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崛起之逆转国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崛起之逆转国势-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童、花木兰率大军继续向北挺进,二测由四万突骑横扫,中军缓缓推进,一路杀向冒顿的大本营。

    经过几年的准备,锦衣卫对于北部匈奴人的部落定居位置基本摸清楚。但是,由于冒顿溃败,很多匈奴部落及时向更远的北部地区撤退。

    对于逃走的匈奴部落,叶童没派兵马杀,因为没那个必要。匈奴部落能逃到那里,不就是逃到冒顿的大本营谋求保护。

    冒顿败逃,最悲摧的是东部的胡人,也就是假匈奴人。冒顿强行抽调各部落铁骑二十多万,在交战中,东胡匈奴人成为炮灰,损失惨重。

    冒顿溃败,东胡铁骑逃回东部,发现部落没了,秦军另一只大军正在对东部进行清巢。

    逃回的东部匈奴人立刻泪流满面,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北逃。没部落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要吃没喝,咋办?

    找冒顿要啊!

    返回东部的匈奴铁骑,不是说想走就能轻易走掉,面临穆桂英大军的攻击、虐杀、追杀。

    东北部更远地方,穆桂英大军还未征伐到,逃回的铁骑将情况告诉部落首领后,很多部落再次纷纷向更北部搬迁。

    一些中、小型部落比较困难,精锐铁骑被冒顿感强行抽调后,基本都挂了。北逃同样面临其他部落的攻击,没有办法,只好主动向穆桂英大军投降,是唯一让部落活下去的出路。

    不论是主动投降、被动投降,这次匈奴人的算盘打错了。秦军根本不管那么多,全部丢进文明学校读书。

    叶童不惜会再犯先人的错误,只要投降就让其在管辖内生活,还得给粮给钱,时间一长,反复无常的匈奴人再次背叛。

    形成一个怪现象,战败就投降,保证永不入侵中原,释放后,不用几年,恢复实力后又入侵中原,再败再投降,再入侵。

    对于这事琐事,穆桂桂英直接丢给陈平处理,对于主动投降的匈奴部落,很多的老弱病残,那些人的安排,只有陈平能妥善安置处理。

    战争进行到此时,形成一个怪现象,冒顿带着手下铁骑跑路,匈奴部落纷纷向冒顿大本营撤离。

    秦军呢?

    不论是花木兰、叶童率领的大军,还是穆桂英率领的大军,依然不紧不慢的尾随匈奴人逃走的方向挺进。

    叶童目的明确,就是要在冒顿的大本营决战,一举解决匈奴问题。

    全歼匈人是不可能,此时的匈奴人太强大,人口数千万。草原民族,跳上战马就能逃跑,无法全歼,只能是消灭大部,其余部分赶向西部,最好驱逐到欧洲去。

    ……………………………………

    长安:

    接到叶童大军捷报,《焦点》、《帝国日报》及时报道白登战役的经过,一下子令秦帝国境内的百姓欢欣鼓舞,一扫前段时间心中的担忧。

    内阁接到叶童的建议,立刻开工新黄河工程。叶童、花木兰部缴获的30万俘虏、穆桂英缴获的数十俘虏人,动用50万人分段开挖新黄河道。

    开挖新黄河道,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内阁没象以往那样犹豫不决,很快就组织起来,粮食、水泥、建材、开挖工具及时跟进,在很短时间内,工程上马。

    黄河治理,对于内阁来说,持积极主动态度。黄河的危险大家心里明白,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才能起到治理的效果,不再是修修补补。

    开挖新黄河由内阁负责,秦帝国的铁路修建则由定军山负责,内阁同样安排了50万文明学校的学员给定军山。

    有了人手,定军山立刻开展大规模的铁路修建。

    战争在继续,帝国内的建设更是掀起高潮。这一现象,令诸子百家的士子惊叹无比。

    诸子百家辩论馆,专门展开了一轮辩论。辩论帝国的做法是否妥当,一边是征伐战争,一边又在大兴土木工程,国家能支撑吗?

