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绿色风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绿色风暴-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户们只要有饭吃有饷拿,就已经千恩万谢了,只要骨干在,他也不怕队伍会散掉。

    “萧哥儿,你已经束冠,还没有取字吧,”萧夜的慎重,杨天受很是受用,转而提出了萧夜的字号来。

    “已有,西门萧夜,字噬刀,”恶狠狠的咬着牙,萧夜轻声应道,能把家仇深藏在心里不动声色,他是忍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没数过。石磨吞噬缳首刀的一幕,已经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噬刀太锋芒,坚刚易折,还是叫石道吧,坚石铺道,也是维护我大明边关之意,”杨天受温和地瞧瞧这个日趋老辣的孩子,暗自忧虑,“转过年,你就迎娶了梅儿,也了了我的心意,”。

    “西门石道,是,小婿记下了,”脸上一喜,萧夜慌忙给老爷子一个躬身礼。

    油灯暗淡的石屋里,梅儿添了两次茶水,见父亲和萧哥儿低声谈论不休,遂转内屋回休息去了。

    凌晨,萧夜从石磨里,又拿出了两支德莱赛M1841针发枪,四个满当当的牛皮匣,小心地收进了武器库;现在,石关火铳已经单独存放在一间厢房里,有亲卫昼夜看守。

    每月月银二两,粮三石的亲卫,小旗待遇,就算是黄家也难以大量供养;小六子更是拿到了总旗的月饷,不过碍于保密军规,他们不能对外夸口罢了,也交代了家属不得外传。

    第二天,萧夜和黄昌祖,站在练兵场外的高地上,看着老吴在小六子的指导下,拿着石关火铳,彭彭地打个不停;一百五十步外,厚厚的木板靶子,被打得木屑纷飞。

    摇着一把绸扇的黄昌祖,自是不会轻易赴险,但也是看的目光闪闪,动色不已,“石关火铳?这波斯人传进来的火铳,当真是犀利如此,”

    火铳枪管、机匣打制精密,弹丸亦是精巧,他打死也不会想到,石关屯能造的出来。

    羡慕归羡慕,但萧夜能在草原上找到波斯商队,那是福分,黄昌祖眼热之余,也明白火铳价格为何高的离谱了;“一支五十两,”萧三弟给出的买价,哪怕是打对折,也是二十五两银一支,弹丸的价钱还不在其中。

    看来,还是回去了让家族里的匠人,精研一番,看是不是能仿出来。

    “要不是巧不巧地帮了那些波斯商人,这些火铳我也是不敢用,实在太贵重了,”萧夜皱着眉头的诉苦,黄昌祖不甚相信,但很快,他就犹豫了。

    交割物资,收拾干净的练兵场,黄家家卫和驮马已经下山。

    一队小旗十人,手拿三尺棍棒,五人一列,木棒前举成阵;对面百步外,一队斥候骑着健马,挥舞着弯刀,怪叫连连地驱马上前,直直向十人小阵扑去。

    刀光闪闪的利刃,碗大的马蹄,隆隆而来的高头大马,闯到距离步阵面前不到二十步,依旧没有减慢速度,马蹄落地溅起的碎石泥土,甚至都能打在脸上;两列步阵里,终于有人忍不住后退。

    “喝喝,”马头上缰绳一紧,偏过马身,马队快速地分成两列,从步阵两边呼喝着跑了过去,烟尘滚滚叫嚣不止。

    “你,你,出来,”一旁监视的亲卫,在小旗泛黑的脸色中,把三个忍不住后退两步的军士,拉出步阵,就地按到,抡起木棍啪啪就是一顿狠揍,十五军棍后,又把他们踢进了步阵。

    杨天受自打被鞑子袭击后,自觉兵阵不适合山上的防御,自己纸上谈兵之误,使得山上折损了军士、匠人,伤好后也没有要求继续操演,转而操心起了防御工事,一天和王大力说不完的话。

