文情况说明。
这两样东西,是广州港的商人提供的,该商人姓胡,做的恰巧也是胡椒生意,当然偶尔也会顺带做一些如沉香木之类的买卖。大明时期,粤商也是一股不小的商业力量,这也是高务实的京华在广州港这么好几年,也只打下个基础的原因。
不过这位胡老板不算土生土长的粤商,他是从湖广迁徙过去的,因此在粤商中混得不大如意,时常会受些排斥欺负。高务实的京华势力拓展到广州之后,他稍稍观察了一段时间,就下决心投靠了过去——投靠不是卖身的意思,而是他的货船全部使用京华的广州私港。
胡老板的船队不算大,甚至称之为船队都有点拔高,他其实一共就三条船,且比京华自家制式的武装运输舰要小了一大圈。京华的武装运输舰因为要装大炮,吨位在大明沿海属于较大号的,统一制式为一千六百料,放在后世就是排水量八百吨。
而胡老板的三艘船虽然都只有九百料大,却也有武装力量,最早的时候倒还只是雇佣一些敢打跳帮战的水手,后来投了京华之后,他买到十二门京华产的舰炮,装到自家船上,从此在安南北部沿海就开始横着走了,连莫朝水师都很少找他的麻烦。
他的生意也主要都在安南北方,南方偶尔去,但去得不多,因为北方的莫朝好歹名义上是大明的都统使,大明的面子在这边比较好使。
他的船不算大,经常从红河河口直接沿河开去升龙交易,对于红河的水文和航道比较熟悉。所以这一次,高务实要对莫朝下手,在广州港调集海上力量之时,胡老板主动请缨,不光提供了升龙城的布局图,还提供了更加关键的红河河道水文说明。
甚至,他还亲自加入了高务实的海上远征军,他的三艘带炮运输船也成为高务实调集的那两百来艘海船中的一部分。其实像他这样的海商,这次高务实的船队中还有二三十艘。
胡老板当然谈不上对高务实有什么忠诚,他们没有统带关系,他和其他愿意加入高家远征船队的老板们看重的是京华这条大腿,嗯……或许应该说巨腿。
京华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厉害了,有港口,有船队,有船厂,还有炮厂,更别提京华的东家还是皇上的同窗,庚辰科的六首状元!
抱上京华的大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基本不怕官府找茬,意味着他们可以从京华买到任何想买的东西……船也好,炮也好,乃至于配备给水手们一些火枪也不在话下——虽然理论上那犯法,可是出了海,大明的法也不大好用,只有火器才好用。
高珗再次看了看手中的小册子,转过头朝又高又胖根本不像一般南方人的胡老板最后确认:“胡老板,现在这个时期,我舰队真的可以直接沿着红河河道杀奔升龙城下么?”
胡老板虽然又高又胖,但笑起来却跟个菩萨似的,乐呵呵一点没有紧张的模样:“高团座尽管放心,红河宽阔,深度也够,这条水道在下走了十多年了,不会有什么问题。若是安南早有准备,倒有可能在河中布下暗椿之类的东西,不过他们的水师实力远胜南朝,又不知道按台会突然出兵且由水路攻打升龙,这些东西眼下肯定是没有的……毕竟暗椿布下之后,他自家的水师也不方便。”
………………………………
第143章 海商都不简单啊
红河的通航问题,王老板自然是有发言权的,他是常出海行船的老手了,现在说的又是他走过许多次的红河下游段,当然把握十足。虽然他是一位“老板”,而高珗不过家丁身份,但他在高珗面前可还真不敢怠慢,又再次肯定了一番。
然后见高珗只是点了点头,王老板继续说问道:“话说回来,高团座,您是第一次到安南来吗?”
“正是。”
“还习惯吗?”
“还好,我在钦州先呆了一段时间,而且眼下毕竟是在年关边上,钦州这边倒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炎热。”
“目下是安南最好的季节!”王老板笑了起来,兴致勃勃的说道:“高团座,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安南这地方,四季并不明显,当地人通常把一年分成旱、雨两季,如今正是旱季,做事也好,打仗也罢,都还方便。倘若是在雨季……”
他呵呵一笑,微笑着摇了摇头,很是肯定地道:“那可真不是来安南的好时机。”
“因为很热?”
“热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出行极不方便。”王老板叹了口气,道:“安南穷得很,有好些地方根本没有像样的道路,而有些地方,旱季倒还是有路的,可是到了雨季,那些所谓的‘路’,可就通通不见了。”
高珗曾经在江南跟倭寇见过仗,江南虽富,但财富集中,有些地方也穷,所以高珗知道王老板说的这种情况。他点了点头,道:“看来若想在安南这里发财,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啊,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
看重基础设施建设,是高务实从前世带来的思维,连带着他手底下的这些亲信现在也很受影响了。
“是啊是啊,安南其实是有不少优点的,但就是这基础实在太差了。而当地人又懒,宁可去当兵混个半饥半饱,也不肯老老实实种田,至于经商,这些人又蠢得很……”
王老板说着,撇了撇嘴,似乎懒得多说那些当地人,把话题给转了回去:“其实就算旱季,也要分凉季和热季,现在还处于凉季,但是一般再过两个月,就将进入热季了。高团座,这安南旱季的热季,那热起来,较之雨季,也是不遑多让的!”
这时,胡老板旁边的另一位船主李老板插嘴说道:“老胡说的没错,不过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升龙城,比他说的这个情况要稍好一点。安南以海云岭分南北,北部地区相对来说,四季更加分明一些,不像南部,一年之中,几乎只分成旱季、雨季两个季节。”
高珗点了点头,说道:“那么安南的河流,其汛期、枯期的分际,也是十分分明的了?”
“是的,高团座。”李老板说道:“不过即便是在枯期,安南河流的水量依旧是丰沛的,而到了汛期,那水量就过于丰沛了,不少河段反倒不宜通航了。”
高珗点了点头,笑道:“这我明白,洪水嘛,我在江南见得多。”
“是是,高团座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李老板陪着笑,说道:“在安南,几乎每一条较大的河流,每一年都要发生洪水,只是大小规模会有些不同罢了。”
说到这儿,他向王老板望去,道:“所以,在下以为,将来咱们还可以组织对汛期的红河水文来一次摸底。”
咦,你倒是已经提前把安南算作大明的领土了?哦,不过理论上来说,现在安南倒也是大明的领土……
王老板笑了一笑,道:“如果将来京华想要做这件事,我个人当然是全力支持的——事实上,李老板,只要这一次京华能顺顺当当的将升龙拿了下来,以后要对红河做多少次的探测,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诶?等等,你怎么比李老板还直接,就这么把安南看成京华的私产了?
胡老板自己却丝毫不自觉,说着又看向高珗,“高团座,到时候,京华的买卖便可以全面推进到安南来了,而咱们这些人,也都可以趁着京华的东风,好好在安南拓展拓展了。”
高珗不大管生意上的事,不过这话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于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还有潡河!”李老板见高珗连谦虚都没谦虚,只当京华对安南早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