    秦军征伐,不仅是俘虏了大量的匈奴人,还获得了大量的土地。那些土地如果不开发,时间一长就成为无主之地,这种事叶童不能接受。

    叶童给各地村长、乡长建议,让其带领当地的村、乡以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的形式承租土地。

    为了让村、乡二级的百姓安心,叶童的定军山专门成立了二家企业,一家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公司,一家以饲养牲畜为主的畜牧业公司。

    定军山的二家新公司,分别到炎黄四岛、东北部承租土地种植粮食,兴办粮食加工企业,畜牧业公司则在雁门关外承租草场饲养牲畜,兴建奶制品公司,旗下纺织公司跟进。

    有了定军山的带头作用,不仅是村、乡二级纷纷组成公司承租炎黄四岛上的土地,东部、北部地区大量土地同样被承租。

    帝国境内的大家族,特别是官员家族,一看定军山都承租,那里愿意落后,及时跟进,开发帝国新接管下来的土地。

    可能有人会质疑,为啥不动员百姓搬迁到那些地方,免费分配土地?

    呵呵!

    秦帝国经过几年的生育鼓励政策,人口只有区区四千万,真正强劳动力没增加多少。帝国根本不缺乏耕地,百姓没人愿意搬迁去新地方。

    一是百姓不愿意,二是动员百姓搬迁,支出同样非常的巨大,内阁不会同意。叶童说服不了内阁,以承租形式出现,其实是最好的选择,同样是变象的迁移百姓。

    为子大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定军山专门研发家牧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生产出来后,定军山立刻使用,一人能种植管理数十公顷土地。

    村、乡的百姓一看,农业机械效果好,马上跟进。

    没钱?

    简单啊!

    向银行贷款解决。

    有了定军山的示范作用,农业机械的销售进入旺季,提前让秦帝国的种植业进入机械化耕种模式。

    所以说,战争要为百姓带来好处,要为帝国带来好处,让帝国更多的人受益,战争才能维持下去。

    象武帝时期那样的战争,打的是个人战争,不是国家战争,最后胜利了,国家则打得一穷二白,百姓什么好处没捞到,只有死亡、伤残、重税,那样的战争是不能打的。

    叶童执掌帝国,表面看战争不断,帝国基本处于战争状态。问题是,叶童打的战争,没给百姓增加半点负担,反而送给百姓好处、商人捞到好处、内阁得到好处。

    这样的战争,帝国所有人都持欢迎态度,因为战争没增加负担,反而带给大家好处。就算定军山付出最大,同样也捞到好处,承租土地开发,本身就能赚钱。

    甚至可以说,战争催生了许多的产业发展,令帝国经济济高速增长。结果是,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帝国税收增长更快,帝国疆域越来越大。

    想象一下,鹰酱的总统为啥都喜欢发动战争,那是有利可途,能加速经济高速发展,能掠夺更多的资源,能掌控更多地方。

    呵呵!

    说远了,回归正题。

    ……………………………………

    帝国海军:

    周瑜率二万海军陆战队接管徐福发现的炎黄四岛,经过近一年的清剿,终于把四个炎黄岛上的土著清剿干净,只有极少部分土著逃进深山中,面临野兽攻击,活着下来的可能性不大。

    清剿土著的同时,随军地质勘探家、植物学家对四个岛的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勘探。彻底弄清楚炎黄四岛上的资源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炎黄四岛适宜种植粮食的地区规划出来,适宜合建码头的地方被海军圈下来。

    地质专家确实在炎黄四岛上发现有黄金、白银矿产,且矿产资源真的丰富。

    叶童得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安排人手开展黄金、白银的开采。同时带头到炎黄四岛上发展农业,种植粮食、麻等作用。

    在村长、乡长的带领下,以村为合作组织,承租炎黄四岛上的土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为了减少劳动力,基本采取机械化种植方式。

