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众人一齐转头,愕然地看着站在最角落里的这个半大孩子,一时竟然有些不知该说些什么。

    倒不是这句话本身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句话无论是在场哪位大臣说出来,都没有任何怪异之处。但说出这句话来的人是高务实,问题就很大了。

    按照大家的想法,且不说你这小子的年纪了,就凭你一个无品无级、连青色官袍都是因为特赏才配穿戴的太子伴读,怎么好意思在咱们这些国朝文武巅峰面前夸夸其谈?

    纵论国事?你在家里议论议论,甚至去和高拱建议,咱们都懒得管你,可这是在御前,是大明朝廷最高决策之时,你怎敢随意乱发议论!

    不过,碍于高拱本人在场,众人愕然看了高务实一眼之后,又下意识朝高拱望去,打算看高拱面对这种局面是个什么反应。

    高拱也有些为难,在他看来,这桩事原本就是高务实派出的那些家丁搞出来的,虽然仔细想想,事情办得还不错,可是问题在于,这样一来自己的立场就很为难,因为无论是谁都会认为此事必有自己在后指使。

    高拱并不怕被人说暗地里指使这件事,只要事情有利于大明,他无畏人言。但眼下俺答汗连出兵青海都放弃了,反而大军东返,这代表着边疆很可能又要面临一波大战,这种结果就不能不让高拱觉得需要仔细权衡:边疆各镇是不是有能力守住?京师会不会再次面临第二次庚戌之变?府库空虚之下的朝廷是不是有足够的钱粮支撑起各军所需?甚至一旦事有不谐,自己作为主张接纳的次辅重臣会不会被群起攻讧?

    等等这一些,都需要仔细权衡。尤其是战备方面,更是必须和张居正这个分管兵部的盟友好好议一议。可是偏偏这个时候,自己这个历来聪明的侄儿竟然主动跳了出来,抢在在场所有文武重臣之前明确的表达了态度。

    这下子,问题还不止一个,而是起码有两个:一是自己被他这一逼,只能支持接纳把汉那吉,否则岂不是对天下人说我高拱连自家侄儿都说服不了,所以才会伯侄二人意见不一?二是这小子虽然有个太子伴读的名号在,可这并不是被众人认可的朝廷正式官职,两位国公和诸位内阁辅臣都没表态,你着个什么急?——你就哪怕是个御史言官也还好说啊!

    两相为难之下,高拱还是打算出言呵斥高务实一句“不分场合”之类的话,但态度还是不要过早表明。只是,当他嘴唇微动,正要说话之时,隆庆帝却十分突然地抢先发声,笑着道:“哦?高卿家说得如此肯定,想必定有高论,不妨说来让朕与诸位大臣听听。”

    其他人还都只是再次错愕,心中暗忖:陛下这脾气也未免太好了些,眼下这格局,哪有他说话的份?

    唯有冯保心头一凛,暗道不妙:糟糕,万岁现在不光是信重高胡子到了极点,只怕对这个高家小儿也宠信非凡。刚才高拱只是微微皱眉,看模样打算站出来教训侄儿几句,万岁就忍不住出来给高家小儿兜底……直娘贼,这小儿辈到底有什么妖术,万岁、娘娘、小爷三口子全给他迷惑住了?真他娘的活见鬼了!

    “谢陛下。陛下,接纳把汉那吉,臣有上中下三策。”高务实这时,却仿佛看不见众人对他的态度,只是面色如常地对隆庆帝躬身一礼道。

    隆庆本来只是不想因为这个局面逼得高拱当众教训侄儿不懂事,因为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影响他们伯侄之间的关系,而隆庆本身是一个极其注重亲情的人,他不想看见这一幕。

    更何况,这半年下来,高务实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李贵妃和太子母子二人也经常夸奖高务实,所以隆庆帝甚至心里都经常想:这孩子是一个辅臣苗子,一定要好好培养。将来伯侄二人,两代阁老,放在史书中也是一段佳话,而这段佳话,必成与朕与太子之手,那同样也是青史留贤名的好事。

