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顺也未见得能看到那一天。

    但是,至少戚家军这个水准,通过彻底改革卫所制度等各项军制,还是有机会实现的。

    今天高务实所到的镇河堡,驻扎的部队正是马芳的总兵督标一部,人数倒也不多,五六百人的规模,这支大同总兵督标给高务实的感觉,跟他心里的预计相差不大——凶悍有余而纪律不足。

    凶悍这种东西,看他们的神情和做派就能看得出来,而纪律也同样如此——直接面对马芳本人的时候,这群人显得还比较老实,但只要马芳一转身,那种吊儿郎当的感觉就连高务实这种自认“不知兵”的人看了也直皱眉。
………………………………

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二)

    兵制上的事情,目前高务实还插不上嘴,甚至就连他惯用的通过说服高拱来推动都很困难,所以眼下对于宣大边军的现状,高务实只能默默地留意并记在心里,慢慢的思索将来的改革时机、改革方式乃至于改革步骤。

    由于镇河堡离大同毕竟有大几十里路,因此虽然高务实今天的查验偷工减料了不少,但赶回大同仍然到了晚上。

    今天大同城里只有黄孟宇、马芳和大同的那位程知府在,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都陪同钦差正使程文去视察杀胡口边防去了,因此高务实以劳顿为由婉拒了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和大同知府的宴请之后,便老老实实在都司衙门休息,等待明日与把汉那吉的会晤。

    由于把汉那吉要第二日中午左右才能抵达大同,因此次日上午高务实难得地睡了个懒觉,直到巳时一刻才满血复活一般爬了起来。

    巳时三刻,高务实收到消息,把汉那吉已经进城,被黄孟宇和马芳暂时接待着,不过原计划安置把汉那吉的豪华别院已经准备好了,黄孟宇派人来请高务实先过去。

    高务实昨天就告诉过黄孟宇等人,自己今天要和把汉那吉一起吃晚饭——吃饭当然是小事,主要是会晤。

    黄孟宇等人早就猜到会是这个安排,所以告诉高务实说已经连宴席都安排好了,当然地点不能随意,就在安置把汉那吉的别院用餐。而且黄孟宇仍如两天前一样,十分知情识趣,表示除了高务实和他带的人之外,不会有外人打搅。

    高务实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聪明的宦官的确是侍候人的最佳选择。

    黄孟宇和马芳提前接待把汉那吉主要是要了解情况,这是他们的工作,高务实当然不会干涉,不过这个时间差正好让高务实先赶去那座别院先看看是否合适——这其实就是个场面话,难道高务实还临时要求再给人家换个地方?

    由于黄孟宇和马芳那边问话也颇要些时间,高务实甚至还有空在那别院提前享受一番,睡个午觉。

    这一觉一直睡到未时,高务实才被下人叫醒,说黄镇守来了。

    没过多久,高务实从房里出来,揉着惺忪的眼睛,随黄孟宇一道走出书房穿过花厅来到花园。

    这座别院其实是代王的产业,这次算是很给面子,竟然施舍让朝廷临时用用。这别院一进七重,第一重为门屋,过门楼依次为轿厅、大厅、女厅,女厅后是一个约占五亩地左右的花园。再接着是三进的上房,组成两个三合院,接着又是一座用骑楼连接的高敞宏大的四合院。以花园为隔,代王别院的前半部分是公务会客、宴聚堂会之所,后半部分是内眷家属居住之地。代王别院的书房有两个,一个在客厅之侧,三进五楹,是大书房。另一个在四合院内,与他的寝室相连,是小书房。

    却说高务实从大书房里出来乍到花园,但觉阳光耀眼,幸而花木扶疏浓荫匝地,再加上时节临近中秋,因此并无热浪袭人。

    黄孟宇把他领到花园右角山墙下——这山墙外乃是东厢楼下的甬道,这里有一个藤蔓葳蕤的葡萄架。架下砖地上有一个石桌,四只石凳,是游园时偶尔休憩之地。如今倚着墙角儿,用木架悬空支了一只木桶,木桶底有沙滤装置,此时有水珠渗出,如断线珍珠,这些水珠又流进一根长约丈余且铺了寸把厚银白细沙的宽大竹笕,这些经沙过滤后的晶亮水珠,再滴入一只洁得发亮的白底青花瓷盆。