    为了确保到炎黄四岛上炎黄百姓的安全,周瑜建议军阁在炎黄四岛上驻军五千人。

    叶童同意,张良及时调五千秦军士兵驻守炎黄四岛。

    周瑜则接到叶童命令,对炎黄四岛周边的小岛屿进行接管,凡是发现的岛屿,均竖起一块石碑,上面雕刻上炎黄所属等字样。

    这是一个非常繁琐地工作,因为炎黄四岛周边的岛屿真的有点多,海军陆战队士兵不仅要对岛屿进行清剿,发现有土著马上抓捕,还必须标位置,竖立石碑。

    周瑜率领的二万陆战队虽然辛苦,但却起到了非常好的磨砺,作战能力、适应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岛屿登陆作战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方案。

    周瑜率二万海军陆战队接管炎黄四岛,开始时觉得有什么战利品,最多就是抓捕点土著。但是,到了后面,真正找到土著部落后,从那些部落里缴获的物资,价值高得吓人。

    抱歉!因为有事,这一章是断断续续写的,思路几次被打断,不太理想,请亲们见谅!

    喜欢大秦帝国崛起之逆转国势请大家收藏:()大秦帝国崛起之逆转国势更新速度最快。


………………………………

第218章 玉门关战役

    别的不说,只是缴获到的狗头金就高达数十吨,把让个海军陆战队士兵兴奋无比。

    正是缴获到众多的狗头金,通过对土著的审讯,才让地质专家找到了炎黄四岛上的金矿、银矿。

    海军另一只舰队,接到叶童命令,出兵对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出击,协助穆桂英将军的大军接管东部地区,为穆桂英大军运送补给物资。

    林逍率海军对东部沿第地区的渗透,是一种尝试,是陆海二军的首次配合。通过一次次的配合,双方在通讯、作战方面有了默契,取得不错的效果。

    由于接管了鲜朝半岛,海军不仅在辽东兴建了基地,的川仁、山釜等地也兴建了基地,为海军确保帝国东部海域创造了条件。

    海军发展非常的快,在林逍、周瑜二人晋升为军团长后,不仅陆战队士兵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5万人,海军战舰同样增加了不少,士兵从原来的二万多增加到六万多人。

    海军的总体兵力已经达到11万人,是帝国陆军的五分之一多。

    扩大海军规模势在必行,下一步海军的任务繁重,征伐的地方太多,没有强大的海军,无法向海洋深处征伐。

    …………………………………………………………

    玉门关:

    匈奴人开始时连续进攻二十多天,在玉门关城墙个丢下十多万具尸体,随后玉门关战役进行对峙状态。

    秦军在白登大败冒顿百万铁骑的捷报收到后,姜松把范增、韩信等人请来,一起研究怎样击败匈奴铁骑的作战方案。

    姜松道:“大将军在白登大败冒顿百万铁骑,这个消息一旦传播到玉门关,估计关外的匈奴人就会跑路,咱们不能让匈奴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太便宜,得给匈奴人点教训。”

    韩信道:“咱们玉门关上有十万秦军,就算是在野战中,同样能击败关外剩下的五十万铁骑,只是伤亡会多一点点。”

    范增则道:“突袭。”

    在坐的都是军中老油条,一听突袭二字,马上明白什么意思。

    范增的方案非常简单,就是夜间突袭。

    一个多月的激战、对峙中,玉门关上的秦军从来没有出过关偷袭、作战,匈奴人肯定认为玉门关上的秦军兵力有限,不敢轻易出兵激战,针对这种心理,范增提出突袭方案是可行的。

    古代对于夜间作战非常忌讳,原因是士兵大多数得夜盲症。但是,秦军士兵没有夜盲症。夜盲症那是营养不良造成,秦军士兵营养方面没有任何问题,肯定不存在夜盲症。

    说实话,楚汉时期,在战术运用方面,范示可以说是第一人,无人能及。就算智圣张良,在战术方面相对来说稍弱于范增。在战略层面上,张良无疑是第一人,范增稍弱。

    这种观点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都会认为范增比张良弱,甚至比陈平弱。这种评价,同样对范增不公平。

