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高高兴兴回去了。
程思远听完她的话,已经知道这些上访人的底线了,心中也豁然开朗。
姜桂花走了,程思远坐在信访接待室里,琢磨着古代是如何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上访,古谓之鸣冤。不平则鸣,古今同理,百姓积怨难平,或认为裁定不公,即可向更高一级的衙门申诉,以求得公正的裁决。只要当时社会不是黑到暗无天日,官员就不敢官官相护,问题不难解决,即使官官相护,如果最高统治者下决心主持公道,也是可以解决的,慈禧为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废除一百多个高官,为一草民而罢黜百官,这在现代已近乎天方夜谭。
古人上访既不非法也不违法,男人不用担心被打断腿,女人不用担心被强奸,男女均不用担心被送入精神病院,当然更用不着担心被拘留、被拦截、被恐吓、被追捕,只要备足盘缠,到达衙门口击鼓鸣冤,官员就得放下手中公务升堂受理,不敢有丝毫怠慢。古代官员注重为官声誉,又大多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不敢胡来,为卸任告老还乡计,至少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不敢随意耀武扬威,权力也非常有限,至少无权随意拘禁访民。
早在尧舜之时,便已出现了“进善旌”、“诽谤木”以及“敢谏鼓”等直诉形式。西周又设立了“路鼓”和“肺石”。秦汉时设有公车司马,专门负责接待直诉事务,从魏晋开始,正式设置了“登闻鼓”制度,使直诉制度渐趋制度化和正规化。所谓“登闻鼓”,是取“登时上闻”之意,源自西周的路鼓,魏晋时期形成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杨三姐告状就是用的这种形式。登闻鼓可以说是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诉讼形式,自从有了登闻鼓,击鼓鸣冤,老百姓告状可就方便多了。闻鼓升堂,是对衙门官员的起码要求,如果敲到点子上,声闻皇帝,冤案可能立刻解决。
南朝梁武帝时,京城建康就发生了吉翂击鼓救父的直诉事件。吉翂的父亲是吴兴县令,由于父亲为官清廉正直,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这些人便罗织罪名,要将吉翂的父亲置于死地。在一个贪官横行的社会里,作一个清官是很危险的,一个不会同流合污的清官,不仅很难融入官场主流群体,而且可能自身难保。父亲被押送到中央的廷尉审理,熬不过酷刑,便“供认不讳”了,被朝廷判为死罪。吉翂时年15岁,情急之下赶赴京城,敲响了登闻鼓。鼓声惊动了梁武帝,下令廷尉彻查此事,查毕,将调查结果向梁武帝作了汇报,梁武帝立即下令赦免了吉翂的父亲。
程思远心道,如果在县大楼前设个登闻鼓,信访群众随便来敲,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越级上访的事件了,随后又自嘲的笑笑,净想些不着边际的事,现在解决信访的招法层出不穷,各级领导又都高度重视,为什么就不见实效呢?
随后,程思远把县教育局长孙利仁找来,把刚才接待姜桂花信访的事和他说了,安排他对姜桂花侧面了解一下,看看她是否有那么大的能量,如果可行,就在兴安中学给姜桂花找个做饭或清洁的活,先把她稳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时候基层解决信访问题,采用一些既不违法,但也上不了台面的方法,很有效果,这些招法都是基层不得已而为之,却也立竿见影。
孙利仁刚过五十岁的生日,头发稀疏,打理的油光锃亮,一年四季身着高档毛料西装,鼻子架上一副金丝眼镜,学者的派头十足,听完程思远的吩咐,立即回应道:“请县委、县政府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说完,又觉得不对,重复说道:“请县委和程书记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程思远笑笑,没言语,让他回去抓紧落实。
上午只来一位信访的姜桂花,程思远看没有其他信访的群众了,打算先回县委处理一些公务,下午再来接待。因为县信访办距离县大楼不是很远,程思远没叫司机,拒绝了信访办同志的热情相送,自己出门坐上环城的微型客运车,花上两元钱,往县委而去。
坐上微型车,就听司机在抱怨:“在石油口抓了那么多的贪官污吏,汽油也没降,反而涨价了,你们说抓不抓有啥用?很多人都骂我们车票总涨价,不涨价,就得赔钱,你们说能白干吗?”
