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宸立即亲自跑下楼去,叫住了结了工钱正欲离去的父女。那对父女面露讶异,却不敢违抗王彦宸,一同上了二楼。
那对父女来到陆承启桌前,齐齐施礼道:“见过公子,不知公子有何吩咐?”
陆承启说道:“听你们的口音不像是长安人士,不知是哪里人?”
中年男子苦笑道:“公子好耳力,我们确不是长安人士,乃是逃难至此的开封人,公子想必也有耳闻,黄河发了大水,我们的房屋田地全被冲毁,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幸得会些乐器,才不至于流露街头。”
陆承启脸上怒气呈现,但很快又隐忍下去,心道:“又是黄河案,这些贪官,全都该死”陆承启能想象得到,比这父女凄惨的大有人在,按照户部统计,该有二十多万户受灾。而这些灾民,生死又有谁去理会过了?一想到这千里饿殍,易子而食的惨状,陆承启就怒不可遏。本来渐渐平息的杀心,又渐渐浮了出来。
陆承启连忙喝了一杯酒,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说道:“刚刚本公子听闻你们的唱腔很是特别,想让你们再唱一段,唱得好,本公子重重有赏”
那对父女喜出望外,连忙拿出笙箫,吹唱起来。而此刻,酒菜也开始端了上来。可陆承启原本大好的心情,已被沉重代替。食不知味地品尝着诸多食物,心中却在想如何治理黄河水灾。
一曲唱罢,陆承启还是没什么好办法,毕竟这个时代,没有钢筋水泥铸造的大坝,也没有及时的救灾物品。“难啊”陆承启忍不住心中感叹了一声。
一顿饭食不甘味,陆承启兴致缺缺,叫人赏了几两碎银给那对父女,便结账离去了。那对父女被这几两碎银震惊了,良久才回过神来……
陆承启没想到,一顿饭下来,除去打赏的钱财,居然花费了十二两银子。十二两银子是什么概念?等于十二贯钱,换成后世货币,足足有一万二千元一顿饭吃了这么多钱,陆承启也有了一种土豪的感觉……
“这个时代,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是亡国之祸啊不行,得让大部分人温饱,且慢慢到达小康,我才有机会实现我的抱负。”陆承启一边走回皇宫,一边在思考这个亘古难题……
………………………………
第十五章:大刀阔斧
十日时间,匆匆流逝。这一日又是例朝,陆承启已经是第三次坐在大庆殿上,与百官奏对了。他越来越轻车驾熟,游刃有余。
只听他问道:“户部尚书,可在?”
徐崇光手持朝笏,出列答道:“老臣在。”
“不知这十余日,收缴赃款所得,共有几何?”“启禀陛下,共计五千六百二十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七贯,以及各朝各代书画,瓷器,玉器等三千五百六十一件。”
陆承启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惊人的数字,还是吓了一跳,良久才道:“监察司司长何在?”
许景淳出列道:“微臣在。”
“今日起,尔等需好好盘查全国官员,若有发现贪官私藏赃款,无需禀告,直接拿下大狱,审问后报与朕,朕来定夺。如人手不够,你来招募,须得身家清白,忠心大顺的良家子弟。”
“微臣遵旨”许景淳得了旨意,回到队列当中。
陆承启环视一下四周,缓缓说道:“众卿可还有要事奏对?”
位于队列后排,一个五品小官出列道:“微臣有事奏报。”
陆承启说道:“准奏。”
只见那五品小官说道:“启禀陛下,杨太师告老还乡之后,这宰辅一职尚空,微臣以为,朝廷不可一日无相,望陛下早日定夺人选。”
陆承启心中冷笑一声,心道:“就知道你们会忍不住,要我定下一个宰相,好再出一个李太师,王太师……想得挺美,但我偏偏不”
当即说道:“朕也曾考虑过这件事,但事关重大,朕不好定夺。况且,朕以为,宰辅权力过大,就算有参政知事分权,还是大权在握,朕甚忧之。不过,朕有一法,不知众卿意下如何:朕欲设内阁,分行宰辅之权。内阁设首辅一人,其余皆内阁大臣,共十二人,官阶皆二品。非才学出众,性情温厚不得入阁。内阁职责,在于帮朕批阅奏折,分轻重缓急四等,轻急之事,内阁处理;缓重之事,票拟之后,送与朕审阅。内阁与六部,一内一外,共理朝政,不必大小诸事,皆禀告于朕。原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皆废,原官员并入六部与内阁。再设军事参谋部,三品以上武将皆要进入其中,如遇到军事问题,直接呈给军事参谋部,众武官讨论结果后,举手表决。结果呈给朕审阅,再给予兵符出兵。众卿可明白?”
文武百官似乎被陆承启这一连串的“改革”给震惊了,好长一段时间没回过神来。当所有人回过神来的时候,很多官员就呆不住了,毕竟他们的领头人杨太师已经告老还乡,没人做为主心骨,又哪里斗得过大权在握的皇帝?
