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筹边、课吏、用人、行政,不数年间,成效卓然”的高肃卿!简直是既悲催,又荒谬!

    第一件事,眼下已经开了个头,自己手里头资本有限,一时间急也急不来;第二件事,眼下有个意外出现的好机会,自己已经临时作出了应对,希望能够如愿以偿,但具体还是要等高拱的安排才好继续;唯有第三件事,眼下还只是一个设想,实际上根本连门槛都还没摸着,得抓紧时间找机会了……当年有句话说得好: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

第017章 理清思路(上)

    说是这么说,想是这么想,但创造机会也并不是易事。按照此前高务实的想法,原本历史上的倒高三人组,其实也并非一开始就是铁板一块。

    这里头,真正和高拱有着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的,只有张居正。虽然高拱和张居正目前正处于蜜月期,且此前也多数处在政见相近的情况,二人的政治目标也颇为一致,或者至少说是颇为类似,但他们二人有一个永远无法开解的矛盾:即便大家都是改革派,可是……谁主谁从?

    后世有些学者囿于历史偏见或狭隘地域观念,强行把高、张对立起来,认为张是改革家,而高则是“奸相”、“佞臣”。这种“褒张贬高”的倾向即使在高务实穿越前还有一定影响。而事实上,高、张二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互相保护、互相帮衬,不仅在政治上倚为同盟,在学术上也有颇多共同之处。然而可惜的是,从个性而论,无论高拱还是张居正,恐怕都认为隆万大改革的英雄人物,只需一人足以!

    高务实自穿越后没多久就打定主意帮助高拱,这里头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原由是因为自己穿越成了高拱之侄,而如果要“更好更快”的拯救大明,这个身份十分有用,高务实不想抛弃。但他自问也不是完全由屁股决定了脑袋,因为高拱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值得他倾力维护的。

    从历史来看,在政治上高拱开创了明中后期“隆万大改革”的先河。之所以能称之为开创,是因为高拱有三个“首先”。即首先奠定了隆万大改革的理论基础——“法以时迁,则更法以趋时”的变法思想;首先提出了隆万大改革的政治纲领——《挽颓习以崇圣治疏》(高疏于嘉靖四十五年提出,张居正《陈六事疏》于隆庆二年呈上);首先把改革思想和纲领付诸实践,他的改革还为张居正的改革奠定了人事、政策基础。有这三个“首先”,开创一词,高拱当之无愧。

    而在学术上,高拱则是明代实学思潮的先驱者。嘉、隆、万三朝本是阳明心学和经世实学的勃兴时期(虽然心学逐渐变味了)。但高拱通过批判此时心学空虚寡实之弊,全面阐发了其实学思想,即“天地之间惟一气”的元气实体论,提出“在天有实理,在人有实事”的实理实事论,“事必求其实”,“虚心以求其是”的求实求是论,“官修实政而民受实惠”的实政实惠论。他的实学思想对明清之际整个实学思潮的鼎盛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宋元明清气学发展得高度来看,高拱既是明代气学阵营的重要代表,也是构成从张载到王夫之气学发展的中间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历史地位。

    而且高拱绝非一个只提理论而短于实践的理论学者,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实干派。尤其是高拱在隆庆后期职掌吏部继又提任首辅后,针对嘉靖中期以后的诸多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吏治方面,实行进士举人并用,破除举官舞弊陋习,创建人事档案,建立任官梯队,完善地区回避制度,州县正官年轻化,精简机构,健全考核制度,打击行贿受贿等。

    在军事和边政方面,破除兵部“一尚二侍”旧体制,建立“一尚四侍”新体制,兵部司官精选久任,选拔边才充实兵部司属,建立边帅休假之制等。

    这些改革很快取得了显著功绩:在西北迫使俺答称臣纳贡;在东北取得辽左大捷;在西南和平解决安氏内乱;在南方取得“岭寇底宁”之效等等。

    而在法治方面,高拱也有上佳表现。他督令观政进士讲求律例,实行刑部司官久任之法,强化州县正官问理刑名之责,弭盗安民,严惩酷吏,平反重大冤案等。

    在理财方面,高拱加强钱粮官员的任用,完善税粮征收措施,推行清丈改革,实施一条鞭法(这功劳在后世全给了张居正),力行惠商政策,整顿币制等。

    在漕政方面,高拱推行河海“二路并运”的整治方案:疏通漕运,开凿新河;破除海禁,恢复海运。

    总之,高拱的改革取得了“官修实政而民受实惠”的显著效果。后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历史学系的创始人嵇文甫先生就提出“高拱是一位很有干略的宰相,在许多方面开张居正之先”。然而,“江陵成为中国近古史上特出的大政治家,赫然在人耳目,而新郑就渐渐被人遗忘了。其实新郑于江陵还是先进,江陵的学术和事功有许多地方实在可说是渊源于新郑”。嵇先生不仅肯定了高拱的改革功绩,而且也阐明了高、张在学术和事功上的传承关系。后世史学界提出高拱主持的隆庆改革是创始期,张居正主持的万历改革只是隆庆改革方案的合理延续,合称为“隆万大改革”的论断,就是对嵇先生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高务实对于“保高倒张”是没有什么内疚之意的。在他看来,反正你俩的政治目标实际上差不多,执政能力搞不好高拱还强了一线,至于对皇帝的教导能力……高拱教导出来的隆庆皇帝虽然能力谈不上多强,但至少他至始至终都对高拱保持着足够的信任,也肯放权放手让高拱做事;张居正教导出来的万历皇帝虽然实际上能力并不差,却最终变得性格扭曲,不仅打倒并鞭尸了自己的老师张居正,最后还因为国本之争,闹得君臣不和,双方几为寇仇,天下喧然。

