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粮食产量,现在已经成了湖广官员心里的一件大事粮食从湖广卖出去,那是要经过钞关缴纳商税的
这可是政绩啊是自己的乌纱帽能不能保住、能不能变大的关键啊怎么能不重视
所以高务实的机会就来了,他要向湖广官员兜售大修水利这个好办法,因为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买卖
大修水利如何一举三得
先,兴修水利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政绩的体现,而且还能邀名“苏堤春晓”知道么苏堤就是苏东坡修的啊后人一提到苏堤春晓,可不就得想起他苏东坡的政绩更别提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了,那真是千古美名啊
其次,兴修水利可以得利。就像都江堰一样,让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湖广本来就有大片好田,如果再加强水利建设,灾害减少,那粮食产量不就要继续增长增产之后不就要加大外售外售不就要提高商税总额了
再次,可以降低民变、骚乱爆的几率。大兴水利虽然要花钱,但先也要有人去修才行,这年头没有机械化作业,动大工需要的劳动力可不是少数。而闲置劳动力既然被大量雇去做工去了,各种治安犯罪的几率当然也就降低了。
如果非要说兴修水利还有什么难题,那倒是也有一条钱够吗
所以当高务实把整个计划告诉朱载堉的时候,朱载堉想了一会儿,也皱着眉头问出了这个问题“兴修水利自然是利国利民之举,如果可行的话,朱某自然是完全赞同也愿意出一份力的,可是湖广各地衙门上哪弄这么多钱来兴修水利而且,即便他们向咱们求购大量水泥,可是这对北方灾情到底有什么帮助”
………………………………
第112章 我愿意借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朱载堉要是不问的话,高务实反而不知道怎么继续接下来的话题了。
不过,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
于是高务实笑道“九峰先生,这是两个问题,不过没关系,学生一个个来回答。”
“先,关于湖广的各地方衙门从哪弄钱兴修水利。”高务实道“往常咱们各地衙门兴修水利,要么是衙门略有盈余,主动自行开工,但是一般而言嗯,先生也知道,绝大多数地方衙门其实都没什么钱,就算兴修水利,基本也只能修修补补一番,干不出什么名堂。真要动大一点的工程,只能向户部申请,而户部也不富裕,除非当地真是灾害过于频繁,才会想法子凑一点拨下去,杯水车薪不说,时间还拖得很长,效率极低。”
“再有一种,就是由衙门牵头,联络当地富绅大贾一同出资兴修水利。这种的话,一般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规模和质量相对而言也更有保障一些。但同时,这种兴修的办法也经常会弄出一些麻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一地只管一地上面。”
“既然是当地富绅大贾出了钱,那他们的主要考虑方向,肯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大会顾及相邻的府、县。比如说,甲县富绅大贾集资修建一条引水渠,他们就十有**不会考虑临近的乙县在他们这条引水渠修完之后会不会缺水的问题,很多时候这就会造成两县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得这个引水渠工程没有真正挥最大的效用。”
朱载堉心中暗暗称奇这些年许多京官暗地里把这少年称之为小阁老,原本还以为他和严世藩一样,只是仗着家长的权势胡作非为。可今日得见真容才知道,这少年居然真是认认真真在思考怎么施政的这可了不得啊,他才多大年纪,十五还是十六脑子里竟然全想着这些事高新郑把他当做衣钵传人来培养,看来倒是有些道理了。唔,先帝让他陪今上,看来也是一步好棋。
高务实倒不知道朱载堉有些走神,依然在继续分析“所以说,这两种修建方式都有问题,一是资金不足,开不了大工,效率还低二是考虑不周全,局限于一城一地,没有最大化挥水利设施应有的效果。”
朱载堉来了兴趣,问道“高龙文的分析诚然透彻,那么敢问有何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呢”
高务实笑了笑,道“如果有人愿意借钱给地方衙门,并且统一规划这些水利工程,以达到一处工程、多处受益的效果,这些事情就都解决了。”
朱载堉呆了一呆“谁能借钱给衙门”
“为什么不能借钱给衙门呢”高务实哈哈一笑“九峰先生是担心衙门不还钱吗”
“呃,这个”朱载堉有些错愕,又有些迟疑地道“衙门应该是会还钱的吧不过,就算衙门肯还,可万一他们没钱还,那怎么办呢”