    这套装置究竟作何用处,还得花费些笔墨来介绍:大约三月间,尚在江西任上、但得知要被升调广西巡抚的殷正茂,托押运贡品来京的官员,给高拱捎来了一罐密云龙茶。这密云龙茶产自江西南康县西三十五里的焦坑——是一块大约二三十亩地的地方。

    自宋元丰年间把此茶列为内廷专供饮品之后,数百年来,此茶一直成为皇家贡品,声誉不衰。此茶取每年清明前后茶树新生芽为料,制成精细小团茶饼,乳白如玉,看似一朵风干的菊花。由于产地狭小,每年产量不过百斤,最为上乘的极品玉云龙,大约只有五斤左右——按例都要如数贡进内府,外臣很难品尝得到。

    但由于今年江西雨水适宜,清明密云龙茶多制出了两斤。督责此事的殷正茂便从中悄悄漏了两罐,一罐送给了张居正,另一罐则送给了决定提拔他的高拱。

    不过高拱对于这些事情没有太多讲究,反倒是高务实对喝茶比较有兴趣——其实就是前世难得喝到纯正无污染的好茶,这一世有机会当然要好好享受一番。

    因此高务实就找高拱要了过来,拿到密云龙茶后,他当即烧水沏了一壶,滗掉茶乳,细品绿色茶汤,只觉得满嘴苦硬,久方回甜,茶味竟是一般。

    后来问及御茶房专门给皇帝沏茶的司房,方知皇上品饮此茶,专用的是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而且那水得是打了之后立刻送来泡茶,中间不能多耽误。茶水茶水,一是茶,二是水,有好茶而无好水,沏出的茶汤必定就不是正味。

    高大学士府平时喝的水倒也是买的玉泉山山泉水,但肯定没有这样的“时效性”,所以就差了。

    知道了这层奥秘,高务实依旧把那只盛装密云龙茶用锡罐封了,想着有机会去玉泉山的时候,直接就着山泉水再行品尝。但他后来又想想,觉得应该不至于这么苛刻,他觉得但凡清冽山泉,应该都可以泡茶。

    这回他来大同,想起来大同云冈石窟在后世有个龙头出泉水,便把这茶叶带了过来打算试试。

    他记得古人有泉水去浊之法,只须架一竹笕,用沙过滤,泉水便复归于甘甜。高务实原本俗人一个,这一世却偶尔有附庸风雅的必要,遂同黄孟宇说了一说,打算在会晤把汉那吉的时候如法炮制。

    现在站在竹笕旁,高务实躬身看了看滴入青花瓷盆的泉水,刚刚睡醒的迷蒙脸色微微有些舒展,于是转头对黄孟宇道:“有劳黄镇守费心了,我看这瓷盆里的水够上一壶了,你命人拿去烧好再沏上一壶密云龙。记住,烧水要用松炭。松炭性温火慢,泉水煮得透些。”

    黄孟宇丝毫没有镇守太监架子,答应一声就走了,高务实独自一人在花园中蹀躞漫步,等待把汉那吉的到来。
………………………………

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三)

    高务实做出这些准备当然不光是为了附庸风雅,或者即便真的是附庸风雅,也是有意这么做的,因为他马上要会见的这位大成台吉,就是右翼蒙古贵族之中最著名的亲明派,而且不光亲明,还哈明。

    高务实手中掌握的关于把汉那吉的资料,远比朝廷多得多,他甚至知道把汉那吉在大板升城置办了一座明式院落,其中的主楼更是完全承袭大明风格的布置,除了为数不多的挂着几张毛皮和弓矢之外,那地方完全就是一位明朝雅士别院的格局。