    所以,三人组里头,第一个完全不用考虑拉拢,只需要考虑打倒的,就是张居正!

    不就是政治人物之间的互相倾轧嘛!当年好歹也在县委混过、镇党委干过的高书记不屑的撇撇嘴:我干这个事没有心理压力。

    那么,李贵妃和冯保呢?
………………………………

第017章 理清思路(下)

    李贵妃将来会是李太后,一般来讲,这个身份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只可能去拉拢,倒是不大可能倒的,因为倒不掉——将来她作为皇帝生母必然要尊为太后,除非她干出秦始皇他老妈当年那样的丑事出来,否则拿什么理由去倒?而其他方面就算人家真干出什么错事,万历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纯孝之君”的颜面,也绝不可能对自己亲娘下手,到时候必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当然,李贵妃将来虽然会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但排在她的前头的其实还有一位,就是当今皇后、将来的仁圣皇太后陈太后。如果能坚决说动陈太后站在自己一边作为内援,外廷这边高拱再安排好一些手段,虽然“倒”不掉李太后,但还是有机会逼得李太后无法过问政事的。譬如李太后那个后世名声奇差的老爹、国丈爷李伟,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要利用利用也不能说完全没戏。但这个办法,成功几率未必多高,因为陈太后和清时原本排名在慈禧之前的慈安皇太后性格似乎差不多,是那种仁厚温婉之人,更不要说她对李太后和朱翊钧都非常亲切,要拉拢她反对李太后母子,理由也不好找。况且,就算拉拢住了陈太后,这事儿也不是没有失败的可能,这种事情一旦失败,后果太过严重,非到万不得已,高务实绝对不会选择。

    至于为什么高务实考虑的都是在隆庆帝驾崩之后的处置,原因说穿了一文不值:眼下皇帝的两个儿子都是李贵妃所出,于国有大功,而她一个安居深宫的娘娘,又没有干出什么明目张胆妒忌争宠的事儿来,哪怕是高拱这样的宠臣,也找不到理由扳倒她。

    这么看来,三人组里头,李贵妃基本上就是只能拉拢、亲近的一个,坚决不能反过来行事。

    那么,冯保呢?

    高务实仔细想了想,如果按照原先的历史来看,冯保当然可杀。历史上他对高拱怨恨极深,正是诬陷高拱事件的一手经办人,要动他,理由充分得很。而且动他并不算难,虽然此人在宦官里头算不上特别坏,但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好人。即便眼下他并不是最当权的宦官,可能还恶迹不彰,可这是大明朝,文官找宦官麻烦甚至不需要什么道理。譬如高拱这样的身份地位,哪怕就跟皇帝说一句“此等阉宦,竟敢对我不敬”,冯大伴的下场恐怕就颇为不妙了,人头落地虽然不至于,但发配出宫做个某地镇守太监,却是完全有机会的。

    然而高务实却知道,这个人能不杀最好还是不杀,能不动最好还是不动。

    为什么?因为他是李贵妃的人。

    俗话说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还得看主人。

    虽说如今隆庆爷健在之时,高拱要对付一个区区冯保,简直再简单不过了,可杀一个冯保容易,李贵妃那边的态度就很难把握了。

    再说,今天动了冯保,明天李贵妃就不能再用一个张保、王保?所以冯保的脑袋不重要,重要的是冯保所处的位置。冯保对于高拱而言,其真正重要的位置,并不是他眼下真正在外头拿得出手的内廷官职,而是太子“大伴”这个身份。

    依照大明朝的惯例,太子的大伴在太子登基之后,基本上就是新君最信任的内宦。皇帝最信任的内宦是个什么地位?前有刘瑾、后有魏忠贤。

    虽然历史上万历亲政不久就自己动手处理了冯保,可在没亲政前,他也没敢把自己老妈安排在他身边的这位大伴怎么着啊。万一隆庆帝还是如历史上一样英年早逝,那么李贵妃就仍是代表皇室的最终话事人!而且这一代表就是十年!