“好办啊。”高务实笑道“抵押钞关商税就好如果他们一时拿不出钱,就把商税抵押给借钱给他们的人,每年还一部分,直到还完为止。当然,这些商税也未必要全额抵押,也可是抵押一部分,譬如抵押一半、抵押三成之类都行,具体的情况,可以具体商议嘛。”
“这借钱给衙门,似乎有些”朱载堉虽然是大科学家,但显然从来没有考虑还能这么玩。中国历代都是威权政治,可不是商人政治,所以朱载堉一时有点转不过弯来衙门怎么可能欠个人的钱
这么干的话,那个肯借钱的人岂不是成了衙门的债主了衙门的脸往哪放啊
高务实笑着问道“九峰先生是觉得衙门找人借钱,实在是有些不像话”
“呃,这个是有点,有点难堪。”朱载堉一时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说法,只能将就着用了一个“有点难堪”。
高务实却摇头道“其实个人借钱给衙门这种事,是古已有之的。”
朱载堉诧异道“是么可有例证”
“当然有了。”高务实微笑着道“譬如中就曾经记载过,汉景帝三年,为了平定诸侯叛乱,需要大量经费,汉朝领军将领不得不去向商人借钱,而且是借高利贷。不过,很多商人因为担心那次声势浩大的叛乱能否平息,所以都不肯借钱。”
高务实顿了一顿,眨了眨眼“可是,有一位无盐氏却愿意借钱给朝廷,不过此人要价十分狠,他要十倍的利息为了平叛,汉朝朝廷最后还是不得不借了这笔钱,结果三个月后,吴楚之乱就得到了平定,无盐氏如期收回了本金和利息,一举成为长安巨富。由此,放贷甚至成了西汉高官家族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么一说,朱载堉立刻明白了,道“这是汉时的子钱家如果这么说的话,历朝历代都有这种人,比如宋时有行钱元时有羊羔利,关汉卿里就说干家的乾落得淘闲气,买虚的看些取羊羔利,赵翼也有诗云绝似贫人还宿债,羊羔利较本钱多。”
高务实点点头“嗯有些类似。”
朱载堉急道“可是本朝不准啊我朝有明文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脏,重者坐脏论”
高务实笑了笑“所以学生刚才说的只是有些类似,没说一样啊”他伸出三根手指“如果借钱给官府的这个人,就只收三分利呢甚至,说不定还可以更少一点呢这总不犯法了吧”
“呃”朱载堉呆了一呆,迟疑道“这倒应该不犯法了。”但是他又想起一个大问题,睁大眼睛道“可咱们这是在说大修水利啊,这需要的钱可不是小数那无盐氏借给汉朝朝廷的钱也不过只是区区一千金罢了,可这在湖广兴修水利,哪里是一千金打得住的一万金也打不住啊,搞不好甚至要十万金谁肯借这么大一笔钱出来又有谁能借这么多钱出来”
“九峰先生问得好呀”高务实哈哈一笑“区区新郑高务实不才,愿意借这笔钱,而且也借得出来。”
………………………………
第113章 京华银行
“区区新郑高务实不才,愿意借这笔钱,而且也借得出来。”
此言一出,朱载堉就有些目瞪口呆了。
高务实有钱,这一点朱载堉也知道,虽然他是个潜心研究学问的人,平时也不慕奢华,但他毕竟是郑王世子,住在郑王府中,各种生活待遇自然差不了。既然如此,京华香皂厂的国士香皂自然也是他的常用之物,如此又怎么会不知道高务实的身家
而且,高务实的京华水泥河南分厂就在他家郑王府的地面附近,不少原料都是从怀庆府出产的,这些厂矿赚不赚钱朱载堉岂能不知更不用提前几年那次让高务实名扬天下的“三十万两安流民”事件了。
金银价比值虽然时不时有些变动,但大体看做一比十问题不大,那么十万金就是足足一百万两银子,顶得上去年朝廷收入的五分之一了
当然,大明天下除了朝廷真的有些穷之外,其实有钱的人还是很多的,大盐商们就不说了,光是王公勋臣们,有钱的就很多。
勋臣如南京的魏国公府,小半个南京城只怕都可以算是他家的产业了,到了现在可能是嫌钱多没地方花,只好大修园林。西园、凤台园、魏公南园、四锦衣东园、万竹园、三锦衣北园、金盘李园、九公子家园、莫愁湖园等等,南京名园十六所,其中有十所都是他家修的名园。
造园林花钱多厉害,想想慈禧修园子就能略窥一斑,虽然徐家造园子终究不能和颐和园相比,但人家数代人不停的造园子,那也只能说是钱多得没地方花了。
勋贵厉害,藩王们可也不差,虽然明代最著名的巨富藩王福王现在还没出生,但其他传承比较久的藩王,只要封地位置不是特别坑的,都算是比较富裕,比魏国公徐家是比不了,但能像高务实这样说拿一百万两出来就拿一百万两出来的,至少也在十位以上。
当然,有钱的只是藩王,一些血脉比较远的宗亲可就不行了。虽然每年花在供养宗室上的钱粮早就成了朝廷的大负担,可那些低级宗亲的生活条件其实相当糟糕,尤其是山西、河南、山东、陕西这四省的宗亲,更是穷得已经几乎揭不开锅了。历史上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朱翊钧甚至不得不拿内帑的钱出来赈济这些穷亲戚们。
宗室俸禄问题其实早就已经暴露出来了,早在弘治年间时,朝廷为此就开始限制宗室娶老婆的数量嘉靖年间出台了,进一步对宗室进行限制。
到万历年间,高拱虽然忙着一些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改革,但也对宗室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限制爵位基层。