    这一类的小事,高务实知道得很多,因此他很清楚应该如何对待这位大成台吉——与后世中国的哈日哈韩小青年一样,这位大成台吉对大明无限向往,以至于认为大明的一切生活习惯都是高贵典雅的,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下意识的模仿。

    为了满足把汉那吉的这种向往,高务实特意选择了这所代王所有的豪华别院,并且把传承千年的中华茶道搬了出来,让把汉那吉加深这种“大明文明至高无上”的思维。

    把汉那吉由于年纪小,并没有赶上当年的庚戍之变,也没有机会抵近见识大明京师的巨大和宏伟。甚至,即便是大同城,他也只是在城外遥遥见识过一两次,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认可大同城的雄伟。

    在把汉那吉眼中,拥有建造如此宏伟雄城的能力,简直不可想象。这位年轻的大成台吉甚至一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蒙古人也能建造这样雄伟的城市,那又何必风餐露宿、逐水草而居呢?

    正是由于这样的思维,在大板升城复建之后,他成为了第一个带头在大板升城内置办别院的蒙古高层贵族。不仅如此,他还几次请求自己的大汗爷爷,要求他把大板升城赐给自己所直领的部落——因为他希望常年住在城里的豪华楼阁之中,而不是住在他看来“简陋得无以复加”的毡帐里。

    可惜,俺答汗觉得赵全等人还颇有利用价值,一直都没有答应下来,反倒是一克哈屯多次安慰他,说等他将来立下几个功勋,她自然会帮乖孙儿索要大板升城作为领地,这勉强安慰了“一心向明”的大成台吉。

    今天,把汉那吉终于踏入了曾经在他眼中雄伟到根本不可能攻克的大同城,并且是在大名鼎鼎的大同总兵马兰溪的亲自迎接下,骑着高头大马堂而皇之地驶入这座城池。

    中二小青年把汉那吉兴奋得差点忍不住高声大喊三声:“老子终于进来了!”

    还好,身边面色威严的马总戎让他忍住了这种冲动——自家大汗爷爷在马总戎面前也讨不到什么好处,把汉那吉虽然中二,但并不是蠢笨,自然对马芳有一种下意识的畏惧感。

    接下来的一番接待和客气问话,并没有让把汉那吉有太多不适,唯一让他觉得有些不安的是,他的亲信仆从阿力哥被单独带去问话,而他也只能单独与四名大官交谈——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以及镇守大同总兵官马芳。

    幸好,这四位虽然都是大官,但与把汉那吉此前的担忧不同,他们似乎对自己毫无敌意。且不说前面三位看装扮就是文官的大员,一个个笑容可掬,与自己谈话时完全可以用“如沐春风”来形容,即便是凶威赫赫的马兰溪,今日也只是穿着一身打着麒麟补子的大红官服,而不是此前把汉那吉曾经在战阵上遥遥一瞥时那全副武装、威风煞气的模样。

    受宠若惊的把汉那吉回答问题甚至都有些颠三倒四,但四位大员似乎也不是很在意,在例行问话结束之后,那位面白无须的大官笑眯眯地表示,眼下大同城里有一位钦差大员“欲与大成台吉一晤”,客客气气地请他走一遭。

    走肯定得走,自己带着三四十号人进了大同城,再傻的人也知道只能乖乖听话。

    等到了代王别院,把汉那吉刚进院门,就感到一阵自惭形秽——自家在大板升城的别院在漠南绝对算得上豪华,可跟这里一比,简直就是乡下农居的水平!

    直到此时,把汉那吉都不知道是谁要见他,但在他想来,既然是钦差,而且架子如此之大,连大同镇守太监都只能作为领路人带自己前来,到了院外居然还要派人通禀,那必然是朝中大佬无疑,因此心里也不禁有些紧张。

    不多时,里头出来一人,笑呵呵地对黄镇守拱了拱手:“黄镇守,我家大少爷有请。”

    黄镇守微微一笑,甚至还对这个传话的下人点头示意了一下,而把汉那吉却大吃一惊,看着眼前那人,瞪大眼睛问道:“曹天王,你怎么在这里?”