副驾驶的女乘客接嘴道:“说那个有啥用,光抓贪官,也不见看病便宜,刚才去看个感冒,做化验,又做b超的,花去我1000多元,这在过去,开几块钱的药就完活了,现在倒好,不做这些,不给看。”
程思远身后的男乘客也说:“贪官得抓,风气也得变,但这些都不是老百姓想要的,老百姓的心里惦记的只是柴米油盐,比方说把全国的过道费给取消了,把看病价格给降了,把上大学的学费给取消了,老百姓双手鼓掌拥护。”
程思远听到大家的议论,也觉得有道理,就算每天有官员落马,但老百姓生活实际上没有任何收益,这边骂着贪官该死,那边还为生计发愁,心里当然不平衡了,发些牢骚也算正常。中央提出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那么市委要求缩小党政干部办公室的面积,原来两个人一间办公室,现在都改成3…4个人挤在一起,每个办公室像沙丁鱼罐头似的,有的办公室还要重新砌墙打隔断,闲置的办公室既不能出租,也不能当仓库,闲下来干什么用呢,这不又是一种形式主义吗?程思远边想边苦笑着,摇摇头。
这时候司机又开口说一句话,令程思远震惊不已,“这些当官的向上爬时,应该对遇到的人好点,因为掉下来时,他还会遇到他们。”
'小说网,!'
………………………………
第三十八章 一杯热茶暖了信访群众的心
程思远下午准时来到县信访办接待室。
早已等候在县信访办大厅的县水泥制造公司改制职工王大力等几个人走了进来。
“有话坐下慢慢说,我今天就是给你们解决问题的。”程思远亲切地与他们打着招呼。
坐下后,王大力情绪很激动:“水泥厂改制到现在,也有十多年了,至今没给我们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这马上就要退休了,谁给我们养老啊?”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的表达着他们的后顾之忧。
程思远站起来,亲自为他们泡上茶,端过去,招呼大家说:“先喝口热茶,大家慢慢说,别着急。”
看到县委书记亲自给大家泡茶,语气平易近人,王大力和大家心里很温暖,说话口气也缓和了很多:“我们知道当年水泥厂改制和县里无关,现在水泥厂归属县里管了,我们只好来麻烦程书记了。”
县水泥制造公司前身是三松市水泥厂,本世纪初期,按照国有企业改制精神,将市水泥厂国有产权及所有职工一并转让给松江县水泥制造公司。因市水泥厂连年亏损,未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市里承诺每年划给松江县水泥制造公司300万元,为原市水泥厂职工缴纳“五险”,这笔钱只给了一年,赶上市里换届,新市长到任后,以市财政吃紧为由,再没拨款。县水泥制造公司也是举步维艰,就算有钱,也不可能去管过去的烂账,职工保险问题就这样一直悬而未决。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职工都很年轻,没考虑将来的问题,如今都熬成了老家伙,养老成了他们的心头大患。几次去市里找,都被打发到县里解决,县信访办也无计可施,只要信访涉及到上级部门,只能拖完再拖,谁敢去逆龙鳞,自己的刀削不了上级的把啊。
王大力他们这次来,没抱着好态度,只要县里再拖,他们就直接去北京,谁的话也不相信了,结果程思远的一杯茶,使大家都泄气了,说话语气明显好转,也都感到,程思远是个值得信任的书记。
不要小看一杯热茶的能量,有时候面对情绪激烈的信访群众,比得上千言万语,往往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有的群众因为一杯茶能记一辈子,逢人便说,这是程思远当秘书时的心得。而有一位镇党委书记在接待66岁村民上访时,村民央求镇党委书记解决拆迁补偿问题时,党委书记以开会没时间、不熟悉情况为由,让村民“别找他,反映也没用”。村民哭诉说:“要我去跳楼啊!”党委书记却说:“这我还管不了,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五楼。”说完,甩手离开。这哪是政府官员,简直就是流氓土匪。
针对王大力反映的县水泥制造公司改制后,欠缴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费用的问题,程思远微笑着解释道:“由于市水泥厂改制年代太久,市政府换了几任领导,协调起来很困难,请你们相信我,县里近期内努力把问题解决掉,让你们都老有所养。”
随即在信访件中作出批示,安排分管企业改制的副县长,成立工作组,深入到县水泥制造公司与职工进行沟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问题在政策范围内尽早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由县委出面,到市政府找市长,研究解决的措施。
得到满意的答复后,王大力和大家满意的离开,并不停地说:“谢谢书记的关心。”
刚走出门口,早已等候在接待室门外的城关镇村民李小民闪了进来。程思远亲切地让他在对面坐了下来,给他泡上一杯茶,然后掏出笔记本示意他反映情况。
李小民情绪比较激动地说:“我们有7户村民56口人长期居住在县城松江河边的小岛上,住房早已破烂不堪,经村里同意拆除,在原来的宅基地上建新房。但在动工后不久,县里执法大队将我们已经建到二层的楼房强行拆除。我们对此不理解,执法部门也太霸道了,不让重建,我们去哪里住,请求书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说完,捧着程思远给倒得热茶,心里感动地不得了,说道:“这辈子无数次到衙门里办事,不被他们像狗一样撵出去就不错了,今天还能喝上一杯茶,真是没想到啊。”
说着说着,竟流出了眼泪。