    那么,对于冯保也最好采取拉拢态度。

    毕竟对于高拱而言,只要没有张居正,冯保一个人并不能对他形成致命威胁,而且将来隆庆驾崩之后,他本就是头号顾命大臣,他需要的并不是斗倒这个、斗倒那个,恰恰相反,他在那个时间段里最需要的是稳定。

    同样,只要没有张居正,或者说只要没有一个类似张居正这样随时可以取代高拱的人物存在,李太后怎么去动高拱?动完高拱朝廷怎么运转?如果当时没有张居正这样隐藏于高党阴影之下的反对派,百官众口一词,李太后又不傻,怎么可能去动高拱?

    更何况历史上李太后动高拱可不是像野史里说的那样,什么她跟张居正有一腿——开什么玩笑,隆庆驾崩之前张居正有什么机会跟她见面啊?就算能有极个别见面的机会,难道还能是没有外人在场的?在朱元璋定下的那无比森严的后宫制度下,一位贵妃和一位内阁大学士还能有机会单独见面?

    所以她纯粹是因为冯保的诬告,真正以为高拱有二心——万历的皇爷爷嘉靖就是在正德帝死后被当时首辅杨廷和找出来继承皇位的!虽说朱翊钧毫无疑问是隆庆的血脉,名正言顺由太子继位的,按理说高拱并没有任何法理可以废帝改立新君,可是……万一呢?隆庆帝在世时事事依靠高拱,简直是万事不决问高拱,李太后就算下意识里也会认为高拱此人厉害得紧。既然厉害,那万一这么厉害的人起了歹心,真要废帝新立,还怕他找不出个理由来?

    这才是她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太后所最不能容忍、也绝对不敢冒险的事!

    历史上高拱倒台,说白了就是张居正出主意、冯保执行诬告,最后导致两宫太后和小皇帝急切之间、惊怒之下什么后果也顾不上,直接下旨彻底撸掉了高拱本兼各职,让他速回原籍——也就是通常说的一杆子撸到底。

    高拱这边完全没有料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他又不是真有二心,自然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除了领命回家,还能干什么?

    说到底,是高拱自己大意了,同时张居正和冯保那一击却正中要害!

    因此高务实认为,只要拿掉张居正,稳住冯保,再劝高拱在隆、万交接之际万事以稳定局面为先,接下来的局面自然海阔天空。

    如果还能提前布置布置,让李太后甚至小皇帝对高拱也有足够的信任,那就更加稳如泰山了。
………………………………

第018章 香皂厂址(上)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首先思路理清,分清主次轻重,然后抓住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布置安排,这是高务实前世在工作中学会并养成的习惯。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确保高拱在隆万之交时不倒台,将首辅和首席顾命大臣安安稳稳地做下去;其次是养望,至少要在京城官场、士林上下甚至皇室之中给人留下少年英才、才堪大用的好印象;最后则是打造自己的实业班底,为将来引导大明的发展转型做好铺垫。

    如果直白一点说,第一步是稳住自家在大明政坛的地位,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当然这说得可能严重了点,毕竟张居正历史上也不是要弄死高拱,只是终结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这件事如果不办好,那至少张居正当政的那十年高务实就什么都别想干,只能老老实实潜伏着。虽然从高务实的年纪来说,潜伏十年看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但他知道大明的将来可是一件坏事接一件坏事,能不浪费时间就最好不要浪费时间,毕竟在高务实看来,张居正那十年的改革干得并不如后世许多人以为的那么漂亮,很多问题他根本没有很好的解决,了不起就是跟李鸿章一样当了个裱糊匠。

    第二步说穿了就是为将来自己金榜题名、步入政坛提前做出准备。官宦世家的优势可不只是经济资源、教育资源这些看得见的好处,看不见却一定能享受得到的最大资源其实就是人脉。高务实自己前世就是从政的,虽然位置低点,但道理相通——你上头有人提携照顾、身边有人帮衬配合、底下有人摇旗呐喊,这样还办不成一些像样的事儿来,那你这个人就真的只能说是能力太差了。高务实前世秘书出身,平时干的很多就是些预先安排和查漏补缺的事,像这样的提前布置之类,早就成了行为习惯,根本不足为奇。

    第三步就更是长远规划了,当然也意味着眼前的好处——没有产业,哪来的资本去交朋友啊?这世道,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单纯地看你这个孩子表现不错,方便的情况下顺手帮你点小忙的好人。可那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人只会在你成功之后才冒出来附和你、赞扬你,更不要说如果你跟人家半点交情没有,你万一有个虎落平阳的时候难道能指望人家单单出于道义就豁出命来救你?太天真了,高务实从来不敢指望这个。有道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要想人家豁出一切给你雪中送炭,就一定要让人觉得送了这趟炭,对他自己大有好处!又或者不送这趟炭,他自己一定也有大麻烦!如果这两点都能达到,那就大可不必担心,豁出命来救你的人一定少不了。可是怎么达到啊?首先一条,你得有钱,你得经营得起这么大的人际脉络!

    人脉这种东西,不谈钱的当然也有,但首先,那个不稳。你想着自己虎落平阳之后,某个你叔叔伯伯的朋友或者你平时吟诗作画认识的朋友会出于道义来拉你一把?如果你这个事情麻烦不小,万一人家不想把自己搭进去呢?万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