    他现在每天主要的活动,就是在私塾里交孩童读书认字,倒也过得轻松自在。

    但萧夜没有撒手,借鉴了教训,与几个老军户商议后,拿出了一个练兵法子。

    二十名亲卫,平时根本就用不了这么多人,鉴于鞑子健马冲力恐怖,他就想出了这般的操演方法;先让每个军士适应了鞑子的马队冲击,火铳才能显现出最大的威力。

    督战队也就成了亲卫的一项职责。

    每天一队小旗,要面对斥候小队从早到晚重复往返的冲击恐吓,一天下来,一个个灰头土脸的,简直是从土坑里爬出来的一样。

    整整一个上午,一队小旗的步阵,被马队不停地冲击折磨,手里的木棒在军棍的敲打下,渐渐拿的更稳了,也让远处看热闹的黄昌祖,失去了兴致。

    这般拼死结阵的打法,黄昌祖对炮灰一样的军士,同情归同情,遂也打消了对火铳压价的想法;如果火铳易得,三弟也不会玩命地操练军士长枪对抗马队。

    嗯,下次来给三弟带些铁矛长枪来,也不过百十支罢了。

    他的注意力,转向了灌模场,这个名字他刚听了很奇怪,萧夜也是如此,但王大力和匠人们这么叫,随他们去了。

    两队小旗二十人的工匠,在王大力指挥下,用已经干透了的黄灰泥石块,在灌模场边缘靠近山后的位置上,开始修筑磨坊;没错,磨石头的磨坊。

    昨晚不明白石磨奥妙的杨天受,提议萧夜,把石磨挪出院子,哪怕是再建一个小院,百户所里放这打一个石磨,外人看了岂不是笑话。

    思索片刻,萧夜应了下来。大晚上的,王大力他们再仔细,黑咕隆咚的也免不了嘈杂,岳父大人是书生,受不了聒噪。

    让亲卫叫来王铁匠,萧夜告诉他,明天把石磨挪去灌模场,建围墙安置好,“哪怕是白天你让牛拉石磨,也可,我不介意,但晚上匠人需要休息,时辰不能过晚。”

    大喜之下的王大力,连连点头,他也是让颠倒白昼的工作,搞得白天直犯迷糊,遂连夜召集老工匠,准备开建磨坊。

    商议之下,竟然给石磨做出了两道宽大结实的铁箍,箍住石磨下盘,帮上木架,两头犍牛拉上跑是不成问题的,不过要运出小院还的把院墙拆掉,再修补好院墙就是了。

    吊架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长长的木杆支在三角架上,吊起沉重的石块,举重若轻,很轻易地把石块放在挖好的基坑里,调制好的黄灰泥浆覆上,第二块就吊了上去。