程思远认真听取情况反映后,首先对他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做法表示充分的理解,然后耐心解释道:“县城小岛在县里规划建设中俄商贸交易城的区域内,这里未来将打造成集生态、商业、居住、观光为一体的中俄商贸交易城项目,为了减少资源浪费,规划部门对这里的地段一律不再批复建新房,村里可能对这个情况不了解,擅自批准了你们原址重建。但政府在开发建设交易城的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会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一些住房条件确实困难的居民,县里将在尊重你们意愿的前提下,重新为你们规划一个建房的地方,你们也要支持县里的决策啊。”
程思远随即给县规划局的领导通电话,要求他们尽快为这7户居民选择好建房地点。
李小民听了程思远的解释后,又看问题立即得到解决,心服口服地表示,他们一定支持县城的总体规划,只要有个建房的地方,住哪里都一样。
接待完两拨信访群众,程思远就想,上访的群众也不全是胡搅蛮缠,关键还是看接待人的态度问题,一杯热茶,先拉近相互的关系,谈起来就容易,上访人也就通情达理。如果先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上访人说一句,你骂一句,最后扔出一句“爱去哪告去哪告吧”,上访人不越级上访才怪呐。看样子,解决信访问题,还要从转变机关作风下手,不能因为党政领导干部的一句错话,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把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老大难,把好好的一个人转变成缠访闹访的“精神病”。
想到这里,程思远起身来到县信访办主任刘春来办公室,刘春来正在绞尽脑汁撰写省长信箱批示的案件答复,看程思远进来了,赶紧起身,让座倒水,程思远摆摆手,让他别忙乎。
程思远没坐,站着和刘春来说:“最近来信访的群众情绪怎么样?”
刘春来小心的回答:“大多数还行,个别的情绪不太好,前几天信访办的窗户玻璃被老上访户给砸了,门口的门玻璃三天砸一次,我们的工作人员的脸也总被上访人挠破。”
“你们没思考一下,”程思远引导着刘春来,“为什么上访户会出现激动情绪,与我们的态度有没有关系?”
“关系不大,”刘春来思索着说,“主要原因还是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要钱要物没给,就来砸来闹,我们也都习惯了。”
看着刘春来皱皱巴巴的脸,程思远没好意思批评他,信访办主任这个岗位,人人都避之如虎,是个典型的出力不讨好的职位,很多机关干部扬言,就算这辈子不提拔,也不去信访办趟浑水,弄不好还背个大处分,犯不上。
刘春来再有一年就退休了,前年从副乡长提拔到县信访办位置上,因为有盼头,再干几年就回家养老了,所以没给组织上出难题,低下头默默的把信访工作接了过去,虽说无功,但也没有出现大的过错,信访工作都是这么干过来的,也没啥花样,听程思远的问话,并没有多想,随口就回答了。
程思远接着说:“这个思路是不对的,我们党的宗旨是什么,不用说,也都懂。信访群众肯定是带着情绪来的,咱们就不能带着情绪接待,两下情绪都不好,就会顶起牛来,要思考怎么化解信访群众的激烈情绪,才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先不要谈能不能解决问题,先要解决的是我们的接待态度问题。”
刘春来诚恳的答道:“程书记说的对,我们接待信访群众确实缺乏耐心,对他们大喊大叫也是有的,我们将认真改正,保证不会再出现恶言恶语接待的问题。”
“没琢磨一下转变接待方式的问题吗?”程思远问道,“做每项工作都要不断的创新,别总画地为牢,因循守旧,以前咋干还咋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不行啊,要与时俱进,面对信访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转换思维,才能做好信访工作的。”
刘春来只求到点回家抱孙子,哪想过还要转变接访方式,只求自己兢兢业业做好信访,不出大问题,就阿弥陀佛了,对程思远的提问,只有哑口无言的份,没再言语。
程思远沉着地说:“我有个提议,由信访办牵头,在全县开展‘一杯热茶’大接访活动,从根本上转变对信访群众的态度问题,从而拉近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用我们热情周到的真心换取群众解决问题的耐心,把全县的信访量降下来。”
刘春来心道,我怎么没想到啊,赶紧说:“这个办法可行,很多越级访都是我们基层的同志恶语相向造成的,开展‘一杯热茶’接访活动,感化上访群众,对他们给予对等的尊重,才能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
“那好,你尽快形成方案,”程思远下定决心要抓接访作风问题,不容置疑的说,“报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审阅,上县委常委会研究讨论通过后,马上组织实施。”
这时,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进来说,有个县里的职工找程思远反映情况,程思远赶紧回到接待室。
来访的是新城区社区的原工作人员周秀美,也就是常说的居民委主任,前年因为在新城区绿化时栽树,与居民发生口角,被居民踹了一脚,当时报了案,派出所来现场勘察情况后,发现没啥大事,就让踹人的居民回家等候处理。结果,周秀美第二天就住院了,等派出所再找那个居民,已经是人去楼空了,据社区人员说,这个人是租房蹦爆米花的,打完人连夜收拾家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