不过高务实觉得还不够,一直希望把这个问题继续“分步走”,比如现在就可以考虑历史上在天启年间开始采用俸禄包干制不管你家生几个,费用总包干。
至于再往后的步骤,高务实也有考虑,但究竟这个分步走要分多少步,一步走多远,还是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
然而,大明的有钱人虽然有这许多,朱载堉却可以肯定,没有任何一家会像高务实一样,一开口就说拿出一百万两来借给湖广的各地衙门,尤其还是借给他们去兴修水利
这不光是有钱没钱的问题,甚至不光是什么“财不可露白”的问题,而是这笔钱如此用法,朝廷会怎么看
难道,高务实就不怕朝廷对他的财富“另眼相看”吗
朱载堉现在真是有些佩服高务实的这种志向了,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破家救国啊所以被感动的科学家王子拐弯抹角地向高务实问了这个问题。
高务实听完,却笑眯眯地道“九峰先生误会了,这笔钱可不是学生一个人借出去,是由很多人一起借。”
朱载堉大为诧异,问道“还有很多人愿意做这样的好事”
高务实眨了眨眼,笑道“为什么不呢这不是还有稳定的利息来源么当然,三成利息未免太高了,学生以为有个半成利息就很了不得啦”
半成朱载堉心道放高利贷只放半成利息的可有点少见啊。
高务实仿佛成了朱载堉肚子里的蛔虫,又笑道“九峰先生觉得这半成利息太少”
“呃”朱载堉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是个实诚人,心里觉得对于高利贷而言,半成利息的确太少,可是他也不能说应该多收点利息去坑各地衙门,不禁有些为难。
高务实笑道“学生这么问吧如果九峰先生现在成了京华水泥厂的股东,京华水泥厂现在又需要湖广的这笔大生意,可是呢,湖广地方衙门没那么多钱,除非咱们先借钱给湖给他们这个时候,您会在意咱们只收他们半成利息么”
“哦,这样的话,那倒是不会,毕竟这买卖本就大有利润,那些利息无论多少都是白赚的了。”朱载堉说到此处,忽然睁大眼睛“啊,你是说肯借钱给他们的,全是京华水泥厂的股东”
高务实颔微笑“不错,京华水泥厂的股东人数可不少,学生在离京之前已经安排人和他们商议过了,他们都是肯借的九峰先生,郑王府一旦和学生达成合作协议,也会是京华水泥厂的股东,郑王府肯和学生一道借钱给湖广的地方衙门么”
“我却是不管王府这些庶务的。”朱载堉微微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不过,想必父王应该是会答应的。另外,我听说京华水泥厂股东挺多,不光有勋贵,而且”他伸手指了指头顶“宫里也有”
高务实笑了笑“九峰先生虽然不问庶务,但是看起来消息还是很灵通的。不错,宫里也有股份,不过先生弄错了一点宫里拿的是京华基建的股份,可不只是京华水泥厂。”
朱载堉沉吟道“如果宫里不介意的话,我父王应该会很乐意不过,这笔借款怎么算呢这么多人的股份,光是算账都有些麻烦吧”
高务实摇头道“那个好办,因为咱们不是以京华基建或者京华水泥厂的名义把钱借给湖广各衙门,而是以另外一个身份借给他们。”
“什么身份”朱载堉皱眉道“为何要搞得这么复杂”
高务实没有解释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只是回答道“借钱给湖广各衙门的这个身份,叫做京华银行。”
………………………………
第114章 新的时代
七月十九,中州名门新郑高氏所有在家各房的高氏族人全体出动,迎接高氏迄今为止成就最大的族人高拱之灵柩归乡。
新郑高氏,累世官宦之族,礼仪规矩自然严格。高务实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都被指使得团团转,连续赶路一千四百多里而来的他感觉自己差点被累死。
就这还没完,还得在家停灵,等着从各地赶着前来参加葬礼的高氏门生故吏、姻亲旧友与高拱做最后的告别,还有无数本人虽来不了却送来了祭文的儒门大贤、士林名流
总而言之三个字事极多。
幸好,高务实这次稍稍被解放了一下,至少前来拜别高拱遗体的那些人,不用高务实一一磕头回礼了高务实的二弟高务观被族中确定过继给高拱,所以现在磕头磕得腰都直不起来的人换成了高务观。
不过,高务观倒也不亏,由于过继给高拱,他得了高拱的恩荫,官荫尚宝司少卿。
高务实看着在那咬牙坚持给来宾回礼的二弟,心中暗暗道兄弟,要不是有你大哥我,你现在可混不到尚宝司少卿,而是只能混个尚宝司丞啊
要知道,正常来讲,到了明代中后期,恩荫制度已经严格起来了,历史上高务观就是正常恩荫为尚宝司丞,甚至张居正那么牛,也只是恩荫一子尚宝司丞。所以这次高务观的恩荫,算是特旨恩荫,非常非常难得地从正六品提到了从五品,当然这也有个前提,就是高拱因为没有被打倒,活着干到了太师。
不过说实话,尚宝司少卿也好,尚宝司丞也罢,在高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