    但他并没有以为高务实就真的能在这种国家大事上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毕竟年纪太小,读书读来的道理或许知道一些,可处理国政并不是懂一些大道理就够了的——这一点他作为皇帝,理解得格外深刻。

    然而现在高务实不仅真有议论要发,而且一来就是“上中下三策”,这就不得不让隆庆帝真正开始重视起来。

    当下,皇帝凝神看了高务实一眼,下意识坐直了身子,问道:“哦?是哪三策,高爱卿不妨一一道来。”

    其余诸位大臣见状也略感诧异,暂时收起了诘问之念,打算先看看他有什么说道,再决定行止不迟。

    高务实仍然面色平静,但异常严肃地答道:“臣之上策,便是厚待把汉那吉,豪宅美食、官职田舍,均不少他,但严禁出入,以此来向天下昭示我大明对诚心慕义而来之人,哪怕是敌酋之子孙,亦能倾心结纳,此胸怀四海之仁也。”

    “臣之中策,则是将把汉那吉安置在边境之外而离大明不远处,让他招降自己的部众,享受汉朝时属国乌桓国的相同待遇,如此待俺答死后,让把汉那吉去和俺答长子辛爱争土默川大汗之位,待他两家相持不下,我大明进可扶持一方,打击另一方,削弱蒙人实力,退可稳居钓鱼台,坐看鹬蚌相争而得渔翁之利。”

    “至于下策,则是以要杀把汉那吉为借口,逼迫俺答退兵。陛下或有不知,这把汉那吉乃是俺答三子铁背台吉之子,自幼双亲尽失,为其祖母一克哈屯一手带大。而这位一克哈屯视把汉那吉为心头肉,偏偏她在土默川各部地位超然,连俺答也不敢轻易驳斥她的意见。因此即便俺答出兵,只要把汉那吉在于我手,则俺答就一定投鼠忌器,虽敢率兵而来,却不敢纵兵肆掠。”
………………………………

第123章 俺答封贡(七)

    高务实这三策,的确是按照他心目中的“上中下”顺序排列,但同时他也针对明人心中对一些问题的关注程度做出过考量。

    首先,高务实把厚待把汉那吉和“仁”挂钩,然后放在了第一位。他说倾心接纳把汉那吉,是“胸怀四海之仁”的表现。“胸怀四海之仁”对于久受儒家熏陶的大明高层而言,显然属于“政治正确”,再牛逼的人也不敢在大明公开表示说我这个人就是不讲仁义——那等同于后世的一句名言“自绝于人民”,而下场则基本难逃一个“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至于中策,则是按照一般人“既想要好处,又不肯付出相应的利益或努力”的思维来打造的,从头到尾都是在利用别人,而自己则躲在后面操控全局。说起来,这一条也很符合大明文官们的心态:总觉得自己智慧超群,根本不用亲自下场,“略施小计”就能掌控全局,达成目的。至于为何这一条还是被摆在中策,却不是上策,因为中华之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仁在智上。

    一般而言,下策都是谋划者用来凑数,或者衬托上策而来的,但高务实这个下策倒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他的这个“下策”主要用来兜底,或者更直白的说,是用来给皇帝和满朝文武吃个放心丸。高务实的下策是告诉他们,只要接纳把汉那吉,就算局势再怎么糟糕,最差最差我们也有个地位足够的人质在手,对面投鼠忌器之下,绝对不敢真正动粗。

    这就好办了,非常符合文官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个性嘛。不过高务实其实也能理解这些人的心态,毕竟这么多年被俺答压着打,换了谁在这个局面下,面对可能是盛怒而来的俺答汗,心里多少都会有点怂。尤其他们都是决策层,眼下都是在“参预机务”,万一将来被证明是决策失误,一个弄不好,日后可都是会被清算旧账的。