    在黄昌祖津津有味的观摩下,一个没有顶盖的磨坊,长宽达百步的磨坊,不到一个天的时间,就出现在他眼前,也算是给他现场演练了一把。

    磨坊旁一排加盖房顶的石屋,那是用来储备黄灰泥用的。

    “三弟,这黄灰泥太好用了,太快了,”走进没有房顶也没有窗框的石磨房里,黄昌祖绕着转了两圈,粗矿结实的墙壁,足以让他叫好连连。

    “借大哥吉言,想必今后黄灰泥的产出,会更多的,”萧夜淡淡地笑着,一指远处山岭,那里劳碌的匠人,正在一块巨石上,打制另一个石磨,

    遮人耳目,他不得不让王大力,去打上两个更大的石磨,要不这大的有些过分的磨坊,就惹人旁观了。

    误打误撞之下,他也想不到,被新石磨研磨过的石粉,再灌进自己的石磨里,流出的粉末速度快了不止一成,那个发现了其中秘密的匠人,被萧夜赏了一坛麦酒。

    至此,萧百户的亲卫队伍,警戒执哨的范围拉大了,把这个磨坊也圈了进去。

    给萧夜留下一个篆刻着“昌”字的玉佩,黄昌祖兴冲冲地离开了石关屯,带着驮马队伍离开了,他带走的,还有三千斤的黄灰泥,这次算是萧夜白送的。

    和黄昌祖来时送的见面礼,一百石粮食相比,黄灰泥还是没白送。

    那些鞑子脑袋,黄昌祖很高兴地全部收下,这可是和那些千户打交道的礼物了;一个脑袋十贯钱,黄管事当场就把银票交给了小六子。

    黄家马队离开后,熏黄的夕阳下,萧夜冷然站在练兵场边缘,注视着手拿火铳的小旗队列。石山脚下,斥候四散,严密监视着碎石堡、石关峡谷方向。

    轰隆隆马队挥刀冲上,阳光下刀光闪闪,马蹄声震耳,步阵巍然不动,当叫声连天的骑兵们划过两侧,“装弹,举铳,”旗官一声厉喝之下,哗啦枪口举起。

    十人小队前方一百五十步外,密麻林立着五十多个参差的木条、木板,“前进,瞄准,开火,”一声唢呐响,铳声轰鸣,硝烟涌起。

    在小旗大声呼喝中,一列五人的两排军士,前排迈着整齐的步伐,同时扣动扳机后,脚步一顿,后排已经从前排间隙里超过,铳声再次轰鸣。

    后排清仓装弹,旋转枪机后上前,越过了前排,举铳继续射击。

    “彭、彭、彭,”震耳欲聋的的铳声中,萧夜也是腿肚子微微发颤。

    略显拖沓的两列军士,铳声不断轰鸣,间隔两息五发射击后,三声尖利的唢呐,枪带上肩,腰里的军弩拿在手里,在小旗嘶哑的厉声中,短箭赫然打出。

    嗖嗖嗖的箭矢声中,已经迫近到目标三十步的小旗,把面前的靶子,打得已经是稀巴烂,上面扎满了寒光闪闪的利箭。

    刚才还在一边嬉笑看热闹的几个斥候们,坐在马背上,已经是汗如雨下,各个紧闭上了嘴巴;再看那亲卫环侍的百户大人,他们的心里,震喜若狂。
………………………………

正文 二十五章、黄家商铺

三天后,杨天受和一众石关屯的老少,王大力的五个小旗,有幸观看了萧百户的一次实兵操演,就连汲水小旗也被放了半天的假。

    两队全副武装的小旗,两旁是马队护卫,车轮般前进的火铳轰响,最后泼水般的箭雨,很是震撼了石关屯的军户们;阵阵叫好声中,萧百户也有些不满,要不是队伍训练时间过短,军士太少,他甚至有信心打出流出般顺畅的攻击步阵。

    保密军规,练兵场上,再次被小六子的亲卫们,大声地吆喝了好几遍。

    当然,这是在面对和自己兵力相当的敌人,还得要弹丸充足,还得是不要遇上大雨天,还得不是碰上骑兵,等等限制,让越想越深的萧百户,脸上洋溢的笑容,很快就散尽了。

    短柄太多,但据守石山,已是不成问题。

    不断修建环绕山顶的暗堡,在王大力手下五个小旗的努力下,正向西面的山岭发展,间隔五十仗的小堡,雨水在萧夜看来,是可以避开的。

    不过这渐入深秋的天气,雨水实在太少了,简直可以忽略。

    五天里,十支石关火铳被装备了亲卫队伍,两支单筒望远镜,足以让小六子合不拢嘴嘴巴了;当然,这种安放在皮囊里的望远镜,平时是不得轻易示人的。

    露霜渐重,秋风萧寒,石山上四处蔓延的藤草停止了扩张,黄连树的树叶也大量掉落,倒是令李郎中很忙了两天。

    被软禁在围墙里不得外出的李郎中,有了萧百户免费的麦酒,见识了那恐怖的火铳操演,再加上衣食无愁,也淡了回碎石堡的心思。

    为此,心情大好的萧百户,从私塾里调给他几个机灵的小子,学习医治刀伤,以便下次外出可以就近临时救急,随军的大夫他没有,只能凑合了。

    石关屯围墙外,出口西面的空地上,紧靠石墙王大力带人修建了几间石屋,有窗户的那种,是给黄家准备的;这种用黄灰泥石块打墙的石屋,萧夜可是要算钱的,五间一百三十两,说好了用布匹顶账。