当即有人跳出来说道:“皇上,不可啊这三省六部乃是祖制,不可轻废啊”
登时便有众多官员附和,说道:“是啊,皇上,请三思啊”
陆承启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无非是文武之争,以及保卫相权罢了。但是,陆承启从来不是一个妥协的人,他好整以暇地看着下面吵成一片的百官,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他慢慢从袖子中掏出一个小册子,说道:“够了,再吵全都给朕滚回老家去这世界上,大把人争破头想给朕当官,少了你们不少,多了你们朕嫌多”
这一声,直接盖住了全场,所有人都没料到这小皇帝这么有魄力,当即噎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只好悻悻作罢。
陆承启板着脸,继续说道:“哼,这就是你们这些所谓大臣,做出来的好事魏慈光,你今年春所收贿赂共计三十五万贯,孙庆琪受贿八十一万贯,霍文希二十二万贯……”
陆承启每念到一个名字,那些官员便低下了头,恨不得地上有一条裂缝钻进去。刚刚那些叫嚣得最凶的,现在都鸦雀无声,陆承启冷笑道:“这些,还需要朕继续念下去吗?”
徐崇光出列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内阁制,军事参谋部,都是极好的制度,若是能规范,定能大大提高朝廷办事效率。”
徐崇光是陆承启的心腹之臣,当然要在此刻跳出来支持小皇帝了,也为自己捞点政治资本不是?能在官场上混到现在,徐崇光绝对不是傻子。
陆承启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无人再反对,便说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吏部,需在明日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朕要亲自过目。首任内阁首辅,朕会亲自指定,办事之所便设在文德殿;军事参谋部,设在紫宸殿之中。”
吏部现在仅仅剩下一个考功吴显祉,其余都被拿下监察司大狱之中。好在吴显祉也是能干之吏,提拔了不少底层的官员,使得庞大的吏部才不至于垮掉。
陆承启让吴显祉暂代吏部尚书之职,其实就是等他做出成绩,才将他扶正。这是陆承启学会的招募人心技能之一,这也让饱读儒家经典的吴显祉更加忠心了。
打铁趁热,陆承启继续说道:“徐卿,那些赃款,朕要你留出五分一出来,作为官员养老金。以后俸禄,朕打算要改革。众卿家的俸禄,自此减半,全充入养老金之中。若期间有任何贪赃枉法之事,养老金没了,还要抄没家产,家眷遣返原籍。”
这个消息一出,登时全场哗然。文武百官皆议论纷纷,但前车之鉴,还有谁敢多说一个字?陆承启不理他们,继续说道:“今后,文武官员,俸禄一律均等,文官二品官多少俸禄,武官二品官就多少俸禄养老金在尔等任官期间,每一年增加五十贯。只要不贪赃枉法,养老金在告老还乡之后,一并奉上。若百年之后,送与家眷。今后俸禄,皆以钱银为准,不再给实物。一切物品,须尔等自己买。户部把之前的实物算成钱银,减半再发。徐卿,你可听明白了?”
徐崇光连忙说道:“老臣明白了。”
陆承启一日间宣布了政治体制改革,俸禄体制改革,虽然不能绝对杜绝贪官,但总归会少一些,这也算是为已经腐朽的大顺官场整一次风,让他们牢牢记在,现在的陆承启,很厌恶贪官谁再敢伸手,必将严惩不贷
………………………………
第十六章:治大国如烹小鲜
新官上任三把火,吏部为了赢得一个好印象,也拿出了十二分的本事,代理吏部尚书吴显祉不仅亲力亲为,还挑灯夜战,连夜赶工,总算在第二日清晨,拿出了内阁和军事参谋部的制度规范。
陆承启刚刚踏入垂拱殿,当值太监便进来报告,吴显祉在殿外求见。陆承启正被一堆堆的奏折弄得头都大了,立即说道:“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个顶着熊猫眼的年轻男子阔步而入,施礼道:“见过陛下。”
陆承启见他黑圆圈虽浓,但精神却极为振奋,便知道内阁和参谋部有了。立即笑道:“来人,给吴卿看座”
吴显祉明显顾不得坐,从怀中抽出一本奏折,递给陆承启,说道:“陛下,微臣幸不辱命”
陆承启也顾不得他,立即摊开奏折仔仔细细看了起来。在陆承启的计划中,内阁大臣只有顾问权,没有决策权。当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还是能决断的。
让陆承启啼笑皆非的是,这半个多月批阅奏折以来,连一些宗祠纠纷都呈上来给他看,陆承启直接批了两个字“无聊”便打发了。也是在那时候起,陆承启才想到内阁制这个东西的。
但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等同于宰相,皆因内阁太小,权力之争太厉害,而明朝的皇帝又大多荒唐,才以至于大权旁落。陆承启打算在律法里面写上,“内阁大臣,不论首辅还是阁臣,皆有皇帝任命,皇帝一旦不信任阁臣,可随时撤换。”
而明代内阁制不好的地方,在于内阁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依靠太监送奏折。这大大违背了陆承启的底线,所以陆承启直接规定,奏折须先送到文德殿,由内阁大臣先批阅,再送到垂拱殿,交由他做最后决定。这治国之事,如同烹小鲜,一个不慎,便会有千万人受难。陆承启这样做,也不过是为了谨慎一点罢了。