    这样用心为大明量身打造的三策被高务实提出之后,果然引起了反响,虽然仍旧有人为刚才高务实“不合时宜的插嘴”耿耿于怀,但大家还是不得不承认:至少这小子提出的三条办法还是有点说法的,并不是在信口开河。

    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的是,这次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是张居正。

    张居正首先是赞扬了这上中下三策“有理可行”,然后提出:“还有一事,臣以为陛下可作要求:及把汉那吉一旦在我之手,则于俺答而言,无异于人质,倘若俺答非要我朝放人,且以兴兵为要挟,也不必多虑。”

    “哦?”隆庆微微凝神,问道:“张先生有何高见?”

    “臣以为,俺答今年已经两次南侵,均未取得什么战果,其内部不可能毫无怨言,否则为何此番俺答欲往青海一行?在此等贼寇眼中,我大明之富,岂是青海可比?无非大明虽富,强不可欺;青海虽贫,弱能轻取。是以,俺答才不得已把目光转至青海。眼下把汉那吉一旦为我所纳,正如方才高侍读所言,至少也有三大作用。即便是面临最危险的情况,甚至是俺答盛怒之下,不顾一切来攻,只要我等防御充分,也能令俺答无计可施,最终不得不派人来谈判……只要谈判,我朝便有了解决白莲余孽之机。”

    白莲余孽?

    众人都是心头一凛。

    白莲余孽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一直都是如鲠在喉的一根刺,不将他们彻底剿灭,实在放心不下,任是大明哪一代帝王,在这件事的心态上都是如出一辙,绝无二致。张居正这一条提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住了,也包括隆庆帝在内。

    只听得张居正继续侃侃而谈:“如方才高侍读所言,那把汉那吉乃是一克哈屯的心头肉,一克哈屯在漠南诸部又地位超然,连俺答也不敢轻易驳斥她的意见。那么,如果朝廷要求以白莲余孽如赵全、李自馨等人来交换把汉那吉,臣料俺答必然只能接受!”

    这个说法,可就一石激起千层浪了。大明这些高层决策者们可不同于高务实,他们可不会觉得蒙古人学会耕种是件好事。

    他们的思路是:如果蒙古人招募到足够的汉人百姓开荒耕种,那么蒙古人所害怕的“白灾”、“黑灾”等自然灾害对他们的影响就会大幅减弱。这样的话,蒙古人的实力就会加强,对大明的依赖度也会减弱。长此以往,他们既有农耕粮食维持生计,又有草原牧场获得骑兵优势,岂不是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地了?那还得了!

    至于草原上是不是有那么多适合农耕的地区、蒙古人能不能招募到足够的汉人百姓,乃至于农耕与游牧制度混合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他们是很难想得明白的,这不是智慧所限,实在是时代的局限。

    其实农耕与游牧的混合制度,以前就曾经有过:辽国就是典型。但实际上,辽国自从发现宋朝并不是可以轻易征服的之后,它做了什么?它满足于勒索一点岁贡,然后就老老实实和宋朝和平了百年……最后,这控疆万里的大辽,竟然被当时看来其实还颇为“弱小”的金国给灭了。

    辽国何以败给金国?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一定不能忽视:足以自给自足以后的辽国,顿时失去了扩张的动力,甚至在很多方面还羡慕“南朝”,尤其是文化。于是,野蛮变文明,可惜在变的过程中,被一个新生的、更野蛮的政权给覆灭掉了。

    高务实想要用的手段,其实就是磨平蒙古人的野蛮,让其不得不为自己所用,但他的这些手段,至少在目前来说,很难说服这些大明朝廷的高层,因此他才没有把赵全等白莲余孽拿出来说事。

    谁知道他不说,自然有聪明人帮他说了。

    高务实心中叹息,白莲教那帮人其实对于蒙古人的汉化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的,比如把汉那吉不就在大板升城置办了宅院,搞出那汉蒙合璧的小楼出来?