    不论是野史、正史,对范增的评价都很高,但肯定没有评价张良、陈平二人的高。那是因为张良、陈平二人处于胜利者一方,范增处于失败者一方。

    想象一下,若是换位思考,楚军胜利了,历史的评价肯定说范增是当世第一人,智圣的头衔估计就会落到范增身上。

    历史是胜者书写,加上刘邦的原因,会为范增、项羽等人歌功颂德吗?

    看一下范增辅佐项羽,把天下诸侯打得服服帖帖,谁敢不听啊!那是真正打出来的威望,不是吹出来的。

    楚军面对强大的秦军,同样打出以少胜多战绩,一系列的作战,离不开范增出谋划策,这一点大家应该认同。

    所以说,范增与张良二人谁高谁低,真无法比较。如同拿郭嘉与诸葛亮、荀彧二人相比,也无法分出高下。只能说在战略层面上诸葛亮、荀彧二人比郭嘉稍胜一点点,但是战术层面上,郭嘉无疑是要强一点。

    楚军败不是败在人才上,是败的项羽身上,项羽自身有缺点,就是有点刚愎自用,心太软、讲义气,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若项羽有刘邦那样的阴狠手段,在消灭秦帝国时,直接将各诸侯慢慢解决,天下就姓项,而不姓刘。

    正是项羽心太软,没想过要统一天下,只想分封,才到致最后失败。

    在谋士方面,范增绝对与张良一个层面的顶级谋士,二人没法分高下,只能说不相上下,都非常优秀。一人在战略层面稍胜,一人在战术层面稍胜,但相差均不大。

    姜松、韩信二人均点头同样范境之策,觉得突袭,匈奴人肯定意想不到。毕竟,玉门关上的秦军一直示弱。

    接下来就是研究怎样出兵、怎样突袭的问题。这方面姜松、韩信二人皆是顶级的统帅,应对起来很轻松。

    次日晚上,三更天,睡梦中的秦军士兵被叫醒,起床、洗漱、吃饭,发子弹,准备装备。

    同一时间,玉门关上派出数百名精锐的侦察兵,对关外的匈奴明暗哨进行清剿,一切确立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玉门关上八万火枪兵,留下五千驻守险关,其余全部出动。

    在各级排、连长的指挥下,士兵脚步很轻,向匈奴人的营地缓缓而前进。

    一直没有使用的100门75毫米野炮,数百门迫击炮,首次在玉门战役中露面。75毫米野炮,重量只有区区四百千克,二匹马就能拖走。

    匈奴人的哨兵,不论明哨、暗哨都被秦军精锐的侦察兵用连弩、弓箭清剿。主要是匈奴人大意,没想到秦军会出关偷袭。

    100门75毫米的野炮,数百门迫击炮安置好,步兵就位,二万突骑在最后。此时差不多是五更天,正是人最好睡,睡得最死的时候。

    匈奴人还是发现问题,毕竟秦军十万兵马的动静,就算是再小心翼翼,不弄出声响也无法长时间保持。

    匈奴人吹响了警报,不少匈奴人正好睡,被强行叫醒,纷纷骂骂咧咧的起来,寻找衣服、兵器。

    正此时,秦军开火了!

    轰隆隆!轰隆隆!

    100门75毫米野炮、数百门迫击炮,一齐对着匈奴人的大营开始狂轰烂炸。巨大的爆炸声在匈奴人的营地里响起,匈奴营地瞬间一片火海、尸横遍野。

    炮火所到之处,无数的匈奴人被炸成肉泥,没有被炸死,支被炮弹爆炸时发出的冲击波给震得东倒西歪,有的被震得耳鼻流血。

    100门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