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可以更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可以更强-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好的皇帝,老百姓当然要拥护他了,为什么要去反他呢?

    至于说什么这个皇帝的身份不正统,这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吗?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当然就拥护谁当皇帝了。

    没有老百姓的拥护,想要造反成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因为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再有人出头造反之后,才会盲目的跟随造反的。

    如果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不错,有吃有喝的,大家为什么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去造反呢?

    况且当兵的人也不是傻子呀!军中很多的兵将,他们的家人都在家乡,很多带兵打仗的将军,他们的家人更是在长安城中。

    如果他们真的一心一意,跟着这些王爷们造反的话,他们的家人还能有命生还吗?

    就算是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威望很大,号召力很强,但造反这种事情,毕竟是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实在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也是注定无法成功的。

    这一次的牵连,可以说是非常的大了,太宗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以及高祖皇帝李渊的侄子侄孙,长公主驸马等皇室中人,尽然波及了一大片。

    对于这些人的处理,李中华也有些头痛,按理说,像造反这样的大罪,他完全可以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把这些人全部杀光了,再诛了他们的三族都不为过。

    诛三族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不是把自己也算进去了吗?

    这些人虽然有些混帐了,可自己突然做了大唐的皇帝,这些昔日的皇亲国戚们,尤其是太宗皇帝李世们的儿女们,他们一时间想不通,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对他们的处理如果太轻了,又无法震慑住其它的人。

    而且因为他们的造反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多人员的伤亡,甚至还有更大的影响,还在后面。

    所以对于他们的处罚,也不能够太轻了。

    “陛下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如果可以的话,不妨跟哀家说一说。”长孙皇太后慈眉善目的笑着说道。

    “太后,各地造反的势力,己经差不多都平定了,参与造反的宗室郡王,除了己经畏罪自杀的之外,也都押解回京了。”李中华点了点头说道。

    李中华对于长孙皇太后一直非常的尊敬,晋阳公主嫁给了他之后,李中华更是拿她当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的看待。

    他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办法再梦回到千年后的父母身边了,也无法尽到自己应尽的孝道。

    而且看这种情况,这一辈子他都将会老死在大唐了,长孙皇太后对他真的是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的好,不仅把她最爱的女儿,晋阳公主下嫁给了他,现在更是让他坐上了皇帝的位子。

    李中华自认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他内心深处也是真的,己经将长孙皇太后视为自己的母亲一样的敬重了。

    “难为你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他们当初举旗造反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失败之后的结果,所以陛下按照以前的方式处理就可以了,不必因为担心哀家而为难。

    如果真的让他们造反成功了,占领了这皇宫,他们难道会对陛下善罢甘休,网开一面之情吗?”长孙皇太后眼中闪发一丝历色的说道。

    李中华沉重的点了点头,如果被那些人造反成功了,他和家人的下场,肯定也是极惨的,就是长孙皇太后,必定也是会受到他的牵连,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历朝历代,政治的斗争都是极为残酷的,有时候一个不忍心,便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后患。

    作为一个皇帝,他必须时刻的警醒自己,对待敌人的时候,绝对不能有万分的妇人之仁。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88章 汤滂氏的心思

    李中华没有想过自己要当皇帝,也没有想过长孙皇太后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让自己这个不可能当皇帝的人,当上了皇帝。

    但既然己经坐在了皇帝这个位置上,自己就必须把这个皇帝当好,才能对得起长孙皇太后,对自己的信任,努力的把大唐这艘大船驾驶好。

    如果不能尽快的平定各地番王的叛乱,一些边境地区肯定会不稳定。

    大唐强盛时,尚可以震慑住西域各国,草原各部,以及奚人,契丹,靺鞨等各部。

    中原一旦出现了乱世纷争,这些强悍的民族,必定会趁乱打劫中原百姓,占领中原朝廷的州县。

    所以李中华必须用雷霆的手断,尽早的平定各番王的叛乱,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但是如果大规模的诛杀一些造反者的亲属,李中华又有些于心不忍,好歹李中华也是一个从二十一世纪,梦回大唐的人,一人犯罪,全家都要砍头的封建法制,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女眷罚为官妓的做法,就更加的令李中华很难接受,就像是罗飞燕,冯秋霜她们一样,如果不是万幸的碰到了李中华,她们的结果也就是一辈子成为郡王府中供人娱乐的歌妓,永无出头之日。

    可是对于李中华的一番好意,大臣们均表示了反对,对于造反之人,必须斩草除根。

    若非这些人都是皇族出身,诛其九族都不为过,只是他们的身份乃是皇族,不要说是诛九族了,诛三族也不可能,总不能把整个皇室中人也都诛杀了吧!