    但高务实马上又想道:算了,没有赵全这些人,我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引导蒙古贵族们,让他们加速汉化——比如把汉那吉就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嘛!
………………………………

第123章 俺答封贡(八)

    既然有机会一举铲除北逃漠南的白莲余孽,这件大事就算最终敲定下来了,在场诸位重臣没有哪一个跳出来说“白莲余孽不足为惧”之类的蠢话——这点政治觉悟都没有的话,不如趁早主动请辞。

    散会之后,高务实悄悄挨近高拱,先是为自己未经请示而“自作主张”向三伯道歉,高拱略微沉默了一下,叹了口气道:“我知道你与寻常孩童不同,但是这种大事,今后一定要先知会我一声,不要再搞这种突然袭击。”他朝周围看了一眼,压低声音道:“你要知道,我们伯侄二人,眼下可是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呢。”

    高务实连连应诺,表示自己明白错了,然后话风一转,道:“三伯,今日内阁欲呈给太子殿下的疏文可曾选定?若是没有的话,能不能把王鉴川公的奏疏调来一用?”

    高拱顿时面色严肃起来,盯着高务实问道:“你待如何?又有什么鬼主意了?”

    高务实干咳一声,假装支支吾吾地模样,道:“这个……侄儿想……想说动太子殿下为我请一道旨意,让我往败胡堡那边走一趟。”

    高拱大吃了一惊,瞪着他问道:“你要去败胡堡?做什么?去见把汉那吉?”

    “不只是去见把汉那吉……”高务实解释道:“三伯,我料这次把汉那吉请降事件一定还有后续,有可能让我们大明获得一个稳定北疆的好机会。”

    高拱猛然正视起来,想了想,道:“你跟我去内阁,到我值房一谈。”

    “啊?是,三伯。”

    由不得高务实不吃惊,毕竟这还是他们两个都在皇宫内“上班”的人,第一次在高拱的内阁值房见面——高拱平时还是比较注意影响的,并不会像当年严嵩与严世藩那样公私不分。

    好在今天出了高务实抢话事件,别人见高拱一脸面无表情地把高务实带去内阁值房,只当他是要去教训侄儿了,所以偷笑者有之、暗爽者有之,就是没人联想到是高务实又出了其他的幺蛾子,更没有人觉得高拱这是公私不分——毕竟某些人心里的想法是:给我把那小子狠狠的骂!

    待伯侄二人到了内阁值房,高拱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高务实没得到批准,只好站着。

    高拱喝了口茶,才问道:“你方才说,把汉那吉请降这件事,有可能给我大明一个稳定北疆的好机会……是何道理?”

    高务实早有准备,不答反问道:“三伯,侄儿想先问一句:您怎么看俺答这些年频繁袭扰大明一事?我是说,您觉得俺答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换做其他一些读书读傻了的官员听到这话,回答恐怕无非是这么几条:

    俺答狼子野心,想要侵略中原,恢复大元;俺答利欲熏心,羡慕中国富庶,以掠夺为乐;俺答侵略成性,不打仗浑身不舒服……

    但高拱的回答就不同了,他轻哼一声,道:“你莫不是以为三伯是个书呆子,这其中的道理还不如你看得明白?”

    他斜睨了高务实一眼,淡淡地道:“俺答之南侵,说到底,无非是困于生计。”他冷笑一声:“否则,为何他每次兴兵,几乎都是发生在我大明拒绝其通贡之后?”

    高拱的身子往太师椅的靠背上轻轻一靠,悠然道:“北虏遣使求贡,不过贪求赏赍与互市之利耳,而边臣仓卒不知所策,庙堂当事之臣惮于主计,直却其请,斩使绝之。以致黠虏怨愤,自此拥众大举入犯,或在山西,或在蓟镇,或直抵京畿,三十余年迄无宁日。遂使边境之民肝脑塗地,父子夫妻不能相保,膏腴之地弃而不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