而内阁人数,定在十二人是最好不过的。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更何况是十二个博学多才的内阁大臣?办事效率虽然不敢说有所提升,但可以把失误减至最低。
同时,陆承启规定,担任内阁大臣,便不能分管六部,国家大权,绝不能集中在某个大臣之中,毕竟这是封建时代,陆承启还是挺怕有人造他的反。
陆承启见到这内阁里面并没有约束皇权的地方,不由得眉头一皱,看得吴显祉心惊胆战的。经过一系列的整风行动,让整个朝堂陷入风雨之中,也让陆承启的威望达到了最高。
陆承启缓缓地说道:“需要再改改,朕希望见到,内阁大臣对与皇上的旨意,只有不甚荒唐,都必须接受。但太荒唐的,必须驳回。内阁大臣须用心辅助皇帝,但不得干涉后宫之事。”
吴显祉这才定下心来,说道:“微臣回去便改。”
陆承启再看了一下参谋部,他本来就对军事不甚了解,可他明白,专业的事情,要交由专业的人士去处理。朝中的武官,大都是靠军功升上去的。这都归功于文宗的军事改革,才得以确立这个比较好的武官晋升制度。不过,也有一些靠着世袭武官混入其中的,陆承启也是心知肚明。一个朝代,总会有一些特权世家的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怎么让这些特殊世家的后代也有点用处?陆承启一时半会还没有头绪,只好一锅端,让他们混入参谋部再说。
陆承启一字一句地翻看着,也没再看出什么不对的地方来。参谋部不过是他提高武将地位的一种手段而已,陆承启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忘战必危古语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个国家连点血性都没了,这个国家已经到亡国边缘了。满清的例子还历历在目,陆承启不敢有任何轻视。
陆承启收好奏折,递回给吴显祉,说道:“总体来说,还不错,记住朕说的,回去立即修改。吴卿,经过这次肃清贪官,可还有补缺的官员?”
吴显祉恭恭敬敬地说道:“回陛下,候补官员还多得是,陛下无需多虑。只不过,熟练的官吏不多了。”
陆承启说道:“嗯,朕知道了,你下去做事吧。修改完之后,朕会给你内阁大臣的名单。”
吴显祉说道:“微臣告退。”
陆承启一个人在垂拱殿,静静地坐了一会,突然高声说道:“来人啊,请礼部尚书前来觐见”
在大顺皇朝做官,虽然俸禄挺高,可是要早起,去各部门报到,称之为应卯。就是说辰时之前,要签到。如果迟到,会有考功记录,迟到一次就要扣工资,哦不,是俸禄。
六部的办事处都在皇宫之中,如果皇帝召见你,你不在,那就是大大的失职了。礼部尚书冯承平接到陆承启的召见,不敢怠慢,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随着传口谕的内侍,一路前往垂拱殿。
其实,冯承平内心还是挺忐忑的,他也是大贪官一枚,但他认罪态度十分良好,几乎散尽家财,全都捐给国库了,但把柄全都在陆承启手中,他还是感觉到一丝不安。
踏入垂拱殿之中,冯承平立即施礼道:“微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陆承启不耐烦地说道:“好了,别说这些没营养的话,朕问你,春闱是什么时候?”
冯承平不敢迟疑,立即答道:“回陛下,我朝三年取士,上一年陛下登基,才召开过恩科,是以春闱需要在两年后才举办。”
陆承启皱眉道:“朕等不及了,朕需要人才,这样吧,朕下旨召开恩科,开科取士,题目由朕亲拟,只要有举人功名,都可参加,昭告全国,于明年二月十五开考。”
现在陆承启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冯承平即便心有不满,又如何敢反驳?只好说道:“臣遵旨。”
当即,陆承启叫来秉笔太监,拟了一篇圣旨,盖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之后,递给冯承平,说道:“今日是八月初十,尚有半年时间,足够举子们赶路了,你下去准备吧”
挥退了冯承平之后,陆承启松了一口气,但一看到堆积如山的奏折,陆承启还是忍不住一阵苦笑:“当皇帝还真是一件累人的差事啊,也是第一高危职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倒在了奏折堆上面……”
可是陆承启不知道的是,当他肃清官场以来,不仅他的威望达到了最高点,还得到了广大的百姓的拥护。人人都兴高采烈地看着一个个贪官被监察士捉住,抄没家产,无不拍手称快,更有甚者点起了鞭炮,以示庆祝……
………………………………
第十七章:内阁
身处皇宫的悲哀,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政策是否得到百姓的支持。哪怕天下百姓对陆承启的魄力新政举脚赞成,陆承启都无法得知。所以有时候,做皇帝就像一个瞎子,聋子,陆承启这才知道为何历史上这么多英明的皇帝,临到老却无比昏庸。那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群众,才导致如此的啊
陆承启不由得深深佩服起毛爷爷来,他的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简直就是金科玉律可这个时代,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就算陆承启建立的监察百官的监察司,但监察司还是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