    但是造反之人的儿子和女儿,媳妇和女婿,那是一定要杀光的。

    李中华虽然是皇帝,但面对这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律法,也没有办法马上就废除了。

    只能让下面的人,仔细的审查清楚,尽量的不要牵连无辜的人。

    尽管如此,因为牵连甚广,加上这些人的身份都非比一般。

    抛开这些人中,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几个儿子,即便是诸如河间郡王李孝恭这种开国武将,和朝中的大臣也大都有着很深的交情。

    就连程咬金,李道宗等,这些被李中华视为最亲近的大臣,最可以信任的大臣,也都进谏,为他们说好话。

    让李中华看在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面子上,宽恕太宗皇帝的几个不肖子,以及那些曾经为大唐流过血,立过功的英雄们。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谁活一辈子,还能没有几个知交好友,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兄弟。

    所以李中华对于这些老臣的说情,并没有什么不高兴的,毕竟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而且李中华心里也很清楚,大家的心里其实都是同情那些人的,认为他们造反,也是因为李中华不是皇族中人,抢夺了本来属于李唐的江山。

    大唐的江山,都是他们李家辛苦得来的,现在被你不会吹灰之力的给得到了,你还能不允许人家反对一下吗?

    总之,很多人都不知道,掌声皇太后为什么会把皇位交给李中华来当,都以为是李中华用了什么手段,反正大家心里都觉得,李中华这个皇位来路不正,放在他们身上,他们说不定也会造反。

    如果李中华坚持要把这些人都杀得一干二净,还要诛连无数的人,就是李中华的不对,更说明李中华有些心虚。

    你这刚刚得了大唐的天下,就对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子孙大开杀戒,这就是一种不忠不义的表现。

    如果是天下太平的话,李中华或许会把他们关在牢里,让他们自生自灭。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国内狼烟四起,边关异族正在磨刀霍霍,蠢蠢欲动。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的发展下去,天下必将大乱。

    到时候群雄四起,最倒霉的还是天下的黎明百姓,他们将会被迫卷入战争之中,食不果腹,妻离子散。

    甚至有可能,五胡乱华的历史将会重演。

    这不是李中华能够接受的结果,所以,对于造反叛乱的各路番王,李中华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杀一警百,一时的心软,是极有可能将整个大唐,拖入万劫不复当中。

    苏毗国复国成功之后,一直都在征战雪域高原上的各个部族,势力甚至己经伸向了西域,在不断的融合各部族的战争中,练就了一支能战之兵,军中的精兵强将无数。

    完成了雪域高原的统一之后,又在养精蓄锐之中,如今己经是兵强马壮了,邻近的国家都己经臣服在苏毗女王的脚下,势力不断向恒河流域扩张。

    苏毗国的小王子李思华,己经十五岁了,不仅天资聪明,而且长的英武不凡,文智武功都很不俗,又心怀善心,对女王母亲汤滂氏也非常的孝顺,深受苏毗国百姓的赞赏。

    汤滂氏本来打算等儿子思华成年后,便将皇位传给儿子,自己前往大唐,和丈夫李中华团聚。

    虽然两人并没有拜过堂,成过亲,但在女王汤滂氏的心里,早己经将李中华视为自己的夫君了。

    可是突然从大唐传来了消息,李中华己经坐上了大唐的皇位了。

    这个消息令女王汤滂氏是又惊又喜。

    在深思熟虑之后,苏毗女王汤滂氏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借着李中华向苏毗国借兵的机会,让儿子李思华回大唐去。

    和苏毗国相比,大唐的江山显然更加的重要,儿子李思华继续留在逻些城,将来成就最多也就是继承她的王位。

    而且汤滂氏有一种预感,将来李中华很有可能,会把苏毗国也纳入到大唐的版图之中。

    也就是说,儿子如果继续留在逻些城的话,或许苏毗国的王位,也无法继承。

    每一个母亲都是非常伟大的,如果没有因为儿子,苏毗国并入大唐,汤滂氏也不会去多想什么?毕竟现在大唐的皇帝,是自己深爱的男人。

    可是汤滂氏不然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既然苏毗国很有可能会并入大唐的版图之中,那她就应该早做打算。

    儿子聪明能干,能文能武,样子长得也很像他的父亲,如果让他早点回到他父亲的身边,或许将来会有机会,成为他父亲的继任者,下一代的大唐皇帝。

    至于说自己的儿子李思华,并非是自己夫君唯一的儿子,甚至并非是嫡长子。

    这一些问题,汤滂氏选择性的没有去想这一些了,要知道,整个苏毗国都是儿子的资本,这是那些他其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们,所没有的优势。

    李思华在平叛的战斗中,沉着果断的指挥布局,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胜,表现的一点也没有令汤滂氏失望。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89章 皇后?太子?