    这价钱在碎石堡也是贵的了,但仅此一家的商铺,黄家少爷是不在乎的,他要的是让商铺在山上站稳了脚跟,独占黄灰泥的销路。

    不是没想过在这里设立工坊,但新交的老四明显没钱,再断了人家仅有的财路,黄昌祖可是不想和军户发生纠纷,那后尾是很难缠的。

    当然,站稳脚跟后的想法,那是以后再说的事,不急于一时。

    黄昌祖也没想到,磨坊的建成,半加工的碎石粉末,让黄灰泥的出产量,很快就升到了一天万斤的地步,单价也随即下跌,跌到了他不愿建工坊的地步。

    “驾、驾,”宽敞的磨坊里,三匹蒙着眼睛的健马,粗大的横木架在背上,整齐地迈着小碎步,围着石磨小跑;一个高高架起的木板架上,一个脸上蒙着布块的匠人,拿着装满了石沫碎块的袋子,沿着一个铁皮筒,往磨眼里不停地倾倒。

    五人往磨眼加石料,五人收集磨出来的细腻粉末,阳光下,一个个满头大汗;黄牛转速太慢,王大力很奢侈地用上了栏里的健马。

    一旁各有两个土黄色的大石磨,也有健马在带着旋转,把粗粗磨出来的石料颗粒,有军士转运到了青灰色石磨旁。但是,这打制的石磨,效率低的让王大力和匠人们相对无语。

    磨坊边仓库里,一个个上百斤的双层草袋,在不断堆满一间间的石屋;脑筋相当好使的匠人们,用草袋解决了黄灰泥的装运难题。

    那些在屯里闲的发慌的老军户们,又多了一个来钱的路子,割下高高的蒿草,泡软了晾干编成草袋,两层足以不让粉末遗落。五文钱一个,一人可以每天编六七个,只要结实细密,王大力很是大方地全部收购。

    萧百户每晚神秘的动作,早有军士察觉,但大家都认为,是百户往石磨里添加配料,要不然其他石磨磨出来的细粉,粗糙不说,加上水也是一道浑泥汤而已。

    祖传秘方不得示众,军士匠户们都深以为然,大家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黄昌祖少爷离开的第九天,秋雨说来就来,绵绵细雨中,黄家的一支商队,带着二十多架马车,还有上百匹的骡马,脚步沉重的队伍,赶到了石关屯山下。

    这几天,除了王虎小旗里的夜不收,发现石关外峡谷里,有零星的鞑子探子,被不客气地驱回峡谷深处,石关屯按部就班地运转着。

    雨水阴凉,石关屯除了私塾里朗朗的读书声,铁匠铺里的叮当声,大人们晚上已经闲暇了下来,搞点小菜麦酒,几人围在家里聊天,火盆里粗制的木炭点上,也是相当的惬意。

    王大力的五个小旗,只要不是去磨坊,其他的活计渐渐轻松了下来,而每旬五天的操演,也相当轻松。

    而那些躲在暗堡里执哨的军士,看着外面阴冷的天气,也暗暗庆幸,今天不是自己小旗下山巡逻,就是不能喝酒御寒而已。

    萧夜手里的五个小旗,两个每天轮换值守石山,一个下山巡逻,另两个在练兵场不分时节地操演步阵,就是火铳弹丸的使用被限制了。

    至于那二十名亲卫小队,按十人轮换,弯刀、长矛、军弩、火铳乃至探查地形,每日演练不辍,昼夜还有护卫百户所和石磨的任务,小六子也累得瘦了一圈。

    萧夜心里的那根弓弦,绷得很紧。

    连续三天的阴雨,让萧夜很是头疼,早先看过王大力他们驱马转磨,他还是很笑了一番,但现在,他是等不及了,他要试试;黄家商队要来了,自己手里的军弩,储备的根本不够,防护衣也该给小旗以上的军官配备了。

    尤其是自己的亲卫队,折损了一个都是他不愿意看见的;这些大部分是解救回来的奴隶,对萧夜的感激之情,只能用挡刀的行动来报答,萧夜自是相当的信任。

    凌晨,磨坊里,青灰色的石磨上方,一个可以挪动的棚子,挡住了雨水,让萧夜对王大力手下的匠人军士,巧思妙想,啧啧称赞。

    牵来三匹健马,亲卫装上了铁箍、横木,绑好马的蒙布,站在高架子上的萧夜一摆手,皮鞭响起,三匹马绕着石磨,快速地跑动起来。

    瞪大了眼睛,看不见磨盘上的蓝光,萧夜再次摆手,亲卫手里的皮鞭,狠狠滴抽在马臀上,“架、架,”雨点般响起的马蹄声中,得偿所愿的萧百户,终于看见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