    曹淦哈哈一笑,也朝他拱手一礼,道:“大成台吉,我家大少爷就在里头,在他面前您可千万别叫我什么‘曹天王’,要不然大少爷听了怪罪下来,曹某可是吃罪不起——您还是叫我曹淦或者曹掌柜的好。”

    “哦哦……”把汉那吉随意答应了一声,眼珠一转:“曹……掌柜,你家大少爷,我记得似乎是姓高?”

    曹淦笑道:“大成台吉好记性,我家大少爷的确姓高,名讳非我区区家奴敢提,眼下乃是我大明太子伴读、假侍读学士,而他的伯父,正是我朝次揆高阁老、中玄公。”

    大明朝的阁老,外国人来中国甚至能误以为“权势几乎不弱于皇帝”'无风注:利玛窦语。',把汉那吉当然知道“次揆”的意义,当下面色一变,下意识站直了身子,道:“原来如此,多谢曹掌柜提醒。”想了想又问道:“我见他应该用什么礼节?”

    咦?蒙古人里头,有你这种自觉的人可不多呀!

    黄孟宇黄镇守连忙表示:“台吉问得好,这一点我正要与台吉说明:高侍读此来,是以钦差身份而来,代表的是大明天子——台吉应当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

    把汉那吉肃然起敬,正色道:“外臣明白,多谢镇守提醒。”
………………………………

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四)

    “外臣把汉那吉见过上国钦差,请大明皇帝圣安。”

    “圣躬安。台吉请起。”

    “谢陛下,愿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番礼仪完毕,高务实摆手示意撤去礼仪程设,然后上前扶起把汉那吉,笑着道:“我与台吉神交已久,今日得见台吉尊容,果然器宇轩昂,人中龙凤,如许年纪,便做出这般大事!以吾观之,蒙古英雄虽多,再无台吉这般有大智慧之人矣。”

    “不敢当,不敢当。”把汉那吉忙道:“外臣僻居远疆,粗鄙不文,哪里敢当钦差如此盛赞?倒是钦差年轻有为,垂髫之年便已是学士之尊,外臣心中之敬仰实在是无以言表。”

    高务实一听便知道这厮把“假侍读学士”理解错误了,不过这事没什么好解释的,就让他误会更好。

    于是高务实摆出一副当世大儒的派头,笑容可掬地道:“久闻台吉乃是蒙古少有的心慕王化之人,此番台吉南来,我朝上下俱感欣慰。”

    把汉那吉叹了口气,道:“不怕钦差笑话,其实我虽一直希望大汗能与大明和好,但若非家中生变至此,也很难下定决心来投。”

    高务实心里摇摇头,暗想:这小子说话还真是不怎么经过脑子,你都已经来了,难道不应该说自己是一心想要南来,只是此前实在苦无借口?

    不过想归想,毕竟把汉那吉越是无城府就越是好忽悠,倒也不是坏事,当下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微微笑着道:“台吉果然是实诚君子……”然后话锋一转,忽然道:“不过,台吉你方才说,你一直希望你祖父与我朝交好?”

    “是啊!”把汉那吉毫不犹豫地道:“此前我就经常和大汗说,跟大明打仗有什么用呢?大明亿兆子民,富有四海,雄兵足有百万。别说蒙古如今两翼分割,早已不复当年盛世,便是能重归一统,也定然不是大明的对手。既如此,何不遣使纳贡,双方互通有无?大明需要蒙古的马匹、皮货等物,蒙古更需要大明的粮食、布帛乃至铁锅等物。可惜,大汗虽然心动,却说大明不肯与我交易,即便交易,也限制太多,总是一时想和,一时想打。族中又有一些蠢货,总是贪图出兵劫掠的那点财货,以为与其做生意,还不如直接来取,实在是鼠目寸光!唉,我也是没有办法。”

    高务实略感诧异,暗道:这厮虽然脑子直得不怎么会转弯,没想到大道理方面反而看得明白,就不知道这是他自己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