    每一个母亲都是最伟大,也是最无私的人,为了儿子的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汤滂氏忍着放下了母子相依为命十五年的母子之情,把儿子送到了他的父亲身边,自己倍受相思之苦。

    至于入长安皇宫中争宠,汤滂氏并没有想过,之前李中华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汤滂氏还想着将王位让给儿子,自己到长安来陪心爱的男人。

    现在李中华当了皇帝,汤滂氏反而没有了想入宫争宠的想法,但却希望儿子可以去他父亲身边,一来可以帮助他父亲做事,尽一点孝心。

    二来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机会可以继承他父亲的皇位了。

    大唐的皇位肯定要比苏毗国的王位,来的更牛逼的多了,以前没有这个机会,也就不敢去想了。

    现在既然有了这个机会,当然要尽全力去争取了,尽管这个机会并不是很大。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争不到大唐的皇位,至少还有苏毗国的王位,可以等着儿子来继承。

    李思华的表现自然是不错的,给人很惊艳的感觉。

    但在这一次表现平叛中,表现不错的人,并不只是李思华一个,还有另一个李再兴的表现,也是思毫不差的。

    李再兴之前并不叫李再兴,而是随母姓杨,名叫杨再兴。

    杨雪在生下了长子杨再兴之后,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杨明义。

    杨雪和李中华拜堂成亲之前,早就已经有过了约定,杨雪所生育的儿女,皆随母亲姓杨。

    对此,李中华并没有反对,之后也是这么做的。

    但李中华当了皇帝之后,尽管一直没有下旨要封杨雪为皇后,也没有下旨封谁为贵妃,更没有下旨封那个儿子为王爷,那个女儿为公主。

    但杨雪是李中华最先明媒正娶的正妻,尽管后面迫于皇家的威严,文成公主和晋阳公主,也先后以正妻的名份,嫁给了李中华,但也没有人敢轻视,杨雪这个正妻的地位。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每一个母亲都是最伟大的,每一个母亲也都是最无私的。

    作为大唐帝国新皇帝陛下李中华的皇长子,而且还是嫡长子,杨再兴再姓杨,显然己经不合适了,

    除非,杨再兴彻底的放弃了,成为太子之位的权利。

    为什么?因为按照惯例,皇帝的嫡长子通常都会是太子的最佳人选,除非这个皇帝的嫡长子,犯下了什么不可原谅的大错,否则的话,嫡长子便是成为太子最有利的条件。

    可是,杨再兴如果还继续姓杨的话,那么他就会永远的失去,成为大唐太子的机会。

    杨再兴心里干心吗?尽管他什么也没有说,但知子莫若母,杨雪显然是己经感觉到了,儿子有些闷闷不乐。

    杨雪在心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尽管她知道,在这个时候去找陛下李中华,让儿子杨再兴改姓李,会让陛下心里非常的反感,非常的不痛快。

    但是为了儿子的将来,她又不得不去说,此时的她忍不住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么的执着,一定要让儿子跟着自己姓杨。

    李中华万万没有想到,杨雪会突然跑过来跟自己说,希望让儿子杨再兴改姓李。

    不过很快他就想明白了,杨雪为什么会突然想明白了,让自己的儿子杨再兴改为李再兴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权利,如果自己没有当这个皇帝,杨雪肯定不会主动的提出,让儿子杨再兴改姓李了。

    联想到很多的朝中大臣们,都在议论自己,会让谁来当大唐太子的问题,李中华有些犹豫的对杨雪说道:“杨家的香火,你不管了吗?”

    “回陛下,不是还有明义吗?”杨雪回答道。

    “哦……”李中华有些了然的回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中华觉得,不管是杨雪,还是自己的其她女人,似乎和自己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越来越关系有些疏远了。

    就是自己的那些儿女,也变得和自己缺少亲近感了。

    可是,他们变得比以前差了吗?

    不是的,相反的是,他们一个个都变得比以前更有礼貌了,似乎他们每说一句话,都是经过了再三的思考一样。

    然而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李中华希望看到的,这让他感觉到自己和自己的女人们,还有儿女们,越来越缺少了一种叫做亲情的感觉,越来越没有那一种叫做家的感觉。

    或许这就是成为一个皇帝的悲哀吧?

    自古以来有多少个皇帝,可以享受到最高的权力时,还能同时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亲情。

    在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同时也会失去某样东西,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吧!

    一向表现的很强势如杨雪,拜堂成亲时,是如何的强调,以后自己所生的子女,必须随她姓杨。

    如今在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